祠堂與大祠堂有何區別?

2021-02-22 王氏名族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


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忘先人,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裡?萬裡江水,源起何處?

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奠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奠,懷念祖先,寄託先人的精神,給所有的子孫一個根,讓所有子孫知道自己是什麼人的來歷,不至於迷失。

家廟就是祠堂,但又不等同於祠堂,祠堂祀祖,家廟祀神。

在華南,特別是在廣東一帶,有的祠堂匾額上寫著「某氏大宗祠」、「某氏少宗祠」。這「大、少」是個什麼概念?「大宗祠、少宗祠」又有什麼涵義?

民間的俗名在其社會中與使用這兩個概念時,也是有所區別的。通常的情況是談到家族時,其所指稱的人群範圍比較小,而講到宗族概念時,其所指稱的人群範圍比較大。

我們如果在中國南部到單姓的宗族村落中調查,往往可以看到,有的村落中有許多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從建築物的表象看,它們大大小小,並不一致,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簡陋。對外人來說,雖有這些建築物表象上的差別,但都可以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

但對本地人而言,這些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的建築物,則是有區別的。最一般的情況往往是,在這些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的建築物中,只有一座是整個宗族的總祠堂,其餘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或私祖厝、私祖廳或公廳,或有的地方稱之為「香火堂」。

人們往往用「總祠」、「大宗祠」、「大宗廟」、「大祖厝」等去稱呼與界定這種整個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術語去稱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們。

在這種稱之總祠、大宗祠、大宗廟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這個宗族的本地開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或者有的可能還會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發生後一種情況時,這些非前幾世的祖先,往往是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這一總祠中貢獻資財最多的人物,因為他們是為整個宗族做出了貢獻,所以其牌位才能放於總祠中,接受整個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

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這種稱為「大宗祠」的祠堂裡,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或甚至「私祖厝」或「公廳」裡。

一個宗族內派下人的世代數越多,這類房祠、支祠以至私祖厝、公廳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某某公祖厝」或「某某公廳」來區分,這是因為所指稱的祠堂是從「某某公」開始祭祀的,或也可稱之為「某祠的開基祖」。這些小宗祠的「開基祖」往往輩分並不一致。

簡而言之,大宗祠就是總祠,少宗祠則為分祠。大、少宗祠沒有固定的模式,與家族的人口多少、祠堂的規模大小均無關係。在特指的範圍內,是大宗祠,而在更大範圍的背景下,可能就是少宗祠。

一個沒有歷史傳承的民族是不會走的久遠的。自夏、商、周時期出現華夏文明後,雖然一直進行著朝代更迭,但古代史官和史書的出現,極大程度保存了華夏文明的傳承,注重傳承也是華夏民族之一大特色。家族有家風,民族才會有傳統,民族有傳統,國家才會有國魂。而祠堂恰恰具備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這一載體功能。家譜國際應運而生,為國存史,為民立傳。

延伸閱讀:為何燒香的時候只點三根?看後才明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真講究

            中國古建築中的祠堂文化

相關焦點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從此,江淮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先後興起建立祠堂的熱潮。到了清代,統治者更是提倡庶民興建宗祠家塾,民間建祠之風這才大盛起來,那些望族以興修祠堂為榮耀。這一時期的家塾祠堂廟宇,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其中有的將家廟和家塾、宗祠與書院融為一體,這多數源於財力物力豐富之因素。
  • 大祠堂(文/劉向東)
    大祠堂(文/劉向東)   我們慄塘村有一個祠堂,名叫"大祠堂"。所謂大祠堂,其實就是"劉氏大總祠"的簡稱。 在我開始記事時,大祠堂是慄塘公社(  即小公社,現在的梅塘鎮原先由梅塘、慄塘、西湖三個小公社合併而成  )的機關駐地。那時的大祠堂內有兩排房間,都是公社幹部的辦公室或宿舍。走進大祠堂,你會想起瑞金"中華蘇維埃政府紀念館"。那也是個大祠堂,祠堂內也是兩排房間,所不同的是房間的房門上分別掛著寫有諸如財政部、內政部、農林部等字樣的牌子。
  • 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 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 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全國劉氏祠堂大合集!
    湖南湘中玉盛公總祠是湖南劉氏祠堂建築面積最大,宗族人口第一大支系,於2019年清明節聯誼大會百龍飛舞  萬人祭祖的祠堂開光慶典活動是長江流域全體劉氏第一大場面,超越上面譽為漢式祠堂風格漂亮第一聯誼大會的場面與人數
  • 科普:白村大祠堂知識,你學到了嗎?
    >白村梁氏宗祠的建築裝飾有何講究呢?02門口兩組石頭有何典故?大祠堂門口立有兩組大石(4塊),估計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有何作用?其實這是兩組旗杆夾石,因為梁熙中過進士,此石是用以懸掛進士旌旗的。大祠堂旗杆夾石▼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何氏宗祠丨祠堂的功能及現實意義
    追遠報本、祠祀為大,當時是有很嚴格的規制的:天子七廟、諸候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隨便建廟立桐的,即通常所稱「庶人無廟,祭於其寢」,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內祭祀祖先。(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說家法族規是家族的法律。那麼家法也是封建國法的補充。族長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執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裡判族中違反家法或族長認定違反家法的民刑案件,從公處分懲治。(七)其他,祠堂裡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戲臺建築.好戲連臺,既是唱給先祖們聽的,更是演給宗族內男女老少們看的。
  • 文化 黃俊傑:祠堂漫話
    玉浦祠堂的建造,始於明代中葉,至民國時期,先後建造有黃氏家廟、純祖公祠、哲人公祠、樸易公祠、嘉祖公祠、必祖公祠、傳茂公祠、和祖公祠、雲祖公室、勺祖、儒蘭、光樂三壁聯祠等祠堂共20多座,還有各房系的祖廳、公廳近百座。
  • ​張英英作品〡【揭密】馬鼻后街十二座祠堂名字的來歷(馬鼻祠堂文化)
    從南門岐尾至玉井馬頭石,繞龜山而行的古街道兩旁,肅穆而列著的,有十二座的氏族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有獨特的名字,而這些名字後面,都有其與眾不同的來歷。一、「岐美林氏」。岐美,在這裡實際上是岐尾。因為「尾」字在馬鼻是忌諱詞,所以用音近的「美」字來代替。馬鼻還有地方,如「塘尾宮」,為何寫成「塘美宮」,原因也是一樣。
  • 現在各地在修建祠堂,這是被允許的嗎?祠堂的意義是什麼
    祠堂存在的意義祠堂,在國內南方多數村落都有,祠堂在當地所象徵的意義,不是單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築那麼簡單。那是一個村落,他們先人的靈位擺放所在,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在我們當地,如果有以前久遠前外遷的人,想要回鄉追根問祖,都會去當地的祠堂去查閱下族譜,看能不能找到熟悉的名字。祠堂,除了可以祭祀先人,也有勸誡後人正確的為人處世。雖然在以前法制不健全的時代,一些地方的祠堂會私設法堂,用非法手段去處罰犯錯的族人。
  • 【祠堂文化】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編者注)據一份調查顯示,截止2015年8月,福建擁有宗祠總數約在13272座,平均每萬人擁有宗祠359座,宗祠總數全國名列第一,每萬人擁有的宗祠數也是全國第一,在福建村村有祠堂
  • 農村以後還允許建祠堂嗎?對於祠堂文化你有什麼看法
    中國以後還允許建祠堂嗎?中國人民強大,而強大的根源正是因為一代代人的學習和積累,而祠堂從我個人看來必不可少,中國以後肯定會允許建設祠堂,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沒有祠堂的理由,中國人講究的是什麼?入土為安落葉歸根,這歸根基地就是一種歸屬感,這種強烈的歸屬感,從小的地方可以說出回家,認祖歸宗,從大的地方就是說,我是中國人,我的家在中國。
  • 常見的祠堂石雕牌坊有什麼特點
    祠堂經常會擺放一些石雕牌坊,這些牌坊款式各異,造型特別,非常的美觀和大氣。祠堂石雕牌坊有哪些特點呢?它們和其他牌坊的差異性體現在哪裡呢?本文針對祠堂的石雕牌坊做一個詳細的闡述。
  • 龍田鎮的祠堂一條街
    我回到家鄉龍田鎮,徜徉在由古驛道形成的老街——「牛田街」,五百米長的狹窄街道,巍然矗立著五座大祠堂,民俗學者稱之曰「祠堂一條街」。  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作為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 老家祠堂的拴馬樁
    栓馬栓一共有八個,一邊四個,分別聳立在祠堂大門外的兩旁。祠堂門口的坪坪外面,有一條大水溝,那時水溝的水很清澈,全村的人洗衣服都在水溝裡洗,甚至從菜園摘回家的菜,都在水溝裡洗一下,然後回家再用挑回家的井水衝一次就可以下鍋煮來吃了。水溝每到冬季,大隊就會組織各個生產隊,分段包幹,清一次水溝裡的V泥。
  • 祠堂上梁儀式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三、上梁前要在祠堂的堂前請(拜)菩薩。堂前放八仙桌,放酒十杯,紅蠟燭一對,香爐一鼎,煮熟的雞一隻,雙刀肉、饅頭。四、時辰到,當家人點上香參拜,告訴各路神靈,今天新房上梁,希望保佑全族人平安、健康、富貴、財源滾滾。
  • 常家莊園—祠堂印象
    由於歷史的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內的常家莊園南常部份已毀損殆盡、無法恢復,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    現存的北祠堂是清光緒年間由十二世常炳倡議、十三世立仁、立道督工,於光緒五年(1879年)動工,耗時三年,光緒八年(1882年)竣工的。祠堂位於北常后街東北側,它與國內現存的祠堂相比有三大:一是氣勢大。整個祠堂分三門四進,步步登高。
  • 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因而為了祭祀祖先,人們逐漸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來舉辦婚、喪、壽、喜等重要事務,成為了家族成員的會聚場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廟,直到漢代"祠堂"一詞才出現。南宋時期朱熹作《家禮》設立祠堂之制後,家廟被正式稱作祠堂。當時朝廷的政策不允許民間立祠,因而祠堂也出現了等級之分。
  • 張寨與張氏祠堂(圖文)
    祠堂正殿1.祠堂在村莊東部,東臨原張寨小學,坐北朝南,佔地約6畝。祠堂的大門是仿古建築,黃色琉璃瓦房頂,上面有龍獸。大門前鋪有一塊長3.5米、寬60公分、厚40公分的大青石。現任張寨村委委員的張佔全介紹,這塊大青石條原是村裡寨子門樓的過門石。
  • 祠堂文化縱橫談
    這些祭禮制度,內容很多,包括祭祀有什麼程序,什麼人可以參加,多大年紀的人參加,都有要求。當然,也有一些歧視性的東西,比如對婦女的排斥,對他們認為犯了道德戒律的人的排斥,不讓進祠堂。此舉一改隋唐之前只有貴族、望族建宗祠的做法。到明清時期,祠堂的修建就完全在民間推開了,中國祠堂文化進入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