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2020-12-22 青琯評史人

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在小農經濟盛行的古代,幾乎每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或幾個大家族。因而為了祭祀祖先,人們逐漸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來舉辦婚、喪、壽、喜等重要事務,成為了家族成員的會聚場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廟,直到漢代"祠堂"一詞才出現。

南宋時期朱熹作《家禮》設立祠堂之制後,家廟被正式稱作祠堂。當時朝廷的政策不允許民間立祠,因而祠堂也出現了等級之分。直到明代後期,此政策才得以廢除,之後除皇帝和各諸侯的姓氏所建祠堂被稱為家廟後,其餘都被稱為"宗祠"。

國內著名的祠堂有江氏濟陽堂、羅東舒祠、吳氏著存堂、胡村程氏祠等。這些祠堂中的多數都被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了比較知名的旅遊景點。

當今國內祠堂的大部分都聚集在南方,廣東,浙江,江西等地都保存著大量的祠堂供遊客參觀。而北方地區的祠堂在新中國成立後,幾乎都已經面目全非,有的甚至還被拆除改建成了現代辦公場所,部分省市還不知道"祠堂為何物"。究其是何原因,讓國內的祠堂形成了南多北少的"兩極分化"局面呢?

一、戰亂頻發,被迫南遷

眾所周知,中原以北的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自原始社會末期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誕生,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北方地區自然會爆發頻繁的戰爭。

另一方面自王朝誕生以來,歷屆皇帝大多定都在西安,洛陽,北京等北方城市,自然會成為全國的政治和經濟命脈,朝代末年起義所爆發的戰爭也是圍繞都城周邊城市所展開,不少文物和建築難免遭受破壞,祠堂當然也不例外。

1、不斷遷徙沒有建立祠堂的條件

頻發的戰亂,不得不使一些實力較為強大的家族被迫南遷。在這些南遷的家族當中,一部分家族很快就在南方擴大起來。家族中的成員通過與南方居民通婚、做生意、參加科舉考試、做官等方式,不斷擴大其家族的勢力,逐漸地使他們遠離了曾經出生和長大的北方故鄉,生活習俗也逐漸南方化。家族成員甚至還在南方修建祠堂,來在這裡延續自己的信仰。

戰爭和北方居民的南遷,使原本佇立在北方的祠堂由於缺乏保護和裝修漸漸地遭到破壞和坍塌。特別是戰爭時期,敵人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了華北,因而華北就成為了敵我雙方的主要戰場,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的同時,包括祠堂在內的傳統建築都變成了充滿硝煙的戰場和廢墟,到全國解放時老祠堂已所剩無幾。

2、 族群同化,觀念差異

北方地區原本少數民族居多,通過與漢人的通婚,使得雙方文化習俗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北方遊牧民族被漢族的同化,雖然拉近了不同族群之間的距離,可卻逐漸也忽視了漢族傳統禮儀。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必然有族規來規定他們的行為舉止,而祠堂就是彰顯族規威嚴的最佳"殿堂"。因此,曾經祠堂遍地的的北方,把祠堂當作制定和維護族規和強調"三綱五常"等道德倫理的最佳場所。

反觀南方地區居民,多元化的思想和開放的文化,使得祠堂的作用也不乏靈活和人性化。凡是家族當中有所作為和貢獻突出的人,都會在祠堂內被授予表彰,以此來激勵其他人,帶動整個家族的積極性。此外,為加深親人之間的感情和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祠堂也充當著家族成員聚會和把酒言歡的場所。

文化的豐富需要穩定的政治和經濟予以保障,精神層面的東西再深奧也需要在物質層面上予以滿足。回看歷史上安史之亂、靖康之亂等使得多少北方居民的南遷造成其人口流失,而使得所謂的族規和道德倫理觀念失去了最基本的維護。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束縛眾人思想的祠堂消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 為了遵循國情需要革除宿弊

荀子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其積極的一面必然會有其消極的一面與之相對立。

1、合理傳承傳統文化

即使祠堂作為傳統建築和物質文化遺產,但老祖宗的東西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符合時代需求的我們自然要保留並加以改造和維護,而消極、落後的就要予以剔除。如上所說,北方的祠堂載滿了糟粕和剝削的"綱常"倫理,自然會淹沒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南方閩粵等地區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社會風氣變化自然也是快人一步,因而吸引了各界眾多人才。尤其是海外一些富商和華僑同胞紛紛回鄉發展,在為步入新時代的祖國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不忘探親祭祖,本身就飽含親情、和諧等正能量的南方祠堂也被加以改造。有的甚至成為了較為知名的物質文化遺產和旅遊景點,吸引著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與之相對應的北方地區,一些後人也曾想過重修祠堂,但其本身就充滿著束縛人們思想的族規和"綱常"倫理等封建糟粕,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需求,重修時要面臨新中國不斷完善的法律問題。再加上華僑富商相對較少,修建和改造祠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土地審批時流程相對複雜,會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帶來新的麻煩,因而打擊了當地人民的積極性,可謂是有心無力。

就這樣,南方的祠堂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前提下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維護與改造,而北方的祠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我國國情的變化幾乎已經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雖然少數祠堂在北方地區得以保存,但其缺少現代文化的薰陶和氣息,實質上也已經面目全非,而它曾經的輝煌和過往,也已經成為了歷史。

2、維護傳統 義不容辭

南北兩地祠堂的天差地別,不僅讓我們見證了從古至今兩地的文化習俗之間的差異與變化,北方祠堂的消失和坍塌更是在另一方面不斷警醒著我們後人要珍惜現存的傳統建築和文化。

因為它們包含著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得以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重要載體。我們既然知道了其消失的原因,就要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不僅僅是祠堂,中國的傳統建築包含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意志和精神,是古人凝聚情感、理想的"聖地",表達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遐想,同時也激勵著我們後人不斷繼往開來,用更多的智慧和汗水去建立理想之家園。

身為中華兒女,保護傳統建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沒有大量的資產讓北方幾乎消失的祠堂東山再起,也沒有更特別的方式去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現存的傳統建築。在高樓大廈不斷雄起的現代化大都市中,留一片淨土去集結和存放古人智慧的結晶。

相關焦點

  • 「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宗族祠堂南重北輕的原因是什麼?
    宗族祠堂文化源起於春秋儒家,是一種由祭祀為源頭,逐漸形成的家族、宗親制產物。久而久之,宗族祠堂的作用愈發廣泛,逐漸成為了一個家族的象徵性建築,有著凝聚族人力量、鞏固血緣的重要作用。南重北輕的宗族祠堂文化但是近現代以來,宗族祠堂文化卻發生了這樣一個怪現象:南重北輕。南方人對於宗族祠堂的注重程度有增無減,而宗族祠堂的發源地北方卻有所減少,這又是什麼原因?原因只有一點:華夏民族的遷移活動所導致。
  • 為啥南方注重宗族祠堂,在北方卻沒怎麼見過?北方沒有這個條件麼
    然而一些人尤其是大江南北都闖過的人就會發現:北方相對而言沒有宗族祠堂的這種意識,或者很少有宗族祠堂的意識,而南方基本都是宗族祠堂,有一些祠堂甚至大的超乎預料,動輒就好幾百人、好幾千人。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巨大差距呢?有幾方面原因,一起來看一下吧。
  • 為什麼河南沒有祠堂?
    (視覺中國/圖)去過華南地區的朋友都知道,那裡的鄉下,幾乎村村都有祠堂,每逢過年或是其他傳統節日,祠堂裡都熱鬧異常。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單一姓氏。一個村就是一家人,這在華南地區非常普遍。視線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絕跡,甚至一些80和90後,都不知道祠堂為何物。與之相伴的另一種情況是,北方很少有單一姓氏的村莊,絕大多數村子都是多個姓氏。
  • 祠堂與大祠堂有何區別?
    家廟就是祠堂,但又不等同於祠堂,祠堂祀祖,家廟祀神。民間的俗名在其社會中與使用這兩個概念時,也是有所區別的。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這種稱為「大宗祠」的祠堂裡,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或甚至「私祖厝」或「公廳」裡。一個宗族內派下人的世代數越多,這類房祠、支祠以至私祖厝、公廳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某某公祖厝」或「某某公廳」來區分,這是因為所指稱的祠堂是從「某某公」開始祭祀的,或也可稱之為「某祠的開基祖」。
  • 王致俊:南船頭村及其王氏祠堂
    作者:王致俊 南船頭,位於孝義市東北12.5公裡的平川地帶,地處汾孝介三市交界處,居於文峪河、磁窯河兩河之間。東靠磁窯河與介休萬戶堡隔河相望,南與李家莊毗鄰,西臨文峪河與南小堡相依,北靠汾陽北船頭地土相連,是孝義的東大門。
  • 矯氏祠堂目錄
    明清以來,乃至民國時期,據不完全統計,矯氏祠堂大約有二十多座,列於此分享與宗親們:1. 積德堂主持屋圖四至:東至公夥胡同西至公夥胡同南至街心北至北牆根 積德堂寢廟後院東西兩處四至記:東至公夥胡同西至公夥胡同南至街心北至牆根西壹處牆北外有自留滴水修造又一尺八寸正。
  • 常家莊園—祠堂印象
    因此,祠堂除了用於祭奠祖宗或先賢外,還是處理家族事務的重要場所。其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為第一人品的思想,維護和發展宗族統治。     常氏宗祠始建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常氏後裔中的一支常萬杞(後稱南常)和另一支常萬達(後稱北常)則分別建立起了自己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稱之為「南祠堂」和「北祠堂」。
  • 《瑞金祠堂志》象湖鎮介紹(象湖鎮目前總計錄入83座祠堂)
    《瑞金祠堂志》樣書製作前資料徵集說明:為了每一個祠堂的光彩,請大家儘量提供多些資料!不知不覺,2020年過去了,2021年是喜迎黨百年華誕之年!2020年,我們經歷了新冠的考驗,偉大祖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人民獲得了世界的高度認可,我們自當奮勇,再續輝煌,2021年,我們要向黨的百年華誕,獻上最好的禮物。
  • 現今中國到處建祠堂,那麼祠堂究竟該不該恢復呢?
    在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以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是經常出現的。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北方地區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
  • 中國十大名人祠堂
    成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主要的旅遊景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併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墓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 【祠堂文化】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村中不光有總祠,各房各脈也有支祠,祠堂內供著著一脈相傳的列祖列宗牌位,紅白喜事也都在祠堂舉辦,逢年過節燒香祭祖也都在祠堂裡,可見福建宗族文化多麼盛行。圍屋作為客家人移居他鄉的建築,建築是便要首要考慮安全的因素,實時防禦敵人的偷襲,圍屋就是客家人在異鄉安身立命的屏障,作為圍屋的最中心的建築必然是祠堂。二、中原漢族南遷
  • 盤點廣東十三大祠堂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較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陳家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常見的祠堂石雕牌坊有什麼特點
    祠堂經常會擺放一些石雕牌坊,這些牌坊款式各異,造型特別,非常的美觀和大氣。祠堂石雕牌坊有哪些特點呢?它們和其他牌坊的差異性體現在哪裡呢?本文針對祠堂的石雕牌坊做一個詳細的闡述。
  • 祠堂文化縱橫談
    祠堂不僅是族中祭祀的重要場所,也是族中大事議決的中心。處理宗親糾葛、鄰裡糾紛,懲罰偷盜淫亂傷害的族人,對族人進行訓誡誨教,以及婚喪壽喜、功名科考的大事,也都在祠堂進行。對宗族事務的處理,多以尊親重考、不違國法為準則,以此形成鄉規民約,甚至形成家法。族長的權威與祠堂的威嚴同時滋生,是族中事務至高無上的裁決者,也是統治階級鄉村管理的自然延伸。第三個功能是教育。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古代祠堂的歷史發展「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 翟氏祠堂之殤
    談及翟氏祠堂現況,村裡有的人說現在利益至上,好多人覺得拜祖沒用,死後進不進宗祠亦無所謂,所以在古村落裡,傳統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親緣、地緣、宗族、民間信仰、鄉規民約組成的社會連接紐帶已經瓦解,「血脈丟失是傳統村落破敗的主因之一。」1996年五支續譜時曾經有人提議過重新修繕祠堂,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但之後翟氏後裔再無人提及祠堂修繕之事。
  • 宗祠|廣東揭陽邱氏祠堂
    始祖見陽公同弟婦關氏媽及三弟興吾公約於天啟年間丁卯(1627年)從饒平徒巖上鎮橫溪大坪村後裔再遷元埔創「新寨」(帶二房仰南公神位)生二子:可思、可安(化庵) 成富公系現780戶,近4000人成富公廳杉木灰結構,五間過座,小三進二天井坐北向南,560平方米
  • 祠堂裡的家風與鄉愁_文旅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祠堂裡的家風與鄉愁  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宗族文化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也應運得以強化。
  • 記石崗村曾氏祠堂
    ,旅居海外石崗人士約2000多人,共有19個姓氏,其中「曾」為最大姓氏。內景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十五派孫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從2013年立秋動工到2014年重陽節完工,歷時一年左右,對曾氏宗祠的頂瓦、梁柱、部分牆體等進行了修葺,同時重建了屏門、新塑了祠堂內的屋簷壁畫,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見的曾氏宗祠。解放前,全村或者全宗族共同擁有的建築少之又少,而祠堂就是最重要的建築之一。曾氏宗祠歷經170年,為村裡人提供了聚眾議事、學子修學等場所,見證了歷史的種種變遷。村中曾經保留著上祠堂議事的民俗。
  • 冠山鄭氏祠堂文化與源流
    到了周朝漸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宗廟制度,《孔子家語》有載: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可見當時,宗廟制度之嚴密,可以立宗廟之人少之又少。而宗廟文化,祠堂文化得以在全國各地傳播,進而影響全國千千萬萬百姓人家,這得益於明朝嘉靖皇帝頒布允許民間「聯宗立廟」的詔令,從那時起,百姓建立祠堂終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