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在小農經濟盛行的古代,幾乎每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或幾個大家族。因而為了祭祀祖先,人們逐漸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來舉辦婚、喪、壽、喜等重要事務,成為了家族成員的會聚場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廟,直到漢代"祠堂"一詞才出現。
南宋時期朱熹作《家禮》設立祠堂之制後,家廟被正式稱作祠堂。當時朝廷的政策不允許民間立祠,因而祠堂也出現了等級之分。直到明代後期,此政策才得以廢除,之後除皇帝和各諸侯的姓氏所建祠堂被稱為家廟後,其餘都被稱為"宗祠"。
國內著名的祠堂有江氏濟陽堂、羅東舒祠、吳氏著存堂、胡村程氏祠等。這些祠堂中的多數都被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了比較知名的旅遊景點。
當今國內祠堂的大部分都聚集在南方,廣東,浙江,江西等地都保存著大量的祠堂供遊客參觀。而北方地區的祠堂在新中國成立後,幾乎都已經面目全非,有的甚至還被拆除改建成了現代辦公場所,部分省市還不知道"祠堂為何物"。究其是何原因,讓國內的祠堂形成了南多北少的"兩極分化"局面呢?
一、戰亂頻發,被迫南遷
眾所周知,中原以北的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自原始社會末期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誕生,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北方地區自然會爆發頻繁的戰爭。
另一方面自王朝誕生以來,歷屆皇帝大多定都在西安,洛陽,北京等北方城市,自然會成為全國的政治和經濟命脈,朝代末年起義所爆發的戰爭也是圍繞都城周邊城市所展開,不少文物和建築難免遭受破壞,祠堂當然也不例外。
1、不斷遷徙沒有建立祠堂的條件
頻發的戰亂,不得不使一些實力較為強大的家族被迫南遷。在這些南遷的家族當中,一部分家族很快就在南方擴大起來。家族中的成員通過與南方居民通婚、做生意、參加科舉考試、做官等方式,不斷擴大其家族的勢力,逐漸地使他們遠離了曾經出生和長大的北方故鄉,生活習俗也逐漸南方化。家族成員甚至還在南方修建祠堂,來在這裡延續自己的信仰。
戰爭和北方居民的南遷,使原本佇立在北方的祠堂由於缺乏保護和裝修漸漸地遭到破壞和坍塌。特別是戰爭時期,敵人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了華北,因而華北就成為了敵我雙方的主要戰場,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的同時,包括祠堂在內的傳統建築都變成了充滿硝煙的戰場和廢墟,到全國解放時老祠堂已所剩無幾。
2、 族群同化,觀念差異
北方地區原本少數民族居多,通過與漢人的通婚,使得雙方文化習俗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北方遊牧民族被漢族的同化,雖然拉近了不同族群之間的距離,可卻逐漸也忽視了漢族傳統禮儀。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必然有族規來規定他們的行為舉止,而祠堂就是彰顯族規威嚴的最佳"殿堂"。因此,曾經祠堂遍地的的北方,把祠堂當作制定和維護族規和強調"三綱五常"等道德倫理的最佳場所。
反觀南方地區居民,多元化的思想和開放的文化,使得祠堂的作用也不乏靈活和人性化。凡是家族當中有所作為和貢獻突出的人,都會在祠堂內被授予表彰,以此來激勵其他人,帶動整個家族的積極性。此外,為加深親人之間的感情和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祠堂也充當著家族成員聚會和把酒言歡的場所。
文化的豐富需要穩定的政治和經濟予以保障,精神層面的東西再深奧也需要在物質層面上予以滿足。回看歷史上安史之亂、靖康之亂等使得多少北方居民的南遷造成其人口流失,而使得所謂的族規和道德倫理觀念失去了最基本的維護。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束縛眾人思想的祠堂消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 為了遵循國情需要革除宿弊
荀子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其積極的一面必然會有其消極的一面與之相對立。
1、合理傳承傳統文化
即使祠堂作為傳統建築和物質文化遺產,但老祖宗的東西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符合時代需求的我們自然要保留並加以改造和維護,而消極、落後的就要予以剔除。如上所說,北方的祠堂載滿了糟粕和剝削的"綱常"倫理,自然會淹沒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南方閩粵等地區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社會風氣變化自然也是快人一步,因而吸引了各界眾多人才。尤其是海外一些富商和華僑同胞紛紛回鄉發展,在為步入新時代的祖國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不忘探親祭祖,本身就飽含親情、和諧等正能量的南方祠堂也被加以改造。有的甚至成為了較為知名的物質文化遺產和旅遊景點,吸引著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與之相對應的北方地區,一些後人也曾想過重修祠堂,但其本身就充滿著束縛人們思想的族規和"綱常"倫理等封建糟粕,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需求,重修時要面臨新中國不斷完善的法律問題。再加上華僑富商相對較少,修建和改造祠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土地審批時流程相對複雜,會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帶來新的麻煩,因而打擊了當地人民的積極性,可謂是有心無力。
就這樣,南方的祠堂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前提下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維護與改造,而北方的祠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我國國情的變化幾乎已經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雖然少數祠堂在北方地區得以保存,但其缺少現代文化的薰陶和氣息,實質上也已經面目全非,而它曾經的輝煌和過往,也已經成為了歷史。
2、維護傳統 義不容辭
南北兩地祠堂的天差地別,不僅讓我們見證了從古至今兩地的文化習俗之間的差異與變化,北方祠堂的消失和坍塌更是在另一方面不斷警醒著我們後人要珍惜現存的傳統建築和文化。
因為它們包含著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得以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重要載體。我們既然知道了其消失的原因,就要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不僅僅是祠堂,中國的傳統建築包含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意志和精神,是古人凝聚情感、理想的"聖地",表達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遐想,同時也激勵著我們後人不斷繼往開來,用更多的智慧和汗水去建立理想之家園。
身為中華兒女,保護傳統建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沒有大量的資產讓北方幾乎消失的祠堂東山再起,也沒有更特別的方式去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現存的傳統建築。在高樓大廈不斷雄起的現代化大都市中,留一片淨土去集結和存放古人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