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祠堂文化,起源於古人對原始祖先、宗教的崇拜與祭祀。到了周朝漸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宗廟制度,《孔子家語》有載: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可見當時,宗廟制度之嚴密,可以立宗廟之人少之又少。
而宗廟文化,祠堂文化得以在全國各地傳播,進而影響全國千千萬萬百姓人家,這得益於明朝嘉靖皇帝頒布允許民間「聯宗立廟」的詔令,從那時起,百姓建立祠堂終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祠堂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徵,祠堂文化也得以在全國各地綻放光彩。
那麼,作為百家姓排名第七,當代人口排名第21位的鄭氏是什麼時候才有宗廟?其起源又是怎樣的呢?
《史記》有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友初封於鄭。鄭桓公初封於鄭,也稱西鄭,在今陝西華縣境內,後來周朝王室變故頻發,桓公問計於太史伯,遂遷民於今河南滎陽一帶。因此,桓公是鄭氏的太始祖,滎陽也成了鄭氏的起源地。鄭桓公作為周王后裔,原為姬姓,直至15世魯公,始以國為姓。
後來,皇朝更迭,中原人漸漸向著沿海遷徙,而這宗廟文化,宗族文化,自然而然也傳入閩南、潮汕這片熱土,給百越之地帶來了優秀傳統的中原漢人文化。而達官貴人、族老鄉紳,為了宣揚祖德,教化後人,凝結力量,都紛紛在新的遷居地建宗祠以祭先祖,以聚族民。我冠山鄭氏,想必也是隨著這一次次遷移,而來到潮汕大地的。
澄海冠山鄭氏宗祠
要探尋冠山鄭氏源流,就需探尋潮汕鄭氏源流,而潮汕鄭氏源流,又需追溯到莆田鄭氏、南湖鄭氏。
據《福建通志》記載,鄭氏為晉朝八姓入閩之一;其文曰:西晉鄭氏四十世鄭昭,滎陽人,永嘉之亂,避地入閩,居永泰,曾遊莆田葬其祖。
另據《南湖鄭氏通書》中記載,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鄭昭避亂入閩,是鄭氏入閩史上最早及規模最大的一次;又載:昭公入閩初居永泰,嘗遊莆,愛南湖山水之勝。遂卜地葬其渡江隨遷的先祖骨骸於莆田鳳凰山麓,南湖之濱,稱「鄭十二丘」。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鄭露與堂弟鄭莊,鄭淑由永泰至莆田,在南山祖墳側,建「湖山書院」,授課講學,時人稱為「南湖三先生」,為滎陽鄭氏入莆始祖,稱南湖鄭氏。這就是「南湖鄭氏」世系由來。
而宋室南渡後,許多宋朝遺老,隨軍南渡,後來或因致仕、或因避禍,又遷移至閩南,潮汕一帶生活居住。宋相鄭清之(一說為南胡鄭露十一世孫),其侄鄭虎臣,便是在那時遷居閩南。
據傳,鄭虎臣誅殺奸相賈似道,後攜4個兒子逃往潮州;而後數年,鄭清之因禍而攜妻子南竄,後隱於海山坂上,大子遷往海陽程洋岡,次子往揭陽鄒堂,四子往海陽裡洋,其第三子則留守坂上護祖,為避追兵,更姓為陳,後明清時期,複姓為鄭。
但歲月更迭,幾經變遷,若無老族譜記載,能循跡追溯到源頭的又有幾何?如澄海冠山鄭氏,共有3支派系,有的說是肇勳祖後裔,有的說是南湖鄭氏,有的說是清之公後裔,有的卻毫無資料可考。
這3支派系,其一為庵埠文裡開濠派系,其祖屋有五落、四落、道東書屋、五落巷、祥記內、大夫第;據開濠鄭氏資料記載,學士公與肇勳公為金蘭兄弟,於宋末元初,由閩入粵,肇勳公在官裡創建鄭氏宗祠「永思堂」,學士公在開濠鄉創建鄭氏宗祠「永昌堂」。明萬曆年期,肇勳公之第七世裔孫喬集公與學士祖派系子孫會宗於文裡開濠,原「永昌堂」從「六社宮」遷址建於現址,祠堂號依然為「永昌堂」。
潮安庵埠文裡鄭氏宗祠「永昌堂」
筆者走訪庵埠文裡開濠時,族親阿順說,幾十年前,肇勳公十六世孫敦嶽老伯曾於冠山借有鄭氏老族譜一本,時已殘破,但部分依稀可識,肇勳公幾支世系得已手抄下來,遂於上世紀90年代澄城城角樓追遠堂新修族譜時編輯入譜。譜中載肇勳祖外世詩:克仁綿希澤,執義敦家教,秉禮維綱常,智信傳聲名;內世詩:世德培應遠,福祿延壽長,三元周復啟,人道永同天。冠山鄭氏沿用這內外世詩作為輩序的有五落、道東、五落巷等子孫。那麼開濠派系又是何時遷來冠山定居的呢?
冠山鄭氏輩序詩
這在冠山「鄭氏叢祖家廟」(即:五落)門樓大石板背側有這樣的鐫文:敬之道光癸巳年八月朔日申時 建座戌向辰兼辛乙 男澤南奉祀。而冠山鄭氏致誠堂資料亦有載:澤南公,於道光十三年(1833)歲次癸巳八月,在冠山鄉建叢祖公祠五座(五落)並四座大厝(四落),兩座南湖書屋。道光廿二年建鄭氏宗祠,招徠各宗親來冠山聚居,於是鄭氏世族由來耳。
澄海冠山鄭氏叢祖家廟
由此可見,肇勳公後裔為南湖世系,來冠山時間為1833年前後。而鄭氏宗祠為道光廿二年(1842年)興建。當澤南公來冠山時,道東希重公便託其買地,祥記內執中公也隨三部爺肇基冠山,於是,道光年間,五落、道東書屋、祥記內相繼建成。而五落一路之隔的鄭氏大夫第,為抗日英烈鄭松濤的故居,建築格局也為清末時期,鄭松濤的父親為鄭肅恭,筆者在走訪文裡開濠時,與一位90多歲的老伯談起,老伯不識此名,但其上一輩為肅輩,若鄭肅恭也是肅輩,鄭氏大夫第應為開濠大房後裔。其先祖也當於道光年間,隨澤南公的招徠而來冠隴創祖定居。
道東書屋
鄭澤南,即鄭遠炳,為經商巨富鄭森(希通)第三子,鄭遠輝(澤充)之弟,其父子兄弟與道東建屋祖希重公發跡於海南,由他們所創立鄭明記商鋪號,於那時富甲一方。後來,希通、希重、澤充、澤南經商有成,衣錦還鄉,置業捐官。道光帝贈鄭森夫婦的詔書內容,由鄭子遠煌抄於鄭森畫像上首,詔書全文如下: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夙夜宣勞,事君資於事父;雲霄布澤,教孝實以教忠。特賁絲綸,用光閥閱。爾鄭森,乃新捐雙月道員加三級鄭遠輝之父,操修淳篤,矩範嚴明。術在詩書,堯啟趨庭之訓;業恢堂構,實開作室之模。茲以爾子,克襄王事,贈爾為通奉大夫,錫之誥命。於戲!錫天府之徽章,殊榮下逮;際人倫之盛美,燕典欽承。只服口詞,允光譽祖訓。
制曰:國□□臣,勞□於中外,家□母德,情倍功於劬勞。特資寵章,用宣德徽閭。爾符氏,乃候選道員加三級鄭遠炳之生母,女誡夙嫻,壹儀久著。母從子貴,自難忘撫育之恩;忠以孝成,適足勵靖共之節。茲以爾子,光襄王事,贈爾為夫人,賜以誥命。於戲!恩澤均流,錫殊榮於巾軸;顯揚克遂,荷茂獎於絲綸。慶典欽承,嘉名彌彰。
道光拾伍年拾貳月拾肆日男遠煌只奉恩綸盥手敬錄
詔書中,鄭森父子三人所捐官職寫得一清二楚。《澄海縣誌》·嘉慶版亦有載:鄭森,下外人,監生,捐郎中加捐道員,即用;鄭遠輝,下外人,監生,捐員外郎即用;而道東希重公雖也有捐官,可惜歲月更迭,並無查到史料記載,而其畫像保管不善,如今只剩一堆殘紙,依稀可辨認出官服樣式。
觀察第(四落)
重視詩禮傳家,以求子孫聯登科甲的希重公建了道東書屋,膝下七子俱是秀才,第五子廷桂(肇祖十三世,族譜名:澤攀)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欽賜副榜舉人,光宗耀祖。澤南公建南湖書屋,膝下八子也很優秀,長子執謙(即龍圖)於光緒三年任德慶州儒學訓導。
鄭廷桂功名旗杆石
而鄭氏大夫第,鄭寄雲(鄭松濤祖父)曾任潮州會館第三屆會長;鄭肅恭(鄭松濤之父)是留學德國的醫學博士,與許包野烈士為旅歐同學;鄭松濤烈士(1918-1940),七七事變後,鄭松濤回潮汕參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澄海青抗、婦抗、少工隊活動,於1940年被日寇抓捕,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2歲。
鄭肅恭與許包野合影
鄭松濤烈士
其二為城甲派系。城甲位於潮州市湘橋區,據族老說,城甲源出潮州官塘鄭氏,於光緒年間遷居冠山。在冠山百來年的歷史上,城甲一系也湧現出不少名人。鄭松耀,旅泰華僑,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多次回鄉,捐資重修鄭氏宗祠 ,捐建神山媽祖宮、魁星樓、桂花亭,修橋造路,捐建冠山學校教學樓等,真是熱心桑梓,功在一時,利在千秋。鄭嘉豐,寮國華僑,於上世紀80-90年代曾回鄉,捐修五落巷到冠山鄭祠的水泥道路,碑記立在冠山鄭氏宗祠外埕邊。
冠山學校佳德教學樓
其三為後溪派系。據族老說,後溪原是冠山後溪橋附近的一個小鄉村,內戰期間,因國民黨反動派進鄉搜捕,擾得民不聊生,遂於那時遷入冠山鄉。後溪派系因資料缺乏,先輩事跡待考,而其近現代也湧現出不少優秀的鄉賢。
至此,三支派系的鄭氏子孫陸續於冠山鄉會宗聚居,並以澤南公興建的鄭氏宗祠為大宗。
澄海冠山鄭氏宗祠「思源堂」
冠山鄭氏宗祠,位於冠山鄉池圈東路,外埕的清代功名旗杆,是冠山鄉僅存的4個完整功名旗杆之一。祠堂為二進二夥巷格局,大埕兩側龍虎門,右為「通德」,左為「尚書」,正門匾額石刻「鄭氏宗祠」,背刻「祀先啟後」,堂號「思源堂」,堂聯「桓公遺風千秋永繼,滎陽衍派萬代恆昌」「滎水滋潤中原綠,陽光燦爛九州紅」。主堂正中的金漆木雕大神龕,右書「惟吾滎陽源溯后稷姬周胄孫繼武承恩立國開宗奕世載德光之於前烈」,左書「諮爾莆田瓜瓞綿通德名門相乘世祿紫誥頻膺詩禮傳家振乎於後昆」,龕中供奉思源堂列祖列宗、二世祖文華公、十三世祖澤南公,及城甲列祖列宗、後溪列祖列宗。
冠山鄭氏祠堂文化,有著清朝經商致富、衣錦還鄉的商賈風雲,有著寒窗苦讀、登科入士的學子傳奇,有著英勇抗日、不畏犧牲的英烈事跡,有著反哺故裡、無私奉獻的華僑故事。它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為千年古村落冠山的歷史文化,祠堂文化,姓氏文化,添加了濃厚的一筆,也成為潮汕祠堂文化的一個精彩縮影。
潮汕祠堂文化,可以說是中國祠堂文化的集大成者。而祠堂除了會宗以凝聚力量、宣揚祖德外,還有個重要的作用——祭祀。朱子曾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中國的祭祀文化,幾千年間連綿不斷,其意義並不是在於讓祖宗保佑自己,而是讓宗族子弟們追思宗功祖德,見賢思齊,凝心聚力,友愛互助,以期共創輝煌,光耀門楣;而是要凝聚一族之血脈,凝聚一族之人心;而是讓宗族子弟們知道無論你們身在何處,身居何職,別忘了自己的祖,自己的本,自己的根。
由於筆者學識有限,資料不足,以至於有錯寫漏記的地方,還望指正,若有其他資料(如肇勳祖、城甲、後溪世系故事,族譜等),歡迎加筆者微信jianghediaosou以溝通交流,讓我們一起充實冠山鄭氏文化、潮汕鄭氏文化。
文章:江河釣叟 配圖:明銘
歡迎關注 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