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鄭氏祠堂文化與源流

2021-02-24 家在冠山

中國的祠堂文化,起源於古人對原始祖先、宗教的崇拜與祭祀。到了周朝漸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宗廟制度,《孔子家語》有載: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可見當時,宗廟制度之嚴密,可以立宗廟之人少之又少。

而宗廟文化,祠堂文化得以在全國各地傳播,進而影響全國千千萬萬百姓人家,這得益於明朝嘉靖皇帝頒布允許民間「聯宗立廟」的詔令,從那時起,百姓建立祠堂終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祠堂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徵,祠堂文化也得以在全國各地綻放光彩。

那麼,作為百家姓排名第七,當代人口排名第21位的鄭氏是什麼時候才有宗廟?其起源又是怎樣的呢?

《史記》有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友初封於鄭。鄭桓公初封於鄭,也稱西鄭,在今陝西華縣境內,後來周朝王室變故頻發,桓公問計於太史伯,遂遷民於今河南滎陽一帶。因此,桓公是鄭氏的太始祖,滎陽也成了鄭氏的起源地。鄭桓公作為周王后裔,原為姬姓,直至15世魯公,始以國為姓。

後來,皇朝更迭,中原人漸漸向著沿海遷徙,而這宗廟文化,宗族文化,自然而然也傳入閩南、潮汕這片熱土,給百越之地帶來了優秀傳統的中原漢人文化。而達官貴人、族老鄉紳,為了宣揚祖德,教化後人,凝結力量,都紛紛在新的遷居地建宗祠以祭先祖,以聚族民。我冠山鄭氏,想必也是隨著這一次次遷移,而來到潮汕大地的。

澄海冠山鄭氏宗祠

要探尋冠山鄭氏源流,就需探尋潮汕鄭氏源流,而潮汕鄭氏源流,又需追溯到莆田鄭氏、南湖鄭氏。

據《福建通志》記載,鄭氏為晉朝八姓入閩之一;其文曰:西晉鄭氏四十世鄭昭,滎陽人,永嘉之亂,避地入閩,居永泰,曾遊莆田葬其祖。

另據《南湖鄭氏通書》中記載,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鄭昭避亂入閩,是鄭氏入閩史上最早及規模最大的一次;又載:昭公入閩初居永泰,嘗遊莆,愛南湖山水之勝。遂卜地葬其渡江隨遷的先祖骨骸於莆田鳳凰山麓,南湖之濱,稱「鄭十二丘」。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鄭露與堂弟鄭莊,鄭淑由永泰至莆田,在南山祖墳側,建「湖山書院」,授課講學,時人稱為「南湖三先生」,為滎陽鄭氏入莆始祖,稱南湖鄭氏。這就是「南湖鄭氏」世系由來。

而宋室南渡後,許多宋朝遺老,隨軍南渡,後來或因致仕、或因避禍,又遷移至閩南,潮汕一帶生活居住。宋相鄭清之(一說為南胡鄭露十一世孫),其侄鄭虎臣,便是在那時遷居閩南。

據傳,鄭虎臣誅殺奸相賈似道,後攜4個兒子逃往潮州;而後數年,鄭清之因禍而攜妻子南竄,後隱於海山坂上,大子遷往海陽程洋岡,次子往揭陽鄒堂,四子往海陽裡洋,其第三子則留守坂上護祖,為避追兵,更姓為陳,後明清時期,複姓為鄭。

但歲月更迭,幾經變遷,若無老族譜記載,能循跡追溯到源頭的又有幾何?如澄海冠山鄭氏,共有3支派系,有的說是肇勳祖後裔,有的說是南湖鄭氏,有的說是清之公後裔,有的卻毫無資料可考。

這3支派系,其一為庵埠文裡開濠派系,其祖屋有五落、四落、道東書屋、五落巷、祥記內、大夫第;據開濠鄭氏資料記載,學士公與肇勳公為金蘭兄弟,於宋末元初,由閩入粵,肇勳公在官裡創建鄭氏宗祠「永思堂」,學士公在開濠鄉創建鄭氏宗祠「永昌堂」。明萬曆年期,肇勳公之第七世裔孫喬集公與學士祖派系子孫會宗於文裡開濠,原「永昌堂」從「六社宮」遷址建於現址,祠堂號依然為「永昌堂」。

潮安庵埠文裡鄭氏宗祠「永昌堂」

 

筆者走訪庵埠文裡開濠時,族親阿順說,幾十年前,肇勳公十六世孫敦嶽老伯曾於冠山借有鄭氏老族譜一本,時已殘破,但部分依稀可識,肇勳公幾支世系得已手抄下來,遂於上世紀90年代澄城城角樓追遠堂新修族譜時編輯入譜。譜中載肇勳祖外世詩:克仁綿希澤,執義敦家教,秉禮維綱常,智信傳聲名;內世詩:世德培應遠,福祿延壽長,三元周復啟,人道永同天。冠山鄭氏沿用這內外世詩作為輩序的有五落、道東、五落巷等子孫。那麼開濠派系又是何時遷來冠山定居的呢?

冠山鄭氏輩序詩

這在冠山「鄭氏叢祖家廟」(即:五落)門樓大石板背側有這樣的鐫文:敬之道光癸巳年八月朔日申時  建座戌向辰兼辛乙  男澤南奉祀。而冠山鄭氏致誠堂資料亦有載:澤南公,於道光十三年(1833)歲次癸巳八月,在冠山鄉建叢祖公祠五座(五落)並四座大厝(四落),兩座南湖書屋。道光廿二年建鄭氏宗祠,招徠各宗親來冠山聚居,於是鄭氏世族由來耳。

澄海冠山鄭氏叢祖家廟

由此可見,肇勳公後裔為南湖世系,來冠山時間為1833年前後。而鄭氏宗祠為道光廿二年(1842年)興建。當澤南公來冠山時,道東希重公便託其買地,祥記內執中公也隨三部爺肇基冠山,於是,道光年間,五落、道東書屋、祥記內相繼建成。而五落一路之隔的鄭氏大夫第,為抗日英烈鄭松濤的故居,建築格局也為清末時期,鄭松濤的父親為鄭肅恭,筆者在走訪文裡開濠時,與一位90多歲的老伯談起,老伯不識此名,但其上一輩為肅輩,若鄭肅恭也是肅輩,鄭氏大夫第應為開濠大房後裔。其先祖也當於道光年間,隨澤南公的招徠而來冠隴創祖定居。

道東書屋

鄭澤南,即鄭遠炳,為經商巨富鄭森(希通)第三子,鄭遠輝(澤充)之弟,其父子兄弟與道東建屋祖希重公發跡於海南,由他們所創立鄭明記商鋪號,於那時富甲一方。後來,希通、希重、澤充、澤南經商有成,衣錦還鄉,置業捐官。道光帝贈鄭森夫婦的詔書內容,由鄭子遠煌抄於鄭森畫像上首,詔書全文如下: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夙夜宣勞,事君資於事父;雲霄布澤,教孝實以教忠。特賁絲綸,用光閥閱。爾鄭森,乃新捐雙月道員加三級鄭遠輝之父,操修淳篤,矩範嚴明。術在詩書,堯啟趨庭之訓;業恢堂構,實開作室之模。茲以爾子,克襄王事,贈爾為通奉大夫,錫之誥命。於戲!錫天府之徽章,殊榮下逮;際人倫之盛美,燕典欽承。只服口詞,允光譽祖訓。

制曰:國□□臣,勞□於中外,家□母德,情倍功於劬勞。特資寵章,用宣德徽閭。爾符氏,乃候選道員加三級鄭遠炳之生母,女誡夙嫻,壹儀久著。母從子貴,自難忘撫育之恩;忠以孝成,適足勵靖共之節。茲以爾子,光襄王事,贈爾為夫人,賜以誥命。於戲!恩澤均流,錫殊榮於巾軸;顯揚克遂,荷茂獎於絲綸。慶典欽承,嘉名彌彰。

道光拾伍年拾貳月拾肆日男遠煌只奉恩綸盥手敬錄

      詔書中,鄭森父子三人所捐官職寫得一清二楚。《澄海縣誌》·嘉慶版亦有載:鄭森,下外人,監生,捐郎中加捐道員,即用;鄭遠輝,下外人,監生,捐員外郎即用;而道東希重公雖也有捐官,可惜歲月更迭,並無查到史料記載,而其畫像保管不善,如今只剩一堆殘紙,依稀可辨認出官服樣式。

觀察第(四落)

重視詩禮傳家,以求子孫聯登科甲的希重公建了道東書屋,膝下七子俱是秀才,第五子廷桂(肇祖十三世,族譜名:澤攀)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欽賜副榜舉人,光宗耀祖。澤南公建南湖書屋,膝下八子也很優秀,長子執謙(即龍圖)於光緒三年任德慶州儒學訓導。

鄭廷桂功名旗杆石

 而鄭氏大夫第,鄭寄雲(鄭松濤祖父)曾任潮州會館第三屆會長;鄭肅恭(鄭松濤之父)是留學德國的醫學博士,與許包野烈士為旅歐同學;鄭松濤烈士(1918-1940),七七事變後,鄭松濤回潮汕參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澄海青抗、婦抗、少工隊活動,於1940年被日寇抓捕,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2歲。

鄭肅恭與許包野合影

鄭松濤烈士

       

其二為城甲派系。城甲位於潮州市湘橋區,據族老說,城甲源出潮州官塘鄭氏,於光緒年間遷居冠山。在冠山百來年的歷史上,城甲一系也湧現出不少名人。鄭松耀,旅泰華僑,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多次回鄉,捐資重修鄭氏宗祠 ,捐建神山媽祖宮、魁星樓、桂花亭,修橋造路,捐建冠山學校教學樓等,真是熱心桑梓,功在一時,利在千秋。鄭嘉豐,寮國華僑,於上世紀80-90年代曾回鄉,捐修五落巷到冠山鄭祠的水泥道路,碑記立在冠山鄭氏宗祠外埕邊。

冠山學校佳德教學樓

其三為後溪派系。據族老說,後溪原是冠山後溪橋附近的一個小鄉村,內戰期間,因國民黨反動派進鄉搜捕,擾得民不聊生,遂於那時遷入冠山鄉。後溪派系因資料缺乏,先輩事跡待考,而其近現代也湧現出不少優秀的鄉賢。

至此,三支派系的鄭氏子孫陸續於冠山鄉會宗聚居,並以澤南公興建的鄭氏宗祠為大宗。

澄海冠山鄭氏宗祠「思源堂」 

冠山鄭氏宗祠,位於冠山鄉池圈東路,外埕的清代功名旗杆,是冠山鄉僅存的4個完整功名旗杆之一。祠堂為二進二夥巷格局,大埕兩側龍虎門,右為「通德」,左為「尚書」,正門匾額石刻「鄭氏宗祠」,背刻「祀先啟後」,堂號「思源堂」,堂聯「桓公遺風千秋永繼,滎陽衍派萬代恆昌」「滎水滋潤中原綠,陽光燦爛九州紅」。主堂正中的金漆木雕大神龕,右書「惟吾滎陽源溯后稷姬周胄孫繼武承恩立國開宗奕世載德光之於前烈」,左書「諮爾莆田瓜瓞綿通德名門相乘世祿紫誥頻膺詩禮傳家振乎於後昆」,龕中供奉思源堂列祖列宗、二世祖文華公、十三世祖澤南公,及城甲列祖列宗、後溪列祖列宗。

冠山鄭氏祠堂文化,有著清朝經商致富、衣錦還鄉的商賈風雲,有著寒窗苦讀、登科入士的學子傳奇,有著英勇抗日、不畏犧牲的英烈事跡,有著反哺故裡、無私奉獻的華僑故事。它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為千年古村落冠山的歷史文化,祠堂文化,姓氏文化,添加了濃厚的一筆,也成為潮汕祠堂文化的一個精彩縮影。

潮汕祠堂文化,可以說是中國祠堂文化的集大成者。而祠堂除了會宗以凝聚力量、宣揚祖德外,還有個重要的作用——祭祀。朱子曾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中國的祭祀文化,幾千年間連綿不斷,其意義並不是在於讓祖宗保佑自己,而是讓宗族子弟們追思宗功祖德,見賢思齊,凝心聚力,友愛互助,以期共創輝煌,光耀門楣;而是要凝聚一族之血脈,凝聚一族之人心;而是讓宗族子弟們知道無論你們身在何處,身居何職,別忘了自己的祖,自己的本,自己的根。

由於筆者學識有限,資料不足,以至於有錯寫漏記的地方,還望指正,若有其他資料(如肇勳祖、城甲、後溪世系故事,族譜等),歡迎加筆者微信jianghediaosou以溝通交流,讓我們一起充實冠山鄭氏文化、潮汕鄭氏文化。

文章:江河釣叟    配圖:明銘

歡迎關注  迎投稿

相關焦點

  • 【祁門祠堂】奇嶺口鄭氏一本堂
    一本堂是由鄭氏家廟發展而來的。根據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殘存本)中的《奇峰鄭氏祠堂記》記載:「舊有家廟,在地曰花㟇者,毀於元季兵燹。」重建的一本堂「在祀之基,拓地於奇水(注:即今大北水)之西者,凡四畝,其制增於其舊祠之前為一本堂」。從中可知一本堂是在原「家廟」地基上擴大重建起來的。
  • 中原鄭氏歷史文化
    該文稱:「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死後葬在自己管轄區內的三皇山」 ……「因為當時周禮規定,各諸侯只能在其封疆以內的名山大川舉行祭奠,而那時鄭國所轄的名山大川就是滎陽境內的三皇山(即廣武山)、黃河。經查,鄭武公陵就在鳳飛頂,飛鳳頂又稱始祖頂,始祖就是指的鄭武公」。另外,2004年10月31日,滎陽人士陳瑋在該市舉辦的鄭文化研討會上發言稱:「(滎陽)廣武山有鄭武公墓地,韓愈的碑文有證。」
  • ​張英英作品〡【揭密】馬鼻后街十二座祠堂名字的來歷(馬鼻祠堂文化)
    張家人到這裡後,娶了高家女子為妻,作為陪嫁,高家人就將這一塊祠堂地送給張家。後來張家人在這裡修建祠堂後,就取這裡的地名「高樓」為祠堂名,所以稱「高樓張氏」。在龜山西側的七座祠堂中,龍樓黃氏祠堂址地勢最高。據說,這裡古時候有座小山坡,是龜山山體滑坡塌下來的,後來慢慢風化,成為一個土墩後,有人在上面修了一個樓閣,取名「龍樓」。後來倒塌,卻成為地名。黃家人從外姓人家購買這塊地,修成祠堂後,就稱作「龍樓黃氏宗祠」。
  • 客家祠堂對聯中蘊含的文化 贛州人,你知道多少?
    一個姓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現在姓氏祠堂上。過去,每一個姓氏的祠堂都必須撰寫或鐫刻別具一格的對聯。往往一看門上的對聯,就知道這家主人姓氏是什麼。  這些祠堂對聯浩如煙海,字字珠璣,能讓我們後人理解客家先賢勤勞儉樸、耕讀傳家、敦睦族誼、仁善積德、崇文重教的美德。
  • 修建中的南寧鄭氏宗祠:通江通水通碧海****旺裔旺財旺後昆
    為此我們倡議集我鄭氏一族之力,在通水坡修建鄭氏祠堂,對歷史上各時期作出突出貢獻的鄭氏先祖,建祠紀念。祠堂修建工程投資巨大,倡議鄭氏族親眾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獻策,慷慨解囊,踴躍捐資,上酬祖恩,下蔭子孫!敬請全體宗親互相轉告,續薪助火,添磚加瓦。宗祠建成後,每年定期組織宗族集聚,舉行祭祀瞻仰老祖。屆時歡迎鄭氏宗親族人潔衣正冠入祠,鳴炮奏樂,上香進禮。
  • 從古至今農村興修建祠堂 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的興旺與凝聚力
    這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堆前鎮久渡村龍門的鄭氏宗祠(奇瑞堂)隆重舉行了竣工慶典活動。來自全縣的各鄉鎮部分鄭氏宗親共300多人參加了慶典活動。能建成這樣古樸典雅,結構精巧,施工精良,質量一流的家祠,是每一位參與建設者高興而自豪的事,更是是我們整個龍門鄭氏家族驕傲的事。宗祠既是列祖列宗棲息的地方,又是我們至德謙讓、精神傳承的集結地。借宗祠竣工慶典之機,大家歡聚一堂,念祖念宗念先賢,同脈同心同發展,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上以告慰先祖,下以垂範子孫。
  • 【鄭歷2826/11/6】A:預祝全球鄭氏每年一度(華州、滎陽)祭祖拜祖大典圓滿成功!B:鄭氏堂號大全(180個)暨「堂號」文化
    午山、未山 月三煞:北 佔亥山、子山、醜山 日三煞:東 佔寅山、卯山、辰山黃道吉日擇吉七煞方: 年七煞:午山 月七煞:辰山 日七煞:未山 時七煞:寅山今日十二神吉兇所主:平宜收盜及收瘟,剝削除災百事亨。
  • 隱藏在汕頭大場鄭氏天褒節孝坊背後的一支鄒堂鄭氏裔孫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兵部尚書馬如麟等奉旨而建,是為旌表節孝恂節的儒士林文輯之妻鄭氏,這是乾隆帝敕建並賜詞,表彰鄭氏(1685-1768)及其子林氏兄弟孝行之重要文物。節孝坊」高7米,寬7米,深2米,佔地面積14平方米。結構別致,石藝精湛。
  • 文化 黃俊傑:祠堂漫話
    清代文學家張履祥曰:「今欲萃人心,莫大於敦本族;欲敦本族,其急於建祠堂。」由此可見祠堂是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宗族社會中,祠堂擔負著特殊的文化功能。它象徵著祖先,象徵著宗族組織,既是宗族凝聚的精神紐帶,又是宗族首領施行宗族倫常的法地,更是神權和族權交織支配下的宗族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教育的中心。同時,也是敦親睦族、光耀祖德、弘揚正氣、傳承文明的場所。它猶如一個宗族的聖殿,代表著宗族文化的基本內涵,是宗族文化的核心。
  • 鄭氏十七房:青磚小瓦馬頭牆,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榮耀
    他們經餘姚,過慈谿,沿著海岸線一直走到鎮海溯浦,見瓣浦地勢極好,鄭靖候大喜過望:守著這麼一方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鄭家何愁不興旺?於是,他決定就在這裡安頓下來。自此開啟了十七房鄭氏的傳奇。鄭氏十七房不是一個古鎮,只是一個古村,是鄭氏數十代含辛茹苦經營形成的世居村落,現存建築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所建。2020年開年第一天,懷著敬仰之情特意來訪問這裡。為什麼?
  • 福建莆田蒲坂村,一座始建於北宋的《鄭氏宗祠》
    封迪功郎,授樞密院編修(樞密院編修官),隱居廣業裡夾漈山(今涵江區新縣鎮䂬溪村),建有夾漈草堂,為宋代歷史學家,亦有「理學名臣」之稱。鄭莊十三代孫鄭僑高中狀元榮歸拜祖,並重修祠堂,因稱「鄭僑祠」。鄭僑卒後諡封「太師」。宋光宗曾贊鄭僑「朝野臣僚能如僑卿之愛民,則天下安矣」。
  • 創建鄭德璋生態園暨鄭氏祖陵修建動員大會
    」,浦江本地和來自常州、宜興、杭州、湖州等外地江南第一家後裔代表,以及來自淳安縣汾口鎮的祖地宗親代表,相聚在「鄭氏宗祠」參加了會議。       首先,會長鄭松才致辭。      接著,張崑崙常委傳達中央關于振興傳統文化的號召,鼓勵大家挖掘傳承江南第一家優秀的文化內涵,並對會議做了祝賀和指導。
  • 《炁體源流》~術之盡頭,炁體源流
    引:在璀璨且深邃的道家文化中,有這樣神秘的一句話:「術之盡頭~炁體源流」。千百年來無人能夠參悟透徹這句話的含義,人人都將以此秘術奉為道家文化中所有術法的最高絕學境界。所以冠以:「術之盡頭~炁體源流」的稱謂。那麼它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各類修行的人傾盡一生去參悟呢?你需要一點點的耐心找個安靜的地方慢慢看下去,這關係到你留戀的一切構建或崩塌,崩塌並不意義著壞的一面,也許你可以在一片虛幻的廢墟中發現真實的自己和你的訴求 。
  • 鄭氏族譜字輩大全! 鄭家人請收藏!
    福建泉州惠安小蔗鄉鄭氏字輩:「興隆知祖德顯達念君恩復回同一派攀舉陟龍門」。 福建泉州安溪新康裡鄭氏字輩: 名派:「煌觀先祖基尊顯受恩怡仰奉丹書賜芳聲遠代期」; 字派: 「榮華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應瑞時克紹葆封光世德聯科發甲步天地」 。 福建周寧浦源鄭氏字輩:「禮孝傳家道存忠振國維」。 福建漳州鄭氏字輩:「文化詩簡鎮邊疆永配乾坤白天然」。
  • 你真的了解過祠堂文化嗎?
    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風水講究01龍脈祠堂既然是先人靈魂的歸宿,自然要佔盡龍脈生氣,方能庇佑子孫後代。修建祠堂,講究背山面水,左右護衛,明堂寬大,水出吉方,水口收氣,與外界地形地貌不衝突等。
  • 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 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 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鄭氏宗祠:石井延平郡王祠
    是一處以祠堂建築為主,集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碑林於一體的園林建築群,也是祭祀和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史跡文化園,有著濃鬱的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臺灣所有尊奉鄭成功的廟宇及各地鄭氏宗親會,都視南安石井鎮上的"延平郡王祠"為鄭氏祖祠發源地。永曆十一年九月(1657年)永曆帝又派遣漳平伯周金湯、太監劉國柱齎延平王冊印再來廈門,晉封鄭成功為延平王。
  • 祠堂文化縱橫談
    摘要:本文對當代祠堂熱現象進行了文化梳理,對該文化現象的當下意義給予了總結,並對祠堂文化的未來作出了展望,對傳統文化的討論有一定的啟示關鍵詞:祠堂;祭祖;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由此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現在,公祭黃帝逐年進行,成為弘揚和凝聚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焦點。國家層面倡導的祭祖文化,促動了地方譜牒、史志和祠堂文化興盛,逐步形成風氣。次序上,這個風氣從對外開放的前沿廣東、福建、浙江開始,然後向江西、安徽、兩湖等地蔓延。很多地方是政府修志,民間修譜。接著是個別或局部的修建祠堂。此時,極左思想的束縛被突破。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鄭歷2826年7月12日】{鄭道每日} 順德林頭鄭氏古村:藏有如詩美景,細訴800年歷史芳華
    午山、未山 月三煞:西 佔申山、酉山、戌山 日三煞:南 佔巳山、午山、未山黃道吉日擇吉七煞方: 年七煞:午山 月七煞:醜山 日七煞:戌山 時七煞:寅山今日十二神吉兇所主:收日娶妻埋葬吉,又好出行及買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