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浦鎮大場村村內有一座節孝坊。清乾隆八年(1743年)兵部尚書馬如麟等奉旨而建,是為旌表節孝恂節的儒士林文輯之妻鄭氏,這是乾隆帝敕建並賜詞,表彰鄭氏(1685-1768)及其子林氏兄弟孝行之重要文物。節孝坊」高7米,寬7米,深2米,佔地面積14平方米。結構別致,石藝精湛。三門四柱,柱頂分成三層石樑,用30多塊規格不一的石樑、石磚互相連接構築而成,形成一座宏傳壯觀的石坊亭,坊額正、反面分別自左至右鐫刻陽文「天褒節孝」與「奕世傳芳」8個楷書大字。落款內容和字體大小相同,都用陰文刻楷書。每字高0.03米、寬0.04米。在「天褒節孝」四字橫匾下,還有一長1.67米、寬0.58米的橫匾坊贊,贊文用楷書陰刻。牌坊現保存完好。
最高一層中央正面刻著清乾隆皇帝的「聖旨」。中門正面匾額刻著:「天褒節孝」四個大字。大字下面的通梁刻著:「奉旨旌表節孝恂節鄭氏。儒士林文緝之妻,皇恩贈授修職郎鄭懋賞之女,邑庠生鄭肇勳之孫女,清丁卯科鄉進士授池州府銅陵縣正堂、特授太平府同知、欽召雲南道御史鄭允升之曾孫女,清己卯科副科授化州吳川縣儒學正堂、敕贈文林郎、奉政大夫鄭岱之元孫女,皇恩贈授冠帶鄉賓林明山之六代孫婦、冠帶鄉賓林會齊之元孫婦,儒士林克預之曾孫婦,皇恩賜養耆老林伍金之孫婦,儒士林思魯之媳婦,太學生林光輝之蛭婦,郡庠生林大木之堂嫂,太學生林蘭芳、林貴菁之母,文學弘彩、弘彰、弘孝、弘僯、弘順之祖母。」
清朝時,澄海縣金場鄉(1950年起易名為大場鄉,今屬汕頭市區)林氏第12世祖(河浦錢塘林梅軒後裔)林文緝,妻是揭陽縣鄒堂鄉鄭氏,生子二名:開馥,開發,妻賢子孝,安居樂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青年林文緝暴病身亡,年僅27歲遺孀鄭氏,悲痛欲絕,料理喪事後,攜帶5歲、3歲兩小兒,含辛茹苦,矢志堅守,朝夕教兒識字。由於鄭氏貞烈、勤勞,兄弟倆更是為母爭氣,奮發攻讀,孝順倍加。後經商,賺錢致富,振興家聲,在當地傳為美談。
恰逢開馥、開發的外曾祖父,名叫鄭允升,是當時的舉人,後升為雲南道御史。鄭御史得知自己的孫女如此貞烈,其兩子又如此孝道,而且長大成器,家聲甚好,便將此事奏明聖上,並將開馥、開發引見於乾隆皇帝。當時皇帝,正在大力倡導天下子民行貞節孝道之德,得知此事,龍顏大悅,立即御賜開馥、開發兄弟在其故居——金場鄉建造「節孝坊」,並親自題賜「天褒節孝」、「奕世傳芳」、「思榮」等匾額大字刻之。
節孝牌坊出現了四個鄭姓人物:修職郎鄭懋賞,邑庠生鄭肇勳,清丁卯科舉人授池州府銅陵縣正堂、特授太平府同知、欽召雲南道御史鄭允升,清己卯科副科授化州吳川縣儒學正堂、敕贈文林郎、奉政大夫鄭岱。查澄海縣誌資料,鄭岱為潮州人,鄭允升澄海人,鄭肇勳(澄海冠山鄭氏一世祖)、鄭懋賞(牌坊主人之父),那麼為何牌坊主人鄭氏卻是鄒堂人呢?根據這些鏈條,可以看出確定一家四代人是澄海人的是從二代鄭允升開始,鄭岱是明末遷出的(應該是從鄒堂遷出),而且鄭氏的下嫁大場之所以記載為鄒堂,應該是地緣關係使然,根據相關的記載,鄒堂十一世祖世琳公後裔移居後溪,一直以來鄒堂在尋親的時候,都以為是棉城後溪,可在對接上都無結果,如果鄭岱初定居是後溪的話,那就是鄒堂的十二世,十一世世琳公(鄒山逸叟)之子。前段時間有走訪過冠山鄭氏,得知他們一支以前都有到鄒堂掃墓,其描述也與「鄒山逸叟」墓相似,只是當時無大場節孝坊的記載作依據無法形成對接,現證據鏈完整,冠山鄭氏應是鄒堂十一世祖世琳公後裔。
位於蜘蛛山的世琳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