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的起源與發展

2021-02-07 鄭氏網

鄭氏網微信公眾號:zheng_org_cn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鄭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鄭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鄭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鄭氏,傳承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




  鄭氏的起源與發展

  一、始祖 (上古時期)

  鄭姓始祖世系如下: 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

  註: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後裔。這已經成為鄭氏子孫的共識。黃帝,少典的兒子,原姓公孫,因為生於姬水而改姓姬,名軒轅,後人稱為軒轅黃帝。黃帝曾經率領中原部落聯盟的軍隊,打敗炎帝部落,擒獲蚩尤於翥,建都有熊(今新鄭市)。黃帝又南徵北伐,第一次把許多部落統一起來。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極大,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的第四代後裔叫后稷,后稷母親是姜塬。傳說姜塬有一次外出遊玩,見地上有個大腳印,就好奇地在腳趾處踩了下去,沒想到就懷孕生下了后稷。后稷後來成為掌管農業的長官,教導民眾種植五穀,發展農業生產,得到了帝堯的賞識,後人尊他為農業神。

  后稷的後裔在他所奠定的基礎上一脈相承向前發展,到周武王姬發的時候,周族的勢力大大膨脹,周武王滅商,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到周厲王時期,出現「國人暴動」,西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挽救祖宗基業,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姬靜於公元前806年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於木或林(今陝西華縣東),後遷移到拾(木或林附近),鄭國誕生,姬友諡號「鄭桓公」,並讓他在朝中任司徒。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仍在朝中擔任司徒,因為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故,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王畿東部的成周附近,濟、河、洛、穎四水之間,土地富饒,交通方便,僅存有虢、鄶等十邑小國,可以作為容身之地。據專家考證,濟、河、洛、穎四水之間,虢、鄶十邑之地,指的是今天以河南新鄭、滎陽、新密為中心的東起鄭州、東南到扶溝、西至鞏義境內的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的建議,先採取賄賂手段,使虢鄶等十邑小國答應各劃出一部分地方讓他存放財產和族眾,使鄭國在東方發展有了立足之地,史稱這一歷史事件為「虢鄶寄孥」,即「桓公寄孥」。滎陽京地有鄭家砦、老鄭墳寄孥遺址。鄭桓公完成了「寄孥」大業後,西周朝廷發生巨變,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西周發生「犬戎之亂」,周幽王葬身驪山。桓公為國捐軀,葬在陝西華縣(今華縣西關螺絲釘廠內)。

  二、鄭恆公一脈相承 (周朝 鄭國)

  一世祖:鄭桓公 西周初,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封庶弟姬友於鄭地,

  其地在今陝西省華縣東,後遷居河南滎陽新鄭。

  二世祖:鄭武公 掘突襲位,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舉國東遷,並初都於京(京又稱上都、大邑),先後滅了虢、鄶兩國,並把附近的鄢、補、丹等其他8個小國納入鄭國的版圖之中,建立東方新的鄭國。

  三世祖:鄭莊公 在位時期,鄭國勢力發展到巔峰,鄭莊公扮演了春秋小霸王的角色。這期間發生了兩件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一是「周鄭交質」,一是「射王中肩」,足見鄭國影響力之大。

  四世祖:鄭昭公,鄭歷公

  五世祖:鄭文公 鄭文公四十一年(前632),鄭、楚聯軍與晉軍戰於城濮(今河南開封附近),結果大敗。隨後的鄭國一時依附晉國,一時依附楚國,倒也在大國爭霸的夾縫中生存了下來。

  鄭穆公 由於過於親近晉國,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派兵偷襲鄭國。鄭國愛國商人弦高在滑(今河南偃師南)遇到秦國軍隊,急中生智,假裝犒勞秦軍,將販運的12頭牛與4張熟牛皮獻給秦軍將領,並聲稱是奉命而來,使秦軍誤認為鄭國已經作好了應戰的準備,於是撤軍,為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鄭成公

  鄭子產 中興功勳鄭子產。又名公孫僑,鄭成公之子,年幼參政,很有見地。鄭國攻打蔡國,俘獲蔡國將軍。國民都很高興,惟獨子產很憂慮,別人問他為何不高興,他說:「一個小國憑藉武力打敗了強大的楚國的盟國,如果楚國來興師問罪,就只好順從楚國,順從了楚國,晉國又來興師問罪,這樣就永無寧日了。」人們聽說他的話,無不為他的憂國憂民的胸懷所感動。鄭簡公時期,鄭國國勢日益衰退。子產為相,奉行法家,獎勵勤儉,懲罰懶惰,採取嚴厲措施徵收賦稅,改革土地制度,得到人民的擁戴,使得鄭國逐漸有了中興的跡象。子產最大的成就是制定了鑄刑書,以法治國,施法不避親,肅清當時權臣亂政的現象。在外交方面,子產堅持不卑不亢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先緩和了與東鄰宋國的關係,又派人出席晉、楚、齊等國在寧國的會盟,使鄭國與周邊諸侯關係緩和,從而為鄭國爭取了較為和平的環境。子產在發展教育上,提倡學以致用,與國家政治聯繫到一起。在用人方面,也是堅持從實際出發,任人惟賢,與當時天下名士孔子、叔向等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孔子周遊列國,見到子產,深為子產的言行所折服。後來子產去世,孔子稱他為「古之遺愛」。

  鄭簡公

  鄭定公

  鄭獻公

  鄭聲公 鄭國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社會風氣良好。

  十三世祖:鄭糹需 公 公元前408年,韓國奪取鄭國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完成了對鄭國的包圍,此時糹需 公又被迫把國都遷回京城。

  十四世祖:鄭康公 被韓國侵併。共傳十四代,國君二十三任,立國四百三十年。

  註:

  桓公死後,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舉國東遷,並初都於京(京又稱上都、大邑),先後滅了虢、鄶兩國,並把附近的鄢、補、丹等其他8個小國納入鄭國的版圖之中,建立東方新的鄭國,並繼承父職,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推行「強國富民,興建鄉校,教化民眾,廣集民意,加固京城,擴建城邑,鞏固國防」為主要內容的「武公之略」,主要措施是:釋放商奴,發展工商,繁榮經濟,開發灘涂,發展農桑,並在東虢西部虎牢關設立制邑和成皋邑,作為鄭國的西北門戶。營造和擴建京城,現在的京城遺址南北長1722米,東西寬1418米,總面積3平方公裡,顯示巍巍大都之宏偉氣魄(當今建有「京襄城遺址生態園」470餘畝)。正在鄭武公雄心勃勃推行「武公之略」的時候,周平王收回了虎牢以東的一塊地方,迫使鄭武公不得不到鄶國故地營建新都。公元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未成,積勞成疾,不幸身亡,在位二十七年,死後葬滎陽三皇山上,此後三皇山就叫廣武山。

  鄭武公之後,勢力正在上升的鄭國發生了一次大的動亂,事情發生在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與叔段之間。鄭莊公封弟弟叔段於京(今滎陽京襄城),叔段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在京城擴張勢力,企圖奪取鄭莊公王位。武姜則在國都中作為內應,結果叔段被鄭莊公所敗,鄭莊公將自己的母親武姜流放到遠離國都的城潁(今河南禹州境內),並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但不久便原諒了母親的過錯,演出「黃泉見母」佳話。在今新鄭、滎陽、新密等地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京襄城現有黃泉見母的陰司澗遺址。


  隨著內亂的平定,鄭莊公在位時期,鄭國勢力發展到巔峰,鄭莊公扮演了春秋小霸王的角色。這期間發生了兩件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一是「周鄭交質」,一是「射王中肩」,足見鄭國影響力之大。鄭莊公在位之初,就繼承了父親鄭武公的傳統做法,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積極擴充軍隊,開疆拓土,與齊國等強國結盟,先後攻佔衛、宋、陳等小國的部分土地,並利用在周朝任司徒的權力謀取利益,引起周平王的不滿,為了制約鄭莊公,周平王利用虢公參政牽制鄭莊公,周鄭從此互不信任。為了維護局面,商定互相以兒子作為人質,周平王將王子狐抵押給鄭,鄭莊公將太子忽抵押給周。這一事件,使得周天子與諸侯的關係降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稱為「周鄭交質」。公元前719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免去鄭莊公在周朝中的司徒職務,並率領諸侯國攻打鄭國,被鄭國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稱「射王中肩」,擊退了周王的進攻。鄭莊公在位43年,鄭國的疆域空前擴大,東建啟封,南建櫟邑,威脅宋、許。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其中,鄭莊公為了加強對東面宋國的進攻,修建啟封城,後來成為開封縣和開封郡的治所。

  鄭莊公去世後,他的四個兒子為爭奪王權進行了長達27年的爭鬥,以鄭昭公、鄭厲公廢立為標誌,鄭國權臣幹政使國力大受影響。到鄭莊公孫鄭文公即位時,已經難以和當時的諸雄抗衡。為了求得生存,鄭文公採取了靈活的外交策略。先加入齊國勢力集團,抵禦楚國的進攻,後又依靠楚國抵禦齊國,鄭文公四十一年(前632),鄭、楚聯軍與晉軍戰於城濮(今河南開封附近),結果大敗。隨後的鄭國一時依附晉國,一時依附楚國,倒也在大國爭霸的夾縫中生存了下來。鄭文公當政時期周王室發生了「子帶之亂」,周襄王被從東周京城趕出,跑到鄭國避難。鄭文公把周襄王迎接到鄭國的京城,此後鄭國的「京城」也被後人稱為「京襄城」,現在京襄城村還有周襄王的遺蹟「御路崗」、「老王門」。

  鄭文公之後,鄭國進一步走向衰落。鄭穆公時期,由於過於親近晉國,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派兵偷襲鄭國。鄭國愛國商人弦高在滑(今河南偃師南)遇到秦國軍隊,急中生智,假裝犒勞秦軍,將販運的12頭牛與4張熟牛皮獻給秦軍將領,並聲稱是奉命而來,使秦軍誤認為鄭國已經作好了應戰的準備,於是撤軍,為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到鄭簡公時期,鄭國出了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鄭子產。其時鄭國南有強大的楚國,北有晉國,西有秦國,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尊嚴,子產聯盟周邊宋、衛等小國,抗衡諸侯列強,同時也儘量作到對大國的友善,使邊疆得到了幾十年的安寧。子產改革田制,重新編制公私田畝與農民住戶,承認田地私有,並給予私田的佔有者合法地位,極大刺激了農業生產;他還對兵賦進行了改革,保證了國家的兵源。子產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貢獻是 「鑄刑鼎」,將法律條款鑄在鼎上公布於眾,對貴族的不法行為做了限制,維持了鄭國社會的穩定。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餘年,先後輔助了簡、定、獻、聲四位君主,期間鄭國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社會風氣良好。

  子產的中興政策,惠及了其後鄭國的好幾代君主。但到了鄭糹需 公時期,鄭國已經成為戰國七雄眼中的肥肉,不時有晉、楚等強國來侵佔鄭國的領土。頻繁的戰亂,使得鄭國的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商人大量外逃。韓國對鄭國的威脅也日益嚴重。公元前408年,韓國奪取鄭國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完成了對鄭國的包圍,此時糹需 公又被迫把國都遷回京城。鄭康公時期,鄭國國力進一步衰敗,韓國乘機攻佔了鄭國大片國土。鄭康公十一年(前385),韓國攻佔了鄭國的陽城。前375年,韓國軍隊兼併了鄭國的全部國土,殺掉了鄭康公,鄭國滅亡。

  鄭國滅亡後,鄭國後裔紛紛逃離家園,鄭國公族從此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為鄭姓。鄭桓公15世孫鄭魯率部分公室人員、軍隊、民眾逃到陳、宋之間,自立為「南裡君」,以國為氏,鄭魯公被稱為鄭姓的受姓先祖。而國破後留在鄭國故土的鄭國人士,以鄭康公叔父鄭宙為代表,也以國為氏。韓國滅亡鄭國時,鄭宙被俘。韓國為了籠絡原鄭國人的人心,封鄭宙的兒子鄭據為踐土君,負責祭祀鄭武公的陵墓,其後裔散居於京、制等地。武公陵之南廣武原,逐漸形成為規模寵大之鄭氏祖塋。 除了鄭國滅亡後以國為氏形成的鄭姓外,鄭姓還有許多與鄭國有牽連的來源。其中在鄭國建國初期,周王室將魯國境內祭祀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鄭莊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泰山附近的少許地方作為祭祀泰山時沭浴更衣的場所,並留下宮室人員駐守在今山東費縣附近,這些人的後裔也以國名鄭為姓,據考證這是山東最早一支鄭氏人士。另外鄭國東遷中原後,還有部分鄭國的臣民和公室人員留在了原地。「犬戎之亂」時,他們之中的部分人逃到今陝西漢中地區,這些人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南鄭」。為了懷念故土,不少人也以國名為氏,此支後來成為陝西南鄭縣鄭姓的主要來源。

  鄭姓的主要來源是鄭國滅亡後,鄭國人以國為氏。然而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姓,歷千餘年,其來源恰如長江黃河,分支源頭多元化。如唐代由魚姓而來的鄭注;明朝馬姓而來的航海家鄭和;還有鞠姓、鄒姓、段姓改姓而來的鄭姓。鄭姓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發生過改為其他姓氏的情況,如鄭姓改為駟姓、馮姓、遊姓、國姓、印姓、罕姓、經姓、司姓、喻姓、蘭姓、堵姓(據查他們大都 為鄭國公族之後)等,也可稱桓武后裔。由此而使得鄭姓與之發生了糾纏不清的血緣關係和非血緣關係。

  (鄭莊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泰山附近的少許地方作為祭祀泰山時沭浴更衣的場所,並留下宮室人員駐守在今山東費縣附近,這些人的後裔也以國名鄭為姓,據考證這是山東最早一支鄭氏人士。)

  三、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鄭氏先祖排序

  上接十四世祖:鄭康公 序

  十五世祖:鄭魯 率部分公室人員、軍隊、民眾逃到陳、宋之間,自立為「南裡君」,以國為氏,鄭魯公被稱為鄭姓的受姓先祖。

  十六世祖:鄭據 仕魏為大夫。居住在陳、宋兩地之間。

  十七世祖:鄭無悔 仕魏為新築大夫

  十八世祖:鄭安平 初仕魏,後攜範睢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

  十九世祖:鄭微 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

  註:(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

  二十世祖:鄭顯,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滎陽,漢王劉邦二年降漢。

  魯公世系的昌公,即鄭昌,初為楚守滎陽。劉邦二年,因為項羽封當時任吳縣令的鄭昌為韓王。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徵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滎陽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忽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 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

  二十一世祖:鄭榮 ,陳(今河南淮陽)人,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註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憂憤而死。

  二十二世祖:鄭當時 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餘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

  大司農鄭當時。漢陳(今河南淮陽一帶)人。年輕時「以任俠自喜」,尤其是解救了梁孝王的將領張羽之後,更是「聲聞梁、楚間」。漢景帝時期為太子舍人,為官清廉,廣交天下門客,不分貴賤老幼,凡來門下客均以禮相待,常設客館,上敬長者,下育少年,眾人尊稱為「鄭莊」。甚至皇帝都知道他的「鄭莊」名號,漢武帝時為大司農。鄭當時重視興修水利,尤其是重視黃河水利的修建,造福了黃河兩岸的百姓,受到人們的愛戴。鄭當時為官廉潔,去官之後,兩袖清風,家無餘財,因此更為天下稱道,以至他的家族也由於他的緣故而人丁興旺,開始成為顯赫世家。

  二十三世祖:鄭韜

  二十四世祖:鄭仲(江都太守)。

  二十五世祖:鄭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

  二十五世祖:鄭季,官至趙王相;

  二十六世祖:鄭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滎陽,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

  二十七世祖:鄭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滎陽,居大裡村(今滎陽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滎陽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裡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臺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註:

  秦漢鄭姓的播遷

  分散各地的鄭氏後裔,經歷了亡國的陣痛之後,依靠勤勞與智慧很快又發展繁衍起來。

  為秦統一六國又立新功。

  先說居住在陳、宋兩地之間的魯公之後。魯公之後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範睢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顯,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滎陽,漢王劉邦二年降漢。

  滯留滎陽的儒公之子宙,在韓滅鄭時被俘。韓國為賄賂鄭國民心,於韓宣惠王元年(前332)封宙公之子據於囂山之陽的荒僻之地(即現在廣武山一帶),為踐土君(或囂陽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鄭王之墟(即今鄭王莊)。據公之子強,為報失國之恨,曾載800金說秦伐韓;強公之子朱,跑到趙國,為趙媾秦,助秦伐韓;朱公之子國,初國為韓國水工,參加治理滎澤水患,修築鴻溝大渠,後奉韓王之命遊說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無力伐韓。國公終於將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國力更強,統一了六國。

  在兩漢時期成為經學名士

  中國歷史進入秦漢大統一時期後,鄭氏也隨歷史的發展,以中原為軸心,向周圍輻射播遷。

  魯公世系的昌公,即鄭昌,初為楚守滎陽。劉邦二年,因為項羽封當時任吳縣令的鄭昌為韓王。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徵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滎陽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忽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 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

  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註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憂憤而死。

  榮公之子當時亦為陳人,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餘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

  當時公之子韜,韜公之子仲(江都太守)。仲公之長子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趙王相;季公之長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滎陽,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奇公之長子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滎陽,居大裡村(今滎陽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滎陽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裡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臺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二十九世祖:鄭賓 居山東高密

  三十一世祖:鄭眾,

  三十二世祖:鄭安世 遷居鹹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

  註: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滎陽市後到新鄭市。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鹹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四、二十六世祖鄭奇次子一支

  奇公 之次子:鄭禾犀,官至後漢西河太守;

  禾犀公之長子:鄭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29世)

  賓公 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

  興公 之 子:鄭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後漢書》有傳;

  眾公 之子:鄭安世,後漢車騎將軍;

  安世公之長子:鄭琳,後漢車騎都尉,次子亮(亮孫衝為晉太傅,宗光公,卒後諡成);

  琳公 之子:鄭熙,

  熙公 之長子:泰,次子渾。

  東漢末期的鄭泰與鄭渾兄弟。鄭泰與鄭渾都曾經得到曹魏統治者的重用,為家族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鄭泰:字公業,滎陽鄭氏望族世家之後。幼讀經書,深明世道。其時是東漢末年,亂世之秋。鄭泰先為權臣何進部下參謀。何進認為西涼兵馬善戰,欲召其首領董卓進朝。鄭泰認為董卓專權殘暴,不宜重用。何進不聽,鄭泰為避禍辭官。後來董卓進京,果然成為東漢政權的大害。董卓掌握政權以後,山東諸侯群起攻之,鄭泰為避免戰火殃及百姓,設計使董卓沒有發動戰爭。董卓欲遷都長安,鄭泰率族人設計謀殺董卓,失敗後投奔袁術。董卓死後,鄭泰率領族人回到滎陽。

  註:

  奇公之次子禾犀,官至後漢西河太守;禾犀公之長子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賓公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興公之子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後漢書》有傳;眾公之子安世,後漢車騎將軍;安世公之長子琳,後漢車騎都尉,次子亮(亮孫衝為晉太傅,宗光公,卒後諡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長子泰,次子渾。

  1、 鄭渾公一支

  鄭渾後裔:鄭崇、鄭泰子鄭袤都依附魏晉朝廷,使家族在戰亂頻繁的年代得以發展。在晉代末年,滎陽鄭氏在外遷過程中,有一支鄭渾的後裔曾經一度向黃河以北遷移,後來又回到滎陽,成為北朝隋唐時期滎陽鄭氏的主體,族人先後在十六國中的趙、燕以及北魏等國為官,並獲得了較高的名位。

  燕國 :鄭豁 位登三公,

  孫子輩:有兄弟四人鄭濤、鄭曄、鄭簡、鄭恬。

  鄭曄 :定居在古滎陽(今古滎鎮),成為北祖;

  鄭簡 :定居京縣(今京襄城),成為南祖;

  鄭恬 :定居大索(滎陽城),成為中祖;

  鄭濤 :定居隴西,成為西祖,從而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鄭氏四祖」。其後又經十餘世繁衍,北祖曄公世系官位顯赫,繼承了溫公在滎陽所創下的基業。曄公為北魏建威將軍,生六子:白麟、小白(茂)、叔夜、洞林、連山、幼麟。原來留居滎陽的一族與北祖雜居並聯宗,人稱「七房鄭氏」。

  幼麟即鄭羲:北魏孝文帝時累官中書令、袞州刺史,後為秘書監。

  其次子鄭道昭:一支,在數代之後發展成為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大族。

  書聖鄭道昭(?~516)。字僖伯。北魏詩人、書法家。又稱為中嶽先生,北魏滎陽開封人。鄭道昭出身名門,年幼聰敏,從小受到高人指點,喜歡作詩。鄭道昭所作《中嶽賦》,為北魏孝文帝所愛,稱為天下第一。自此鄭道昭得到了中嶽先生的稱號。鄭道昭的書法為時人稱道,孝文帝下令全國學者學習他的書法,後人稱之為「魏體」。鄭道昭崇尚儒學經道,喜歡山水,隨處留有他的石刻,如北魏光州雲峰諸山摩崖石刻,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珍品之一,為後代學習者所重視,雲峰諸山也因此成為書法界朝聖之地。鄭道昭也是北朝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賦大多留在雲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的摩崖上,內容多為抒發愛國熱情。鄭道昭另一突出成就是幫孝文帝實施漢化改革,提倡「禮樂」和「文教」,推行儒學教育。

  北祖曄公六世孫:鄭譯 和隋文帝楊堅有同窗之誼,他積極幫助楊堅取代北周成為隋朝開國皇帝,

  北祖曄公七世孫:鄭元壽 以城歸唐,後封唐太常卿、宜州刺史、沛國公等,曾五代出使突厥,堅持民族氣節,維護民族尊嚴。鄭譯父子為隋唐統一大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隋唐鄭姓的繁盛與南播,經歷了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的動亂以後,滎陽鄭氏在隋唐時期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滎陽鄭氏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北祖、南祖、中祖發展壯大,在朝廷中的勢力,其他豪門王族無人能及。鄭姓家族出現了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

  出 自第三房: 鄭洞林 之後的鄭姓人由於是隋朝的開國功勳而首先顯貴。

  鄭曄的四世孫: 鄭幼儒 一支也先後顯赫起來,鄭幼儒一支就出了7位宰相,分別是鄭王旬瑜、鄭餘慶、鄭覃、鄭朗、鄭延昌、鄭從讜。

  2、 鄭泰公一支

  曹魏徵東大將軍:鄭泰 南遷江南各地的鄭姓,鄭泰子鄭袤。

  三國時期 :鄭庠 因任東吳車騎常史、東安太守,舉家遷居揚州丹陽,成為南渡始祖。鄭庠。字文序,河南滎陽人。少年時高操、聰敏、多才。後為吳國車騎長使、平南將軍,遷東安太守。晉惠帝時,遷居安徽壽春(今安徽青縣一帶)。晉懷帝永嘉元年率領族人渡江,居住在江蘇丹陽郡陵縣(安徽室城市宣州區)桑莘裡長手寺,為渡江始祖。鄭庠子孫眾多,繁衍福、泉、建、溫、秀等州。晉悠帝建興四年,任信安令。墓葬遺址尚存,在信安縣西門外白水鎮。

  西晉末年 : 鄭昭從滎陽入閩,遷居福建永泰,曾擔任泉州和建州刺史,是福建鄭姓始祖。

  唐初鄭昭的後代:鄭露與堂弟鄭莊、鄭淑辭去官職,自永泰遷居莆田,在莆田南湖建立學堂講學,發展教育,被譽為「南湖三先生」。南湖派成為鄭氏南遷後影響力最大的支派。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其中莆田鄭姓多為鄭露的後代,居仙遊的為鄭淑的後代。到明代弘治年間,仙遊的鄭姓分居到泉州、南安,播遷福建、廣東、浙江、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南湖成為滎陽鄭姓南遷的第二祖地。

  隋唐五代鄭氏南遷:可以確定的有五次:

  一是:鄭至道 任縣令,遷居浙江天台,後裔繁衍至今;

  二是唐玄宗時期,滎陽畫家:鄭虔 被貶浙江台州,被現在浙江臨海的鄭氏尊為先祖;

  怪才鄭虔(685~764)。字若齊,唐代滎陽人,盛唐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曾經任左監門錄事參軍、廣文館博士,時人譽為「高士、名士」。鄭虔年少聰穎,杜甫有《滎陽冠儒眾》稱頌他。鄭虔工畫、善詩、長於書法。寓居長安時,因貧無紙,以慈恩寺的柿葉學書法。現在王方慶宅院、興善寺木塔等地都有鄭虔的畫跡。鄭虔的書畫為唐玄宗喜愛,當時的名士杜甫等人欣賞。鄭虔的文章被人與美酒相比。鄭虔精通地理,對山川險要、物產風流無不知曉,著有《天寶軍防錄》。鄭虔還通曉醫藥。才高八鬥而安於清貧淡於名利,與杜甫、蘇源明等文人墨客為友,尤其與杜甫交厚,杜甫曾經多次賦詩為鄭虔鳴不平。鄭虔死於臨海,墓葬在臨海東鄉白石金雞山。後人為紀念他,在此修有「鄭廣文紀念館」。

  三是:鄭時中 隨陳元光入福建開漳,其子孫散居福建和廣東等地;

  四是唐僖宗光啟年間:鄭可遠 等人隨王潮兄弟入福建,後裔分布於閩西、閩南以及廣東的部分地區,成為當地鄭姓大族;

  五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後,河南光州固始人:鄭磷、鄭晉等人投靠王審知的閩國,成為福建鄭氏始祖的重要一支。

  南方的鄭氏以:鄭泰世係為主,名人輩出,長久不衰。據粗略統計,此時名列史冊的鄭氏歷史名人:宋朝有87人,元朝有20人,明朝有120人,清朝有57人,共計284人。到明清時期鄭氏的發展中心已轉移到福建中南部,

  入閩始祖:鄭昭(出自鄭渾)一支已經分衍出莆田派、仙遊派、興化派、桃源派、神山派、白沙派、東湖派、西山派、錢園派、平湖派等。成為滎陽鄭氏在東南沿海地區最大的分支,在福建、廣東、浙江乃至臺灣地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南宋史學家鄭樵:為首的莆田派。明清時期,其後裔播遷到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1104~1162)。字漁仲,福建莆田人。我國南宋時期歷史學家。早年家貧,但他醉心於學問,無意官場。精通天文、地理、經學、禮樂、文字、音韻、草本等知識,被稱為「夾氵祭 先生」。他特別注意實地考察,常常將經籍上的知識與生活中發現的感性認識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和研究,而不滿足咬文嚼字的空談。宋朝南遷後,鄭樵空有報國之心,卻報國無門,於是隱居,潛心修史。宋高宗招他為官時,鄭樵已經完成了《通志》的寫作,《通志》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偉大通史著作。宋高宗曾經對他說:「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鄭樵大部分時間活動於福建莆田,曾經在當地開學堂授課,跟隨他治學的人達數百人,人們都被他淵博的知識所折服,鄭樵的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以鄭綺為開基祖:的浙江義門支派,經過鄭德璋、鄭文泰、鄭欽等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到宋元時期,族人發展到2000多人,到了明代已九世同居,被明太祖譽為「江南第一家」。

  雲南鄭和家族: 因鄭和「七下西洋」而名垂青史。

  航海先驅鄭和(1371~1433)。鄭和本姓馬,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馬氏的後裔,因為為明成祖立下戰功賜鄭姓,人稱鄭和。明成祖朱棣為加強對外友好交往,強調「宣德化而柔遠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大明帝國的國際威望,溝通國際貿易、促進中外文化科技交流,於永樂三年(1405)命鄭和為出使西洋各國的正使總兵太監,並六次派他下西洋。宣德五年(1431)閏十二月,明成祖孫宣宗朱瞻基又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三月,在返航途中鄭和病逝於古裡。鄭和七下西洋,到達越南、爪哇、印度、古裡、柯枝等地,給當地帶去了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及先進的文化,也從各地帶回了香料、奇珍異獸等物品,與呂宋、馬來亞等國建立了友好關係。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當時已經掌握較先進的航海知識,開始使用羅盤。鄭和是最早開闢中西交通航道的航海家,比麥哲倫的全球航行早了80多年。七下西洋的實踐,證明了鄭和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和軍事統帥。

  揚州興華鄭氏: 則因為「揚州八怪」的鄭板橋而聞名。

  畫壇怪傑鄭板橋(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揚州府興化縣人。鄭板橋幼年家貧,喪母,賴乳母教養,並隨其父學畫,早年便在揚州以賣畫為生,經常過著「下荒涼吉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的困窘生活。後由朋友資助,才得到讀書機會,並應科舉而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49歲出任山東範縣、濰縣的知縣,歷時12年。在任期間,鞭笞奸吏,勤政於民,被百姓尊稱為親民之官。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官汙吏的直接利益,被誣告罷官。鄭板橋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山人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在創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鄭板橋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筆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孤傲、剛正、「倔強不馴之氣」。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幹淡併兼,筆法疲勁挺拔,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具有「清賞雅脫」的意趣。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融於繪畫之中,畫竹是「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畫蘭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鄭板橋的書法與繪畫一樣,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學黃庭堅,後又融入蘭竹筆意,遂自創出一種「六分半書」。其特別是:以真、隸為主,揉合真、草、隸、篆各體,並用作畫的方法來寫,其用筆方法變化多樣,撇、捺或帶隸書的波磔、或如蘭葉飄逸,或似竹葉挺勁,橫豎點畫或楷或隸,或草或竹,揮灑自然而不失法度;結體扁形,又多誇張,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異狂怪之態;章法也很別致,疏密相間,正斜相揖,安排得錯落有致,主次有別,人有「亂石鋪街」之喻,他存世的許多作品,都顯現出這一獨特書風。南安石井鄭氏: 代表人物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開基祖是北宋時期的鄭隱石,其後裔有名的叫鄭芝龍,即鄭成功生父,早年流亡日本,後乘明末動亂之機,組織民間力量發展勢力。明末清初,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擊清軍,被當時的南明政權賜姓朱,人稱國姓爺。公元1661年,率部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開始了石井鄭氏在臺灣的經略,為大陸民眾大批進住提供了契機。民族英雄鄭成功(1624~1662)。原名福松,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臺灣島。清順治二年(1645),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清順治十年(1653),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清順治三年(1646)秋,清兵進攻福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清順治七年(1650)佔領廈門、金門兩島。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緩兵計,戰敗,回師金廈,並開展收復了臺灣的偉大鬥爭。荷蘭殖民者於明天啟四年(1624)侵佔了我國的臺灣,對臺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清順治九年(1652),臺灣爆發了郭懷一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清順治十二年(1655),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臺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親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臺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託」號,收復了「赤嵌城」。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鄭成功為收復和開發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注;

  在魏晉時期,成為顯赫巨族

  魏、晉、南北朝鄭姓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鄭姓歷史上的顯赫年代,滎陽鄭氏發揮了自己傑出的聰明才智,成為這一時期的歷史功臣。其中的拓荒者是東漢末期的鄭泰與鄭渾兄弟。鄭泰與鄭渾都曾經得到曹魏統治者的重用,為家族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鄭渾後裔鄭崇、鄭泰子鄭袤都依附魏晉朝廷,使家族在戰亂頻繁的年代得以發展。在晉代末年,滎陽鄭氏在外遷過程中,有一支鄭渾的後裔曾經一度向黃河以北遷移,後來又回到滎陽,成為北朝隋唐時期滎陽鄭氏的主體,族人先後在十六國中的趙、燕以及北魏等國為官,並獲得了較高的名位,如燕國的鄭豁位登三公,其孫子輩有兄弟四人鄭濤、鄭曄、鄭簡、鄭恬。其中鄭曄定居在古滎陽(今古滎鎮),成為北祖;鄭簡定居京縣(今京襄城),成為南祖;鄭恬定居大索(滎陽城),成為中祖;鄭濤定居隴西,成為西祖,從而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鄭氏四祖」。其後又經十餘世繁衍,北祖曄公世系官位顯赫,繼承了溫公在滎陽所創下的基業。曄公為北魏建威將軍,生六子:白麟、小白(茂)、叔夜、洞林、連山、幼麟。原來留居滎陽的一族與北祖雜居並聯宗,人稱「七房鄭氏」。幼麟即鄭羲,北魏孝文帝時累官中書令、袞州刺史,後為秘書監。其次子鄭道昭一支,在數代之後發展成為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大族。

  隋唐時期左右朝政

  隋唐時期,北祖曄公六世孫鄭譯,和隋文帝楊堅有同窗之誼,他積極幫助楊堅取代北周成為隋朝開國皇帝,其子鄭元壽以城歸唐,後封唐太常卿、宜州刺史、沛國公等,曾五代出使突厥,堅持民族氣節,維護民族尊嚴。鄭譯父子為隋唐統一大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隋唐鄭姓的繁盛與南播,經歷了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的動亂以後,滎陽鄭氏在隋唐時期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滎陽鄭氏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北祖、南祖、中祖發展壯大,在朝廷中的勢力,其他豪門王族無人能及。鄭姓家族出現了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其中出自第三房鄭洞林之後的鄭姓人由於是隋朝的開國功勳而首先顯貴。鄭曄的四世孫鄭幼儒一支也先後顯赫起來,鄭幼儒一支就出了7位宰相,分別是鄭王旬瑜、鄭餘慶、鄭覃、鄭朗、鄭延昌、鄭從讜。

  隋唐時期,鄭氏在中原興旺發達的同時,隨著南遷鄭氏的增加,南方鄭氏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南遷開始於漢代,而西晉「永嘉之亂」後,南遷江南各地的鄭姓多為曹魏徵東大將軍鄭泰之後,具體遷居情況是:三國時期,鄭庠因任東吳車騎常史、東安太守,舉家遷居揚州丹陽,成為南渡始祖。西晉末年,鄭昭從滎陽入閩,遷居福建永泰,曾擔任泉州和建州刺史,是福建鄭姓始祖。發展到唐初,鄭昭的後代鄭露與堂弟鄭莊、鄭淑辭去官職,自永泰遷居莆田,在莆田南湖建立學堂講學,發展教育,被譽為「南湖三先生」。南湖派成為鄭氏南遷後影響力最大的支派。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其中莆田鄭姓多為鄭露的後代,居仙遊的為鄭淑的後代。到明代弘治年間,仙遊的鄭姓分居到泉州、南安,播遷福建、廣東、浙江、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南湖成為滎陽鄭姓南遷的第二祖地。隋唐五代鄭氏南遷可以確定的有五次:一是鄭至道任縣令,遷居浙江天台,後裔繁衍至今;二是唐玄宗時期,滎陽畫家鄭虔被貶浙江台州,被現在浙江臨海的鄭氏尊為先祖;三是鄭時中隨陳元光入福建開漳,其子孫散居福建和廣東等地;四是唐僖宗光啟年間,鄭可遠等人隨王潮兄弟入福建,後裔分布於閩西、閩南以及廣東的部分地區,成為當地鄭姓大族;五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後,河南光州固始人鄭磷、鄭晉等人投靠王審知的閩國,成為福建鄭氏始祖的重要一支。

  五代時期鄭姓的輝煌

  五代十國時期滎陽鄭氏因動亂遷居雲南大理的後裔鄭買嗣,在西南邊疆建立了一個大長和國,完成了戰國時期以來鄭氏稱帝的新嘗試。這支鄭氏興起於唐代中葉。滎陽人鄭回任西滬縣令,後為南詔所俘,被迫遷居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由於學識淵博,推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得到了南詔室的賞識,並促成唐王朝與南詔結盟,影響了南詔王國數代人,使得鄭回官居宰相,他的後代也世襲這一重要的職位。到了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鄭氏家族完全控制了南詔政權,建立了大長和王國後,實行漢化教育,並與中原王朝發展友好關係,客觀上加強了中原與西南邊陲的經濟文化交流。大長和王國傳三世而亡於內亂,大天興國取而代之。

  宋元明清時期鄭氏向南發展

  南方的鄭氏以鄭泰世係為主,名人輩出,長久不衰。據粗略統計,此時名列史冊的鄭氏歷史名人:宋朝有87人,元朝有20人,明朝有120人,清朝有57人,共計284人。到明清時期鄭氏的發展中心已轉移到福建中南部,入閩始祖鄭昭一支已經分衍出莆田派、仙遊派、興化派、桃源派、神山派、白沙派、東湖派、西山派、錢園派、平湖派等。成為滎陽鄭氏在東南沿海地區最大的分支,在福建、廣東、浙江乃至臺灣地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以南宋史學家鄭樵為首的莆田派。明清時期,其後裔播遷到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鄭綺為開基祖的浙江義門支派,經過鄭德璋、鄭文泰、鄭欽等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到宋元時期,族人發展到2000多人,到了明代已九世同居,被明太祖譽為「江南第一家」。另外享譽世界的雲南鄭和家族因鄭和「七下西洋」而名垂青史。揚州興華鄭氏,則因為「揚州八怪」的鄭板橋而聞名。南安石井鄭氏,代表人物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開基祖是北宋時期的鄭隱石,其後裔有名的叫鄭芝龍,即鄭成功生父,早年流亡日本,後乘明末動亂之機,組織民間力量發展勢力。明末清初,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擊清軍,被當時的南明政權賜姓朱,人稱國姓爺。公元1661年,率部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開始了石井鄭氏在臺灣的經略,為大陸民眾大批進住提供了契機。

  清朝是鄭氏進入臺灣的高峰時期

  其中較大的幾次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鄭維謙自福建海澄縣入墾臺北,四十六年(1707)廣東潮州府饒平人鄭清雅遷居新竹;雍正年間鄭友嵩、鄭昌興、鄭道、鄭同等入墾臺北、新竹、臺中等地。乾隆年間,鄭國慶、鄭建儀、鄭建策等入墾臺中等地。其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鄭崇廣、鄭崇和家庭從福建同安縣入墾新竹,成為臺灣省的望族。嘉慶、道光年間仍陸續有鄭氏從福建、廣東進入臺灣。

  明清時期,鄭姓在大陸各地進行遷徙、發展的同時,一些富有開拓精神的鄭氏相繼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以及日本等地謀取發展,進而把鄭姓人的生活空間拓展到海外許多地方。元末明初,是鄭姓人出洋的一個高峰,從明朝萬曆年間到民國初年,鄭姓下南洋的人數達960人之多,他們大多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發展。還有三支較大的鄭姓人士為通商遷居日本,其中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娶日本女子代,生子鄭成功和七左衛門,後來七左衛門留在日本,依母親姓田川七左衛門。

  現代鄭姓的分布

  進入現代社會,田川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鄭姓的發展出現新的變化。滎陽作為鄭姓的祖地,外遷的鄭姓人士很多,據1986年人口普查顯示滎陽市現有鄭姓888戶,3552人,在全市287年姓氏中排名第22位。鄭姓在華北、東北是大姓,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山東、天津、北京、內蒙、遼寧、吉林等省市,其中居住在北京的鄭姓,亦是居第22位,在遼寧居31位。在上海各大姓氏中鄭姓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有「黃鄭排滿街」的說法,福建福清市有鄭姓人口13萬,長樂縣有鄭姓人口7萬餘。浙江臨海有鄭姓人口2萬餘,湖北紅安人口4萬之多,武穴、蘄春人口也有3萬餘,廣東恩平市有8萬餘,其中華僑就有3萬餘。江蘇蘇州、無錫、徐州、吳縣、揚州、興化等地都是鄭姓聚居區。中南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南、兩湖、兩廣、海南6省,是鄭姓人最為集中的地區,近年的人口調查顯示,鄭姓在廣東大姓中位居第16位,而西南、西北鄭姓分布則相對較少。

 由於字數限制,更多,請點擊原文閱讀。




團結中華鄭氏宗親,凝聚天下鄭氏力量

揚正氣  傳家風 鑄族魂

歡迎廣大鄭氏宗親投稿鄭氏新聞資訊

投稿郵箱:444734431@qq.com

關注鄭氏網,了解鄭氏新動態

相關焦點

  • 鄭氏發展史(四):隋唐滎陽鄭氏發展到鼎盛時期
    網聚天下鄭氏,傳承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  經歷了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的動亂以後,滎陽鄭氏在隋唐時期的歷史上又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出自第三房鄭洞林的玄孫鄭譯是隋朝的開國元勳之故,而首先顯貴,接著出自第二房鄭小白之後的「南祖鄭氏」第七房鄭仕等相繼在政治舞臺上獲得了一席之地。
  • 鄭氏發展史(五):宋元明清鄭姓的全面發展
    網聚天下鄭氏,傳承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鄭姓在宋元明清的不同朝代中,有不同的發展特點。、思想學術等領域獲得發展,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家族名聲,並為鄭姓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的鄭姓由於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在政治上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在文化領域仍然保持固有的優勢。  明代,鄭姓人在政治上又恢復了以往的地位,出現了1個外戚之家(大興鄭氏),24個政治大族,6個文化大族,3個軍事名族,以及仍然知名的浦江義門鄭氏等。
  • 中原鄭氏歷史文化
    (一)「天下鄭氏出滎陽」說「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這句順口溜雖然被滎陽的一些人士稱為「古已有之」,但事實卻並未如此。其中「天下鄭氏出滎陽」一句,最早見於1988年10月由滎陽鄭氏研究會編印的《滎陽鄭氏資料輯錄》第二期,該期開篇《滎陽與鄭氏》(宋國楨撰)中稱:「說到鄭氏,自古有天下鄭氏出滎陽之說。」
  • 滎陽鄭氏 • | 滎陽堂
    這個京地就是現在的滎陽京襄城一帶。京城後來叫京襄城是因為周襄王十六年,周發生了「叔帶之亂」,周襄王逃到鄭國,鄭文公迎王居此城,後亦稱「襄城」,清朝合京、襄二字,稱「京襄城」。根據現存的城牆遺址測算,當時的京城東西寬1425米,南北長1775米,面積有三平方公裡,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座不小的城池了。
  • 緬甸仰光鄭氏滎陽堂舉行慶祝祖王千秋聖誕聯歡晚會
    滎陽鄭氏起源於今河南省滎陽市,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國,鄭武公建都滎陽後,由於當時鄭氏家族旺盛,許多鄭氏族人都引以為榮,其後代子孫也光耀門庭,故有「天下鄭氏出滎陽」之說,鄭氏族故稱「滎陽世家」。滎陽鄭氏已有2800多年的悠久歷史。鄭氏在歷屆朝代中都名人輩出。僑居海外的鄭氏子孫以「滎陽」為榮。在緬甸,仰光鄭氏滎陽堂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如期舉行鄭氏始祖聖誕歡慶活動。
  • 鄭氏女金丹的介紹
    藥王宮不僅布局構思精妙,建築別具特色,亦是騰衝中醫藥行業發展歷史悠久的重要見證。而在昆明的歷史傳統街區,昆明老街上一家接一家的藥材鋪和醫館,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鄭氏女金丹,就是昆明老街上的一個不老傳說。鄭家聲說,作為鄭氏第六代傳人,他願意拿出家傳的保密配方和祖傳工藝來與願意投資的企業進行合作,共同為老字號鄭氏女金丹的復出謀求一條良性的發展道路,同時也為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奉獻一份心力。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鄭氏女金丹:
  • 冠山鄭氏祠堂文化與源流
    那麼,作為百家姓排名第七,當代人口排名第21位的鄭氏是什麼時候才有宗廟?其起源又是怎樣的呢?《史記》有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友初封於鄭。鄭桓公初封於鄭,也稱西鄭,在今陝西華縣境內,後來周朝王室變故頻發,桓公問計於太史伯,遂遷民於今河南滎陽一帶。因此,桓公是鄭氏的太始祖,滎陽也成了鄭氏的起源地。
  • 鄭氏!華人的名門望族
    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布於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其中,山東鄭姓源於邴地(今費城),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後代。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遷。晉永嘉元年(307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後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
  • 【鄭氏專刊】第十二期:鄭氏的族義宗情!
    世界鄭氏祭拜鄭氏三公(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兩場大典,分別在2020年11月9日於華州,11月11日於滎陽舉行。鄭氏世德堂家族理事會派兩名宗親代表,行程2千公裡,歷時5天參加了庚子年世界鄭氏祭拜全部活動。
  • 宋元明清時期的鄭氏
    在五代,因為「門第」、「世家」制度被徹底廢除,享受了好幾百年皇恩浩蕩的盧氏、崔氏、鄭氏、王氏、李氏等「世家」便失去了皇上的恩典。鄭氏人在短期內有些沒落了。但是,鄭氏人憑著歷代的發展優勢和良好的教育,不久又在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 鄭氏宗親會:從滎陽走向世界
    鄭芳揚在馬來半島上的發展,無疑是下「南洋」的早期鄭姓人的代表。在他以後,特別是在明清之際,由於明清政權的交替和鄭成功反清復明活動爆發,促使了更多的鄭姓人飄洋過海到「南洋」。來自吉隆坡鄭氏公會拿督鄭金城蟬聯新屆總會長,來自吉隆坡鄭氏滎陽堂公會的拿督鄭國禎任署理總會長。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廣東增城(現屬廣州市)人鄭景貴的父親便隻身漂泊「南洋」,經營小本生意。後來,鄭景貴也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到馬來亞幫助父親做生意,逐漸致富。之後,又到香港、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發展。
  • 四川鄭氏首屆祭祖大典圖片全紀錄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鄭;請點擊上面「鄭姓鄭氏」關注,擁抱中華鄭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鄭氏文化,共建繁榮鄭氏,傳播鄭氏正能量。2017年04月08日,四川省鄭氏首屆祭祖大典在四川省成都市華陽華府大道二段158號西蜀人家(景區)隆重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鄭氏宗親350多人參加了這次盛典。海內外30多家鄭氏宗親機構和企業發來了函電錶示祝賀,上海、福建等省還派專人前來全程參加了整個活動。整個祭祖活動熱烈、文明、和諧、嚴肅、莊重,保持了鄭氏家族優良的族風和良好的祭祖秩序。
  • 滎陽鄭氏 • | 考隋唐時期滎陽鄭氏北祖洞林系祖源生活遺址
    世界鄭氏網,創立於1999年,世界鄭氏聯誼交流新媒體。世界迴響,鄭氏聲音...
  • 【鄭氏】一年一度拜祖大典...
    也只有11月11日11時11分的滎陽世界鄭氏拜祖大典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鄭氏拜祖活動受到當地政府,以及各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高度讚賞,這是鄭氏的特殊榮耀。拜祭祖先,認祖歸宗,是鄭氏兩千多年一如既往的傳統,更體現了鄭文化的源遠流長。
  • 隱藏在汕頭大場鄭氏天褒節孝坊背後的一支鄒堂鄭氏裔孫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兵部尚書馬如麟等奉旨而建,是為旌表節孝恂節的儒士林文輯之妻鄭氏,這是乾隆帝敕建並賜詞,表彰鄭氏(1685-1768)及其子林氏兄弟孝行之重要文物。節孝坊」高7米,寬7米,深2米,佔地面積14平方米。結構別致,石藝精湛。
  • 鄭氏族譜字輩大全! 鄭家人請收藏!
    重慶鄭氏字輩:文士登金榜,禮儀國大欣, 宗得因應長再,光耀渡朝庭;  渝奉鄭氏字輩:金鄉仕映啟 賢太永平安 榮華生付貴 文祥大光明 孝弟忠天壽 仁義禮智信 萬先成德遠 尚心品乾坤 奉節鄭氏字輩:榮華(發)生富貴 文強大光明 (現有富字輩): 江津鄭清之公支脈系字輩: 江津枝坪鄭氏的來源(客家移民的後裔)枝坪鄭氏起源於福建永定鄭清之公的第十九代傳人
  • 鄭氏十七房:青磚小瓦馬頭牆,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榮耀
    自此開啟了十七房鄭氏的傳奇。鄭氏十七房不是一個古鎮,只是一個古村,是鄭氏數十代含辛茹苦經營形成的世居村落,現存建築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所建。2020年開年第一天,懷著敬仰之情特意來訪問這裡。為什麼?我為「英雄」墨水而來,為「老鳳祥」這個老字號品牌而來,這都是十七房鄭氏家族創造出來的輝煌成就。
  • 泰國王朝 鄭氏皇族
    每個姓氏都有一段非凡的歷史,吾族鄭氏,桓公立國創基業四百餘載,史上曾出了十四代君王。至清朝乾隆年間,在異國他鄉的泰國又出了位鄭信大帝,歷經數百年,至今鄭氏仍被視為皇族。 話說鄭信(公元1734—1782年),生於泰國,祖籍澄海市上華鎮華富村,曾任宮廷侍衛太守暹羅大城軍政長官等職,後建立吞武裡王朝,是泰國的開國皇帝。鄭信的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鄭達在鄉間難以立足,隨走私暹羅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
  • 浦江《鄭氏規範》在中韓發行
    浦江《鄭氏規範》在中韓發行 2021年01月15日 04:50:11來源:浙江在線通訊員 吳文娟 許乾虎 記者 葉夢婷   浙江在線1月15日訊(通訊員 吳文娟 許乾虎
  • 鄭氏族譜大全!鄭家人必看!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滎陽綿世澤;秋浦振家聲。(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六言通用聯通德門聯閥閱;尚書履響蓬萊。(上聯典出西漢鄭崇,為尚書僕射。下聯典指東漢鄭玄。)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清朝鄭燮自題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