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膝關節內側的解剖已經在質量上有描述,但是內部的主要結構附著點還沒有報導。研究的目的是定性膝關節內側結構的解剖,對膝關節解剖附著點及相關骨性標誌的關係做數量上的評估。
方法 共有8個不成對的新鮮的冰凍屍體膝關節, 應用電磁的三維跟蹤傳感器對切面進行觀察和測量。
結果 除了內側髁和內收肌結節,第三個骨性突起腓腸肌結節,與內側腓腸肌的附著部位相當應經鑑定。表面的內側副韌帶得到長度平均是94.8mm.內側副韌帶表面的近段股骨附著點是3.2mm長,內上髁後方4.8mm.內側副韌帶表面在脛骨上距離關節61.2mm.深層的內側副韌帶由半月板股骨部分和半月板脛骨部分組成。後方的斜韌帶股骨附著點距離內收肌結節遠端7.7mm,後方6.4mm,距離腓腸肌結節遠端1.4mm和前方2.9mm.內側髕股韌帶在股骨上附著點距離內收肌結節前方1.9毫米和遠端3.8毫米。
結論 膝關節內側韌帶結構有一致的附著類型。
臨床證據 腓腸肌結節和數據關係對於解剖修復和重建膝關節內側結構複雜的韌帶損傷是有的來源於來源於股骨樣本的照片(遠端內測觀,右膝)指針表明內上髁(ME)內收肌結節(AT)以及腓腸肌結節(GT)之間的關係。
股骨的骨性標記和膝關節內側主要結構的附著位置示意圖。內收肌結節(AT),腓腸肌結節(GT),內上髁(ME),AMT=大收肌腱,MGT=內側腓腸肌肌腱,sMCL=淺層內側副韌帶,MPFL=內側髕股韌帶,POL=後斜韌帶,
膝關節內側主要結構示意圖。VMO=股內側肌 ,MPFL=內側髕股韌帶,POL=後斜韌帶,sMCL=淺層內側副韌帶,SM=半膜肌,MGT=內側腓腸肌肌腱,AMT=大收肌腱。
淺層內側副韌帶的示意圖(s MCL)(內側面,左膝關節)。近端的鉗子在股骨部分的前緣,遠端的止血鉗子在近端和遠端脛骨附著部位之間。SM=半膜肌,POL=後斜韌帶
內測深層副韌帶的半月板股骨(MF)和半月板脛骨(MT)部分(左膝 內側面觀),帶有後斜韌帶並去除內測關節囊。星號表示淺層內側副韌帶股骨上的附著位置。MM=內測半月板後面,MFC=內測股骨髁的後面,MTP=內測脛骨平臺的後面
後斜韌帶三個臂的示意圖(右膝,後內側),sMCL=淺層內側副韌帶,SM=半膜肌,MGT=內測腓腸肌,OPL=膕斜韌帶
7-A和7-B 表示後斜韌帶的中央臂(右膝 內側面觀),星號表示淺層內側副韌帶的股骨附著點,已經移除,鉗子的尖端在內側腓腸肌的附著部位,MGT=內測腓腸肌腱,SM=半膜肌肉肌腱,MFC=股骨內側髁的前面,ME=內上髁,POL=後斜韌帶,VMO=股內側肌肉
Fig. 7-B
後斜韌帶三個臂的示意圖(右膝後內側面),sMCL=淺層內測副韌帶,SM=半膜肌肉肌腱,MGT=內測腓腸肌腱,OPL =後斜韌帶
用後方股四頭肌纖維(抬高已經分離的內側髕股韌帶(MPFL)(右膝內側觀)圖像。針在內側髕股韌帶下方,所指在內側髕股韌帶的遠端。已經去除深部內側關節囊。AMT= 大收肌腱 p=髕骨,SM=半膜肌腱
圖像 股骨的附著點包括 內收肌拉大的肌腱(AMT)及其附著到內側腓腸肌(MGT)上的擴展部分(箭頭)和後內側關節囊(PMC)(右膝,內側觀)。鉗子正在夾住淺層內側副韌帶(Smcl)的前緣。
示意圖 內側腓腸肌和大收肌腱的附著部位,它們與內收肌結節和腓腸肌結節之間的相關性 右膝 內側觀。肌腱與它們的骨性附著點分離。AT=內收肌結節,GT=腓腸肌結節,MCL=內側副韌帶,ME=內上髁,MFC=內側股骨髁。MPFL=內側髕股韌帶,POL=後斜韌帶,VMO=股內側斜肌
示意圖 鵝足的側緣,表明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分離的附著部位(左膝內側觀)。止血鉗在淺層內側副韌帶(S MCL)近端和遠端止點之間的空隙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