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國軍閥,給人們的印象就是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為了爭地盤不惜「一將功成萬骨枯」,像吳佩孚、孫傳芳等。但今天小編說的這位,他不僅僅很少參加軍閥混戰,在民國還把自家轄區打造成了「全國模範省份」,家鄉的人民至今對其極為敬佩。同時他也是民國四朝元老,從袁世凱到蔣介石,一直被委以重任,可謂是政壇不倒翁,這一點唯獨蔣介石可以與其比肩。他就是人稱「閻老西」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1883年出生於山西五臺,早年讀過私塾,後來參加山西武備學堂,因為成績優異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日本期間加入同盟會,學成歸國後擔任陸軍團長,1911年殺死山西巡撫,響應武昌起義,宣布山西脫離清政府,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大功,1912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山西督軍,這一年他28歲,堪稱少年得志,也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督軍,從此開始了他獨霸山西38年的傳奇生涯。
在接下來的北洋軍閥混戰中,直皖奉三大派系都對閻錫山拉攏,希望其為自己效力。但是閻錫山的「商人」頭腦此時展現的淋漓盡致,不到最後勝利時刻不會貿然參戰,也不參加任何的派系,反倒是一心經略山西,在別的省份軍閥混戰之時,山西這邊風景獨好,閻錫山興辦實業,創建了太原兵工廠,在山西境內創建私塾,鼓勵適齡兒童上學,減免苛捐雜稅,這些措施在當時的民國是想都不敢想的。在北洋軍閥時期閻錫山可謂是不問世事,猥瑣發育,真正幫助其走向全國的則是北伐戰爭。
1927年蔣介石實施北伐之後,閻錫山也沒有馬上參加北伐軍,在看到吳佩孚、孫傳芳都被打垮,張作霖退出關外之時,果斷參戰,憑藉在後方撿漏,閻錫山從偏安山西一隅到一舉掌握晉冀察綏四省、外加京津兩市軍政大權,成為在全國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接下來爆發的中原大戰,閻錫山的晉軍可謂是大傷元氣,儘管10餘年經略山西還是積累了一定的實力,但是在江浙財閥的支持下,山西一省的財力根本支撐不下去全國性的戰爭,這一戰讓閻錫山又退回了老巢,乖乖做自己的山西王。
在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可謂是「守土苦戰」,1938年的太原會戰,為保衛家鄉,閻錫山可謂是下了血本,晉軍10餘萬人參戰,拼死抵抗日軍,也對日軍造成萬餘人的損失,晉軍雖沒保住太原,但堅守住了山西剩餘部分,一直相持到抗戰勝利。這期間,閻錫山主動幫助其他戰區抵抗日軍,在保衛自己家鄉上面,閻錫山絕不含糊,是條漢子。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閻錫山只能算是日薄西山,以一己之力根本無力抵擋歷史大勢,最終在1949年離開了他經略38年的山西,從此再也沒有踏上故土,在臺灣基本上算是虎落平陽,暗淡度過餘生。
人們之所以對閻錫山尊敬,尤其是山西人,更多是感激其在治理山西期間,休養生息,極大促進了山西的發展,在1949年山西的GDP達到全國第六位,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功,差不多與江浙傳統富庶省份並列,閻錫山的治國理政才能可見一斑。總的來說,閻錫山曾也是熱血青年,參加辛亥革命,在軍閥混戰時期左右逢源,在抗日戰爭時期守土苦戰,在解放戰爭時期英雄末路。對於這樣一個另類的「軍閥」,你又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