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元老,大清運氣最好的宰相潘世恩

2020-12-22 騰訊網

在清朝歷史上,「四朝元老」為數並不多,潘世恩算是其中的典型,說他是清朝300年來運氣最好的宰相一點都不為過,潘世恩活了足足86歲,他為官五十餘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潘世恩為官正直,外柔內剛,他先後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

潘世恩,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出生於江蘇吳縣,他自幼聰穎好學,十六歲應童子試中舉,後就讀於紫陽書院。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潘世恩狀元及第,授修撰。對於這位新科狀元,不僅乾隆帝對他很看好,當朝第一權臣和珅也想把他拉攏到自己的身邊,納為自己的黨羽。然而,潘世恩年紀雖輕,但為人老成,就是不肯上和珅的賊船。潘世恩以後歷禮部、兵部、戶部、吏部侍郎,督雲南、浙江、江西學政。

嘉慶四年,潘世恩被擢升為內閣學士,後歷任禮部、兵部、戶部侍郎。嘉慶十二年,潘世恩充續辦《四庫全書》總裁、文穎館總裁。次年任翰林院掌院學士。道光四年(1824年),潘世恩因父親病逝,歸鄉丁憂。道光七年(1827年),署工部侍郎,後任吏部左侍郎,充國史館副總裁、左都御史。

潘世恩是個宰相,但每次遇到事情時,卻表現得像個局外人,從來不發表自己的意見。鴉片戰爭時,穆彰阿主張與英人求和,潘世恩心裡認為不對,卻不敢公開表示反對。就連後來舉薦林則徐,也是在鹹豐罷斥穆彰阿之後才敢上奏的。也就是說,潘世恩當官,奉行的原則就是做得少錯得少,但凡是有一絲風險的事情,潘世恩寧可閉上嘴巴,選擇不發表見解來保全自己。

鹹豐帝即位以後,潘世恩屢次乞休,最終以大學士官位職銜退休。鹹豐帝下詔求賢時,潘世恩以八十歲高齡保薦林則徐。姚瑩等人。鹹豐三年,帝親書「瓊林人瑞」匾額相贈。次年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諡號「文恭」入祀賢良祠。

相關焦點

  • 乾隆作為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晚年的乾隆,見過幼年時的鹹豐嗎?
    嘉慶皇帝又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實際上是嫡次子,長子不幸夭折)綿寧,綿寧則是後來的道光皇帝。鹹豐皇帝奕詝則是道光皇帝的兒子,也就是說,乾隆與鹹豐之間隔了嘉慶以及道光兩位皇帝。畢竟乾隆這麼長壽,古代封建社會的人結婚生子又都比較早,若是能見到年幼時期的鹹豐皇帝,也不是不可能事情。
  • 嘉慶帝皇四子的傳奇人生:自己差點取代道光,重孫子差點取代光緒
    根據《清實錄·仁宗實錄》的記載,早在乾隆太上皇駕崩的嘉慶四年,嘉慶皇帝就已經按照「秘密立儲」要求,將嫡長子旻寧立為皇儲。只不過,因為另一位優秀皇子的出現,讓嘉慶皇帝改變了擇儲決定,甚至撤回了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的「立儲詔書」。
  • 此人無能,為何卻深得嘉慶、道光信任?為何鹹豐上臺就革他職
    清朝名臣穆彰阿,生於乾隆四十七年,滿洲鑲藍旗人,官僚世家出身。嘉慶十年,穆彰阿參加科舉考試,一舉考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留館任檢討。後被提拔為禮部侍郎。嘉慶二十年,穆彰阿任刑部侍郎,結果由於一次向嘉慶呈上二十多件斬立決的案件,嘉慶認為他是玩忽職守,積壓案件,被貶光祿寺卿。不久後,由於他運作到位,再次被任命為兵部侍郎。
  • 有才有識潘世恩,模稜兩可伴食郎,在其位不謀其職是清中後期縮影
    或許,晚清之亂象是因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但時人的態度也是可探究的話題,尤其是當時的高官,潘世恩顯然在此列。作為蘇州三傑之一,潘世恩又有著「三百年中第一福氣中人」的美譽,在清廷朝堂中人是堪稱有福之人。
  • 為什麼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嫡長子的身份是成為皇帝的關鍵之一首先大家應該清楚,並不是說大清的江山非道光不可,而是就當時的局面而言,道光是合乎常理的人選, 雖然他是嘉慶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但是因為嫡長子「穆郡王」身體較差,在剛剛出生幾個月後便夭折了,這就使得排名第二的嫡次子道光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嘉慶皇帝的嫡長子,擁有了合法的繼承地位。
  • 為什麼乾隆和嘉慶兩人,都覺得只有道光皇帝才能繼承他們的皇位?
    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室,爺爺和孫子之間的關係,往往比父子之間的關係親密的多,例如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就是如此。康熙皇帝晚年時期,更是將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帶在身邊,親自培養。乾隆皇帝晚年做太上皇時期,比較欣賞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而父親嘉慶皇帝也對旻寧十分的看重,這才使得旻寧後來能夠順利繼承皇位,成了道光皇帝。
  • 道光皇帝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一)
    雍正之後的乾隆、嘉慶、道光、鹹豐都是秘密立儲制度下產生的皇帝。    那麼嘉慶皇帝為什麼選擇道光皇帝繼承大統呢?小季翻譯過來就是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即乾隆皇帝)在木蘭圍場圍獵,皇上(即道光)搭弓射箭獲得了一頭鹿,高宗非常高興,賜予道光皇帝黃馬褂和花翎。
  • 旁觀者「清」嘉慶朝「淮安奇案」
    淮安這個地方在清朝時期,有三件事比較有名,一是乾隆南巡路過,二是嘉慶朝的「文樓湯包」,三是被稱為清朝四大冤案的「淮安奇案」。嘉慶接棒乾隆後,貪汙成風、江河日下,朝廷內的政治生態非常惡劣,嘉慶本人更是對貪汙深惡痛絕,在位25年基本上就忙「反貪」一件事,這件事傳到嘉慶耳朵裡後,嘉慶生氣了,嘉慶一生氣,後果很嚴重。必須徹查此事。 經查:淮安知府王轂侵貪賑災銀23000兩,淮安同知林永升貪汙1000兩,從江蘇巡撫到山陽知縣等數十人各貪汙不等。
  • 鹹豐原配孝德顯皇后,19歲芳華突然離世,專家:宮廷版的林黛玉
    說起這鹹豐皇帝的皇后,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慈安與慈禧二位,但是,無論是慈安,還是慈禧,都不是鹹豐的原配,鹹豐的原配是一個只活了19歲的女子,她姓薩克達氏,諡號為孝德顯皇后。
  • 清明掃墓,墓碑上刻的「道光元年」、「鹹豐八年」、「同治五年」是指公曆的哪一年?(清朝年號幹支紀年對照速查表 收藏版)
    清明掃墓,你知道墓碑上寫的「道光元年」、「鹹豐八年」、「同治五年」是指公曆的哪一年嗎?建議先收藏,然後分享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
  • 乾隆朝盛極一時的富察家族,為何被嘉慶拼命打壓?一切都為了報復
    就乾隆朝而言,孝賢純皇后所在的富察家族絕對是聖眷最渥、權勢最盛的外戚家族。孝賢純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恆,乃係被乾隆皇帝評價為「世胄元臣,與國休戚」;被嘉慶皇帝許為「社稷臣」;死後推恩贈郡王銜,並配享太廟的一代寵臣、權臣。
  •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皇帝自稱太上皇帝,顒琰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嘉慶。 大清入主中原並建國大清以後,滿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之地的統治,逐步沿用明朝遺留下來的法律和制度,改革了原有的大金國和前清舊制,使之更適合於全國的行政管理,同時開始注意鞏固提高具有滿族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 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曾下令滿族王公子弟滿8歲以上、15歲以下,俱需就學讀書,「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
  • 鹹豐皇帝也曾勵精圖治
    道光駕崩1850年3月,道光三十年,天空陰雲密布,巍峨的紫禁城一片銀裝素裹,乾清宮內道光皇帝的靈堂莊嚴而肅穆,碩大的梓宮(皇帝的棺材)停在房中,周邊放滿了祭祀的貢品,乾清門外的引魂幡被風吹得呼呼作響,天安門外白的刺眼,文武百官和百姓皆身著素縞,跪拜於地,隨著禮部官員的一聲哀嚎,道光皇帝的遺詔宣讀典禮開始了
  • 清朝十公主:乾隆的愛女,嘉慶的寶貝,道光的好姑姑
    這位公主是乾隆的掌上明珠,平日裡最為乾隆所鍾愛,在乾隆心中這位女兒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是在乾隆這位皇帝龍顏大怒之時,這位公主也有辦法能夠讓乾隆的怒氣打消,一時間這位公主成為了皇宮中人見人愛的「寶貝」。這邊是清朝時期大名鼎鼎的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在大清統治的歷史當中有12位皇帝,如果將這些皇帝進行一個排名,不知道你會如何對比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手大清12帝的排名,排名第一的肯定是皇太極,因為他開創了大清王朝,而且還對原來的女真部落進行了大力的改革,為日後大清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斷代|嘉慶瓷器的品種與款識
    圖案等,均因襲前朝舊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窯」之說,而品種和數量卻己遠遠不及乾隆盛世。嘉慶晚期瓷藝漸趨低下,沒有什麼突出的創新之作。嘉慶瓷器的造型,較前朝無人的變化,如官窯中的玉壺春瓶、蒜頭瓶、賞瓶、燈籠樽、石榴樽、多穆壺、月牙罐等,幾乎與乾隆同類品一樣,不看款識就難以區分。有的粉彩器上,甚至仍寫乾隆御題詩句。
  • 大清皇帝肖像圖
    嘉慶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