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墓碑上刻的「道光元年」、「鹹豐八年」、「同治五年」是指公曆的哪一年?(清朝年號幹支紀年對照速查表 收藏版)

2021-02-07 印氏族人

清明掃墓,你知道墓碑上寫的「道光元年」、「鹹豐八年」、「同治五年」是指公曆的哪一年嗎?建議先收藏,然後分享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


清(公元1616-公元1911)

皇帝

年號

公元日期

幹支日期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元年

公元 1616年

丙辰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二年

公元 1617年

丁巳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三年

公元 1618年

戊午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四年

公元 1619年

己未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五年

公元 1620年

庚申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六年

公元 1621年

辛酉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七年

公元 1622年

壬戌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八年

公元 1623年

癸亥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九年

公元 1624年

甲子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十年

公元 1625年

乙丑年

後金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命十一年

公元 1626年

丙寅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元年

公元 1627年

丁卯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二年

公元 1628年

戊辰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三年

公元 1629年

己巳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四年

公元 1630年

庚午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五年

公元 1631年

辛未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六年

公元 1632年

壬申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七年

公元 1633年

癸酉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八年

公元 1634年

甲戌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九年

公元 1635年

乙亥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元年

公元 1636年

丙子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天聰十年

公元 1636年

丙子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二年

公元 1637年

丁丑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三年

公元 1638年

戊寅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四年

公元 1639年

己卯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五年

公元 1640年

庚辰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六年

公元 1641年

辛巳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七年

公元 1642年

壬午年

後金大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德八年

公元 1643年

癸未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元年

公元 1644年

甲申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二年

公元 1645年

乙酉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三年

公元 1646年

丙戌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四年

公元 1647年

丁亥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五年

公元 1648年

戊子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六年

公元 1649年

己丑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七年

公元 1650年

庚寅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八年

公元 1651年

辛卯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九年

公元 1652年

壬辰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年

公元 1653年

癸巳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一年

公元 1654年

甲午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二年

公元 1655年

乙未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三年

公元 1656年

丙申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四年

公元 1657年

丁酉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五年

公元 1658年

戊戌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六年

公元 1659年

己亥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七年

公元 1660年

庚子年

清世祖福臨

順治十八年

公元 1661年

辛丑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元年

公元 1662年

壬寅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年

公元 1663年

癸卯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年

公元 1664年

甲辰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年

公元 1665年

乙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年

公元 1666年

丙午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六年

公元 1667年

丁未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七年

公元 1668年

戊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八年

公元 1669年

己酉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九年

公元 1670年

庚戌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年

公元 1671年

辛亥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一年

公元 1672年

壬子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二年

公元 1673年

癸丑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三年

公元 1674年

甲寅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四年

公元 1675年

乙卯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五年

公元 1676年

丙辰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六年

公元 1677年

丁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七年

公元 1678年

戊午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八年

公元 1679年

己未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十九年

公元 1680年

庚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辛酉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 1682年

壬戌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 1683年

癸亥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三年

公元 1684年

甲子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 1685年

乙丑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五年

公元 1686年

丙寅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 1687年

丁卯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七年

公元 1688年

戊辰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八年

公元 1689年

己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九年

公元 1690年

庚午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年

公元 1691年

辛未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一年

公元 1692年

壬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二年

公元 1693年

癸酉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三年

公元 1694年

甲戌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四年

公元 1695年

乙亥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五年

公元 1696年

丙子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六年

公元 1697年

丁丑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七年

公元 1698年

戊寅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八年

公元 1699年

己卯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三十九年

公元 1700年

庚辰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年

公元 1701年

辛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一年

公元 1702年

壬午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二年

公元 1703年

癸未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三年

公元 1704年

甲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四年

公元 1705年

乙酉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五年

公元 1706年

丙戌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六年

公元 1707年

丁亥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七年

公元 1708年

戊子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八年

公元 1709年

己丑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四十九年

公元 1710年

庚寅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年

公元 1711年

辛卯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一年

公元 1712年

壬辰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 1713年

癸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三年

公元 1714年

甲午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四年

公元 1715年

乙未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五年

公元 1716年

丙申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六年

公元 1717年

丁酉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七年

公元 1718年

戊戌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八年

公元 1719年

己亥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五十九年

公元 1720年

庚子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六十年

公元 1721年

辛丑年

清聖祖玄燁

康熙六十一年

公元 1722年

壬寅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元年

公元 1723年

癸卯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二年

公元 1724年

甲辰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三年

公元 1725年

乙巳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四年

公元 1726年

丙午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五年

公元 1727年

丁未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六年

公元 1728年

戊申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七年

公元 1729年

己酉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八年

公元 1730年

庚戌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九年

公元 1731年

辛亥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十年

公元 1732年

壬子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十一年

公元 1733年

癸丑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十二年

公元 1734年

甲寅年

清世宗胤禛

雍正十三年

公元 1735年

乙卯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元年

公元 1736年

丙辰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年

公元 1737年

丁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年

公元 1738年

戊午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年

公元 1739年

己未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年

公元 1740年

庚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六年

公元 1741年

辛酉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七年

公元 1742年

壬戌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八年

公元 1743年

癸亥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九年

公元 1744年

甲子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年

公元 1745年

乙丑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一年

公元 1746年

丙寅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二年

公元 1747年

丁卯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三年

公元 1748年

戊辰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四年

公元 1749年

己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五年

公元 1750年

庚午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六年

公元 1751年

辛未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七年

公元 1752年

壬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八年

公元 1753年

癸酉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十九年

公元 1754年

甲戌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年

公元 1755年

乙亥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一年

公元 1756年

丙子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二年

公元 1757年

丁丑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三年

公元 1758年

戊寅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四年

公元 1759年

己卯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五年

公元 1760年

庚辰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六年

公元 1761年

辛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七年

公元 1762年

壬午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八年

公元 1763年

癸未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二十九年

公元 1764年

甲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年

公元 1765年

乙酉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一年

公元 1766年

丙戌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二年

公元 1767年

丁亥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 1768年

戊子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四年

公元 1769年

己丑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五年

公元 1770年

庚寅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六年

公元 1771年

辛卯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七年

公元 1772年

壬辰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八年

公元 1773年

癸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三十九年

公元 1774年

甲午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年

公元 1775年

乙未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一年

公元 1776年

丙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二年

公元 1777年

丁酉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三年

公元 1778年

戊戌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四年

公元 1779年

己亥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五年

公元 1780年

庚子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六年

公元 1781年

辛丑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七年

公元 1782年

壬寅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八年

公元 1783年

癸卯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 1784年

甲辰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年

公元 1785年

乙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一年

公元 1786年

丙午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二年

公元 1787年

丁未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三年

公元 1788年

戊申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四年

公元 1789年

己酉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 1790年

庚戌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六年

公元 1791年

辛亥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七年

公元 1792年

壬子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八年

公元 1793年

癸丑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五十九年

公元 1794年

甲寅年

清高宗弘曆

乾隆六十年

公元 1795年

乙卯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元年

公元 1796年

丙辰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年

公元 1797年

丁巳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三年

公元 1798年

戊午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四年

公元 1799年

己未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五年

公元 1800年

庚申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六年

公元 1801年

辛酉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七年

公元 1802年

壬戌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八年

公元 1803年

癸亥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九年

公元 1804年

甲子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年

公元 1805年

乙丑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一年

公元 1806年

丙寅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二年

公元 1807年

丁卯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三年

公元 1808年

戊辰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四年

公元 1809年

己巳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五年

公元 1810年

庚午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六年

公元 1811年

辛未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七年

公元 1812年

壬申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八年

公元 1813年

癸酉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十九年

公元 1814年

甲戌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十年

公元 1815年

乙亥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十一年

公元 1816年

丙子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十二年

公元 1817年

丁丑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十三年

公元 1818年

戊寅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十四年

公元 1819年

己卯年

清仁宗順琰

嘉慶二十五年

公元 1820年

庚辰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元年

公元 1821年

辛巳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年

公元 1822年

壬午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三年

公元 1823年

癸未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四年

公元 1824年

甲申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五年

公元 1825年

乙酉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六年

公元 1826年

丙戌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七年

公元 1827年

丁亥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八年

公元 1828年

戊子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九年

公元 1829年

己丑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年

公元 1830年

庚寅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一年

公元 1831年

辛卯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二年

公元 1832年

壬辰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三年

公元 1833年

癸巳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四年

公元 1834年

甲午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五年

公元 1835年

乙未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六年

公元 1836年

丙申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七年

公元 1837年

丁酉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八年

公元 1838年

戊戌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十九年

公元 1839年

己亥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年

公元 1840年

庚子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一年

公元 1841年

辛丑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二年

公元 1842年

壬寅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三年

公元 1843年

癸卯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四年

公元 1844年

甲辰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五年

公元 1845年

乙巳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六年

公元 1846年

丙午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七年

公元 1847年

丁未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八年

公元 1848年

戊申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二十九年

公元 1849年

己酉年

清宣宗旻寧

道光三十年

公元 1850年

庚戌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元年

公元 1851年

辛亥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二年

公元 1852年

壬子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三年

公元 1853年

癸丑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四年

公元 1854年

甲寅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五年

公元 1855年

乙卯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六年

公元 1856年

丙辰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七年

公元 1857年

丁巳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八年

公元 1858年

戊午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九年

公元 1859年

己未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十年

公元 1860年

庚申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十一年

公元 1861年

辛酉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元年

公元 1862年

壬戌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二年

公元 1863年

癸亥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三年

公元 1864年

甲子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四年

公元 1865年

乙丑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五年

公元 1866年

丙寅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六年

公元 1867年

丁卯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七年

公元 1868年

戊辰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八年

公元 1869年

己巳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九年

公元 1870年

庚午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十年

公元 1871年

辛未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十一年

公元 1872年

壬申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十二年

公元 1873年

癸酉年

清穆宗載淳

同治十三年

公元 1874年

甲戌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元年

公元 1875年

乙亥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年

公元 1876年

丙子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三年

公元 1877年

丁丑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四年

公元 1878年

戊寅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五年

公元 1879年

己卯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六年

公元 1880年

庚辰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七年

公元 1881年

辛巳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八年

公元 1882年

壬午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九年

公元 1883年

癸未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年

公元 1884年

甲申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一年

公元 1885年

乙酉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二年

公元 1886年

丙戌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三年

公元 1887年

丁亥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四年

公元 1888年

戊子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五年

公元 1889年

己丑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六年

公元 1890年

庚寅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七年

公元 1891年

辛卯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八年

公元 1892年

壬辰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十九年

公元 1893年

癸巳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年

公元 1894年

甲午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一年

公元 1895年

乙未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二年

公元 1896年

丙申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三年

公元 1897年

丁酉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四年

公元 1898年

戊戌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五年

公元 1899年

己亥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六年

公元 1900年

庚子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七年

公元 1901年

辛丑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八年

公元 1902年

壬寅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二十九年

公元 1903年

癸卯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三十年

公元 1904年

甲辰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三十一年

公元 1905年

乙巳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三十二年

公元 1906年

丙午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三十三年

公元 1907年

丁未年

清德宗載湉

光緒三十四年

公元 1908年

戊申年

清溥儀

宣統元年

公元 1909年

己酉年

清溥儀

宣統二年

公元 1910年

庚戌年

清溥儀

宣統三年

公元 1911年

辛亥年


相關焦點

  • 公元、民國、年號、幹支等幾種紀年法與換算方法
    1949年後國民黨在臺灣繼續"中華民國"政權,國民黨也繼續使用民國紀年,一直使用到今天。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兩者換算加減元年減一年即加減1911即可。如:公元2019年是民國哪一年?2019-1911=108(年)民國75年是公元哪一年?   75+1911=1986(年)
  • 中國紀年法、公曆與農曆、閏年與閏月的區別
    2、幹支紀年法(天幹地支,如庚子年,即2020年):幹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自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開始幹支正式用於紀年。即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 公元與幹支紀年及屬相對照表
    清朝(公元1636——1911年)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貞佑、興定、元光、正大、開興、天興 元朝年號表 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治、泰定、致和、天曆、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西夏年號表 [西夏〕顯道、開運、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
  • 清朝12位皇帝的年號,有什麼含義?
    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漢武帝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軍元,而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清朝使用該年號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產生最早。以帝王即位之年為元年,以後依次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現。新帝即位當年或次年改元。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 說說農曆:陰陽曆、朔望、節氣、兩頭春、閏月、幹支、生肖和年號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再次確定公曆的官方地位,同時徹底廢除了年號、國號紀年。  它在先秦的叫法是:改歲、獻歲、上日、元日;在秦漢的叫法是:正日、正旦、三朝、歲旦;魏晉南北朝的叫法是:元首、歲朝、元辰、元日;唐朝到明朝的叫法是:元旦、新元、新正、歲日;在清朝的叫法是:元旦、元日。  1912年起,中華民國時期採用公曆,使用「民國」紀年,以1月1日為公曆歲首,稱作元旦。從那個時候開始,元旦就成了公曆的新年,俗稱「陽曆年」。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準確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太初年號。幹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幹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 清朝皇帝在位時間列表大全
    清朝皇帝名稱以次為: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溥儀等。清朝每位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以次為: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等。
  • 公元元年是我國的哪一年?我們現在為什麼使用公元紀年?
    >先說明一下,中國古代沒有統一的紀年,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公元2018、2019都是西方傳進來的紀年方式,所以沒法用現在的曆法去解釋公元元年到底是中國古代的那一年,只能說公元元年是中國西漢漢平帝元始元年。
  • 清代皇帝年號,都有哪些含義
    】天命天命(元年:1616年—末年:1626年)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即汗位,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政權後所使用的年號。清朝使用該年號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 現在是公元2019年,那公元1年是古代的哪一年?是誰定的呢?
    我國從古至今主要有三種紀年法:一種叫幹支紀年法,從有文字開始的歷史就使用了;幹支是天幹,地支的合稱, 就是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永無止盡。今年是2019年,按照幹支紀年法計算呢就是已亥年。
  • 清朝12位皇帝年號中的涵義
    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在奕譞出生前,紫禁城已經八年沒有皇子的啼哭聲了,在奕譞之前是1832年出生的奕,沒錯這位皇六子就是之後的恭親王。道光在選擇後世之君時,當時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之間猶豫不決,老七奕譞由於當時還年齡小不在道光的考慮範圍之內。道光最後選擇了老四,就是後來的鹹豐。鹹豐無能且命短,奕的才能有目共睹一直活到戊戌變法前夕,如果道光當時選擇的是奕,清朝之後的歷史不知道會是怎樣?
  • 為何如今要使用「公元紀年」?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紀年方式就明白了
    要相信,人類的發展在整體上是進步的,所以,公元紀年法現在是最方便的紀年方式。公元紀年源自西方,以耶穌誕辰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之前的時間稱為公元前,此後未公元XX年。要知道為什麼公元紀年最方便,那就需要知道我國曾經還採用過什麼樣的紀年方式。
  • 清朝12位皇帝的年號各有什麼含義?
    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清朝12位皇帝年號所取的含義
    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公元紀年及元旦的來歷
    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信仰基督教的各國採用。
  • 從公元紀年如何快速推導出「甲子」「乙卯」等幹支紀年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看老人經常數數手指,然後告訴你公元某一年,是中國古歷的丙子年啊,庚申年啊。感覺很好玩。其實他們大多用的是定樁法,他先在大腦裡定幾個樁,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2000年是己卯年。當你問1986年你出生哪一年是幹支年的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