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爺有很多,有的有權勢、有的會打仗,但今天我說這位卻很特殊。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
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在奕譞出生前,紫禁城已經八年沒有皇子的啼哭聲了,在奕譞之前是1832年出生的奕,沒錯這位皇六子就是之後的恭親王。
道光在選擇後世之君時,當時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之間猶豫不決,老七奕譞由於當時還年齡小不在道光的考慮範圍之內。道光最後選擇了老四,就是後來的鹹豐。
鹹豐無能且命短,奕的才能有目共睹一直活到戊戌變法前夕,如果道光當時選擇的是奕,清朝之後的歷史不知道會是怎樣?其他先不論,至少慈禧老佛爺是不會登上歷史舞臺的。
1851年即鹹豐元年,六哥奕被封為恭親王(道光的密詔所定),奕譞被封為醇郡王。十年後鹹豐死在了避暑山莊,恭親王和醇郡王因積極配合慈禧(當時是懿貴妃)發動辛酉政變,慈禧很高興,在1872年即同治元年,這二人先後又被封為了議政王和醇親王。
咋一看四嫂慈禧對兩位小叔子還真不錯,不過從之後兩人的遭遇來看,並非如此他們二人只是慈禧手中的棋子而已。
與恭親王不同的是,醇親王和慈禧還有另外一層關係(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是醇親王的福晉)。婉貞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載湉,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1875年同治病死,由於同治沒有子嗣,慈禧力排眾議選擇了只有三歲的光緒。其實當時除了小光緒外,恭親王奕的兒子是更適合的人選。至於慈禧為什麼不選恭親王的兒子,其中一種說法是跟安德海的死有關(安德海的死恭親王出力最大)。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也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醇親王就這樣成了皇帝的父親。恭親王被罷免以後,醇親王開始出頭,他後來的權力很大,但他的政治才能著實很一般,與他六哥恭親王不可同日而語,比如中法戰爭期間,醇親王就表現的很差勁,一會空喊主戰、一會又主和,毫無立場。
1891年奕譞病逝,他八歲的兒子載灃繼承醇親王。載灃與光緒不同,慈禧很喜歡這位小王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於奕譞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1902年載灃大婚,他的福晉是榮祿的女兒,這門婚事是慈禧訂的,沒多久溥儀就出生了。榮祿作為慈禧的親信,他們究竟是什麼關係眾說紛紜,不過在1908年光緒病危之際,慈禧立溥儀為後繼之君時曾這樣說過,大意如下:
「以前我將榮祿的女兒許配給醇親王,當時就決定立他們的長子為太子,以此來回報榮祿……」
在確立溥儀後,載灃也被冊封為了監國攝政王,這可比他六伯的議政王厲害多了。
再來簡單梳理一下醇親王奕譞的「人際關係」,父親是道光,四哥是鹹豐,嫂子是慈禧,六哥是恭親王,侄子是同治,兒子是光緒和監國攝政王,孫子是溥儀。
巧合的是,清朝最後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緒、溥儀)都沒有子嗣,三位皇帝竟同時絕後,猶如魔咒一般。如果清朝不滅亡,不知下一任帝王又該出自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