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2020-12-22 歷史衙役

清朝的王爺有很多,有的有權勢、有的會打仗,但今天我說這位卻很特殊。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

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在奕譞出生前,紫禁城已經八年沒有皇子的啼哭聲了,在奕譞之前是1832年出生的奕,沒錯這位皇六子就是之後的恭親王。

道光在選擇後世之君時,當時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之間猶豫不決,老七奕譞由於當時還年齡小不在道光的考慮範圍之內。道光最後選擇了老四,就是後來的鹹豐。

鹹豐無能且命短,奕的才能有目共睹一直活到戊戌變法前夕,如果道光當時選擇的是奕,清朝之後的歷史不知道會是怎樣?其他先不論,至少慈禧老佛爺是不會登上歷史舞臺的。

1851年即鹹豐元年,六哥奕被封為恭親王(道光的密詔所定),奕譞被封為醇郡王。十年後鹹豐死在了避暑山莊,恭親王和醇郡王因積極配合慈禧(當時是懿貴妃)發動辛酉政變,慈禧很高興,在1872年即同治元年,這二人先後又被封為了議政王和醇親王。

咋一看四嫂慈禧對兩位小叔子還真不錯,不過從之後兩人的遭遇來看,並非如此他們二人只是慈禧手中的棋子而已。

與恭親王不同的是,醇親王和慈禧還有另外一層關係(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是醇親王的福晉)。婉貞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載湉,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1875年同治病死,由於同治沒有子嗣,慈禧力排眾議選擇了只有三歲的光緒。其實當時除了小光緒外,恭親王奕的兒子是更適合的人選。至於慈禧為什麼不選恭親王的兒子,其中一種說法是跟安德海的死有關(安德海的死恭親王出力最大)。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也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醇親王就這樣成了皇帝的父親。恭親王被罷免以後,醇親王開始出頭,他後來的權力很大,但他的政治才能著實很一般,與他六哥恭親王不可同日而語,比如中法戰爭期間,醇親王就表現的很差勁,一會空喊主戰、一會又主和,毫無立場。

1891年奕譞病逝,他八歲的兒子載灃繼承醇親王。載灃與光緒不同,慈禧很喜歡這位小王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於奕譞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1902年載灃大婚,他的福晉是榮祿的女兒,這門婚事是慈禧訂的,沒多久溥儀就出生了。榮祿作為慈禧的親信,他們究竟是什麼關係眾說紛紜,不過在1908年光緒病危之際,慈禧立溥儀為後繼之君時曾這樣說過,大意如下:

「以前我將榮祿的女兒許配給醇親王,當時就決定立他們的長子為太子,以此來回報榮祿……」

在確立溥儀後,載灃也被冊封為了監國攝政王,這可比他六伯的議政王厲害多了。

再來簡單梳理一下醇親王奕譞的「人際關係」,父親是道光,四哥是鹹豐,嫂子是慈禧,六哥是恭親王,侄子是同治,兒子是光緒和監國攝政王,孫子是溥儀。

巧合的是,清朝最後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緒、溥儀)都沒有子嗣,三位皇帝竟同時絕後,猶如魔咒一般。如果清朝不滅亡,不知下一任帝王又該出自誰家?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 鹹豐為何要在奕的親王名號前加上一個「恭」?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已經走到人生的盡頭,他在彌留之際讓軍機大臣拆封密匣,拿出早已立好的遺旨。可是當大臣們打開密匣時卻發現,密匣中有兩道懿旨:一旨「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另一旨是「皇六子奕封為親王」。
  • 為什麼光緒帝、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大清十二帝,入關前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入關後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然不在其列,但我覺得她是個兼職皇帝,本來想兼三朝來著,最後只兼了同治、光緒兩朝,但是若跟那十二個較高下,排座位,我覺得十三人中,可以選出前六強: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慈禧。
  • 中國近代海軍部長第一人——醇親王小傳
    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清宣宗道光皇帝第七個兒子,四哥奕詝是清代出名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皇帝,六哥是晚清乃至中國近代史上都赫赫有名的「鬼子六」恭親王奕訢,兩位四嫂是大名鼎鼎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重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但很不幸的是,同治皇帝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病逝了,由於其膝下無子,因此只能在那些親王中選擇。 而最後我們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先是選了醇親王奕譞的第二子載湉當皇帝,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等到光緒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又在彌留之際下令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奕譞之孫,醇親王載灃之子)送進了宮,登基當皇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 醇親王家訓(光緒皇帝父親):財大子孫禍!
    醇親王簡介:奕譞,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子時生,生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準用紅絨結頂,金黃袍色。
  •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他是道光的第六個皇子,因為自幼聰慧,早年也是立儲的熱門人選之一,是奕詝(也就是後來的鹹豐)的一大勁敵。就能力來說,道光其實更欣賞奕訢。不過後來奕詝在老師杜受田的授意下,「藏拙示孝」,以仁孝之心博取了道光的好感,奕訢才落選。奕詝成為皇帝以後,奕訢一直鬱郁不得志。直到奕詝死後,奕訢和慈安、慈禧兩太后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將鹹豐任命的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盡數捕殺。
  • 為什麼光緒當了皇帝,自己親生父親醇親王卻不高興,哭暈過去
    可以說不管誰當了皇帝,應該都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尤其是自己身邊的人能當了皇帝,可以說自己多少也能沾點光。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個人聽說自己兒子當了皇帝之後,自己當場在朝堂大哭,哭暈過去了。這個可以說讓人匪夷所思,我們看一下具體的狀況。1875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去世了。但是同治皇帝沒有子嗣,所以皇位繼承偉人是個問題。
  • 自己身為親王,爺爺哥哥兒子卻都是皇帝,晚清最混亂的統治階層
    奕譞與載灃是父子關係,奕譞是第一代醇親王,第五子載灃在其薨逝後襲爵成了第二代醇親王。他們除了都身為醇親王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便是他們的兒子、哥哥、爺爺以上祖輩都是皇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晚清時期皇室子嗣稀少, 二是由於慈禧太后掌控權力,造成了統治階層混亂的局面。
  • 恭親王爭儲失敗後處境如何?三年時間幾乎無所事事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道光帝駕崩,正月二十六日皇四子奕詝正式繼承大統,以明年(1851)為鹹豐元年。正當鹹豐帝沉浸在爭儲的喜悅中時,皇六子奕卻是苦楚異常,自己由平等地位的兄弟變為臣子,而且不得不做出一副恭順之態,以求自保。
  • 鹹豐對弟弟奕訢很陰險,封了一個曾經臭名昭著的「恭親王」
    在大清歷史上,被封為親王的皇子有很多,少說也有幾百個,不過親王的爵號並不是很多,比如禮親王的「禮」和睿親王的「睿」字就是爵號,大概算一下也就是幾十個而已。整體來說,親王爵號在接近300年代大清王朝中,並不算多,所以也就不應該存在爵號重複的問題,不過有清一代,還真出現過3個親王爵號雷同的現象,其中最為熟悉的就是恭親王。親王爵號雷同的分別是成親王、莊親王和恭親王。第一個和碩成親王的獲得者是開國元勳嶽託,他受封的時間是崇德元年四月,但崇德元年八月,嶽託就被降為貝勒,成親王這一爵位終其一生再也沒有恢復過。
  • 給恭親王算一筆收入帳:他一年能拿多少錢?
    恭親王奕訢,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累計當了29年領班軍機大臣,當了27年領班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掌控權力中樞,權傾朝野。
  • 不想當皇帝的軍機大臣不是一個好親王 | 人物誌
    今天是戊戌年,乙丑月,戊申日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是全國著名的5A級旅遊景區恭王府及花園,這裡住過乾隆年的大貪官和珅,還有差點當上皇帝的清朝和碩恭親王、傳說中的「鬼子六」奕訢。1833年1月11日,也就是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愛新覺羅·奕訢在大清順天府(北京城)出生,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
  •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莊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由襲爵改封,雍正元年薨。  裕親王福全:世祖順治二子,康熙六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  榮親王:董鄂妃之子,出生一百零六天後夭折,未命名。  恭親王常寧:世祖五子,康熙十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  純親王隆禧:世祖七子,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十八年卒。
  • 末代「恭親王」:我所知道的溥儀
    」愛新覺羅·毓嶦我的身世我和溥儀都是道光皇帝的後代,道光皇帝有七個兒子,繼承皇位的鹹豐是皇四子,被封為恭親王的奕訢(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皇六子,皇七子醇親王就是溥儀的祖父。當年鹹豐賜給「恭親王」奕訢一柄白虹刀,這把刀有點像現在常說的「尚方寶劍」的威力,可以先斬後奏。有人說這把刀曾殺過史可法,不過我至今還沒找到過證據。白虹刀後來傳到父親溥偉手中。光緒臨死前,讓攝政王載灃殺掉袁世凱。父親說,我可以用這把白虹刀殺袁世凱。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清朝內部一時猶豫,袁世凱沒有殺成,反而做了大總統。父親怕袁世凱報復,就跑到德國的租界地青島了。
  • 兩兄弟間的半世恩怨——清朝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的奪儲往事
    道光繼位時已是中年,縱向對比同年歲的乾隆與嘉慶,道光的子嗣少得可憐,僅有大阿哥奕緯、二阿哥奕綱、三阿哥奕繼三子,而命運又給道光開了個大玩笑。道光九年(1829年)奕緯、奕繼先後病逝,原本就稀少的子嗣如今只剩下奕緯一個。道光在這一年內連續經歷兩次失子之痛,怎能不惋惜心痛?
  • 慶親王奕劻
    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封世襲罔替慶親王。清末新政時期領班軍機大臣,廢軍機處和大學士後,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鹹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十年(1860年)正月,上三十萬壽,進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大婚,加郡王銜,授御前大臣。
  • 清末精明的慶親王為何敢高調貪腐?
    永嶙死後,兒子綿愍襲位,爵位降回慶郡王。綿愍死後無子,先由儀親王之孫奕彩過繼,承繼了「貝勒」的爵位。但奕彩居然在居喪期間納妾,犯了嚴重的生活作風問題,被革除爵位退回本支。老慶親王永嶙的其他兒子們,隨即為了爭奪這個貝勒爵位,展開了殘酷鬥爭,惹惱了道光皇帝,乾脆將爵位降了六級,越過貝勒、貝子及四類「公爵」,飛流直下三千尺,直接降為鎮國將軍,而且是其中最低的三等,勉強維持永嶙的祭祀而已。
  • 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醇王府究竟靠的是什麼?溥儀仔細講過
    和碩醇親王是道光帝脈下宗支,始祖為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大清鐵帽子王之一。奕譞為道光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所出,生於道光二十二年。在道光、鹹豐兩朝,作為皇室宗親,奕譞平淡無奇,除了十歲時因哥哥鹹豐帝登極,按例封為醇郡王之外,再沒有得過什麼恩典。
  • 恭親王奕假傳聖旨,如願封生母為太后,卻終生不再被鹹豐重用
    博爾濟吉特氏與奕畫像 當時前三個皇子早殤,皇五子過繼給悼親王,皇七子尚且年幼,因此年齡相近的奕詝和奕很是親密。或許鹹豐帝是顧念多年的兄弟之情,因此對恭親王頗為照顧,但是,此時已為君臣的兩人再也回不到從前了。三、生了嫌隙鹹豐帝即位之後,封養母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貴太妃,請她入住綺春園,時常前來問安,態度尊敬,如同侍奉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