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重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2020-12-17 騰訊網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由於他們戰功卓著,故而才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太廟的殊榮。

至於其他4位,則屬於典型的「恩封」,也就是在清朝中後期受到皇帝冊封的,他們分別是: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

、慶親王奕劻。

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享有的特權也更多!首先來說,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傳到後代也不降爵;其次,每年還能領到朝廷的一大筆錢(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此外,朝廷還會賞給他們一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

所以由此可見,朝廷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的關注程度還是非常之高的。

那既然這樣,為何慈禧太后在給大清朝選皇帝的時候,只看中醇親王家的兩個孩子呢?

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但很不幸的是,同治皇帝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病逝了,由於其膝下無子,因此只能在那些親王中選擇。

而最後我們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先是選了醇親王奕譞的第二子載湉當皇帝,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等到光緒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又在彌留之際下令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奕譞之孫,醇親王載灃之子)送進了宮,登基當皇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一個親王家,連續出兩個皇帝,這樣的事在歷史上的確是少見的。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皇帝還只是叔侄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這究竟是為何呢?原因有二!

第一,醇親王奕譞幫助慈禧奪權

奕譞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跟鹹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奕譞除了在10歲時鹹豐登基後被冊封為「醇郡王」之外,此後就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恩典了。

但是在鹹豐死後的那半年間,他卻數次被封,比如什么正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等,而這一年,奕譞才21歲。

同治三年的時候,奕譞被賜以「加親王銜」的榮譽,在同治十一年正式被授予親王。等到他的兒子載湉繼位之後,他便被賜予親王「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而奕譞之所以會得到這些殊榮,主要是因為他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禧捉拿了肅順,將大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給奪了回來。正因如此,奕譞才得到了慈禧給予的這些殊榮。

第二,醇親王老婆的後臺大

醇親王一共有四個老婆,其中大老婆便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葉赫那拉·婉貞

。早年因選秀失敗,而指配給醇親王奕譞做嫡福晉。

因此在慈禧掌權之後,自然要特別關照妹妹一家。不過慈禧的妹妹卻是個苦命人,與奕譞一共育有四子一女,但除了第二子載湉當了皇帝之外,其餘四個孩子都相繼夭折了。備受打擊的她,不久便病逝了!

慈禧對醇親王一家,有一種莫名的情愫,雖說她與當時恭親王奕訢的關係要好,但當她真正掌權之後,奕訢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等到光緒繼位之後,奕訢數次失寵,地位江河日下。

總的來說,奕譞一家之所以會受到慈禧太后的如此看重,除了奕譞早年間幫助慈禧奪權之外,跟她的妹妹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然了,這也是慈禧權力欲望的表現,她想將清朝掌控在自家人手中。

但不管怎麼說,醇親王一家在晚清時期,還算是比較風光的。

就像溥儀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說的那樣:

「我在醇王府裡看見過祖父留下不少親筆寫的格言家訓,有對聯,有條幅,掛在各個兒孫的房中,有一副對聯是:『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

因此僅從這一條來看,奕譞對其還是很滿意的,而這也說明了,當時他備受朝廷恩典,地位極高。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其實關於這樣的故事在溥儀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晚清這段歷史的話,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時,十二個鐵帽子王都在幹什麼?
    1912年,溥儀奉隆裕皇太后懿旨,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壽終正寢。 我們知道,清朝近300年間,一共產生了12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他們為清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清朝滅亡時,這12個鐵帽子王又在幹什麼呢?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世襲罔替」的清朝皇族十二個「鐵帽子王」
    睿親王多爾袞畫像(資料圖)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時皇族中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人們用「鐵帽子」這三個字來形象地比喻這些王爺頭頂上王冠的牢固、名聲的顯赫和身份的高貴在清朝皇族眾多的親王郡王之中,只有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十二家有此殊榮,於是他們就被人們俗稱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始封、傳襲貫穿於清王朝的始末,這一過程構成了清朝皇族興衰的部分縮影。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清朝他有一個規定,您這爵位到手之後,想要往下傳,給兒子,這就必須削一個等級才能傳下,傳給孫子,就再削一個等級,削到輔國將軍這爵位的時候,就不削了,可以一直傳下去了。就跟那徵收遺產稅一個意思,往後一傳,他總要卡你點東西下來。而要是按上世襲罔替這四個字,就能將爵位完整的保留給下一代。就這鐵帽子王的工資可不少,年薪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也就是十萬鬥糧食)。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清朝的王爺有很多,有的有權勢、有的會打仗,但今天我說這位卻很特殊。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什麼是「鐵帽子王」?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_騰訊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圍觀】為什麼近期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外界包括媒體,紛紛猜疑「鐵帽子王」究竟是指誰,但筆者認為,官方多次提及「鐵帽子王」的背後深意,不是傳遞哪一個大老虎將會落網的訊息,而是釋放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層誓與尋租護租等利益集團做鬥爭,堅定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信號。「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歷史上都有誰?
  • 清朝的鐵帽子王有多鐵?沒那麼鐵!新帝一不高興就給摔得稀碎
    眾所周知,清朝的親王身穿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的補服,是最高爵位,而且清朝還出現過所謂的「鐵帽子王」。那麼,他們的帽子有多鐵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王爺爵位,最早出現在皇太極一朝,此前滿清的最高爵位是貝勒。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清朝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又分為清初以戰功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以及清中後期以恩封的四個鐵帽子王,其中十三爺胤祥的鐵帽子王就是後者。能成為鐵帽子王,必然是對大清有大功的。當然,成為鐵帽子王之後也有特權:爵位世襲罔替,不降等;俸祿豐厚;有專門的鐵帽子王府。這是看得見的特權,看不見的、隱形的特權也很多。那麼,胤祥為什麼能成為如此貴重的鐵帽子王呢?
  • 從「罪人之後」到「鐵帽子王」,晚清巨貪慶王奕劻的逆襲人生
    慶親王奕劻 在晚清政局上,曾有三位舉足輕重的「鐵帽子王」,分別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所謂世襲罔替,即承襲原爵位,就是「鐵帽子王」。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即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10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2位郡王。其中,怡、恭、醇、慶四王屬於「恩封」,其餘八王則是在清朝奪天下時因功勳卓越而受封。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清朝最牛的王爺,兒子是皇帝,孫子也是皇帝
    在古代,除了皇帝之外,地位最高的就數那些皇親貴族了,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爵位,而這個爵位是世代相傳的,可以說這個頭銜就是家族的象徵。就好比清朝,就有著明確的爵位等級。只要是皇子都會有親王的稱號,但是這個爵位會一代比一代低。
  • 他是清朝最後的鐵帽子王:代表清政府籤下了最屈辱的條約!
    清朝的爵位有兩種,一種是代代相傳,爵位等級不會被削減,也就是被稱為鐵帽子王的爵位;另一種是只要往下傳一代,爵位等級就會被降低一級的普通爵位,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第二種會逐級遞減的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人是第一種鐵帽子王爵位。
  • 鐵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襲罔替制度
    、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12級。其中,親王、郡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最為重要。按襲爵方式,宗室王爵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按其來源,分為功封、恩封,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有清一代宗室諸王中,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等8人以軍功封王,且世襲罔替。清代中晚期,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以恩封獲世襲罔替之榮。凡此兩種宗室王爵,皆可稱為「鐵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