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2020-12-22 騰訊網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清朝在歷史上一共冊封過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清朝開國時封的皇室宗室,分別是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另外四位是在清朝中後期由於功勳卓著而被冊封的,分別是胤祥、奕訢、奕譞、奕劻。

按照清廷的規矩,鐵帽子王的王爵可以世襲罔替,一直傳承下去。即便是他們的後代中出了作奸犯科的子孫,也可以將爵位移交給旁支保持爵位永存。

到了後來辛亥革命時,清朝的鐵帽子王們依然很有地位,當時執政的醇親王載灃(宣統帝溥儀的生父)就是12位鐵帽子王之一。不過清廷對南方各省的控制力已經完全瓦解,形勢岌岌可危。此時,手握重兵袁世凱一方面威脅革命黨,一方面逼迫溥儀退位。當時袁世凱所控制的新軍幾乎佔據了清廷直接控制軍隊的大部分,所以清廷最後被迫妥協,同意了皇帝退位、實現共和。

這12位鐵帽子王們也並不是沒有人出來反對,比如恭親王溥偉,慶親王載振,禮親王濬銘等人都站出來反對退位。但他們既無實力抗衡袁世凱,也無能力鎮壓辛亥革命,所以反對無效。

眼看清朝的大勢已去,就連隆裕太后和醇親王(攝政王)載灃已經同意了袁世凱的要求,其他的宗室王爺們又能做什麼呢?再退一萬步講,如果清朝宗室不願意讓溥儀和平退位,那麼袁世凱就可能會武力逼宮,到時候恐怕清朝宗室難保。因此在大部分鐵帽子王妥協的條件下,袁世凱成功逼迫溥儀退位。

清朝滅亡後,這些鐵帽子王的特權和厚待也消失了,失去了主要的生活來源,基本上變成了坐吃山空的光杆司令。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時,十二個鐵帽子王都在幹什麼?
    1912年,溥儀奉隆裕皇太后懿旨,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壽終正寢。 我們知道,清朝近300年間,一共產生了12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他們為清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清朝滅亡時,這12個鐵帽子王又在幹什麼呢?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_騰訊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重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王?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溥儀退位時只是小毛孩,也沒什麼能力,為何影響力卻那麼大
    溥儀退位之前,整個清朝江山已經千瘡百孔,被列強輪番欺負了很多年,並和列強籤訂不非常多的不平等條約。同時,清朝又被國內的反對力量衝擊了很多年,先是太平天國,接著是捻軍,接著是革命黨。可以說,清政府已經嚴重喪失了威信,不僅在國際上說不起話,讓老百姓怨恨,而且國內的官僚機構也不再聽它的指揮。
  • 清朝的鐵帽子王有多鐵?沒那麼鐵!新帝一不高興就給摔得稀碎
    眾所周知,清朝的親王身穿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的補服,是最高爵位,而且清朝還出現過所謂的「鐵帽子王」。那麼,他們的帽子有多鐵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王爺爵位,最早出現在皇太極一朝,此前滿清的最高爵位是貝勒。
  • 辛亥革命清朝還有百萬大軍:為何最終溥儀還是退位了?
    如果查看每個朝代走向滅亡的原因,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朝代的滅亡原因都是內部叛亂以及他國入侵,再就是自身的制度腐敗了。 雖說清朝當時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但是溥儀在位之時,其實清朝還有百萬大軍,就算中原他們已經沒辦法守住,但是還是可以在關外生活的,為什麼溥儀要選擇退位,這讓很多人感到疑惑。
  •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不過,此時的局勢已非當年太平天國起義時可比,一方面革命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北洋陸軍中有很大一部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人反對清朝而支持革命黨。另一方面南方革命黨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已經足可以在軍事上與清政府進行正面對抗。而清朝內部,八旗兵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袁世凱又集清朝軍政大權於一身,更何況袁世凱首鼠兩端,分析局勢後對清朝能不能「續命」已經持悲觀態度。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很快的,華南地區各省便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清朝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清政府僅僅控制著京師周邊的幾個省份。清朝此時仍保存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起來的北洋新軍,始終是南方革命軍的最強勁對手。如何避免流血戰爭,迫使清帝主動遜位,實現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和平過渡,成為南北合議的重點。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清朝貴族不怪慈禧,卻怪這個王爺
    就連溥儀也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怪奕劻呢?我們介紹一下這位仁兄,奕劻可以說是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了。清朝的鐵帽子王爺大多是剛打江山時候封的,都是以軍功來論的,是謂軍功鐵帽子,後面就沒啥軍功了。就是有,也輪不著清朝的貴族來立。比如太平天國時,鹹豐皇帝說誰給我滅了長毛,我就封誰為王爺。
  • 奕劻小傳:晚清的第一權臣和貪官,斷送了清朝二百年江山
    【全靠一手好字】1850年,12歲的奕劻襲爵輔國將軍。不久,父親因行賄,被流放盛京。奕劻只好靠當老師和賣字畫,維持一家生計。他的字寫的很好,善於模仿雍正皇帝的字,還擅長山水畫,頗有才名。1852年(14歲),他被封為貝子。1860年(22歲),因鹹豐帝30歲生日,奕劻進封為貝勒。 奕劻與慈禧的弟弟桂祥交好,常為他代筆與慈禧通信。他的一手好字,頗得慈禧好感。
  • 溥儀退位後,陝甘總督仍在率領八旗精銳攻城,差一點就成功了
    儘管在腐敗的官場中,升允始終保持清廉勤勉,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慶親王讓各省都送禮祝壽,但升允卻沒有獻金,反而是遞上去了一本奏摺,不過這也不妨礙其他大臣向慈禧送禮,討慈禧的歡喜。
  • 清朝有部神秘《諡法》,溥儀根據這部律法,想幹一件聳人聽聞的事!
    《周禮·春官·大史》上,對於上『諡法』的程序是: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諡,由朝廷賜予。這個諡號可不是亂上的,那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生的總結,就好像畢業證書一樣,因為眾目睽睽地看著,故此,想要作假,真的很難。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什麼是「鐵帽子王」?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統)宣布退位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清朝吸取歷代王朝因為爵位世襲引發內亂,朝綱腐敗導致王朝滅亡的教訓,因此對爵位承襲實行「降等承襲」制度,即王爵每換一代承襲爵位,都要降低一個等級,直到降到輔國大將軍為止,比如和碩親王去世後,其子承襲爵位,就會被降為多羅郡王,多羅郡王去世後,其子承襲爵位會被降為多羅貝勒,以此類推,直至降到輔國將軍方才停止。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於代善一家「有大勳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