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順天則應,逆天則亡」,封建帝制終究難以逆歷史潮流,共和才是人心所向。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
帝國飄搖,革命之火燃遍全國
清朝自嘉慶年間起衰敗之勢已顯,道光年間列強紛至沓來,中英鴉片戰爭以清朝的慘敗而結束,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籤訂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鹹豐年間爆發的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更是給了早已江河日下的滿清王朝以沉重打擊,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團練組織湘軍淮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力,八旗兵已無入關之初的軍事優勢。
同治年間清朝經歷了短暫的「同治中興」,但是隨著列強的湧入,清政府疲於對付,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失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藩屬國琉球被日本侵佔,朝鮮在日本的支持下與清朝脫離宗藩關係,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而在內部,捻軍和義和團活躍在北方地區,對京畿地區構成極大威脅。內憂外患下的清王朝,慘遭列強瓜分土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千年古都遭到列強極大破壞,圓明園被毀,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清朝國勢衰微,已顯露亡國之像。
危機四伏下的清王朝,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由此形成了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立憲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同時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感到失望,他們主張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腐朽的清王朝已經讓國人失望,而革命之火也逐漸從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這個綱領,明確了要推翻封建帝制,創立民國,革命派的成立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和平民百姓的認可,革命思想也逐漸為部分清朝新軍所接受。
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內憂外患,此時再談重興大清莫如痴人說夢吧,現實也正如此。「戊戌變法」的失敗,已經預示著大清帝國的結局,而隨著漢族官僚在太平天國起義後的迅速崛起,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官事實上對於腐朽的清王朝也僅僅是盡人臣之事,他們的力挽狂瀾並不能令清王朝起死回生,相反的,保守的滿洲貴族與漢族官僚的矛盾一再激化,加劇了朝中黨爭之禍。
清朝滅亡前的天下局勢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震驚,溥儀一邊下《罪己詔》,一邊命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陸軍南下鎮壓起義。但北洋陸軍的指揮大權多年來一直都掌握在袁世凱的手中。袁世凱此時雖受朝中滿洲大臣的排擠以「養病」為名賦閒在彰德老家,但仍一直密切關注著局勢,通過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段祺瑞、徐世昌等人保持著聯繫。武昌起義的勝利給予清廷和西方列強極大的震動,蔭昌無力指揮北洋陸軍,這正好給了袁世凱東山再起的機會。
儘管清政府萬分不情願再起用袁世凱,但西方各國卻以強硬態度要求袁世凱復出,無奈之下,清廷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南下鎮壓革命黨,袁世凱乘機要挾清政府,由他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一切如袁世凱所願,此時早已經六神無主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將希望寄託於一個他們並不信任的漢族官僚。很快的,袁世凱便帶領親兵衛隊進京,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清朝的生死存亡寄於袁世凱一人之手。
北洋陸軍在袁世凱的命令下對革命軍發起猛烈進攻,南北內戰爆發,這場內戰猶如多米諾骨牌效應,促使華南、華東地區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清廷僅僅控制了以京畿地區為主的周邊數個省份。
清廷寄希望與袁世凱能夠盡忠報國,依靠北洋陸軍和重新組建的海軍鎮壓已經席捲南北的革命軍。不過,此時的局勢已非當年太平天國起義時可比,一方面革命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北洋陸軍中有很大一部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人反對清朝而支持革命黨。另一方面南方革命黨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已經足可以在軍事上與清政府進行正面對抗。而清朝內部,八旗兵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袁世凱又集清朝軍政大權於一身,更何況袁世凱首鼠兩端,分析局勢後對清朝能不能「續命」已經持悲觀態度。可以說,此時已經到了清朝生死存亡的地步,是拼死頑抗,還是順應歷史潮流宣布退位,結束封建帝制,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清室自己。
退位與否,命運各不相同
袁世凱被稱為「竊國大盜」,他對清朝、對民國都難以做到從一而終。袁世凱借鎮壓革命黨之名復出,掌握了清朝軍政大權,但是他一邊佯裝出兵鎮壓革命軍,另一邊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做好了兩手準備。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南北和談代表經過五次會議,最後雙方達成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可以說,袁世凱確實也在為清室爭取優待條件,而這些,不過是為了迫使清帝退位而拋出的誘餌。
小皇帝溥儀與隆裕太后,此時能夠依靠的人也只有袁世凱,儘管那些滿清貴族和頑固的保皇派極力阻擾清帝退位,但清朝軍政大權握於袁世凱一人之手,北京城內當時的情況是袁世凱早早就安排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帶北洋新軍入京,京師的防務基本上被北洋軍全面接管。擺在溥儀面前的,要麼接受南方革命黨提出的八條優待條件退位,要麼最後死磕,拒下詔書拒絕退位,但退位與否對於清室的命運卻也是各不相同。
拒絕退位,就等於做最後一搏,但清朝此時連外援都沒有,西方列強早已經拋棄清朝,袁世凱與革命黨有密約在先,自然不會再愚忠於清朝。可想而知,溥儀一旦拒絕退位,袁世凱肯定會直接發兵入宮,逼迫溥儀退位,如果真到那一步,難堪的就只能是清室了,不僅連優待條件都沒有,甚至還會被趕出紫禁城,遷居條件遠不如北京的東北極北之地。
袁世凱是軟硬兼施,甚至在清廷最後一次御前會議還演了一出「苦情戲」,他的心裡算盤是算的賊精,不管怎麼樣,清帝都必須要退位,這是不能妥協也不可改變的事情。封建帝制已到了生命盡頭,新興的共和制必將取代腐朽的封建帝制。歷史不會因為清室的頑固而改變走向,所謂「順天則應,逆天則亡」,清朝滅亡已成定局。
後記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小皇帝溥儀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清朝宣告滅亡。清帝退位,實現了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順利過渡,沒有流血,也沒有激化的民族矛盾,迫使清帝退位的首功之人,非袁世凱莫屬,非常時期能以不流血的手段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袁世凱的政治手段確實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