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2020-12-14 鮮花暢談歷史

古語有云「順天則應,逆天則亡」,封建帝制終究難以逆歷史潮流,共和才是人心所向。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

帝國飄搖,革命之火燃遍全國

清朝自嘉慶年間起衰敗之勢已顯,道光年間列強紛至沓來,中英鴉片戰爭以清朝的慘敗而結束,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籤訂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鹹豐年間爆發的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更是給了早已江河日下的滿清王朝以沉重打擊,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團練組織湘軍淮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力,八旗兵已無入關之初的軍事優勢。

同治年間清朝經歷了短暫的「同治中興」,但是隨著列強的湧入,清政府疲於對付,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失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藩屬國琉球被日本侵佔,朝鮮在日本的支持下與清朝脫離宗藩關係,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而在內部,捻軍和義和團活躍在北方地區,對京畿地區構成極大威脅。內憂外患下的清王朝,慘遭列強瓜分土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千年古都遭到列強極大破壞,圓明園被毀,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清朝國勢衰微,已顯露亡國之像。

危機四伏下的清王朝,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由此形成了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立憲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同時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感到失望,他們主張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腐朽的清王朝已經讓國人失望,而革命之火也逐漸從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這個綱領,明確了要推翻封建帝制,創立民國,革命派的成立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和平民百姓的認可,革命思想也逐漸為部分清朝新軍所接受。

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內憂外患,此時再談重興大清莫如痴人說夢吧,現實也正如此。「戊戌變法」的失敗,已經預示著大清帝國的結局,而隨著漢族官僚在太平天國起義後的迅速崛起,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官事實上對於腐朽的清王朝也僅僅是盡人臣之事,他們的力挽狂瀾並不能令清王朝起死回生,相反的,保守的滿洲貴族與漢族官僚的矛盾一再激化,加劇了朝中黨爭之禍。

清朝滅亡前的天下局勢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震驚,溥儀一邊下《罪己詔》,一邊命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陸軍南下鎮壓起義。但北洋陸軍的指揮大權多年來一直都掌握在袁世凱的手中。袁世凱此時雖受朝中滿洲大臣的排擠以「養病」為名賦閒在彰德老家,但仍一直密切關注著局勢,通過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段祺瑞、徐世昌等人保持著聯繫。武昌起義的勝利給予清廷和西方列強極大的震動,蔭昌無力指揮北洋陸軍,這正好給了袁世凱東山再起的機會。

儘管清政府萬分不情願再起用袁世凱,但西方各國卻以強硬態度要求袁世凱復出,無奈之下,清廷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南下鎮壓革命黨,袁世凱乘機要挾清政府,由他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一切如袁世凱所願,此時早已經六神無主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將希望寄託於一個他們並不信任的漢族官僚。很快的,袁世凱便帶領親兵衛隊進京,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清朝的生死存亡寄於袁世凱一人之手。

北洋陸軍在袁世凱的命令下對革命軍發起猛烈進攻,南北內戰爆發,這場內戰猶如多米諾骨牌效應,促使華南、華東地區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清廷僅僅控制了以京畿地區為主的周邊數個省份。

清廷寄希望與袁世凱能夠盡忠報國,依靠北洋陸軍和重新組建的海軍鎮壓已經席捲南北的革命軍。不過,此時的局勢已非當年太平天國起義時可比,一方面革命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北洋陸軍中有很大一部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人反對清朝而支持革命黨。另一方面南方革命黨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已經足可以在軍事上與清政府進行正面對抗。而清朝內部,八旗兵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袁世凱又集清朝軍政大權於一身,更何況袁世凱首鼠兩端,分析局勢後對清朝能不能「續命」已經持悲觀態度。可以說,此時已經到了清朝生死存亡的地步,是拼死頑抗,還是順應歷史潮流宣布退位,結束封建帝制,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清室自己。

退位與否,命運各不相同

袁世凱被稱為「竊國大盜」,他對清朝、對民國都難以做到從一而終。袁世凱借鎮壓革命黨之名復出,掌握了清朝軍政大權,但是他一邊佯裝出兵鎮壓革命軍,另一邊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做好了兩手準備。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南北和談代表經過五次會議,最後雙方達成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可以說,袁世凱確實也在為清室爭取優待條件,而這些,不過是為了迫使清帝退位而拋出的誘餌。

小皇帝溥儀與隆裕太后,此時能夠依靠的人也只有袁世凱,儘管那些滿清貴族和頑固的保皇派極力阻擾清帝退位,但清朝軍政大權握於袁世凱一人之手,北京城內當時的情況是袁世凱早早就安排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帶北洋新軍入京,京師的防務基本上被北洋軍全面接管。擺在溥儀面前的,要麼接受南方革命黨提出的八條優待條件退位,要麼最後死磕,拒下詔書拒絕退位,但退位與否對於清室的命運卻也是各不相同。

拒絕退位,就等於做最後一搏,但清朝此時連外援都沒有,西方列強早已經拋棄清朝,袁世凱與革命黨有密約在先,自然不會再愚忠於清朝。可想而知,溥儀一旦拒絕退位,袁世凱肯定會直接發兵入宮,逼迫溥儀退位,如果真到那一步,難堪的就只能是清室了,不僅連優待條件都沒有,甚至還會被趕出紫禁城,遷居條件遠不如北京的東北極北之地。

袁世凱是軟硬兼施,甚至在清廷最後一次御前會議還演了一出「苦情戲」,他的心裡算盤是算的賊精,不管怎麼樣,清帝都必須要退位,這是不能妥協也不可改變的事情。封建帝制已到了生命盡頭,新興的共和制必將取代腐朽的封建帝制。歷史不會因為清室的頑固而改變走向,所謂「順天則應,逆天則亡」,清朝滅亡已成定局。

後記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小皇帝溥儀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清朝宣告滅亡。清帝退位,實現了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順利過渡,沒有流血,也沒有激化的民族矛盾,迫使清帝退位的首功之人,非袁世凱莫屬,非常時期能以不流血的手段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袁世凱的政治手段確實不一般。

相關焦點

  • 華世奎|溥儀的「退位詔書」 出自他的手筆
    他的人生富有傳奇色彩,宣告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結束的象徵——最後一位封建皇帝宣統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 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年號宣統。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 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 倘若溥儀拒絕退位,大清統治將會維持多久?歷史又會如何發展?
    據說,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不久,找到隆裕太后兩人在養心殿秘密談判了一個多小時,隆裕太后覺得袁世凱拋出的橄欖枝不錯,決定籤署《清帝遜位詔書》。在籤署《清帝遜位詔書》時恭親王溥偉就反對皇帝退位,但是隆裕太后說:「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
  • 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
  • 隆裕皇后籤下退位詔書前,有沒有想過靠清兵武力解決?
    大家好,我是燕歸來,平時喜歡看歷史故事,如果您也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我,我們可以互相分享不同的觀點,互相學習,學到更多獨特的歷史知識。 慈禧太后死後,大清國的大權轉移到隆裕皇后身上,這時的隆裕皇后大權在握。(隆裕皇后就是光緒帝的原配皇后,慈禧的親侄女。)
  • 《宣統帝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是由清朝最後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隆裕,代表君主、同時也是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被承認的皇帝宣統帝溥儀於1912
  • 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以後,臨死之前抱著溥儀讓人流淚
    在《建黨偉業》中有這樣一幕:周潤發所飾演的袁世凱,在聽完三德子(趙亮飾演)讀完清帝退位詔書後,深情地向隆裕太后和溥儀跪下了,感謝隆裕太后的深明大義。那麼退位後的隆裕太后,都經歷了一些什麼呢?咱們來看一下真實的歷史情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的哭聲傳遍了養心殿的各個角落。身旁的小皇帝溥儀,驚恐地看著這一切,他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在剛剛不久,隆裕太后正式宣讀了大清皇帝退位詔書。
  • 溥儀退位期間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6歲的小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這天,大清隆裕太后攜6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胡惟德、趙秉鈞、梁士詒等一班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向皇太后和皇上行三鞠躬新禮。隆裕太后將三道退位詔書交給外務大臣胡惟德,頒行天下。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清朝此時仍保存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起來的北洋新軍,始終是南方革命軍的最強勁對手。如何避免流血戰爭,迫使清帝主動遜位,實現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和平過渡,成為南北合議的重點。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
  • 袁世凱生平最大的貢獻,清帝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話,對國家統一實在...
    我們翻閱到現存的清帝退位詔書就可以發現,在詔書上袁世凱添加了一句話,這句話太過關鍵, 它的存在維護了我國的民族團結,和領土主權。 1912年,隆裕太后代表溥儀宣讀了著名的《清帝退位詔書》,僅僅350個字,這其中卻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現了漢字的語言魅力。
  • 《清帝退位詔書》: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三百多字藏盡各種名堂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無論如何這一天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結束(雖然之後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事,可都只是過眼雲煙);也是統治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的日子。
  • 隆裕太后一生柔弱,在同意溥儀退位後,卻對一件事十分堅決!
    隆裕太后的一生註定是一場悲劇,作為一個皇室女性,除了聽從長輩的安排,嫁給不喜歡自己的光緒,別無選擇。光緒根本不喜歡這個女人,所以婚後生活不好。光有皇帝的冷遇是不夠的。她也飽受太后慈禧的折騰。慈禧是一個敏感而極端的老太太,但老太太手中有權力,所以她不得不服從慈禧,慈禧幾次故意刁難她,但她不敢怎麼樣。光緒不會為她辯解,她的娘家也不會為自己說話。她連抱怨的地方都沒有,只能默默咽下苦水。還好慈禧去世了。否則不知道她的人生將何去何從。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任何事都同意,唯有此事死活不答應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宣布退位,頒布退位詔書,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走向了終結。實際上,因為當時的溥儀只有6歲,並沒有行為代表能力,因此在皇室方面的代表,是由隆裕太后全權處理的。
  • 《清帝退位詔書》短短300字卻深有內涵: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
    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達成共識,由他來"勸說"清朝皇帝退位並擔任第一位大總統。此外,民國將以外國元首的禮遇對待清朝皇室,每年給他們一定的糧餉,並允許其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那時候的清朝皇帝是只有六歲的溥儀,實際當家人則是隆裕太后。主少國疑,這孤兒寡母的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又能作何應對。他們除了選擇退位,別無他法,一個年紀尚小,另一位目不識丁,所以連退位詔書也不是二人所寫。
  • 辛亥革命清朝還有百萬大軍:為何最終溥儀還是退位了?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要滅亡的,無論它最開始多麼興盛繁榮,只是有的朝代存留時間長,有的朝代存留時間短而已。如果查看每個朝代走向滅亡的原因,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朝代的滅亡原因都是內部叛亂以及他國入侵,再就是自身的制度腐敗了。
  • 溥儀退位後,陝甘總督仍在率領八旗精銳攻城,差一點就成功了
    「八旗」是清代的根本制度,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但對八旗的優惠政策,導致了旗人走向了頹廢,先輩們的輝煌成就已成過眼雲煙,以致於現今談起八旗子弟,印象便是「寄生性、貪圖享樂」。
  • 1912年,6歲的溥儀退位後受民國政府優待,他的「小朝廷」長啥樣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養心殿代大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招生》,從溥儀退位,到1924年溥儀被軍閥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歷史。在這13年裡,外頭已經是中華民國,但紫禁城的宮牆內,卻依然存在著一個等級森嚴的「小朝廷」。
  • 三次登極,三次退位:末代皇帝溥儀的三次逃亡
    愛新覺羅·溥儀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上演了許多亙古未有的奇聞囧事,三次登極,三次退位,三次逃亡,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清朝的統治,溥儀宣布退位,但是,清室仍擁有優待條件,保留皇帝尊號。溥儀關起門來,照樣過著養尊處優的小朝廷生活,直到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才感到處境岌岌可危,關門皇帝的日子到頭了。
  • 退位後的溥儀在皇宮中留影:與內弟嬉戲打鬧,婉容身穿民國服飾
    1908年12月2日,年僅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即位,隆裕太后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在皇帝寶座上也就待了短短的三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 溥儀退位後,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攻城,溥儀得知後只說了2字
    1912年,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一個腐敗的王朝在這一刻走向了滅亡,又到了更朝換代的時候,只是那時比歷史上所有的模式都要混亂,還有很多藍眼睛的西方人和身材短小的亞洲惡鄰擠了進來。溥儀的金鑾寶殿還沒坐熱,就要宣布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