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後,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攻城,溥儀得知後只說了2字

2020-12-22 讀文增益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一味固執己見,不能站在國家正確方向的一邊,一個王朝將要覆滅時,一點都思考不到國家的危急,看不到百姓的苦難,還在想著一個姓氏統治下榮華與興盛,堅持著「君君臣臣「的愚昧觀念,清朝滅亡時也有許多這樣的遺老遺少。

1912年,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一個腐敗的王朝在這一刻走向了滅亡,又到了更朝換代的時候,只是那時比歷史上所有的模式都要混亂,還有很多藍眼睛的西方人和身材短小的亞洲惡鄰擠了進來。溥儀的金鑾寶殿還沒坐熱,就要宣布退位了。

這時在陝西擔任總督的老臣「多羅特升允「得知消息後痛哭流涕,他出生於蒙古鑲黃旗人,對於清朝皇帝的統治肝腦塗地。手握兵權的他,以」勤王「名義攻克了西安十餘座城,妄圖在西北為溥儀打下一座江山,擁護溥儀在陝西重新稱帝,建立一個小王朝。

正當他高興之餘,溥儀已經宣布退位了,還享受著民國政府的各種優待,但他仍殺害了大批革命者和戰俘,報著拼死一戰的僥倖,可士兵士氣萎靡無心作戰,在這種人心渙散下,他不得不投降;之後到他到死為止,都一直在勾結各方勢力,企圖復闢。

像他這樣不切實際而且對於中國進步毫無益處的想法,當然會被有識之士所牴觸,袁世凱稱帝尚且不到一百天,這樣的歷史倒退只會讓中國局勢更加困頓。而溥儀在知道之後也只是淡淡稱一句「忠義」了事。

從1900年,八國聯軍開始,我國便一直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但有些人仍不顧搖搖欲墜的山河,反而想著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還認為這是「忠義「,其實是愚忠。多羅特 東升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了擁立溥儀甚至勾結日本人,可以說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1913年「勤王「運動失敗,他跑到日本參加了宗社黨(反對清帝退位的組織),裡面還有一個著名人物耆善,他也是滿清貴族,為了拉攏日本勢力,把女兒川島芳子送給川島速浪做乾女兒,他們這些人都是宗社黨的中堅人物。

後來張勳復闢,他也不落其後寫信聯繫張勳,並與日本一方取得聯繫,曾經代表張勳去日本與日本首相商議復闢事宜。在與日本首相交談中,老淚縱橫,表示出對滿清統治的忠心不移的決心,餘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復闢清朝。

從日本回國後,給張勳帶來了巨大希望與日本的優厚相助。1917年張勳復闢,曾授升允大學士,他激動異常,但這次復闢活動也不過曇花一現。他為了清廷復闢奔走幾十年,一大把年紀了仍舊忍受著精神和心靈上兩重打擊。

即便努力了幾十年,但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其實他們的失敗正加速了中國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搞封建復闢成功,我們國家又將要承受多少苦難,要倒退多少年?他這樣的愚忠對中華民族的復興絲毫無用。

關於這件事情,事後溥儀回憶的時候還是十分感嘆的。在他的這本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也有相關的記載,而此書也是歷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親自為自己作的傳記,也是獲九項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原著。

相關焦點

  • 清朝都滅亡了,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西安
    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必然是伴隨著一個舊朝代的滅亡的,清朝是建立在明朝滅亡的基礎上面的,從1646年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算起,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溥儀退位。一共是266年的歷史,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面,也為清朝培養了許多忠實的奴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都還在為他們效忠。
  • 溥儀退位後,陝甘總督仍在率領八旗精銳攻城,差一點就成功了
    而今天要講的這位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屬八旗蒙古鑲黃旗人,他的父親訥仁是晚清進士,歷任刑部右侍郎、工部侍郎,升允於光緒年間中了舉人,後歷任陝西巡撫、總理外國事務衙門章京,工部主事
  • 大清都亡了,此人仍在率4000八旗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
    公元1906年溥儀繼位之時才是一個三歲的黃口小兒,何來的「主聖」?自然也就沒有樂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重臣皆是人心不穩,1909年有臣子曾詔嚴決定效仿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當時的清朝時軟弱的,年幼的溥儀連吃飯都還要人喂,又如何反抗的了這些人的決定。但是就有一臣子名為多羅特·升允,自小懷抱著忠君愛國思想的他不能接受這類似於背叛一般的事件發生,在朝堂上公然反駁,屢次言辭激烈。
  • 溥儀退位後,袁世凱每年給溥儀400萬銀元,放到現代,值多少錢?
    袁世凱在晚清時期有2件事情被大家廣為熟知,一是光緒帝戊戌變法期間,向兵部尚書榮祿告密,慈禧太后得知維新派的陰謀後,不僅使得光緒帝變法失敗,還使得戊戌六君子被誅殺了,光緒則被囚禁了起來,後來袁世凱也因為告密一事被世人所不齒,為此袁世凱專門寫有《戊戌紀略》為自己辯解。
  • 孫殿英羞辱慈禧屍體,溥儀得知後是什麼態度?
    她的屍體被盜墓者——孫殿英瘋狂羞辱,溥儀得知後對天起誓:「此仇若是不報,枉為愛新覺羅的子孫!」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末代的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一談到溥儀人們就想到了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他是清王朝在位年數最少的皇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這兩次在位時間加起來不到四年。
  • 馮玉祥為何要把退位後的溥儀逐出紫禁城
    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直系大將馮玉祥因為和吳佩孚之間矛盾激化,在張作霖、段祺瑞的拉攏下發動兵變,突然率軍返回北京,囚禁了賄選大總統曹錕。10月31日,馮玉祥讓親廣州革命政府的黃郛出面組閣。因為此時曹錕辭職,沒有大總統,所以這個內閣又稱攝政內閣。
  • 溥儀時期,清朝九大總督都是誰?徐世昌、趙爾巽、趙爾豐、張鳴岐等...
    宣統年間,清廷在全國設有九位總督: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和雲貴總督,以直隸總督為尊,東三省次之,兩江總督再次之,其餘總督地位相當。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回了5個字,郭沫若聽後悻悻離去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皇帝,出生的時代決定了他的一生終將過得不平凡,慈禧的決定更是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電影《末代皇帝》演出了他傳奇又悲劇的一生,從皇帝到一個普通人,這電影其實也不過是演出了一部分而已,溥儀真實的人生恐怕比這還跌宕。
  • 張作霖身為東三省最高統帥,為何見到溥儀,卻要下跪行禮?
    溥儀和張作霖在尋常人看來,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但他們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最早可追溯到光緒時期,光緒帝3歲時就登基了,不過光緒一生都如同別人的提線木偶一般,雖然有皇帝的位子,而國家大權卻都掌握在慈禧的手裡。張作霖在光緒登基的同一年出生,長大後便加入了清軍。
  • 溥儀去世後,滿清遺老為溥儀上諡號,為何偏偏選擇「愍」這個字?
    清朝宣統皇帝的人生也十分具有戲劇性,只是這兩人不僅僅都被後世人冠上了「亡國之君」這沉重的四個字,就連他們去世後的諡號,都是同一個字。 三歲登基的溥儀,在許多事情上都顯得如此無能為力。溥儀的前半生似乎都活得十分被動,自己從登基、退位再到被迫趕出紫禁城,一切的一切都不能由他自己做主。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合議談判代表經過五次的會議,最後定下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帝退位後暫居宮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以供皇室日常之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
  • 溥儀最「忠心」的大臣:殘害革命軍,一生都在為光復清朝「戰鬥」
    歷朝歷代,不管皇帝怎麼腐敗無能,都不乏忠實的擁護者,就算是溥儀這位在朝堂上沒什麼影響力的皇帝,在退位後還有很多大臣追隨,多羅特允升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此人1858年出生在北京,祖上六代在朝為將,屬於蒙古鑲黃旗人,他本人在1882年中舉入朝為官,先後擔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陝甘總督等職務,是堅定的保皇派,對皇帝忠心耿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掀起了反封建帝制浪潮,民眾紛紛要求溥儀退位,就連不少王公大臣也加入其中,只有少部分保皇派仍在負隅頑抗,擁護帝制,允升就是其中的領頭人物。
  • 溥儀退位後能夠安然無恙,為什麼末代沙皇的命運如此悲催?
    武昌起義爆發後,大清已經變得搖搖欲墜了,清政府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挽救不了腐朽的政府了。最終袁世凱接受了南北議和,逼著清帝退位了,不過對於皇帝還算是不錯,退位後的待遇還是比較優厚的。和清帝一樣命運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卻要倒黴很多了。
  • 溥儀探望宮中舊人向其道歉,他卻含淚說出2字,嚇得溥儀後背發涼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覆滅,可是愛新覺羅家族卻沒有搬出紫禁城,一直到1924年10月21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了曹錕,成立為了臨時內個。在這期間,馮玉祥還提出了要將溥儀驅逐出故宮的議案。
  • 毛主席宴請溥儀稱:溥儀是大家的頂頭上司 溥儀7個妹妹都嫁給了誰?
    溥儀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特赦,他曾說:「有誰也不能有我,我的罪惡嚴重,論表現我也不比別人強。我還不夠特赦條件。」當接到《特赦通知書》時,溥儀淚流滿面。溥儀認為,「這次能特赦我,完全是黨對我的寬大。認為我有了做人的資格。我前半生有罪,黨指給我改惡從善的道路,後半生我一定要好好跟黨走。」溥儀特赦回到北京後,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先來到北京植物園裡工作。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地說了5個字,郭沫若聽後沉默了
    1959年,溥儀獲得特赦後去辦戶口,由於沒有上過高中、大學,只讀了十年的私塾,因此工作人員按照教育年限填了一個「初中」,不過溥儀的真實文化程度應該是高於初中學歷的。
  • 馮玉祥驅逐清帝溥儀出宮,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在接受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後頒布退位詔書,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
  •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而清朝內部,八旗兵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袁世凱又集清朝軍政大權於一身,更何況袁世凱首鼠兩端,分析局勢後對清朝能不能「續命」已經持悲觀態度。可以說,此時已經到了清朝生死存亡的地步,是拼死頑抗,還是順應歷史潮流宣布退位,結束封建帝制,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清室自己。
  • 溥儀回故宮,說照片掛錯了,專家據理力爭,溥儀:抱歉,我是溥儀
    從舊社會,到新中國,溥儀的地位也從皇帝,退位做舊部內部皇帝,再到偽滿洲國傀儡皇帝,再到戰犯改造,一生坎坷,晚年終於走進正常人的生活。解放後,溥儀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自己的工作,並重新娶了妻子,過上了正常生活,一直到1967年才去世。作為一個有著皇帝「前科」的新中國公民來說,他的身世讓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曉得麻煩。
  • 清代陝甘總督歷經一百四十多任,有兩人威名天下
    陝甘總督除了掌管軍務、政務,還兼任巡撫的職位。這在全國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清朝前期,在九大總督當中,陝甘總督這一職位比閩浙總督的地位還要低一截。後來隨著太平天國後湘軍將領在朝野的勢力增強,才水漲船高。從左宗棠開始,陝甘總督的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上升為前三。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總督改名山陝總督,轄晉、陝、甘三省,衙門署繼續設在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