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很多人一味固執己見,不能站在國家正確方向的一邊,一個王朝將要覆滅時,一點都思考不到國家的危急,看不到百姓的苦難,還在想著一個姓氏統治下榮華與興盛,堅持著「君君臣臣「的愚昧觀念,清朝滅亡時也有許多這樣的遺老遺少。
1912年,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一個腐敗的王朝在這一刻走向了滅亡,又到了更朝換代的時候,只是那時比歷史上所有的模式都要混亂,還有很多藍眼睛的西方人和身材短小的亞洲惡鄰擠了進來。溥儀的金鑾寶殿還沒坐熱,就要宣布退位了。
這時在陝西擔任總督的老臣「多羅特升允「得知消息後痛哭流涕,他出生於蒙古鑲黃旗人,對於清朝皇帝的統治肝腦塗地。手握兵權的他,以」勤王「名義攻克了西安十餘座城,妄圖在西北為溥儀打下一座江山,擁護溥儀在陝西重新稱帝,建立一個小王朝。
正當他高興之餘,溥儀已經宣布退位了,還享受著民國政府的各種優待,但他仍殺害了大批革命者和戰俘,報著拼死一戰的僥倖,可士兵士氣萎靡無心作戰,在這種人心渙散下,他不得不投降;之後到他到死為止,都一直在勾結各方勢力,企圖復闢。
像他這樣不切實際而且對於中國進步毫無益處的想法,當然會被有識之士所牴觸,袁世凱稱帝尚且不到一百天,這樣的歷史倒退只會讓中國局勢更加困頓。而溥儀在知道之後也只是淡淡稱一句「忠義」了事。
從1900年,八國聯軍開始,我國便一直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但有些人仍不顧搖搖欲墜的山河,反而想著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還認為這是「忠義「,其實是愚忠。多羅特 東升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了擁立溥儀甚至勾結日本人,可以說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1913年「勤王「運動失敗,他跑到日本參加了宗社黨(反對清帝退位的組織),裡面還有一個著名人物耆善,他也是滿清貴族,為了拉攏日本勢力,把女兒川島芳子送給川島速浪做乾女兒,他們這些人都是宗社黨的中堅人物。
後來張勳復闢,他也不落其後寫信聯繫張勳,並與日本一方取得聯繫,曾經代表張勳去日本與日本首相商議復闢事宜。在與日本首相交談中,老淚縱橫,表示出對滿清統治的忠心不移的決心,餘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復闢清朝。
從日本回國後,給張勳帶來了巨大希望與日本的優厚相助。1917年張勳復闢,曾授升允大學士,他激動異常,但這次復闢活動也不過曇花一現。他為了清廷復闢奔走幾十年,一大把年紀了仍舊忍受著精神和心靈上兩重打擊。
即便努力了幾十年,但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其實他們的失敗正加速了中國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搞封建復闢成功,我們國家又將要承受多少苦難,要倒退多少年?他這樣的愚忠對中華民族的復興絲毫無用。
關於這件事情,事後溥儀回憶的時候還是十分感嘆的。在他的這本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也有相關的記載,而此書也是歷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親自為自己作的傳記,也是獲九項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