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約和信義:當時的胡適得知消息之後,立即致函外長王正廷提出抗議:「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來源:中華五千年/江淳編輯)
馮玉祥擅自修改優待清室條件,將清朝宣統皇帝驅逐出紫禁城,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溥儀,也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中外,是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所謂的軍閥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離開紫禁城事件,指的是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無視中華民國建立之時,對清室承諾的優待條件,擅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清宣統帝溥儀離宮並獲得大量宮中財物的事件,歷史上稱這為「北京政變」。
張作霖、吳佩孚、馮玉祥
(一)1912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在接受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後頒布退位詔書,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清朝統治結束。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的退位詔書,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以及政權的平穩過渡。因為在當時只有清朝宣統帝主動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政府,才能保證中華民國是清朝的法定繼承者,才能在國際上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和義務,才能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版圖。
清朝末代宣統帝在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清宣統帝溥儀暫居紫禁城,史稱「遜清小朝廷」。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的退位,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的平穩過渡,是有功於國家和民族的。
(二)1917年07月01日~1917年07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復闢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
民國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闢大業」,擁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儀復闢。史稱「張勳復闢」。
6月30日,張勳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闢,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張勳復闢由張勳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闢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闢。
7月1日,張勳正式讓清宣統帝溥儀登基,召致全國反對。國務總理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7月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當日,只做了12天皇帝的溥儀再次宣布退位。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而馮國璋則任總統。
(三)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離開紫禁城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政變後的馮玉祥認為紫禁城的小朝廷勾結國內外的反動勢力,對於國家統一政令和維護共和政體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決定立刻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皇宮。於是馮玉祥便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將對清室的補助費用由400萬降到50萬,同時廢除帝號,將清室遷出紫禁城,驅逐溥儀出宮。
其實早在1916年張勳復闢的時候,馮玉祥就提出,要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把皇宮的財產和文物收歸國有。不過,由於段祺瑞反對,馮玉祥的主張沒有實現。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回馬一槍佔領北京,發動北京政變。馮玉祥的部下北京警備司令鹿鍾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奉馮玉祥之命,驅趕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整個過程費時僅兩個多小時。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於11月29日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次日,日本公使芳澤謙吉對外界宣布「容留」溥儀。
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曾經得到孫中山先生的贊同和支持,但卻遭到段祺瑞以及清室遺老舊臣的反對。溥儀出宮之次日,段祺瑞曾致馮玉祥一電,極表不滿,其電文大意是:「頃聞皇宮鎖閉,迫移萬壽山等語。要知情室遜政,非徵服比。優待條件,全球共聞。雖有移駐萬壽山之條,緩商未為不可。迫之,於優待不無刺謬,何以昭大信於夭下乎?望即從長議之可也。」 馮玉祥復電謂:「此次班師回京,自愧尚未做一事,只有驅逐溥儀,乃真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四)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離開紫禁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馮玉祥擅自修改優待清室條件,將清朝宣統皇帝驅逐出紫禁城,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溥儀,也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中外,是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馮玉祥是一個軍閥,軍閥是沒有政治頭腦和政治眼光的。對於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價值,袁世凱看到了,日本鬼子看到了,而憑馮玉祥的頭腦和眼光,他是看不到的。
不可否認,清朝到民國的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上成本最低的改朝換代。中國並沒有象以往改朝換代那樣,出現數十年的廝殺,成千萬的人口損失。清朝的滅亡,袁世凱用一紙《清室優待條件》就搞定了。《清室優待條件》闡明: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居住紫禁城,每年撥款400萬兩供小朝廷開支,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保護,光緒崇陵工程照修不誤,原皇家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清室接受《優待條件》清宣統帝溥儀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細細品味《清室優待條件》其中內容,方知袁世凱片紙之間方顯老謀深算。通過商議的方式改朝換代,就猶如古代的「禪讓制」,法理上中華民國就成了清朝的合法繼承人。新疆、蒙古、東北、西藏這些清朝年間收復囊中的國土算是被中華民國合理繼承了,小鬼子和老毛子氣的乾瞪眼也是沒辦法。而這代價袁世凱只用了區區400萬兩銀子,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將溥儀皇帝圈養在紫禁城裡面,控制在自己勢力範圍之內,讓想借溥儀興風掀浪的各方勢力一籌莫展。
但是馮玉祥的格局和智慧相比袁世凱差了不止一星半點。清朝宣統皇帝雖然只剩下一個空名了,但其在滿蒙地區仍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這件事袁世凱能看出來,所以才將溥儀圈在紫禁城。為了防止溥儀逃回東北,將皇家禁衛軍都編到陸軍部了。
但是對於宣統皇帝的價值,馮玉祥就有些短視,就沒有看出來。終於袁世凱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的清朝末代宣統帝溥儀被日本鬼子弄到東北,在吉林長春建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充當了日本分裂中國、拼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工具。
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以及1928年孫殿英盜東陵案最後不了了之,促使溥儀最終投向了日本人的懷抱。
延伸閱讀
江淳:沙皇一家慘死與清室優待條例
江淳:行進的漩渦與歷史的拐點
江淳:抗日戰爭的來龍去脈探源
江淳:臺海無戰事,中美難開戰
江淳:志願軍「長津湖戰役」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