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驅逐清帝溥儀出宮,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2021-02-13 江淳散文

鍥約和信義:當時的胡適得知消息之後,立即致函外長王正廷提出抗議:「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來源:中華五千年/江淳編輯)

馮玉祥擅自修改優待清室條件,將清朝宣統皇帝驅逐出紫禁城,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溥儀,也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中外,是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所謂的軍閥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離開紫禁城事件,指的是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無視中華民國建立之時,對清室承諾的優待條件,擅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清宣統帝溥儀離宮並獲得大量宮中財物的事件,歷史上稱這為「北京政變」。

張作霖、吳佩孚、馮玉祥

(一)1912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在接受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後頒布退位詔書,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清朝統治結束。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的退位詔書,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以及政權的平穩過渡。因為在當時只有清朝宣統帝主動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政府,才能保證中華民國是清朝的法定繼承者,才能在國際上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和義務,才能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版圖。

清朝末代宣統帝在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清宣統帝溥儀暫居紫禁城,史稱「遜清小朝廷」。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的退位,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的平穩過渡,是有功於國家和民族的。

(二)1917年07月01日~1917年07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復闢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

民國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闢大業」,擁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儀復闢。史稱「張勳復闢」。

6月30日,張勳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闢,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張勳復闢由張勳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闢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闢。

7月1日,張勳正式讓清宣統帝溥儀登基,召致全國反對。國務總理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7月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當日,只做了12天皇帝的溥儀再次宣布退位。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而馮國璋則任總統。

(三)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離開紫禁城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政變後的馮玉祥認為紫禁城的小朝廷勾結國內外的反動勢力,對於國家統一政令和維護共和政體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決定立刻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皇宮。於是馮玉祥便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將對清室的補助費用由400萬降到50萬,同時廢除帝號,將清室遷出紫禁城,驅逐溥儀出宮。

其實早在1916年張勳復闢的時候,馮玉祥就提出,要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把皇宮的財產和文物收歸國有。不過,由於段祺瑞反對,馮玉祥的主張沒有實現。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回馬一槍佔領北京,發動北京政變。馮玉祥的部下北京警備司令鹿鍾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奉馮玉祥之命,驅趕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整個過程費時僅兩個多小時。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於11月29日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次日,日本公使芳澤謙吉對外界宣布「容留」溥儀。

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曾經得到孫中山先生的贊同和支持,但卻遭到段祺瑞以及清室遺老舊臣的反對。溥儀出宮之次日,段祺瑞曾致馮玉祥一電,極表不滿,其電文大意是:「頃聞皇宮鎖閉,迫移萬壽山等語。要知情室遜政,非徵服比。優待條件,全球共聞。雖有移駐萬壽山之條,緩商未為不可。迫之,於優待不無刺謬,何以昭大信於夭下乎?望即從長議之可也。」 馮玉祥復電謂:「此次班師回京,自愧尚未做一事,只有驅逐溥儀,乃真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四)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離開紫禁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馮玉祥擅自修改優待清室條件,將清朝宣統皇帝驅逐出紫禁城,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溥儀,也使中華民國政府失信於中外,是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馮玉祥是一個軍閥,軍閥是沒有政治頭腦和政治眼光的。對於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價值,袁世凱看到了,日本鬼子看到了,而憑馮玉祥的頭腦和眼光,他是看不到的。

不可否認,清朝到民國的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上成本最低的改朝換代。中國並沒有象以往改朝換代那樣,出現數十年的廝殺,成千萬的人口損失。清朝的滅亡,袁世凱用一紙《清室優待條件》就搞定了。《清室優待條件》闡明: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居住紫禁城,每年撥款400萬兩供小朝廷開支,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保護,光緒崇陵工程照修不誤,原皇家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清室接受《優待條件》清宣統帝溥儀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細細品味《清室優待條件》其中內容,方知袁世凱片紙之間方顯老謀深算。通過商議的方式改朝換代,就猶如古代的「禪讓制」,法理上中華民國就成了清朝的合法繼承人。新疆、蒙古、東北、西藏這些清朝年間收復囊中的國土算是被中華民國合理繼承了,小鬼子和老毛子氣的乾瞪眼也是沒辦法。而這代價袁世凱只用了區區400萬兩銀子,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將溥儀皇帝圈養在紫禁城裡面,控制在自己勢力範圍之內,讓想借溥儀興風掀浪的各方勢力一籌莫展。

但是馮玉祥的格局和智慧相比袁世凱差了不止一星半點。清朝宣統皇帝雖然只剩下一個空名了,但其在滿蒙地區仍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這件事袁世凱能看出來,所以才將溥儀圈在紫禁城。為了防止溥儀逃回東北,將皇家禁衛軍都編到陸軍部了。

但是對於宣統皇帝的價值,馮玉祥就有些短視,就沒有看出來。終於袁世凱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的清朝末代宣統帝溥儀被日本鬼子弄到東北,在吉林長春建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充當了日本分裂中國、拼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工具。

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以及1928年孫殿英盜東陵案最後不了了之,促使溥儀最終投向了日本人的懷抱。

延伸閱讀

江淳:沙皇一家慘死與清室優待條例

江淳:行進的漩渦與歷史的拐點

江淳:抗日戰爭的來龍去脈探源

江淳:臺海無戰事,中美難開戰

江淳:志願軍「長津湖戰役」之祭

相關焦點

  • 馮玉祥為何會將溥儀趕出宮,他的行為究竟對錯?
    袁世凱見自己利益已最大化,便脅迫隆裕太后籤訂《清室優待條件》,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布懿旨:宣布清廷退位,溥儀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入關兩百多年來最後位皇帝。清廷滅亡後,前清遺老遺少一直在謀求復闢清室行動,張勳便在這種歷史環境下,以調停「府院之爭」之名進入北京,張勳進入北京後,迅速解散議會,宣布擁立溥儀復闢。
  • 馮玉祥派兵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是對還是錯?用結果說話
    溥儀被趕出宮,做了日本人的「幫兇」,對中華民族是有罪的,從這方面看,馮玉祥的行為是大錯特錯了。溥儀退位1906年2月7日,愛新覺羅·溥儀出生。1908年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即位,成為清末帝,也稱宣統帝。好景不長,沒過兩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溥儀在袁世凱的逼迫下被迫退位,統治中國276年的清王朝宣告落幕。
  •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在錯誤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件事情並沒有什麼錯。很多人說,馮玉祥撕毀了《清室優待協議》,就違背了契約精神,後來加之孫殿英的盜掘東陵事件,溥儀向南京政府求告無門,這些最終都導致了溥儀徹底倒向日本人。古往政治中哪裡來的契約精神?所有的妥協都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
  • 宣統帝溥儀被驅逐出宮,他的那些太妃都去哪了?最終結局如何
    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是一位具有歷史代表性的人物,同時又富有著悲劇色彩,溥儀的一生值得史書考量。
  • 溥儀不恨袁世凱,不罵馮玉祥,唯獨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他是誰?
    溥儀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1906年,出生的時候就被慈禧看上了,當他3歲的時候,就被送進了宮中,成為了皇帝,不過沒多久他這個皇帝就做不成了,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溥儀也就被拉下了皇位
  • 馮玉祥的國民軍「逼宮」真實原因
    這時,清室殘餘,即廢帝溥儀小朝廷,依仗與袁世凱在民國初年所訂的《民國優待清室條件》,尚在北平紫禁城內。馮玉祥部的將領們認為這是國家之恥辱,是各種陰謀動亂之禍根,必須將其拔除。11月3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將原故宮景山之守衛部隊繳械,調北苑聽候改編。這引起清室極大惶恐,自覺難保,便暗中與外界聯繫,以謀對策。北平警備司令鹿鍾麟知悉此事後,立即報與馮玉祥,並指出:驅逐溥儀,須從速進行,否則遲恐生變。
  • 溥儀曾經起了個英文名,寓意自己將重登帝位,馮玉祥稱其不知羞恥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不少與末帝溥儀有關的軼事趣聞,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溥儀起英文名而被馮玉祥所恥笑的故事。▲溥儀及莊士敦劇照此人名為莊士敦,來自英倫三島的蘇格蘭。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莊士敦受李經邁之邀入宮,擔任溥儀帝師。
  • 馮玉祥為何要把退位後的溥儀逐出紫禁城
    為形勢所迫,溥儀只能接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搬出了紫禁城。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轟動,贊成和反對者都不少。贊成者認為當年保留清室只是無奈之舉,現在已經共和了這麼多年,居然還有一個皇帝在紫禁城裡發號施令,簡直是天大的諷刺。
  • 溥儀探望宮中舊人向其道歉,他卻含淚說出2字,嚇得溥儀後背發涼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覆滅,可是愛新覺羅家族卻沒有搬出紫禁城,一直到1924年10月21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了曹錕,成立為了臨時內個。在這期間,馮玉祥還提出了要將溥儀驅逐出故宮的議案。
  • 揭秘:96年前的北京政變:馮玉祥對溥儀做了什麼?!︱1924年北京為何缺煤?
    曹錕手下的大將、駐紮在北京南苑的馮玉祥,此時也在思索著中國該往何處去的問題。大戰即將爆發,軍隊即將奔赴前線,馮玉祥的部下,卻在忍受著缺糧缺餉缺彈藥的困擾。而比物資短缺更令馮玉祥氣憤的,是滲透在政府各個環節的貪汙腐敗。
  • 溥儀最「男人」的8天,將審判席坐出龍椅的感覺,和日本天皇對罵
    在孫中山推翻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民國後,溥儀一直軟禁在紫禁城故宮中待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民國政府還每年都給他400萬銀元作為生活花費使用,一直到軍閥混亂時期,馮玉祥進去紫禁城把溥儀趕出皇宮,而後走投無路的溥儀只好投奔日本人,後來建立偽滿國當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 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的最後一天
    在一片悲涼的哭喪聲中,還沒等棺槨正式「發喪」出宮,震驚中外的「逼宮事件」,又敲響了遜帝那「小朝廷」的最後喪鐘。  多事之秋。一九二四年,奉系軍閥張作霖與直系軍閥馮玉祥拉開了一場「中原逐鹿之戰」。對峙的雙方,劍拔弩張:吳佩孚當時是直系總司令,親自上陣督師作戰。馮玉祥當時任前線總指揮,九門提督王懷慶任副總指揮。時任直系陸軍檢閱使的馮玉祥,又親率兩師人馬駐兵南苑。
  • 馮玉祥與大相國寺
    馮玉祥與大相國寺現代科學技術月新日異,許多宇宙的奧秘被揭示出來。比如因果大法就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一個定律。民國時期軍閥馮玉祥盤踞華北,他是個基督徒,向來對中國的佛教不滿。一九二七年,馮玉祥的主要勢力在河南一帶,他為了不斷擴充軍事實力,對全省各地大小佛寺進行了的摧殘,這其中也包括了位居河南首剎的開封相國寺。
  • 晚清的最後三位帝王師,對溥儀影響最深的是一個外國人
    馮玉祥「逼宮」溥儀,撕毀民國政府優待遜帝的條約,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和好友計劃在御河自盡以示抗議。在家人的阻攔下,這個計劃才沒有實施。  在辛亥革命後的亂局裡,他目睹了傳統文化精神的衰落。  這當然要歸結於陳寶琛很早就入宮,做了溥儀的老師。  1911年,清廷取消任命陳寶琛為山西巡撫,而是選他入宮,授皇帝讀。
  • 婉容皇后逝世十年,僅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祭拜,溥儀臉色鐵青
    ...所以婉容出生之後,並不像其他女子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而是請了一位洋人充當婉容的老師,在西方教育的薰陶之下,婉容逐漸擺脫了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1922年,剛剛成年(16歲)的婉容被大清皇室選中,成為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后,本來皇后之位是輪不到她的,只因前一天剛剛娶進門的文繡長的太醜,大清皇室與溥儀皆認為此人有損大清國威,於是換成了端莊秀美的婉容。
  • 久居故宮中的溥儀,被趕出來他去了哪裡
    可說,溥儀在當時的衝擊還是很大的,這對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都是一個極大的隱憂。後來袁世凱和張勳都想復闢封建皇朝。這是歷史衰退,違反了廣大社會各個階層民眾的意向。因此,他們的行徑最終被歷史的走向所出局,但除了皇朝更迭的因素之外,他們還想恢復清朝有一個更關鍵的難題。溥儀,雖然袁世凱脅迫他退位,但他願過別人眼中無憂無慮的生存嗎?如果他後來成為滿洲國的皇帝,他是不願的。
  • 溥儀闊別39年回到故宮,買門票參觀時什麼心情?李淑賢:很平靜
    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只有當年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人最有發言權。幸運的是,從溥儀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的口述歷史中,我們找到了溥儀買票進入故宮參觀的真實心情。大家注意,溥儀非常珍惜和李淑賢結為夫婦,他在多個場合表示,「1962年五一節,我和李淑賢建立了我們溫暖的家,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地說了5個字,郭沫若聽後沉默了
    1919年,蘇格蘭籍軍官莊士敦來到了紫禁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另外擔任了溥儀的英文、數學、世界史和地理老師,向溥儀講述皇宮之外乃至國外的世界。 溥儀特別喜歡這位外教,並且開始穿西服,剪辮子,不過遭到了陳寶琛等保守人士的反對。1922年,16歲的溥儀迎娶了一後一妃,皇后婉容同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其父榮源還曾專門為她請了一位英文老師,入宮後與溥儀的書信有很多是用英文寫的。
  • 清末帝溥儀被逐出宮後,那些老太妃們去哪兒了?她們怎麼生存的?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在這四位皇貴妃之中,尤以端康皇貴太妃身份地位最高,因為她和溥儀的關係最好。021913年,隨著隆裕太后去世,端康皇貴太妃成為後宮掌權者。
  • 宮女們到底對幼小的溥儀做了什麼,導致他一生無後的悲劇?
    本 文 約 754 字 閱 讀 需 要 2min 溥儀,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他見證了歷史巨大轉折和太多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