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處於封建王朝時期期間,官臣以及新皇對於歷任皇帝的諡號,都是極為重視的。通常情況下,皇帝的諡號不僅僅代表著已故帝王的性格,還需要囊括已故帝王的一生。所以必須從實際出發,選擇一個對於已故帝王極具評價意義的字,才能讓皇室以及官臣們同意為先皇或者是已故的帝王,將這個諡號載入史冊。
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以及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十分相似,他們同樣背負上了亡國之君的罵名,同樣都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覆滅。明朝的覆滅,不僅僅是人禍,更為主要的是天災。明朝末年全國處於小冰河時期,極寒的天氣讓農作物無法生長,餓死、凍死的人不計其數。全國各地皆有農民起義,統一了女真各部的後金也蓄勢待發。
崇禎空有一顆想要挽救明朝的心,但人禍能救,天災卻不可為。崇禎最終走上絕路,明朝宣告覆滅,也並非是他連累了整個大明朝,只是國破家亡,總有人要為此承擔責任。清朝宣統皇帝的人生也十分具有戲劇性,只是這兩人不僅僅都被後世人冠上了「亡國之君」這沉重的四個字,就連他們去世後的諡號,都是同一個字。
「憂患、痛心為愍;憐惜、哀傷為愍。」崇禎皇帝去世之後,明朝遺老們為崇禎上諡號為「明愍帝」,一方面痛心明朝在他手上覆滅,另一方面又表達了崇禎對這一切的無能為力。溥儀也是如此,或許滿清的遺老們對於溥儀,與當初明朝遺老對於朱由檢,也有著同樣的心情。
三歲登基的溥儀,在許多事情上都顯得如此無能為力。溥儀的前半生似乎都活得十分被動,自己從登基、退位再到被迫趕出紫禁城,一切的一切都不能由他自己做主。溥儀離京後選擇聽信日本人的讒言,跟隨他們去到偽滿洲國重新稱帝,大概是溥儀在前半生唯一一個由自己抉擇的重要決定。
溥儀成為清朝的皇帝時,沒有被慈禧所控制,在離京後卻成為了日本人的傀儡。清朝末年的皇帝似乎都逃不過成為他人手中傀儡的命運,而溥儀這一生也在不同的角色當中,體會到了不同的人生百味。實際上從溥儀真正成為清朝的皇帝,到隆裕太后正式與袁世凱籤訂清帝退位詔書,不過也才三年左右,當時的溥儀也只有六歲。
六歲的孩子哪裡懂得什麼家國興亡,只是他既為清朝的皇帝,就必須背負上亡國這一個罵名。溥儀去世之後,最先是由我國臺灣地區的滿清遺老提出,要為這一位宣統皇帝上諡號,原本選定的諡號不是「愍」,而是「恭」。
只是後來滿清的遺老們權衡再三,還是為溥儀選擇了「愍」這個諡號。其實溥儀去世的時候,新中國都已經成立十幾年了,所以這個諡號對他而言,意義似乎也並不是很大。溥儀這一生經歷了不少的風雨飄零,也與崇禎一樣,不得不被後世人冠上「亡國之君」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