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凱和隆裕太后談退位條件時,加了一句關鍵的話,影響後世百年
不過今天,我們不論袁世凱此人一生所作所為,單單只說他在當年清帝退位詔書上,作出的巨大貢獻,當年袁世凱在詔書上加了一句話,對日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各民族團結,奠定了基礎。
-
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
-
《清帝退位詔書》短短300字卻深有內涵: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
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自然就接下了撰寫《清帝退位詔書》的責任。中國人向來都講究面子,即使全世界都知道清朝皇室的遭遇,但這份詔書仍要體體面面。而且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專制和民主的分割,必將流傳後世。如果清帝不退位,則全族之人可能都會遭殃。可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詔書中還是寫"特命袁世凱.",意思表達的很明顯,就是接下來不論袁世凱做什麼都是徵得自己同意獲得授權的。如此一來,袁世凱上位有了合法的繼承性,而清朝也可以向世人說明,自己並不是被迫退位而是主動的,保住了面子。
-
《宣統帝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是由清朝最後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隆裕,代表君主、同時也是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被承認的皇帝宣統帝溥儀於1912
-
《清帝退位詔書》: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三百多字藏盡各種名堂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無論如何這一天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結束(雖然之後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事,可都只是過眼雲煙);也是統治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的日子。
-
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以後,臨死之前抱著溥儀讓人流淚
在《建黨偉業》中有這樣一幕:周潤發所飾演的袁世凱,在聽完三德子(趙亮飾演)讀完清帝退位詔書後,深情地向隆裕太后和溥儀跪下了,感謝隆裕太后的深明大義。那麼退位後的隆裕太后,都經歷了一些什麼呢?就在剛剛不久,隆裕太后正式宣讀了大清皇帝退位詔書。梁士詒(總統府秘書長)和胡惟德(外務大臣)從隆裕太后手中接過退位詔書後,僅僅只向隆裕和溥儀鞠了一個躬算作答謝,就揚長而去了。這一個鞠躬告別了三跪九叩,同樣也是告別了這個王朝。在溥儀眼中,這一切仿佛沒有什麼變化。
-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可以說,袁世凱確實也在為清室爭取優待條件,而這些,不過是為了迫使清帝退位而拋出的誘餌。小皇帝溥儀與隆裕太后,此時能夠依靠的人也只有袁世凱,儘管那些滿清貴族和頑固的保皇派極力阻擾清帝退位,但清朝軍政大權握於袁世凱一人之手,北京城內當時的情況是袁世凱早早就安排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帶北洋新軍入京,京師的防務基本上被北洋軍全面接管。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清帝退位:任何事都答應,只有這件事寸步不讓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這也標誌著中國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開創的兩千多年皇帝制度,宣告著徹底的結束。從如今來看,清帝和平退位的歷史意義,十分巨大,它避免了更多流血爭端的發生,並且在維護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上有著重要的貢獻,而在此期間,有一個女人在整起事件中,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她就是隆裕太后。
-
袁世凱深受清朝恩寵,為何主導清帝退位?學者:不謀反死路一條!
在晚清歷史之中,其實並不缺才幹出眾的名臣,從曾國藩再到李鴻章最後到袁世凱,這三位才幹出眾的名臣仿佛在冥冥之中有聯繫一般,李鴻章從曾國藩手中接過接力棒,建立洋務企圖強國,而袁世凱也受過李鴻章的指點。但是,袁世凱卻沒如他前面兩位一般,做一個大忠臣,相反他還打出了終結清朝的第一槍,清帝退位便是由他一手策劃的。
-
竊國大盜袁世凱,其實對中國的近代化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提起袁世凱,絕大數人印象中,應該是一個絕對的反面人物,一是是戊戌變法時向後黨告密,出賣維新派,然後就是當上民國大總統後竊國稱帝,所以不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不過隨著這後來歷史學家不斷的深入了解,袁世凱雖然還是反面人物,但也還是對中國的近代化作了不少的貢獻的!
-
清帝遜位,隆裕太后什麼都答應,唯獨在一件事上讓袁世凱犯難
可在當時溥儀也不過是個6歲的小娃娃,根本沒有治國理政的能力同時也不能夠行使皇帝的權力,關於清帝遜位的所有過程全部都是由隆裕太后全權處理,作為帝國最後一任太后國國祚276年的大清王朝就此煙消雲散,不知道隆裕太后在頒發最後一道詔書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任何事都同意,唯有此事死活不答應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宣布退位,頒布退位詔書,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走向了終結。實際上,因為當時的溥儀只有6歲,並沒有行為代表能力,因此在皇室方面的代表,是由隆裕太后全權處理的。
-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端話術的典範!
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自然就接下了撰寫《清帝退位詔書》的責任。中國人向來都講究面子,即使全世界都知道清朝皇室的遭遇,但這份詔書仍要體體面面。而且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專制和民主的分割,必將流傳後世。
-
108年前的今天,大清末代皇帝頒布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
-
中華民國政府為什麼要優待退位的清室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1912年這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在這年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清帝退位
-
袁世凱逼宮要皇帝退位,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但此事卻死活不答應
可就是在王朝危機時刻,攝政王載灃卻在中央積極推行由皇族獨攬國家大權政策,地方上正式發布「鐵路國有」上諭,種種舉措終引得民眾失望透頂,同年辛亥革命爆發。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的職位,隆裕太后獨掌國政。雖然她有慈禧的野心,也學慈禧垂簾聽政,但是隆裕皇后卻沒有慈禧太后的才能,只能任由袁世凱的擺布。
-
袁世凱的轉變;胡適日記;辛亥南北議和…
轉變到『餘甚穩健,對於革命黨決不虐視』…袁世凱決定採取『剿撫兼施』策略, 最終一步步走上與革命黨人合作的道路…」…餘:文言人稱代詞,我……餘甚穩健,對於革命黨決不虐視:我做事非常穩健…絕不會歧視革命黨…袁世凱上報清政府…主張與南方議和…袁世凱的主張遭到以良弼為首的皇室親貴激烈反對…親貴們組成宗社黨,維護滿族皇權,不同意清帝退位,不同意共和…宗社黨主張孤注一擲
-
歷史驚人相似:清末權力鬥爭,袁世凱欺負孤兒寡母
清帝退位,改變了中國歷史,預示著存在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雖然封建統治者迫於形勢選擇退位,談不上什麼進步,但能夠以和平方式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也算是一個好的舉動。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袁世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恩威並施使得當時清廷的實際掌舵人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
-
清帝遜位後初起的民國
於是清政府就尷尬了,想鎮壓起義又派不出兵,清廷被迫起用閒置回家的袁世凱,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一方面利用清廷的武力要挾革命黨人議和妥協;另一方面以革命勢力逼迫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詔書答應實行共和後由他任大總統。
-
袁世凱稱帝復闢,大搞獨裁,為何還說他是中國的華盛頓?
對於當時的許多革命黨人來講,大家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最後獲利的卻是袁世凱,估計心中怎麼都想不通。但相比於獨裁、陰謀、甚至於稱帝來講,我更傾向於讚賞袁世凱的功績。在清末民初,袁世凱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的舉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更維護國家的民族和統一。對於一個歷史人物來講,沒有任何功勞比得上這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