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前的今天,大清末代皇帝頒布退位詔書

2021-02-11 新書季

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他是清朝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當時,他年僅六歲。

1907年的載灃與溥儀(右)

退位前三年,慈禧用光緒的名義頒了一個「遺詔」,傳位給溥儀。溥儀這時候年僅三歲。

 

溥儀的父親,是光緒的弟弟醇親王(小醇王)載灃,祖父是醇賢親王(老醇王)奕譞,曾祖是道光。溥儀的母親是榮祿的女兒,祖母是慈禧的妹妹。溥儀即位以後,尊慈禧為太皇太后光緒的皇后為皇太后(隆裕太后),本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定年號為宣統

 

溥儀在位三年。這三年,中國事實上的君主便是這一位攝政王。清朝在入關以後,可謂「以攝政王始,以攝政王終」。載灃學識有限,但有心做好,命運叫他撐持清室於無可救藥之時,扮演悲劇角色。他以為逐走袁世凱,重用滿人,標榜「預備立憲」,便可以抵住漢人的革命高潮。結果,滿人之中沒有一個接得了袁世凱所留下的真空。比較能幹的僅有鐵良和蔭昌二人,這兩人在他看來卻不如胞弟載濤、載洵之值得信任。他創辦新陸軍(「禁衛軍」),交給載濤負責訓練(由毓朗與鐵良協助)。他籌辦新海軍,叫載洵總其成(由薩鎮冰協助)。

載灃與子女們

 

《辛丑和約》以後的清廷,被賠款與外債壓得喘不過氣。所謂外債,實際上也是(對日本的)賠款而來。沒有這兩次大賠款,清廷的中央財政早已入不敷出。有了這兩次大賠款,便更加困窘,如何談得到建設新陸軍與新海軍?怎能有力量辦出幾件福國利民之事以收拾人心?

 

人心在甲午戰爭以前,未嘗對清朝不利。曾國藩的「中興」與李鴻章的「洋務」,原已給清朝挽回了不少威望。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侮,也多多少少轉移了民眾的仇恨,不再恨清朝而改恨洋人。但是,中興名臣曾國藩因天津教案而失民眾的信仰,洋務專家李鴻章又因對日戰敗、對日求和而事業破產。愛國的志士由於對清朝失望而決心參加革命陣營的一天比一天多。

康有為(左)、梁啓超(右)

 

康、梁的維新運動即使不受慈禧摧殘,也定難產生具體的成效。原因是清朝業已病入膏肓,決非溫和的瀉劑與補品可救。慈禧以及整個清廷於這一時期的種種出醜,告訴了全國人民:剩下的只有革命一條路可走。

 

於戊戌政變以後仍斤斤於「保皇」二字的康、梁,也竟然在義和團活動期間派唐才常在鄂、湘、贛三省發動「自立軍之役」,名為「勤王」而實則「革命」。民心對清廷的向背,於此可見。

 

康的錯誤在於聖人自居,不求進步。梁卻在東京與孫中山一度過從甚密,接受了「革命排滿」的思想。他寫信給康說:「日本以覆幕為最適宜之主義,中國以排滿為最適宜之主義。」這時候,光緒二十九年,梁已經辦了《新民叢報》一年。《新民叢報》的言論,在表面上與同盟會的《民報》唱對臺戲,實際上恰好與《民報》相反相成,喚醒了整個中華民族。

 

所謂「預備立憲」,本非載灃發明的口號。梁啓超於光緒二十七年在《新民叢報》的前身,《清議報》發表了一篇《立憲法議》,強調日本之所以能夠行憲,是先行派了五個大臣出洋考察,其後在明治十三年頒布憲法,到了明治二十三年才實行憲法。

袁世凱於是在光緒三十一年奏請慈禧遣派「五大臣出洋」,獲準。這五位大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於九月間啟程之時被烈士吳樾投以炸彈,其中兩人載澤、紹英受傷。紹英不願意再去,徐世昌雖未受傷也不敢去。清廷派李盛鐸與尚其亨代替紹、徐二人,五大臣在光緒三十二年回國,上了幾篇奏摺,主張立憲。傳說,這幾篇奏摺是端方途經日本之時,請梁啓超代寫的。梁的確也在這一年組織了一個「政聞社」,發刊了一個《政聞雜誌》,鼓吹立憲。參加的有熊希齡、麥孟華等人,張君勱也是其中的一個。

五大臣出洋考察

五大臣回國以後,慈禧頒了一道詔書:「預備立憲」。次年八月,她又下一道詔書規定「預備」的期限為九年。

依照這光緒三十四年八月的預備立憲詔書,各省應先行成立諮議局,由二十五歲以上、具有某些資格的男子選出議員三十名至一百四十名,擔任議員。這些議員有權議決本省歲出入、預算決算,及各種應興、應革之事,但督撫有權對議決案加以裁可或不裁可,也有權於某種情形之下將諮議局解散。載灃於次年,宣統元年,以攝政王的地位,命令各省辦理選舉。到了十月十五日,各省的諮議局便同時宣告成立,舉行首次會議。載灃又依照預定程序,於宣統二年成立中央「資政院」。資政院的議員共二百人,半由欽派,半由省諮議局議員互選,第一次會議舉行於是年九月初一。總裁(議長)是溥倫、孫家鼐二人,也均為載灃所委派。議員之中,人才頗多。

 

資政局開了三個月會,修正了載灃所提的預算案,也彈劾了自稱「不負責任」的軍機大臣。然而預算案儘管被修正,而載灃仍按照修正以前的原案執行。軍機大臣儘管被彈劾,而載灃用兒子溥儀的名義,以「聖旨」答覆資政院:「軍機大臣負責任與不負責任,朝廷自有權衡。」

 

這時候,梁啓超創辦了《國風旬報》,鼓吹立憲,而反對清廷的預備立憲。他認為「政府之視資政院固不值一錢也。」真正的立憲政體,應有完全民選的「國會」,與對此國會負責的「責任內閣」。

梁啓超的一個好友張謇,在江蘇諮議局擔任局長(議長),另一個好友湯化龍,在湖北諮議局擔任局長。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

 

此外,各省的諮議局長如湖南的譚延闓、四川的蒲殿俊、河南的方貞、直隸的籍忠寅、山西的梁善濟、江西的謝善恆,均與梁啓超志同道合,而且都是「憲友會」的會員。憲友會為梁所秘密發起,於宣統三年六月初六日在北京由孫洪伊、湯化龍、林長民等出面宣告成立。

在憲友會成立前後,各省熱心人士與各省諮議局,推派代表到北京請願了好幾次,要求縮短「預備立憲」年限,提前在宣統五年召開「國會」,實現「責任內閣」。各省督撫在宣統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聯名電請。三天以後,資政院全體議員,也作了同樣的奏請。

 

攝政王載灃處於四面楚歌之下,無可奈何,只得於宣統二年十月初三日下詔,答應提前於宣統五年召開國會,同時又自動宣布立即成立「內閣」,卻刪去了「責任內閣」的「責任」二字。這分明是曲解民意。內閣,清朝早就有了,而且有很多個同時存在:軍機處是一個,大學士合起來也是一個,各部尚書合起來也是一個。甚至所謂「御前會議」,也何嘗不是一個?有了這些「不負責任」的內閣,再加多個或歸併起來,均無意義。而載灃自作聰明,以為可以敷衍得了要求責任內閣的老百姓。

 

這時候,在孫中山直接與間接領導之下,革命運動再接再厲,已先後有陸皓東、鄭士良、史堅如、馬福益、吳樾、龔春臺、餘醜、鄧子瑜、徐錫麟、王和順、黃明堂、黃興、熊成基、倪映典等率領同志在各地舉義。而且,在宣統二年三月,黃復生與汪兆銘也深入北京,圖刺載灃本人。尤其是在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有黃興等一百多人在廣州攻進總督衙門,震動了全國。至於,溫生才在是年三月初十單獨刺殺了將軍孚琦,還不過是一個插曲。

 

載灃茫然於大勢所趨,居然在四月間用了他的所謂內閣來「緩和空氣」。這內閣以壞極了的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以那桐與徐世昌為協理大臣,各部的尚書被改稱大臣。在十個部的大臣之中,滿人佔了六個,蒙人佔了一個,漢人僅有三個(外務部梁敦彥、學部唐景崇、郵傳部盛宣懷),盛宣懷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罪,留待後人定讞。他在宣統三年,可說是漢人之中最不受漢人歡迎的一個,他提出「鐵路國有」的口號,這口號成了大清皇朝的喪鐘。

盛宣懷

 

所謂鐵路國有,便是由清廷向外國借洋債,來強迫收買老百姓的粵漢鐵路與川漢鐵路的股份。粵漢鐵路與川漢鐵路的築路權,原已由清廷出賣給外國人,是老百姓用自己的錢贖回來的。現在,載灃聽了盛宣懷的話,要用「國有」的美名,從老百姓手中重行奪去,「押」給外國人,讓外國人又以「債主」的資格來加以控制。這怎能叫老百姓甘心?

 

於是,在湘、鄂、川、粵四省掀起了「保路風潮」。股東、議員、學生以及一般人士,紛紛請願、開會、組織團體,罷課、罷市。各地的「保路同志會」風起雲湧。載灃的應付辦法是,用武力鎮壓。他任命在西康殺人甚多的趙爾豐為四川總督,又派端方領兵入川。趙爾豐拘捕了四川保路會會長鄧孝可、諮議局局長蒲殿俊、股東代表顏楷等十幾人,又開槍擊殺請願的群眾四十人以上。

 

端方所領的兵,是從湖北調去的。其中有很多業已參加以孫中山為最高共同首領的幾個革命團體。未被調走的部隊,於蔣翊武、孫武、熊秉坤、方維、蔡濟民等策劃、發動之下,在八月十九的晚上舉起了革命的義旗。他們攻進總督衙門,光復武漢三鎮。其後,湖南、陝西、江西、雲南、上海、浙江、貴州、蘇州、廣西、安徽、福建、廣東、山東、四川等各省、各地相繼響應。到了陰曆十月十二,南京也被徐紹楨所率領的「蘇浙滬革命聯軍攻下。

 

載灃在八月二十三日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又在九月初六日發表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湖北剿撫事宜,節制諸軍」,袁均未就。但是,袁的舊部馮國璋卻很賣力,先後在九月十三日與十月初七日從革命軍手中奪去漢口、漢陽。載灃也命令資政院於九月初一作第二度集會。資政院議決,彈劾盛宣懷。載灃照辦,將盛宣懷免職。

九月初八,奉調由東三省人關、行抵灤州的第二十鎮(師)統領張紹曾與某混成協(旅)統帶藍天蔚等,聯名致電清廷,提出十二項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於本年內召集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憲法由國會起草,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認,(四)皇帝對「國內」用兵時須經國會通過,(五)每一年度之預算如未經國會議決,不得沿用上年度之預算。

 

這十二條要求,等於是哀的美敦書。載灃立刻屈服,於九月初九下詔改組內閣,授權資政院起草憲法信條。十一日,慶親王奕劻的內閣解除職權;十二日,袁世凱受資政院「公推」為內閣總理大臣,載灃加以任命。十日,資政院奏上憲法信條十九條,載灃加以公布。「憲法信條」除了把張、藍等人的十二條要求完全採入以外,又加進了「皇族不得為總理大臣、其他國務大臣並各省行政長官」;「皇室大典,不得與憲法相牴觸」,等等。


袁世凱

 

袁世凱已於張、藍「兵諫」以後的第三天,載灃下詔改組內閣以後的第二天,由河南彰德的寓所「南下視師」,抓住機會先就湖廣總督兼欽差大臣之職,把兵權拿到手,逼得載灃非請他擔任內閣總理不可。九月二十三日,他帶衛隊進入北京,開始組閣活動。三天以後,載灃公布袁的閣員名單(其中張謇、梁啓超未就):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外務部大臣梁敦彥/副大臣胡惟德

民政部大臣趙秉鈞/副大臣烏珍

度支部大臣嚴修/副大臣陳錦濤

陸軍部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

海軍部大臣薩鎮冰/副大臣譚學衡

學部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楊度

法部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啓超(未就)

郵傳部大臣唐紹儀/副大臣梁如浩

農商部大臣張謇(未就)/副大臣熙彥

理藩部大臣達壽/副大臣榮勳

事先,袁世凱把載灃的弟弟載濤擠出「軍諮處」(相當於參謀本部),代以蔭昌。事後,又把另一位軍諮大臣毓朗換了,代以自己的好友徐世昌。載濤仍舊掌握著新編的「禁衛軍」。袁世凱命令他開赴湖北打革命黨,載濤怕死,辭職,袁世凱派馮國璋繼任「禁衛軍總統」。湖北的軍事改由段祺瑞一人負責。

 

對于禁衛軍的官兵,袁世凱仍不放心,下令調該軍出北京城,在城外駐紮,準備開拔。他另編一支「拱衛軍」,駐在城內保護「宮城」,把宮城之內的寡婦孤兒(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溥儀)握在掌心。

 

對於革命軍,他決定議價講和,拜託英國公使朱爾典訓令駐漢口領事,出面勸馮國璋與黎元洪停戰三天。黎元洪接受,於是從十月十二日起開始停戰。三天期滿,雙方同意繼續停戰。此後,不再有戰事,直至袁世凱達到目的,被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為臨時大總統之時

馮國璋(左)、黎元洪(右)

載灃感到無趣,於十月十六日自動向隆裕太后繳出「監國攝政王」的印,「退歸藩邸」當一個「空頭」的醇親王。

 

袁世凱委派唐紹儀為議和代表到漢口英租界,找黎元洪的代表伍廷芳。這時候,伍廷芳在上海,替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辦外交,不能分身來漢。唐紹儀於是又到上海,於十月二十二日與伍廷芳舉行第一次會議,交換了「證書」。十一月初一,舉行第二次會議。伍廷芳提出,必須清廷先承認變更國體為共和,雙方才能「開議」。

 

十一月初六,孫中山由國外回抵上海。初八,唐紹儀發一個電報給袁世凱,請袁世凱代奏隆裕皇太后與宣統皇帝說:民軍以改建共和為目的,若我不承認,即不允再行會議」。東南各省民情也是一致主張共和,無可阻止。民軍最近製成了飛艇兩艘!況且「孫文來滬,絜帶巨資,並偕同泰西水陸軍官數十員,聲勢愈大」。列強政府也都答應孫中山,不再借款給清廷。如果和議不成,「戰端再啟,度支竭蹶堪虞,生民之塗炭愈甚,列強之分割必成,宗社之存亡莫卜」。

 

看唐紹儀的口氣,他不像是清廷的代表,而像是民軍的代表。他在電報中建議清廷「召集臨時國會,以君主、民主付之公議」。隆裕太后於是召集了一次御前會議。這御前會議議決了接受唐紹儀的建議,於十月初九下旨召集臨時國會,命袁世凱及其閣員草擬選舉臨時國會議員的辦法,袁世凱電告唐紹儀就如何選舉一點徵詢伍廷芳的意見。

唐紹儀(左)、伍廷芳(右)

十一月初十,唐、伍二人舉行第三次會議,雙方同意把「臨時國會」改稱為「國民會議」。至於選舉的辦法,伍廷芳主張已響應革命各省不必另行選舉,即以此時業已集會於南京的代表為國民會議代表,至於未響應革命各省與蒙古、西藏則不妨補行選舉。唐紹儀表示,當電請袁世凱決定。

 

這一天,恰好也是在南京的代表們選出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一天。代表一共有三十四人,代表了十七省。(包括奉天、直隸、河南、山東。)袁世凱接到唐紹儀的交涉報告,也接到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的消息。

 

唐、伍二人於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日,繼續舉行兩次會議,議決國民會議的代表每省代表三人,蒙古與西藏兩區的代表也各為三人,每人一票。如出席代表不足三人,亦作三票計算。東三省、新疆、直隸、河南、山東由清廷電令各該省諮議局選派代表;蒙古、西藏的代表由清廷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分電召集」,其餘各省代表則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召集,此外,兩人也籤訂了若干有關軍事布置與賑災問題的細節。

 

關於國民會議的地點與日期,伍廷芳主張地點在上海,日期為十一月二十日。唐紹儀「允電達袁內閣,請其從速復電」。袁世凱復電唐紹儀,責備他在十一與十二兩日的會議中「越權」,不承認他與伍廷芳所籤的若干項協定。唐紹儀立刻電袁,辭去代表之職。袁世凱復電照準,並且打了個電報給伍廷芳,說以後要與伍廷芳直接電商。伍廷芳回他一電,電商不便,請他親自來上海。

 

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是中華民國元年的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臨時大總統之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孫中山於當選以後、就職以前,打了個電報給袁世凱,說:

「公方以旋轉乾坤自任,即(使)知億兆之屬望,而(以)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

 

袁世凱1月2日(十一月十四日)回電說:

「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慚悚至不敢當,惟希鑑諒為幸。」

 

孫中山再給了他一電:

「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推功讓能,自是公論。若以文為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這時候,段祺瑞、馮國璋等四十幾名清軍將校於袁的指使之下,通電反對共和,主張對革命軍「討伐」。袁世凱告訴隆裕太后,說段等的主張很對,所苦的是軍費沒有著落。隆裕把宮裡的「內帑」金元寶八萬枚拿出來交給他。他把這些金元寶賣給外國銀行,於是軍費有了著落,對「南方」說話更有力量。他同時也把段等的通電,轉打給伍廷芳。

段祺瑞

 

唐紹儀雖則已經不是他名義上的代表,仍舊是他事實上的代表,繼續與伍廷芳秘密會談。所談的已不是袁的總統地位問題,而是如何使清室自動叫溥儀遜位的問題。因為,在表面上「南、北兩方」已經停止談判,國民會議無法召開。只有使清室叫溥儀自動遜位,才能打破僵局。於是,雙方研究「優待清室」的具體條款,達成協議以後用這些條款說動清室的王公與隆裕太后就範。

 

除了唐、伍二人在上海進行磋商以外,於武昌起義以後被清廷釋放出來的汪兆銘,也在北京與袁世凱的「學部副大臣」楊度發生接觸、作了好朋友,而且合組了一個所謂「國事匡濟會」,不斷交談。「優待條件」終於協議成功,共分八款。這是清室統治關內二百六十八年的最後收穫,值得全文照錄:

一、清帝遜位之後,其尊號仍存不廢,以待遇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清帝遜位之後,其歲用四百萬元,由中華民國給付。

三、清帝遜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

四、清帝遜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保護。

五、清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得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清帝遜位之後,其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此外,另有兩個附件,優待清朝皇族與一般的滿、蒙、回、藏四族的人(是以後在民國元年1月20日由孫中山加進去的)。他們的私產、爵位完全保存;他們的地位完全與漢人平等,同為中華民國國民,享有居住、信仰等等自由。八旗兵弁,於未籌定生計以前,照舊發餉。

 

袁世凱把這些優待條件說給奕劻聽,奕劻被他說動。次日,袁覲見隆裕太后,請示。隆裕太后不敢作主,便召集御前會議,徵求王公大臣的意見。御前會議從十一月二十九日開始一連開了六天,沒有結果。出席的人多數反對遜位,反對最烈的,是軍諮府軍諮使良弼。良弼是所謂「宗社黨」(君主立憲維持會)的領袖。十二月初七,良弼遇刺而死。刺他的是革命志土彭家珍。

良弼

 

初八,段祺瑞等四十幾名清軍將校在袁世凱的指使之下發出第二封通電,內容與上次第一封的通電完全相反。上次,他們「誓死」「反對共和」;這一次,他們主張「應採共和政體,以安皇室而奠大局」。初十,隆裕太后再開御前會議一次,袁世凱與奕劻均稱病不肯出席。十一日,隆裕太后召見奕劻與載灃,徵詢這兩人的意見。兩人均主張接受優待條件,叫溥儀遜位。

 

十四日,隆裕太后召見袁世凱,告訴他決定遜位,叫他繼續與「民軍」磋商優待條件。十七日,伍廷芳把優待條件的最後修正文,電告袁世凱。不久以後,又把張謇所起草的遜位詔書原稿用電報打給他。他在這原稿之上,添進了一個很長的句子: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他之所以如此,是準備清帝遜位以後,倘若「民軍」不選他為臨時大總統,他便根據詔書上的這一句話,自己在北京另組一個「臨時共和政府」,與南京的臨時政府對抗。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廷將袁世凱所篡改的遜位詔書頒布,於是統治了關內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結束。

 

遜位詔書的全文如下:

「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道,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將領亦主張於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億兆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又安,仍合漢、蒙、滿、回、藏五族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少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本文摘自《黎東方講史·細說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略有編輯,以原文為準,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宣統帝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是由清朝最後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隆裕,代表君主、同時也是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被承認的皇帝宣統帝溥儀於1912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合議談判代表經過五次的會議,最後定下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帝退位後暫居宮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以供皇室日常之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
  •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內憂外患,此時再談重興大清莫如痴人說夢吧,現實也正如此。「戊戌變法」的失敗,已經預示著大清帝國的結局,而隨著漢族官僚在太平天國起義後的迅速崛起,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官事實上對於腐朽的清王朝也僅僅是盡人臣之事,他們的力挽狂瀾並不能令清王朝起死回生,相反的,保守的滿洲貴族與漢族官僚的矛盾一再激化,加劇了朝中黨爭之禍。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宣統皇帝全 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 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著,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
  • 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最後迎來了亡國,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作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登基之時,竟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那也預示著清朝滅亡的結局。在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去世之後,大清在1908年的12月2日迎來了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那一年,溥儀才3歲,還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童,他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是慈禧太后定下的大清之主。溥儀登基那一天,北京城的天氣很不好,天很陰,空氣中更是散發著冷氣。
  • 大清北洋兵真打不過南方革命黨嗎?一封密電讓大清國皇帝退位了
    北京皇城異常顯得陰冷,剛剛停了兩天的大雪今天剛入夜就又飄起了雪花,剛剛讓太監清掃出來通往「養心殿」的花格石子路不一會兒就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雪。白雪紛飛的花格石子路面上走來了兩個人,宮裡一個小太監提著一盞白色的燈籠在前面帶路,小太監的身後緊緊跟隨著一個矮胖子,他就是被攝政王載灃免職又從河南老家請回來的袁世凱。
  • 小皇帝溥儀:清朝末代最後的皇帝,看看他坎坷的一生
    小皇帝溥儀:清朝末代最後的皇帝,看看他坎坷的一生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 華世奎|溥儀的「退位詔書」 出自他的手筆
    他的人生富有傳奇色彩,宣告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結束的象徵——最後一位封建皇帝宣統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 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 《清帝退位詔書》短短300字卻深有內涵: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
    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達成共識,由他來"勸說"清朝皇帝退位並擔任第一位大總統。此外,民國將以外國元首的禮遇對待清朝皇室,每年給他們一定的糧餉,並允許其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那時候的清朝皇帝是只有六歲的溥儀,實際當家人則是隆裕太后。主少國疑,這孤兒寡母的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又能作何應對。他們除了選擇退位,別無他法,一個年紀尚小,另一位目不識丁,所以連退位詔書也不是二人所寫。
  • 隆裕皇后籤下退位詔書前,有沒有想過靠清兵武力解決?
    慈禧太后死後,大清國的大權轉移到隆裕皇后身上,這時的隆裕皇后大權在握。(隆裕皇后就是光緒帝的原配皇后,慈禧的親侄女。)在袁世凱強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隆裕皇后籤退位詔書前,隆裕皇后曾召開了御前會議。 在御前會議上,隆裕皇后曾很嚴肅地問幾個內閣大臣:是君主好還是共和好?四五個內閣大臣都主張君主制,說沒有共和的道理。
  • 越南末代皇帝,清朝滅亡後他仍做了20年皇帝,子孫至今想著復國
    越南與中國是鄰國,在歷史上,越南自從10世紀初獨立建國後,歷朝歷代都是中國藩屬國,阮朝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歷史上也是中國清朝藩屬國,小編今天要介紹的是阮朝末代皇帝,也是越南末代皇帝,他就是保大皇帝阮福晪,在清朝滅亡後,他還繼續在越南做了20年皇帝,不過他的一生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相比就是同病相憐
  • 1912年,6歲的溥儀退位後受民國政府優待,他的「小朝廷」長啥樣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養心殿代大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招生》,從溥儀退位,到1924年溥儀被軍閥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歷史。在這13年裡,外頭已經是中華民國,但紫禁城的宮牆內,卻依然存在著一個等級森嚴的「小朝廷」。
  • 諸侯選皇帝:黃金詔書是金制?歷史上歐洲著名學者型皇帝頒布,讓皇帝...
    清音閣歷史用幽默的語言帶你了解廣義西歐國家歷史,歡迎關注和留評 作者曾經寫過布拉格一座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橋梁,叫查理大橋,下令修建這座橋的是捷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今天要說的
  • 中國最後一次上朝,首次沒有對皇帝叩拜,究竟發生了什麼
    隆裕太后雖是心知肚明,但也不好表露,因為知道大勢已去,不願過多糾纏省的下場,面無表情地對臣下說:袁愛卿為國鞠躬盡瘁也為皇室出了力,還是要麻煩袁世凱繼續操勞,按照南北議和的章程頒布詔書施行退位,委託袁世凱好好善後此事。
  • 溥儀退位後能夠安然無恙,為什麼末代沙皇的命運如此悲催?
    當一個王朝被推翻的時候,對於末代皇帝那無疑是最悲催的。由於已經掌控不了國家局面,所以末代皇帝基本上是案板上的肉了,只能任人宰割了。武昌起義爆發後,大清已經變得搖搖欲墜了,清政府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挽救不了腐朽的政府了。
  • 隆裕太后:為大清謝幕
    查閱《清史稿·后妃傳》,對於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記載,簡單敘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后,溥儀的皇額娘,下了宣統退位詔書。真實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在清王朝喪失政權之後,為何還能獲此哀榮?退位詔書一切要從一年前說起。
  • 溥儀退位期間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6歲的小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這天,大清隆裕太后攜6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胡惟德、趙秉鈞、梁士詒等一班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向皇太后和皇上行三鞠躬新禮。隆裕太后將三道退位詔書交給外務大臣胡惟德,頒行天下。
  • 溥儀墓:揭秘末代皇帝溥儀墓遷清西陵的秘密
    愛新覺羅·溥儀就是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即宣統帝。三歲登基,在位僅僅三年。
  •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統)宣布退位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