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驚人相似:清末權力鬥爭,袁世凱欺負孤兒寡母

2020-12-23 舍我先生

清帝退位,改變了中國歷史,預示著存在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雖然封建統治者迫於形勢選擇退位,談不上什麼進步,但能夠以和平方式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也算是一個好的舉動。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袁世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恩威並施使得當時清廷的實際掌舵人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當然,袁世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後來自己成為總統和稱帝準備。

甲午戰敗,出現了著名的公車上書。這次戰敗觸動太大了,如果敗給西方列強,還勉強可以接受,畢竟一直打不過。中日很早就也接觸,歷史上的東南沿海抗擊倭寇,還有明朝的抗倭戰爭,雖然打的也很艱苦,但最終都勝了。輸給相對鄙視的日本,是很難接受的。正值壯年的光緒帝也希望通過變法改變清廷逐漸衰落的局面。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反對,並且出現了袁世凱洩密的影響,最終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

公元1908年,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皇帝駕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病逝。慈禧太后指定光緒皇帝的五弟載灃的長子溥儀繼位,溥儀就是歷史上的宣統帝,因宣帝年幼,國家大權由隆裕太后(光緒帝的皇后)和攝政王載灃共同執掌。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或許血緣原因,她也有掌權的想法。但她的能力和閱歷和慈禧太后無法比,慈禧太后掌權47年,還是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的。清朝也短暫出現了同光中興,更善於在皇族、漢臣間周旋,在世時,基本掌控權力。

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日薄西山,南方革命黨人不斷的活動,形勢越來越危機。對於在戊戌政變中有出賣光緒帝嫌疑的袁世凱,載灃是非常痛恨的,執掌權力後立即解除了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只能選擇回到老家河南隱居起來,但袁世凱自小站練兵開始就培養了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北洋軍。

隨著武昌起義的出現,清廷完全不能指揮前方的軍隊,被迫啟用袁世凱。袁世凱依靠北洋軍在戰爭上的表現,不斷和革命黨人討價還價。此時的革命黨人力量是不足以打敗清軍的,所以不得不同意和談。實力覺得地位,由於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實力最強,他在清廷和革命黨人之間都有說話的份量。

隆裕本身就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婦人,對於外面的情況根本不了解。在南方形勢危急的時候,沒有人給她出主意,甚至說大臣都有自己的盤算。而溥儀的生父早已被排擠出權力高層,皇族中隆裕只能信任慶親王奕劻,奕劻本身的官聲就不好,在袁世凱重新被啟用後,兩個人的關係就說不清楚。有傳聞,袁世凱為了讓奕劻說服隆裕太后,給貪錢的奕劻一筆不菲的錢。拋開真偽不談,作為代表清廷籤訂《辛丑條約》的滿清貴族,他對於清廷的局面是心知肚明的,袁世凱掌控權力是必然的。做個順水人情,為自己留條後路。

連慶親王奕劻都勸隆裕同意清帝退位,隆裕也沒有辦法,雖然對於權力不舍,但總比掉腦袋好。在袁世凱答應優待條件後,隆裕答應皇帝退位。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滿清貴族和大臣看透了袁世凱的想法,為了自保,沒有據理抗爭。清朝倚重的八旗軍隊早已沒有戰鬥力,成為雞肋。對於清廷來說,皇帝退位是唯一的選擇,隆裕等貴族還可以保有400萬兩白銀作為日常開支。

在當時已經千瘡百孔的中國,能夠以較為和平方式實現由君主制向共和制過渡,對於國,對於民都算是好事。遜位詔書對於維護統一,實現權力交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站在封建王朝角度,孤兒寡母是王朝末路的「標配」,平安退位讓人想到了郭宗訓。站在時代角度,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清廷退位是中國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說好與壞。至少是各方為了自身利益,達成的妥協方式。如果這種平衡局面得以保留,就會減少不少麻煩。

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滿清貴族和遺老遺少,妄想復闢,策劃了張勳復闢。可惜的是,民主共和已經確立,剪掉的不僅是辮子而是愚忠思想。復闢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逆歷史潮流而動,不會有好結果。1924年,某位大人物授意通過了《修正優待清室條件》,把溥儀帝(此時隆裕已經去世)從皇宮攆出去。當然這件事屬於溥儀一方復闢毀約在前,但作為一個變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和諧因素。優待清室,是一個非常對的選擇。如果沒有溥儀被驅逐離開皇宮,就不一定有後來的偽滿的事情。

歷史不容假設,研究歷史、分析歷史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和睦是我們這個民族前行的基礎,團結能夠打敗一切敵人。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後,袁世凱為何會想娶隆裕太后為妾?人性弱點暴露無遺
    說起清末的那一段歷史風雲,沒有不讓人去扼腕嘆息的。有那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撬開了東方古國的大門;有那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的軍隊讓鹹豐皇帝聞風喪膽;雖有這般多的國恥與敗仗,但也有清末無數漢人英雄崛起奮戰為國效死,像曾國藩起於湖南而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堪稱清朝版的郭子儀,像左宗棠在鴉片戰爭之後無勝戰的危局之下還能夠帶領湘軍再創輝煌,收復那眾橫數千裡的新疆之地,使中國的秋海棠能夠保持大略完好。
  • 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更厲害?從5個方面來比較,差距一目了然!
    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更厲害?從5個方面來比較,差距一目了然!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歲月中,曾出現過無數偉人。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清末中興四臣,孫中山和袁世凱了。而在這6個人中,孫中山和袁世凱又是爭議最大的兩位。關於這兩位人物,許多人都喜歡拿來作比較,看看誰更厲害?
  • 近代中國的強人政治:慈禧、袁世凱、蔣介石
    慈禧死後,清王朝缺乏一個強勢的領袖人物,清王朝的權力落在了袁世凱手中。滿清的權力落在袁世凱手裡,在需要一個強勢的絕對的領袖人物這樣的大環境下,袁世凱要麼做權相,要麼就讓清王朝倒臺。慈禧死後,缺少了這樣一個政治強人,清王朝的統治在迅速瓦解。
  • 清末新政,帝國最後的迴光返照
    清末淮上梟雄苗沛霖都認為清廷是秋後的螞蚱——時日不多了,抗拒清廷要其北上勤王的命令,倒向太平天國,被封為奏王。苗沛霖跟曾國藩類似,靠地方辦團練起家,與曾國藩不同的是,不像曾國藩是科舉同進士出身,年紀輕輕即躋身部堂高官,官場人脈雄厚;而苗沛霖只是秀才出身,連舉人都未中,太平天國亂局未啟之前,靠在鄉間做塾師為生,生活貧困,對朝廷怨氣很深,這點倒跟洪秀全的經歷有幾分相似。
  • 清末風雲袁氏崛起,北洋新軍人才濟濟,為何卻對袁世凱心服口服?
    《辛丑條約》籤訂之後,慈禧太后迫於國內外的壓力,開始實行新政,袁世凱極力擁護,因此受命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於保定編練北洋新軍。然而此時的袁世凱並沒有想到,新組建的北洋軍竟然會成為他日後崛起的最大助力,更令他在清末民初的大變局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 「辮子」難剪,效忠大清數十年的袁世凱,走進民國身份卻變不過來
    1912年2月16日,也就是清帝下詔退位的第四天,袁世凱剪去了象徵滿清政權的長髮辮,從外形上看就是一個共和國的公民。電視劇中的袁世凱由於常年接觸西方文化,又是清末新政與立憲的倡導者,更是成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總統,剪去了辮子,這是否意味著袁世凱真的從臣子變成國民?
  • 袁世凱當時出任大總統,是眾望所歸,他又有什麼必要選擇稱帝
    而作為本身掌控著清朝軍隊,作為清末重臣,同時頭腦比較清醒,做事又不激進的袁世凱,就是當時領袖的不二人選。袁世凱最後被選為大總統,他可以說是得到了舊官僚舊軍閥,得到清末皇室,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革命黨人一致認可的。
  • 與「權力遊戲」有10個歷史相似之處
    2015年,在接受《紐約郵報》採訪時,史努比·道格(Snoop Dogg)承認自己喜歡看《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是出於「歷史原因」而被抓的。「在我來到這裡之前,我看這部電影是為了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我想知道我們是如何從那裡走到這裡的,以及當時和現在的相似之處。」
  • 袁世凱的發跡史,梟雄註定會站在歷史的頂端虎視眈眈
    袁世凱一戰成名:朝鮮甲申兵變始末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似乎已是蓋棺論定的人物。一個世紀以來,史學界眾口一詞,對他均持否定的評價,「竊國大盜,一世奸雄」即足以涵蓋袁世凱的一生。然而,人性是複雜的,一百年前的社會環境也是複雜的,北洋集團影響和左右了清末民初三十多年的政局,對其核心人物袁世凱的評價並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便能概括的。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昨天的復盤重點分析、並舉例說明了縮量加速階段新高、縮量反包階段新高次日的虧錢效應非常高。 強調了上一次的縮量加速出現在航天長峰和以嶺藥業的那個周期裡面,連續加速兩次之後基本上都是走向了大陰線伺候的崩塌。
  • 武昌起義,馮國璋即將拿下武漢三鎮,袁世凱一道電令竟挽救了革命
    如果不清楚民國歷史風雲人物的馮國璋,那麼想必大家肯定認識那位當代自嘲尖嘴猴腮的相聲演員馮鞏同志。這位馮鞏同志的曾祖父就是民國顯赫一時的歷史風雲人物---馮國璋。以現有的史料考證,還沒有哪位專家學者對他倆人的關係提出過質疑。馮國璋作為蔭昌的副手,他的任務主要是負責增援。蔭昌率軍前往武漢平叛後沒多久,馮國璋率領著北洋第二軍開拔了。
  • 袁世凱如何讓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心甘情願退位?隆裕:無奈之舉
    袁世凱得到了孫中山的許諾之後,決定逼迫宣統皇帝退位。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大年二十五正是全國老百姓歡度春節的時間,但是清朝統治者卻沒有心情準備過年的相關事宜。正是在這一天,袁世凱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退位。雖然清政府想盡各種辦法,但還是沒有熬過辛亥年。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下詔退位,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正式作古。
  • 清朝人如何看清代的時事:清末的變法為何會失敗?
    在歷史的長河中,滿清統治末期的做法,並不可笑。所有掌握權力的集團,都想做到既要緊緊把權力捏在手中,面對權力的痼疾,卻又一分一毫也不願意對本階層的利益作出讓步和犧牲,結果往往是,權力丟了,利益也隨之衰減至消失了。 歷史是往復循環,還是上升進步,就規律的實質層面看,有時候,很難讓人弄得清楚。
  • 周潤髮飾演的袁世凱還是瘦,真實的袁世凱飯量驚人
    袁世凱認為能吃就能幹,常常把幹大事兒,沒飯量可不行當成口頭禪,老袁本人食量就非常驚人。每天早餐除了吃麵條。 還能吃掉一斤饅頭外加雞蛋,茶水一類。
  • 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載灃步入歷史舞臺攝政王載灃生於1883年,1951年去世。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但其最風光也是最難受的時間段只在清末那幾年,尤其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直至清朝終結那3年。歷史沒有辦法假設,載灃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不過2年,轉正軍機不過幾個月,中國歷史就發生了巨大變化:光緒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後不到24個小時內相繼去世,載灃在匆忙中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監國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的權力組合晚清最後幾年的歷史撲朔迷離,許多傳聞在疑似之間,但仔細考究許多傳聞又很難成立。
  • 歷史上的今天 | 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12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此舉遭各方反對而引發護國運動,使其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故。1912年2月15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並通過建都南京的決議。
  • 權力有多大?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483,閱讀約3分鐘1918年,北洋政府第四任大總統徐世昌授予張作霖「東三省巡訪使」。
  • 歷史驚人的速報系列之唐昭宗與朱全忠
    歷史上有很多驚人相似的地方,比如大宋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天下,又在孤兒寡母手中失了天下。
  • 袁世凱統治時期,其內閣成員都有誰
    程德全是清末投機官僚,任職巡撫多年,眼見清朝氣數已盡,搖身一變成為傾向於革命的立憲派人物。黎元洪更是被迫投身革命,作為清末新軍的一位高級將領,在辛亥革命這個大洪流中,被幸運地推到歷史前臺,成為風雲人物。黃鐘瑛是清末海軍將領,傾向於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間,率長江艦隊起義,站在革命派一邊。不久就因病去世。王寵惠是法學專家、同盟會員,伍廷芳是清末職業外交官、南方議和首席談判代表、熱心於革命。
  • 袁世凱稱帝復闢,大搞獨裁,為何還說他是中國的華盛頓?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像袁世凱這種站在歷史變革之浪潮之上,掌控著國家民族前進方向的關鍵人物,毀譽參半那鐵定是跑不了的。有人說他是中國的華盛頓,因為清廷畢竟是在他手上結束,民國也是他真正意義開啟。當然了,也有人說他是竊國大盜,畢竟他在共和之後又想稱帝,違背了歷史大勢,更讓革命黨人的努力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