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改變了中國歷史,預示著存在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雖然封建統治者迫於形勢選擇退位,談不上什麼進步,但能夠以和平方式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也算是一個好的舉動。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袁世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恩威並施使得當時清廷的實際掌舵人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當然,袁世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後來自己成為總統和稱帝準備。
甲午戰敗,出現了著名的公車上書。這次戰敗觸動太大了,如果敗給西方列強,還勉強可以接受,畢竟一直打不過。中日很早就也接觸,歷史上的東南沿海抗擊倭寇,還有明朝的抗倭戰爭,雖然打的也很艱苦,但最終都勝了。輸給相對鄙視的日本,是很難接受的。正值壯年的光緒帝也希望通過變法改變清廷逐漸衰落的局面。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反對,並且出現了袁世凱洩密的影響,最終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
公元1908年,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皇帝駕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病逝。慈禧太后指定光緒皇帝的五弟載灃的長子溥儀繼位,溥儀就是歷史上的宣統帝,因宣帝年幼,國家大權由隆裕太后(光緒帝的皇后)和攝政王載灃共同執掌。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或許血緣原因,她也有掌權的想法。但她的能力和閱歷和慈禧太后無法比,慈禧太后掌權47年,還是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的。清朝也短暫出現了同光中興,更善於在皇族、漢臣間周旋,在世時,基本掌控權力。
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日薄西山,南方革命黨人不斷的活動,形勢越來越危機。對於在戊戌政變中有出賣光緒帝嫌疑的袁世凱,載灃是非常痛恨的,執掌權力後立即解除了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只能選擇回到老家河南隱居起來,但袁世凱自小站練兵開始就培養了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北洋軍。
隨著武昌起義的出現,清廷完全不能指揮前方的軍隊,被迫啟用袁世凱。袁世凱依靠北洋軍在戰爭上的表現,不斷和革命黨人討價還價。此時的革命黨人力量是不足以打敗清軍的,所以不得不同意和談。實力覺得地位,由於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實力最強,他在清廷和革命黨人之間都有說話的份量。
隆裕本身就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婦人,對於外面的情況根本不了解。在南方形勢危急的時候,沒有人給她出主意,甚至說大臣都有自己的盤算。而溥儀的生父早已被排擠出權力高層,皇族中隆裕只能信任慶親王奕劻,奕劻本身的官聲就不好,在袁世凱重新被啟用後,兩個人的關係就說不清楚。有傳聞,袁世凱為了讓奕劻說服隆裕太后,給貪錢的奕劻一筆不菲的錢。拋開真偽不談,作為代表清廷籤訂《辛丑條約》的滿清貴族,他對於清廷的局面是心知肚明的,袁世凱掌控權力是必然的。做個順水人情,為自己留條後路。
連慶親王奕劻都勸隆裕同意清帝退位,隆裕也沒有辦法,雖然對於權力不舍,但總比掉腦袋好。在袁世凱答應優待條件後,隆裕答應皇帝退位。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滿清貴族和大臣看透了袁世凱的想法,為了自保,沒有據理抗爭。清朝倚重的八旗軍隊早已沒有戰鬥力,成為雞肋。對於清廷來說,皇帝退位是唯一的選擇,隆裕等貴族還可以保有400萬兩白銀作為日常開支。
在當時已經千瘡百孔的中國,能夠以較為和平方式實現由君主制向共和制過渡,對於國,對於民都算是好事。遜位詔書對於維護統一,實現權力交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站在封建王朝角度,孤兒寡母是王朝末路的「標配」,平安退位讓人想到了郭宗訓。站在時代角度,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清廷退位是中國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說好與壞。至少是各方為了自身利益,達成的妥協方式。如果這種平衡局面得以保留,就會減少不少麻煩。
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滿清貴族和遺老遺少,妄想復闢,策劃了張勳復闢。可惜的是,民主共和已經確立,剪掉的不僅是辮子而是愚忠思想。復闢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逆歷史潮流而動,不會有好結果。1924年,某位大人物授意通過了《修正優待清室條件》,把溥儀帝(此時隆裕已經去世)從皇宮攆出去。當然這件事屬於溥儀一方復闢毀約在前,但作為一個變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和諧因素。優待清室,是一個非常對的選擇。如果沒有溥儀被驅逐離開皇宮,就不一定有後來的偽滿的事情。
歷史不容假設,研究歷史、分析歷史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和睦是我們這個民族前行的基礎,團結能夠打敗一切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