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2021-03-05 吉祥滿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5年

載灃步入歷史舞臺

攝政王載灃生於1883年,1951年去世。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但其最風光也是最難受的時間段只在清末那幾年,尤其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直至清朝終結那3年。過去,說到攝政王載灃,不免要將清亡的責任歸罪於他。

後來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載灃上位屬於機緣,並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複雜的中國。

確實,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10年脫穎而出的關鍵。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載灃真正步入政治舞臺是在歐遊幾年後,在憲政改革過程中。憲政改革是滿洲政治統治現代化的關鍵,也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重構的重要節點。

憲政的實現意味著滿洲人的「私天下」必然變為「公天下」,滿洲人怎樣才能在公天下背景下利益不受損,中國怎樣才能避免憲政改革引發政治危機,是那幾年中國政治的焦點。載灃等一批滿洲青年才俊在這個時候相繼加入政治改革進程,應該說合乎歷史發展大勢,是勢之必然。

假如載灃在軍機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歷練,相信隨著年齡增長,經驗積累,性格也會有很大改變,更隨和,更沉穩。

歷史沒有辦法假設,載灃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不過2年,轉正軍機不過幾個月,中國歷史就發生了巨大變化:光緒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後不到24個小時內相繼去世,載灃在匆忙中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監國攝政王。

載灃和隆裕太后的權力組合

晚清最後幾年的歷史撲朔迷離,許多傳聞在疑似之間,但仔細考究許多傳聞又很難成立。特別是因為帝制架構依然存在,宮中的故事真相併不能全部為外人所知。

因此,研究晚清那個特殊時間段的歷史,特別要注意區分正史、野史、傳聞。

載灃出任監國攝政王的時候,至多29歲,他的搭檔隆裕太后40歲,小皇帝宣統3歲。其權力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配對的「叔嫂組合」。

那一年,恭親王奕訢也是29歲,慈禧太后26歲,慈安太后24歲,小皇帝同治5歲。隆裕太后的年齡比慈禧太后、慈安太后當年年長十幾歲,而且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光緒帝身邊見習了20年。

攝政王與隆裕太后的組合,是一個並不太壞的權力組合,在那時的政治格局下,也是一個大致無可挑剔的組合,畢竟是愛新覺羅的家天下,鹹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保證皇權萬世一系的唯一辦法了。

而且,就大清當時所面臨的政治問題看,光緒帝、慈禧太后經過近10年維新、新政、憲政摸索,一路上磕磕絆絆,總算在這一年8月27日發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並確定了憲政改革路線圖、時間表。

慈禧太后、光緒帝留給攝政王、隆裕太后的,就是蕭規曹隨,按部就班。只要不出重大意外,再有幾年時間,大清完成了憲政改革,實行了責任政府,愛新覺羅家族就可以像憲政改革之初所期待的那樣:皇權永固,萬世一系。

可惜的是,攝政王載灃接手之後,情形有變。按照帝國王朝政治的一般規律,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重組天經地義,勢之必然,一批老臣、重臣諸如端方、岑春煊、袁世凱相繼退出政壇。如果不帶偏見去理解,這實際上是為年齡尚輕的攝政王掃除組建新班底的障礙。

或許攝政王在這一系列問題上也有失誤,於是伴隨著這些事變,傳聞越來越多。一個最驚人的看法,是光緒帝彌留之際曾給載灃一個鄭重其事的委託,讓他伺機幹掉袁世凱,以報戊戌年所謂「告密」之仇。

據說載灃召見御史趙炳麟,趙鄭重建議宣布光緒帝誅殺袁世凱的手詔,明正其罪,以靖內奸,任命康梁等人為顧問,實行憲政,收攬人心。儘管其真實性值得懷疑,但攝政王的政治權威確實遭到了侵蝕。

真正讓攝政王陷入萬劫不復政治深淵的還是一年後的國會請願運動。

對於國會請願運動,實事求是說,攝政王還是給了一些善意回應,做出了巨大讓步。但是不久,當第一屆責任內閣名單發布,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出臺,這時的局勢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已經沒有辦法控制、約束了。

攝政王如果在這兩個問題上繼續讓步,比如及時解散第一屆責任內閣,及時廢除鐵路幹線國有政策,或許可以平息各地的動蕩,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也一定對政治統治構成極大的信譽危機。

局勢相激相蕩,終於因武昌新軍譁變而破局。稍後,灤州兵諫,攝政王在各方壓力下,一方面宣布接受加快憲政改革步伐,發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改組內閣,授權袁世凱組閣;另一方面見機行事,宣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以便袁世凱協助隆裕太后從頭來收拾舊河山。

對於載灃這幾年的作為,特別是最後的辭位之舉,見仁見智,各有說辭。但不可否認的是,載灃最大的功績,就是和隆裕太后一起避免了國家的再次內戰,以一個王朝的退出換來了勉強的五族共和。

後人多嘆惜於載灃的平和,甚至平庸,但實際上載灃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識和國家觀念,沒有在最終關頭強硬地領導王公貴族們負隅頑抗。誰又能說這不是最優秀的政治品質,誰又能說這不是對國家民族負責任的表現。

摘編自《重讀攝政王載灃》,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

長按指紋,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相關焦點

  • 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
    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文/馬勇圖為攝政王載灃。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道光帝之孫,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光緒帝異母弟,溥儀生父。1901年,因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赴德國道歉謝罪。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載灃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 清朝滅亡後,攝政王載灃的結局如何?他做的這件事值得點讚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攝政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周公攝政,以皇叔的身份,輔佐侄子周成王處理朝政,西漢末年的王莽,也做過攝政王,並且在時機成熟後篡位自立,其行為非常不厚道。從東漢開始,直到明朝滅亡,一千六百餘年內,再也沒出現過攝政王。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由於時間太倉促,來不及傳位,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孝莊,說服了手握重兵的多爾袞,擁立兒子福臨登基,改年號為順治。
  •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攝政王載灃是個怎麼樣的人?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末年的攝政王。在清朝末年的滿族權貴中,載灃屬於少年得志、大權在握,但不意氣用事,是一個在關鍵時刻能看清形勢,堅持國家大義的人。載灃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1903年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正紅旗滿族都統;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任軍機大臣,監國攝政王,這時他才25歲,卻已經是清朝實質上的最高決策人了
  • 崔志海|攝政王載灃主持下的新政改革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清朝最高權力出乎意料地實現了平穩交接。根據慈禧太后的臨終安排,年僅三歲的溥儀於12月2日舉行登基典禮,正式繼任皇位,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則以攝政王身份具體負責清朝軍國大事。從此,清末新政改革進入攝政王載灃時代。
  •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大清覆滅前,為何突然辭職?
    提到愛新覺羅·載灃,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他是誰。不過提到溥儀,相信大家都知道。載灃則是溥儀的父親,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攝政王。
  • 攝政王載灃:從權力巔峰到被勒令歸家,清朝末年皇族權貴的縮影
    僅僅半個月後,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掌握了清廷的權力,12月6日,載灃被剝奪了攝政王的名號,被勒令退歸藩邸不再預政,回顧三年前回籍養痾的袁世凱,不免使人感到幾分諷刺。據申報記載,載灃退朝一路大哭出東華門,一小京官途遇,在車上猶聞其哭聲,傳言載灃回邸後,復又放聲大哭約40分鐘,經人力勸方才止住,難怪時人評論「監國如此,清祚其能久乎!」被放逐出權力中心的載灃,開始展現出自己平凡甚至脆弱的一面。當清帝遜位已成定局以後,回到家裡的載灃長舒一口氣:「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其妻大哭。
  • 大清攝政王載灃痛苦的三年監國生涯,是如何挨過的?
    清朝在開國之初和亡國之尾各出了一位地位崇高的攝政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另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載灃。這兩人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攝政王,還都是「皇父攝政王」,只不過一個是假父,一個是真父。載灃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的生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慈禧的外甥。
  • 慈禧垂簾聽政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3年大清就亡了?原因很簡單
    一是令年僅三歲的溥儀承嗣登基,二是令載灃為攝政王,在溥儀成年親政之前,代為執政。但是為何,在慈禧死後三年。也就是1912年,大清朝便亡國了呢?實際上這與當年的清朝的政局有關。實際上對於民國以及如今的我們來說,慈禧太后是一位十惡不赦的劊子手。窮奢極欲,只顧自己的享受,完全不顧陷於危難之中的國家。但實際上,對於那時候的清朝來說。
  •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始末:如果被殺了,他也會名留青史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始末:如果被殺了,他也會名留青史文/王國棟1909年的一天,同盟會在日本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在會議上,光復會激進分子指責胡漢民、汪精衛等同盟會成員只會紙上談兵,躲在幕後革命。汪精衛惱羞成怒,決定刺殺滿清王朝的掌門人——攝政王載灃,證明自己並非躲在幕後指手畫腳的懦弱文人。炸彈專家喻培倫和黃復生壯其之志,願意以死相助,南洋富家小姐陳壁君以身相許,並撕碎英國護照以示同生共死。1909年12月,汪精衛等人帶著一大筆經費到了北京城,先以假名開了一家守真照相館,作為暗殺載灃的據點。
  •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接替慈禧太后執政的是攝政王載灃。果然,載灃執政僅僅三年,清王朝便在內外交困下走向末路。那麼,為何慈禧在位時,清王朝「一切還好」,而載灃執政才三年,大清就突然滅亡了?這與攝政王載灃本人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其一:崇滿抑漢,傷了全國漢臣之心。
  • 一部清朝史,兩個攝政王:起也攝政王,終也攝政王!
    有人說,大清起於女人,終於女人:孝莊太后與孝欽太后(慈禧太后),其實也可以說是起自攝政王,終於攝政王:多爾袞與載灃。大清入關之初,順治皇帝福臨,尚是幼童,無力執政,他的登基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大清帝國實際的執政者是睿親王多爾袞,他成為攝政王!
  •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為何能被印在清朝的紙幣上?
    唯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清朝的紙幣上印刷的頭像除了慈禧、李鴻章這些大佬外,竟然還有載振!要知道,紙幣上所印者紙必定是於國有突出貢獻者或者位高權重的人,印上慈禧太后、李鴻章、攝政王載灃這幾人頭像,都能理解,但偏偏除了他們之外卻多了個載振,這又是為何呢?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在慈禧太后「夜半定策」的那個晚上,溥偉利用宮廷行走一職的便利,在宮中苦等了一個晚上,希望能聽到些對他有利的好消息。但很可惜的是,最終的結果是與他無緣。失望之餘,溥偉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不過,後來他又聽說慈禧太后在宣布載灃為攝政王的時候,載灃叩頭力辭,慈禧太后忿然說:「如果覺力不勝任,溥偉最親,可引以為助。"
  • (13-12菅曉慧談藝錄第11期)從什剎海畔醇親王到紫禁城內攝政王—大清最後的掌舵人載灃
    清朝一共出了兩個攝政王,一個多爾袞,一個載灃,前者是大清剛入主中原之際,後者是清朝行將滅亡之際。攝政攝政,顧名思義即是主政,臨政。為什麼會有攝政王呢?因為此時名義上的皇帝還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親政,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替代皇帝執政。多爾袞當攝政王是因為當時的順治皇帝才6歲,不能親政。載灃也是由於皇帝溥儀才3歲,無法親政。
  • 攝政王能惹不能撐——有功於國!
    作為清帝國當家人的監國攝政王載灃,時年(25——28),他雖然並無傑出才能,卻也是雄心勃勃。初生之犢不怕虎,慈禧不敢做的,他做了:把袁世凱趕走。當時有不少人都想除掉袁世凱。首先是戊戌倖存的維新派,譚嗣同的朋友們。
  • 愛新覺羅·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
    愛新覺羅·載灃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載灃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使網站一職時的軟弱無能和優柔寡斷才倒追了清政府這麼快就滅亡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載灃又是一個非常理性和富有遠見的人物,他從攝政王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安心在醇親王府國自己安定的生活,沒有幻想過任何復闢清朝的方法,他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從這裡可以看出載灃是一個具有深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的人。
  • 為什麼有人會問——攝政王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對此,張之洞病重時曾勸載灃:「以一人之見而反輿情,輿情不屬,必激變。」然而,張之洞沒想到載灃會那麼愚蠢,居然說什麼:「怕什麼,有兵在!」聽到載灃說的這話,一輩子忠於清廷的張之洞「不意聞此亡國之言」。在他看來,滿清是沒得救了。
  • 清朝攝政王,一生三次訂婚,卻有兩個未婚妻選擇自殺,到底為啥?
    所以,從滿洲入關之日起,出於鞏固皇室政權的考慮,清朝皇室一直奉行嚴格的指婚制度。說白了其實就是政治聯姻,至於聯姻對象,則多半是滿蒙貴族。當然,後面隨著皇族成員越來越多,皇帝也實在是顧不過來為這麼多人安排婚姻,所以從乾隆時期開始縮小指婚範圍,只給近親宗室指婚。準確點說,就是只給皇上伯叔輩家裡的子女,兄弟輩家裡的子女指婚了。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清末建立的新軍,本來是慈禧太后等統治者用來維持其統治的利器,可惜其中的南北兩大翹楚——湖北新軍、北洋軍都完全失控,前者發動武昌起義,正式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後者則淪為袁世凱的私軍,幫助袁氏武力逼迫清帝退位,徹底終結了兩年多年的封建帝制。
  •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