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

2021-02-13 民間歷史故事

    

 

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愛新覺羅·載灃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載灃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使網站一職時的軟弱無能和優柔寡斷才倒追了清政府這麼快就滅亡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載灃又是一個非常理性和富有遠見的人物,他從攝政王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安心在醇親王府國自己安定的生活,沒有幻想過任何復闢清朝的方法,他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從這裡可以看出載灃是一個具有深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的人。

現在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載灃是當時的攝政王,而且當朝皇帝是自己的長子溥儀,當時權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已離世,他為什麼沒有篡位做皇帝呢?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繼承皇位的法統問題。按照自古傳下來的規矩,皇帝的繼位應當是從他的兒子中選擇的,一般是嫡長子。在光緒還沒有去世而只是生病的時候,他因為沒有後代,為了使皇位能夠順利繼承下去,慈禧太后選擇了載灃的長子溥儀過繼給同治當兒子,同時也過繼給光緒當兒子,就是所謂的「一人祧兩房」。因此從宗法上來講,溥儀已經不是他的兒子了,溥儀繼承皇位才是正統,載灃沒有任何資格能夠繼承皇位。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時的載灃已經是監國攝政王了,職責是代替只有三歲的溥儀處理政事,可以說雖然沒有皇帝之名,當時皇帝的實際權力是掌握在他的手裡的,既然權力已經握在手裡了,有沒有皇帝這個名號也沒什麼區別了。

綜合來看,載灃無論是從法統角度還是實際情況角度都沒有篡位的原因和理由,而且他本身對權力也並不迷戀,這從他後來辭去攝政王之位,安心隱居在醇親王府不問政事可以看出來。因此載灃既不想也不可能去篡奪皇位。

載灃的兒子有怎樣的結局

愛新覺羅·載灃,子伯涵,號靜雲,晚年又自號為「書癖」,改名為載靜雲。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孫子,父親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同時也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曾經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過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是清政府最後三年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他的一生雖然沒有做出過什麼重大的功績,但他能順應歷史的潮流,不貪戀權力,於1911年辭任攝政王,從此不問政事,安心生活,直至1951年安然離世。

載灃長子宣統帝溥儀

載灃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大長子也就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他字耀之,號浩然,先後三次登上皇帝之位。第一次是在1909年,當時還只有三歲的溥儀,被慈禧強迫立為皇帝,由他的父親醇親王擔任監國攝政王,替溥儀處理政事。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迫於全國山下巨大的反帝浪潮,溥儀不得不退位。此後又在」張勳復闢「的鬧劇中當了十二天的皇帝。一直到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東北三省建立了「偽滿洲國」,日本侵略者邀請他做偽滿洲國的皇帝,年號是康德,因此又被稱為康德皇帝。在這個位子上溥儀一共做了十一年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此後的他被蘇聯軍隊俘虜帶回蘇聯,在1950年被押解回國,接受學習和改造。後來因為毛主席的特赦令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直到1967年因腎癌病逝,享年61歲。

載灃的其他三個兒子:次子愛新覺羅·溥傑生於1907年,主要成就在書法方面,曾經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和全國人大名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作品有《溥傑詩詞選》、《溥傑自傳》;三子愛新覺羅·溥倛只活了三年便匆匆離世;四子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曾經創辦北京競業小學,擔任過北京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晚年發表了《清季王府於飲食醫療偏見》等研究清朝晚期的文章,於2015年去世,享年九十六歲。

總得來說,載灃的四個兒子中,一個是末代皇帝,一個是書法家,一個早年夭折,一個是教育工作者,除了早早離世的三子之外,其他三個也算是有一個不錯的結局。

汪精衛刺殺載灃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近代史上,提起「汪精衛」這個名字,人們想到的最多的應該是他投敵賣國,背叛革命淪為應該徹頭徹尾的漢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衛青年時期,他對祖國是滿懷熱情和希望的,為此他也曾加入過由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他還策划過一樁震驚一時的暗殺計劃,暗殺的對象是當時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監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

1905年,汪精衛加入同盟會,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命運。他主張徹底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新國家。但是四年的時間過去了,革命黨人雖然組織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義活動,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都失敗了。汪精衛不能接受失敗的結果,他便決定通過暗殺清政府的重要成員來顯示革命黨人的力量和決心,從他「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當時他的意志之堅定。

他的這種為革命獻出一切的精神還吸引了後來他的妻子陳壁君對他的愛慕,陳當時便決定與他一起施行暗殺計劃。汪精衛和陳璧君等四人經過商議之後,把目標鎖定為監國攝政王載灃。他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了載灃的出行或習慣之後,他們決定在載灃經常走過的甘水橋用炸彈暗殺他。為了確保暗殺成功,汪精衛特地找人做了一個一尺高的大鐵罐,裡面裝滿了炸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並沒有遙控引爆技術,就是說如果炸藥爆照,那麼作為引爆者的汪精衛也是必死無疑的。

但是因為他們在埋炸藥時誤把路人當成了警察,急忙逃離,導致了計劃的失敗。後來當他準備再次埋伏炸藥時很快被抓獲,但是汪精衛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從容不懼,甚至還對他們宣傳革命思想。可見當時他受革命思想影響之深。

如果汪精衛的暗殺計劃成功,或許中國歷史就會改寫了,他後來可能也不會去當漢奸。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是永遠無法假設和重來的。

搜索<minjianlishigushi>立即關注

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掃墓與溥儀墓
    一、溥儀掃墓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皇帝寶座墜落到階下囚;又從階下囚變成一介普通公民
  •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攝政王載灃是個怎麼樣的人?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8年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末年的攝政王。
  • 自己身為親王,爺爺哥哥兒子卻都是皇帝,晚清最混亂的統治階層
    而作為旁儲的多位親王,也不約而同地捲入皇朝勢力漩渦中,愛新覺羅·奕譞與愛新覺羅·載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親王。 一、醇親王一代:愛新覺羅·奕譞 愛新覺羅·奕譞的父親(道光)、爺爺(嘉慶)以上的祖輩都是皇帝,哥哥奕詝是鹹豐,兒子載湉是光緒,孫子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 光緒死後,為什麼慈禧不立載灃為帝,而立載灃的兒子為帝?
    至於誰想要毒死光緒皇帝,說法很多:有袁世凱說,有李蓮英說,有慈禧說。雖然這幾個人都有動機,但是慈禧的嫌疑是最大的,慈禧也最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那麼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而是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呢?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先來看一下溥儀和前幾任皇帝的關係。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作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登基之時,竟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那也預示著清朝滅亡的結局。在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去世之後,大清在1908年的12月2日迎來了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那一年,溥儀才3歲,還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童,他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是慈禧太后定下的大清之主。溥儀登基那一天,北京城的天氣很不好,天很陰,空氣中更是散發著冷氣。溥儀什麼都不懂,為了讓他順順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的生父載灃一直單膝側跪在皇位下面,雙手扶著他。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也就在這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載灃則以攝政王監國,時年26歲。載灃的性格天生就比較軟弱,口才也不好,在公開場合話不多,也沒有什麼熱情。最要命的是,他太年輕,缺少政治經驗,自己似乎也不想有多少作為。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宣統皇帝全 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年號宣統。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 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 載灃這個人
    1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字伯涵,號靜雲。作為道光皇帝的孫子,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緒皇帝載湉的胞弟,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他的命運註定不同一般。像一些皇族一樣,他8歲(1890)即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
  • 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任去世 揭秘愛新覺羅家族後人
    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任4月10日下午3時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7歲。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於北京什剎海北岸攝政王府。1947年在父親載灃的支持下,溥任利用醇親王府舊址開辦私立競業小學並任校長,一直到1955年將學校無償捐給人民政府,最後以一名普通教師的身份工作到1988年退休,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 為什麼有人會問——攝政王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擠掉載灃,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從這一天起,載灃就已經退出了朝廷中樞,淪為閒人一個。溥儀該不該退位,他沒有發言權。至於說隆裕為什麼同意退位。很簡單,人心沒有了,兵權也沒有了,北洋軍將領已然發動逼宮,逼其退位。她若不同意退位,北洋軍真的會宰了她!一、人心盡失所謂「人心」,既指民心,也指「官心」。
  • 鰲拜權勢滔天,為何不取代康熙自己做皇帝?
    自從鰲拜得勢以後,康熙故意示弱,對鰲拜的策略就是順從和獎勵,這一度讓鰲拜膨脹到無以復加,索尼死後,已經完全不把康熙看在眼裡了,所以康熙只能秘密籌劃,想辦法將鰲拜一舉擊潰,沒有萬全之策不敢輕舉妄動。圖:孝莊皇后鰲拜不能名正言順自從清軍入關以來,各個旗主雖有更替,但掌權的都是愛新覺羅家族內部人,外族人是沒有可能染指的,而且鰲拜是在後期權力爭奪中上位的,靠的是忠君報國才擁有的權力,如果自謀權篡位,名不正言不順,那麼一切權力將付諸東流。
  • 大清攝政王載灃痛苦的三年監國生涯,是如何挨過的?
    清朝在開國之初和亡國之尾各出了一位地位崇高的攝政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另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載灃。這兩人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攝政王,還都是「皇父攝政王」,只不過一個是假父,一個是真父。但人生結局大不同:一個被皇帝毀墓掘屍,一個被權臣和革命黨人逼下臺,但基本平安度過餘生。下面就介紹一下,清朝最後的攝政王載灃監國三年的痛苦日子。
  • 「太宗」皇帝多「篡位」
    所以從封建宗法制度上來說,劉恆絕對不是皇位的合法繼承者,而是通過政變上臺的篡位之君。但漢太宗劉恆的歷史評價極高,堪稱中國歷代帝王的典範。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先是受封為秦王,本來無緣於帝位。但是李世民利用自己的兵權,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並用武力逼迫唐高祖李淵傳位於自己。
  • 愛新覺羅溥傑:末代皇帝的親弟弟,妻子是日本人,1994年離世
    清朝最後一個帝王是愛新覺羅溥儀,生於1906年2月7日年,死於1967年10月17日,曾兩次在位,一生曲折。光緒無子,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之下,載灃長子溥儀成了大清下一任皇帝,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因此,從血緣上來說,溥儀還有其他弟弟妹妹。愛新覺羅溥傑,就是他同父同母的親弟弟。
  • 愛新覺羅:一個姓氏的百年沉浮
    在剛剛結束的「文革」期間,這個姓氏讓很多人避恐不及。「那時候,最好的成分是貧下中農,沒人想跟皇族沾邊。」2014年臨近年尾的一天,已經更名的恆鈦在河北燕郊家中對《Vista看天下》記者說。「愛新覺羅」的式微,也許來得更早一些——1924年,18歲的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或者再往前追溯,1911年,溥儀名義上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的那一刻。
  • 愛新覺羅家族最長壽者!一生平淡低調!
    溥儀的生父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他兒女眾多,有四個兒子,七個女兒,也算是兒孫滿堂,除了三兒子溥倛早夭,其他子女都順利的長大成人。載灃和子女,左一男孩為溥任在末代皇帝溥儀的三兄弟中,除了我們熟知的溥傑外,還有一位那就是王室中長壽的溥任,他活了97歲,於2015年去世,一生平淡低調,所做之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過去,說到攝政王載灃,不免要將清亡的責任歸罪於他。後來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載灃上位屬於機緣,並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複雜的中國。確實,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10年脫穎而出的關鍵。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 愛新覺羅宗譜
    1915年,遜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覺羅呈報戶口,準備再次續修家族宗譜,沒有了江山,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陰曆6月,到次年的閏5月完成。1935年,宗室熙洽在東北上書滿洲國皇帝溥儀,請求續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一道「聖旨」,修譜所需的費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
  • 末代皇帝溥儀兄弟姐妹名單照片,最後一個兄弟溥任2015年去世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 末代皇弟—— 愛新覺羅·溥傑
    >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其父醇親王載灃是光緒帝載湉之五弟,為清末監國攝政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他將自己的書法經驗總結為:「腕頭力氣剛渾勁,紙上臨摹守碎離。心正自然豐筆韻,形拘自得趨丰姿。」,在書界可謂自成一家。由於他身世獨特,有感而發,感情真摯,意境求新,他所有的詩詞也很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