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死後,為什麼慈禧不立載灃為帝,而立載灃的兒子為帝?

2020-12-14 楚風說歷史

光緒皇帝載湉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是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皇帝駕崩後,由慈禧太后提議立了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載湉是個悲慘的皇帝,從小離開父母被慈禧指定為皇帝,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光緒小時候,姨母慈禧對他還是很嚴格的,導致光緒一直比較怕慈禧,相反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倒是比較關愛光緒,所以光緒和慈安更親近。

光緒沒成年的時候,由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後來等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殯天,往後慈禧大權獨攬,成為大清朝的掌舵人。光緒皇帝成年後,慈禧太后則面臨要歸政的問題,於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大婚,大婚後慈禧歸政光緒。慈禧太后雖然很厲害,但是也沒有打破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理朝政的祖宗之法,只好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

慈禧為了繼續控制光緒,她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內侄女葉赫那拉氏給載湉做皇后,也就是隆裕皇后。朝政方面,慈禧也沒有放棄,朝中大臣還都是慈禧的嫡系,而光緒皇帝的權力很小,大事還是慈禧定。隨著光緒皇帝的親政,載湉也想大顯身手有一番作為,自然和想要繼續掌權的慈禧矛盾不斷。於是戊戌變法中,兩人徹底撕破臉,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臺。要不是外國人攔著,估計光緒早就被廢了,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關係也降到冰點。

公元1908年,光緒帝生病臥床,而慈禧也生病了。光緒皇帝說:「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有人將這句話告訴了慈禧,而慈禧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等到這一年的十月二十日,光緒皇帝病重,慈禧選擇了光緒皇帝的侄子溥儀為帝,並且當天就讓溥儀進宮扶養。第二天光緒皇帝就駕崩了,隨後慈禧宣布立溥儀為帝,自己則是太皇太后,隆裕則為皇太后。

慈禧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對她自己最有利的,只是她沒想到光緒皇帝駕崩的第二天,慈禧也駕鶴西遊。其實光緒皇帝死後,就有很多傳言,說光緒皇帝是被毒死的,理由就是光緒皇帝死前的症狀就像中毒一樣,並且之前光緒皇帝還沒到了要死的地步,只是最後病情直轉急下。直到科學家從光緒皇帝頭髮裡發現了大量的砷,從而證實光緒死於砒霜中毒。至於誰想要毒死光緒皇帝,說法很多:有袁世凱說,有李蓮英說,有慈禧說。雖然這幾個人都有動機,但是慈禧的嫌疑是最大的,慈禧也最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而是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先來看一下溥儀和前幾任皇帝的關係。溥儀是載灃的兒子,而載灃是奕譞的兒子,也就是說溥儀是道光帝的玄孫,是鹹豐帝兄弟的孫子,是同治皇帝堂弟的兒子,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而溥儀和慈禧則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原因是載灃並不是慈禧妹妹的兒子,而是奕譞妾室的兒子,所以溥儀和慈禧沒有血緣關係。唯一的一點關係就是溥儀的母親是慈禧寵臣榮祿的女兒,溥儀的母親曾經認慈禧為乾媽,溥儀可以稱慈禧為幹姥姥。

理清了溥儀和前幾任皇帝的關係,再來看一下慈禧為什麼立了溥儀為帝,沒有立載灃為帝?

第一,慈禧出於對自己有利的目的,只會立年齡比較小的宗親為帝。慈禧太后作為清朝後期的實際統治者,她肯定是想找一個年幼的皇帝,這樣她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了,年幼無知的皇帝還容易控制。如果立載灃,這樣就相當於慈禧要和一個成年人爭奪權力,慈禧當然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慈禧可能也病重了,但是她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幾年,只要活著就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這是慈禧立年幼溥儀的主要原因。

第二,為兒子同治皇帝考慮。當年同治皇帝死後,有人就建議要找一個溥字輩的,給同治皇帝當嗣子。可是慈禧為了能夠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直接立了同治皇帝的堂弟載湉為帝,這樣鹹豐帝是有後了,但是同治皇帝卻絕後了。本來慈禧還想著光緒皇帝生了兒子可以過繼給同治,誰知道光緒皇帝不聽話,也沒有留下孩子。而光緒皇帝死後,為了不讓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絕後,只能找個溥字輩的為帝,同時溥儀又是光緒的侄子,再合適不過了。

第三,為了侄女隆裕太后著想。如果慈禧立了載灃為帝,那樣隆裕太后就變成了皇嫂,直接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立溥儀為帝,隆裕直接就是皇太后,即使慈禧死了,侄女一樣可以和自己一樣,把持朝政,只是隆裕太后的能力不足,清朝沒多久就滅亡了。當然慈禧這樣做對自己也有利,隆裕肯定要聽慈禧的,慈禧可以通過隆裕控制朝政。

第四,清朝已經兄終弟及了一次了,不可能連著立載字輩的為帝。前面同治皇帝是載字輩,光緒皇帝也是載字輩,如果再立載灃就連著三個同輩人為皇帝。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如果這樣做了,只會讓人覺得清朝後繼沒人,寓意也不好。

第五,載灃已經繼承了醇親王爵位。清朝如果皇帝無後,選擇繼承人也是有講究的。第一個,如果已經襲承爵位,那就不再考慮,除非特別優秀。第二,如果你是家裡獨子,就往後排吧,不能讓人家絕後。載灃已經繼承了爵位,所以不被考慮。溥儀沒有繼承爵位,又有兄弟,所以溥儀合適。

總結:慈禧立溥儀為帝,而沒有立載灃為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醇親王一家都和慈禧關係比較近,立溥儀為帝,讓老實人載灃當攝政王,這樣是對慈禧最好的結果。當然這時候的大清朝已經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立誰為帝都很難扭轉局勢。於是三年之後,清朝就和一個將要傾倒的大廈,被人一推就倒。

相關焦點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且不說康熙帝的時候二十多個兒子爭帝位,至少道光帝老爺子那時還有鹹豐帝和恭親王奕可作選擇,可到了鹹豐帝這,問題來了。鹹豐帝死的時候,好歹還有一個兒子同治帝,可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呢? 這清朝的最後三個皇帝,在已經成年結婚的情況下,竟然都沒有子女。滅亡大清,應是定數。
  • 愛新覺羅·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
    現在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載灃是當時的攝政王,而且當朝皇帝是自己的長子溥儀,當時權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已離世,他為什麼沒有篡位做皇帝呢?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繼承皇位的法統問題。按照自古傳下來的規矩,皇帝的繼位應當是從他的兒子中選擇的,一般是嫡長子。在光緒還沒有去世而只是生病的時候,他因為沒有後代,為了使皇位能夠順利繼承下去,慈禧太后選擇了載灃的長子溥儀過繼給同治當兒子,同時也過繼給光緒當兒子,就是所謂的「一人祧兩房」。因此從宗法上來講,溥儀已經不是他的兒子了,溥儀繼承皇位才是正統,載灃沒有任何資格能夠繼承皇位。
  • 載灃這個人
    這一次仍然如此,慈禧在西安電旨奕劻、李鴻章,令其向德方詢問,是否可以讓駐德公使呂海寰代為謝罪,而不讓皇家親王親赴德國。可惜的是,這時的清帝國已經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資格,德方不肯讓步,慈禧只好接受。1901年4月28日,慈禧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上諭,授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與內閣侍讀學士張翼、副都統蔭昌一同前往德國,為克林德被殺事件向德國人致歉。那一年,載灃18歲。
  • 慈禧垂簾聽政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3年大清就亡了?原因很簡單
    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幹政的女性,也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太后——慈禧太后。其在臨死之前,下了兩道命令。一是令年僅三歲的溥儀承嗣登基,二是令載灃為攝政王,在溥儀成年親政之前,代為執政。但是為何,在慈禧死後三年。也就是1912年,大清朝便亡國了呢?實際上這與當年的清朝的政局有關。
  • 大清攝政王載灃痛苦的三年監國生涯,是如何挨過的?
    載灃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的生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慈禧的外甥。載灃憑著尊貴的皇室地位,19歲時就代表清政府到德國出使,光榮的完成了向德國「道歉」的任務。20歲就被任命為隨扈大臣,24歲被慈禧授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開始進入大清朝的核心領導圈子。1908年,25歲的載灃被任命為軍機大臣,11月,光緒和慈禧雙雙病危。
  • 慈禧本要廢光緒立溥儁,為何後來卻立了3歲的溥儀?
    公元1860年,鹹豐帝為逃避英、法聯軍的進攻,帶著七大姑八大姨逃到了熱河,也就是現在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的避暑山莊。次年,31歲的鹹豐帝駕崩,6歲的同治帝(穆宗)即位。同治帝是個短命皇帝,19歲就翹辮子了。因同治帝無子,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立了道光帝的孫子、鹹豐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載淳為帝,也就是光緒帝(德宗)。沒想到光緒帝比同治帝還倒黴,當了34年的傀儡皇帝,最後還被慈禧毒死了。
  • 自己身為親王,爺爺哥哥兒子卻都是皇帝,晚清最混亂的統治階層
    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哥哥鹹豐以及慈禧親生兒子薨逝之後,為什麼他能在眾多兄弟之中脫穎而出,讓慈禧選中自己的兒子載湉繼承了大統?原因有兩個: 有了這一層血緣關係,也讓慈禧太后在親兒子逝世以後,產生了讓奕譞第二子載湉繼承大統的想法。 2、政治立場 鹹豐帝死後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慈禧手裡,奕譞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運動,從政治立場上完全支持慈禧,而慈禧也開始重用奕譞。
  • 歷史上的今天丨慈禧本要廢光緒立溥儁,為何後來卻立了3歲的溥儀?
    公元1860年,鹹豐帝為逃避英、法聯軍的進攻,帶著七大姑八大姨逃到了熱河,也就是現在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的避暑山莊。次年,31歲的鹹豐帝駕崩,6歲的同治帝(穆宗)即位。同治帝是個短命皇帝,19歲就翹辮子了。因同治帝無子,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立了道光帝的孫子、鹹豐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載淳為帝,也就是光緒帝(德宗)。
  • 光緒被立為皇帝,慈禧太后為什麼不除掉醇親王?溥儀說出了真相
    古史新談/文清末政治中,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一脈可謂是榮寵一時,連續出了光緒和宣統兩位皇帝。父憑子貴,祖因孫榮,奕譞的地位在朝廷中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何況奕譞和慈禧太后的關係非同一般。奕譞的妻子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兒子載灃娶的又是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的女兒。
  • 為什麼有人會問——攝政王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擠掉載灃,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從這一天起,載灃就已經退出了朝廷中樞,淪為閒人一個。溥儀該不該退位,他沒有發言權。至於說隆裕為什麼同意退位。很簡單,人心沒有了,兵權也沒有了,北洋軍將領已然發動逼宮,逼其退位。她若不同意退位,北洋軍真的會宰了她!一、人心盡失所謂「人心」,既指民心,也指「官心」。
  • :慈禧為什麼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送葬隊伍為
    然而慈禧卻留下了侄女太后隆裕太后高於攝政王載灃的體制。載灃對於慈禧又感恩又鬱悶,感恩的是自己的兒子溥儀成為皇帝,自己還被立為攝政王,鬱悶的是攝政王名不副實,而且自己的哥哥(不同母)光緒皇帝當得很憋屈和窩囊,死得很蹊蹺。光緒是嫡母生,而載灃卻是庶母生的,他很擔憂自己的未來。不過,當然最大的是事就是安葬慈禧。
  • (13-12菅曉慧談藝錄第11期)從什剎海畔醇親王到紫禁城內攝政王—大清最後的掌舵人載灃
    很多朋友可能不太知道。前兩期的談藝錄中我給大家講了一些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而載灃,恰恰是溥儀的親生父親。這樣一說,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了。為什麼要談談載灃呢?因為他是中國帝制時期最後的掌舵人,是慈禧太后去世後真正的秉國者。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最後迎來了亡國,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作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登基之時,竟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那也預示著清朝滅亡的結局。在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去世之後,大清在1908年的12月2日迎來了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那一年,溥儀才3歲,還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童,他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是慈禧太后定下的大清之主。溥儀登基那一天,北京城的天氣很不好,天很陰,空氣中更是散發著冷氣。
  • 早就是死敵,慈禧死前讓光緒侄子做皇帝,是不懂斬草除根嗎?
    慈禧為何這麼做,她是不記仇還是不怕被報復呢?(光緒被軟禁後,慈禧多次想廢了他的皇位,在洋人的阻擾下,才停止了這種計劃)為何立溥儀為帝?後來慈禧又得到情報,袁世凱想動用軍隊廢掉光緒,然後擁立奕劻的兒子做皇帝。如果他們的計劃成功,清朝將徹底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附庸,皇室的統治也將宣告終結。
  • 光緒皇帝真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嗎?有什麼證據?
    ,一直欺負光緒帝,他怕光緒帝日後饒不了他,所以先下手為強,就毒死了光緒皇帝。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致命的問題:慈禧太后在臨死前毒死了光緒帝,然後死前立了光緒帝的親侄子溥儀為皇帝、光緒帝的親弟弟載灃為攝政王。慈禧太后是老糊塗了嗎?她不怕她死後載灃為光緒帝報仇嗎?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在慈禧太后死後,葬禮辦的極其隆重,載灃沒有任何報復慈禧太后的舉動,熟悉宮廷秘密的溥儀,也從來沒有對慈禧太后有仇恨言論。
  • 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當皇帝?看看他爸爸的背景就知道了
    由於鹹豐、同治、光緒三帝無子,便只有從道光帝一支中擇嗣以延統治。按說道光帝的嫡系曾孫(溥字輩)皆有入嗣的可能,為何載灃之子是最佳的人選呢?這是因為載灃擁有獨特優勢。晚清統治集團內部派系較多。其中勢力最大者為袁世凱、慶親王奕劻集團,與之對立者為瞿鴻機、岑春煊集團。
  • 攝政王載灃:從權力巔峰到被勒令歸家,清朝末年皇族權貴的縮影
    代表齊聚攝政王府,載灃不願與代表會面,派人告知代表們自己已經外出,然而代表拒絕離開,載灃不得不答應第二天由肅親王善耆代陳,9日將請願書遞交資政院。11月3日,載灃代表清廷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國會事宜,毓朗認為:「時事危迫,國會誠不可不速開……故必先設新內閣及請海陸軍進行政策,再開國會。」
  • 光緒死後,同治三位皇貴妃與光緒皇后的皇太后之爭
    他在位期間,大清帝國的掌門人一直是其「親爸爸」慈禧太后。而令人驚奇的是,慈禧也於之後一天去世,大清帝國的傀儡皇帝,和幕後掌門人就這麼一起見了祖宗。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慈禧已經想好了,那便是光緒弟弟的兒子,溥儀。當然,慈禧也口傳了一道懿旨,那便是皇太后的歸屬。毫無疑問,這人自然是被慈禧寄予厚望的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靜芬)。
  • 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過去,說到攝政王載灃,不免要將清亡的責任歸罪於他。後來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載灃上位屬於機緣,並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複雜的中國。確實,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10年脫穎而出的關鍵。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