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載湉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是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皇帝駕崩後,由慈禧太后提議立了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載湉是個悲慘的皇帝,從小離開父母被慈禧指定為皇帝,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光緒小時候,姨母慈禧對他還是很嚴格的,導致光緒一直比較怕慈禧,相反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倒是比較關愛光緒,所以光緒和慈安更親近。
光緒沒成年的時候,由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後來等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殯天,往後慈禧大權獨攬,成為大清朝的掌舵人。光緒皇帝成年後,慈禧太后則面臨要歸政的問題,於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大婚,大婚後慈禧歸政光緒。慈禧太后雖然很厲害,但是也沒有打破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理朝政的祖宗之法,只好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
慈禧為了繼續控制光緒,她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內侄女葉赫那拉氏給載湉做皇后,也就是隆裕皇后。朝政方面,慈禧也沒有放棄,朝中大臣還都是慈禧的嫡系,而光緒皇帝的權力很小,大事還是慈禧定。隨著光緒皇帝的親政,載湉也想大顯身手有一番作為,自然和想要繼續掌權的慈禧矛盾不斷。於是戊戌變法中,兩人徹底撕破臉,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臺。要不是外國人攔著,估計光緒早就被廢了,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關係也降到冰點。
公元1908年,光緒帝生病臥床,而慈禧也生病了。光緒皇帝說:「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有人將這句話告訴了慈禧,而慈禧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等到這一年的十月二十日,光緒皇帝病重,慈禧選擇了光緒皇帝的侄子溥儀為帝,並且當天就讓溥儀進宮扶養。第二天光緒皇帝就駕崩了,隨後慈禧宣布立溥儀為帝,自己則是太皇太后,隆裕則為皇太后。
慈禧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對她自己最有利的,只是她沒想到光緒皇帝駕崩的第二天,慈禧也駕鶴西遊。其實光緒皇帝死後,就有很多傳言,說光緒皇帝是被毒死的,理由就是光緒皇帝死前的症狀就像中毒一樣,並且之前光緒皇帝還沒到了要死的地步,只是最後病情直轉急下。直到科學家從光緒皇帝頭髮裡發現了大量的砷,從而證實光緒死於砒霜中毒。至於誰想要毒死光緒皇帝,說法很多:有袁世凱說,有李蓮英說,有慈禧說。雖然這幾個人都有動機,但是慈禧的嫌疑是最大的,慈禧也最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而是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先來看一下溥儀和前幾任皇帝的關係。溥儀是載灃的兒子,而載灃是奕譞的兒子,也就是說溥儀是道光帝的玄孫,是鹹豐帝兄弟的孫子,是同治皇帝堂弟的兒子,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而溥儀和慈禧則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原因是載灃並不是慈禧妹妹的兒子,而是奕譞妾室的兒子,所以溥儀和慈禧沒有血緣關係。唯一的一點關係就是溥儀的母親是慈禧寵臣榮祿的女兒,溥儀的母親曾經認慈禧為乾媽,溥儀可以稱慈禧為幹姥姥。
理清了溥儀和前幾任皇帝的關係,再來看一下慈禧為什麼立了溥儀為帝,沒有立載灃為帝?
第一,慈禧出於對自己有利的目的,只會立年齡比較小的宗親為帝。慈禧太后作為清朝後期的實際統治者,她肯定是想找一個年幼的皇帝,這樣她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了,年幼無知的皇帝還容易控制。如果立載灃,這樣就相當於慈禧要和一個成年人爭奪權力,慈禧當然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慈禧可能也病重了,但是她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幾年,只要活著就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這是慈禧立年幼溥儀的主要原因。
第二,為兒子同治皇帝考慮。當年同治皇帝死後,有人就建議要找一個溥字輩的,給同治皇帝當嗣子。可是慈禧為了能夠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直接立了同治皇帝的堂弟載湉為帝,這樣鹹豐帝是有後了,但是同治皇帝卻絕後了。本來慈禧還想著光緒皇帝生了兒子可以過繼給同治,誰知道光緒皇帝不聽話,也沒有留下孩子。而光緒皇帝死後,為了不讓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絕後,只能找個溥字輩的為帝,同時溥儀又是光緒的侄子,再合適不過了。
第三,為了侄女隆裕太后著想。如果慈禧立了載灃為帝,那樣隆裕太后就變成了皇嫂,直接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立溥儀為帝,隆裕直接就是皇太后,即使慈禧死了,侄女一樣可以和自己一樣,把持朝政,只是隆裕太后的能力不足,清朝沒多久就滅亡了。當然慈禧這樣做對自己也有利,隆裕肯定要聽慈禧的,慈禧可以通過隆裕控制朝政。
第四,清朝已經兄終弟及了一次了,不可能連著立載字輩的為帝。前面同治皇帝是載字輩,光緒皇帝也是載字輩,如果再立載灃就連著三個同輩人為皇帝。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如果這樣做了,只會讓人覺得清朝後繼沒人,寓意也不好。
第五,載灃已經繼承了醇親王爵位。清朝如果皇帝無後,選擇繼承人也是有講究的。第一個,如果已經襲承爵位,那就不再考慮,除非特別優秀。第二,如果你是家裡獨子,就往後排吧,不能讓人家絕後。載灃已經繼承了爵位,所以不被考慮。溥儀沒有繼承爵位,又有兄弟,所以溥儀合適。
總結:慈禧立溥儀為帝,而沒有立載灃為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醇親王一家都和慈禧關係比較近,立溥儀為帝,讓老實人載灃當攝政王,這樣是對慈禧最好的結果。當然這時候的大清朝已經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立誰為帝都很難扭轉局勢。於是三年之後,清朝就和一個將要傾倒的大廈,被人一推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