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簾聽政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3年大清就亡了?原因很簡單

2020-12-26 琅琊講武堂

1908年的11月5日,一個統治了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女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前往了另一個世界。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幹政的女性,也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太后——慈禧太后。

其在臨死之前,下了兩道命令。一是令年僅三歲的溥儀承嗣登基,二是令載灃為攝政王,在溥儀成年親政之前,代為執政。但是為何,在慈禧死後三年。也就是1912年,大清朝便亡國了呢?實際上這與當年的清朝的政局有關。

實際上對於民國以及如今的我們來說,慈禧太后是一位十惡不赦的劊子手。窮奢極欲,只顧自己的享受,完全不顧陷於危難之中的國家。但實際上,對於那時候的清朝來說。慈禧太后是救了大清朝的命的一位太后。也是清末時期地位最高的守舊派。

以自小就在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下成長的慈禧來說。她是沒有勇氣打破那個腐朽的欄杆的,也不希望打破那個欄杆。因為慈禧已經站上了封建社會的制高點,她已經成為了這種腐朽思想的既得利益者,即使是看明白了天下的局勢。

作為既得利益者,慈禧也不會說清楚。但是她在這個腐朽的欄杆裡面,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最大程度上的維持的清王朝的統治,讓它不至於倒塌。並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新政進行了自救。

比如說洋務運動,清末的新政等等。如若沒有慈禧的同意,誰敢擅自專形?甚至是光緒帝一開始聯合譚嗣同等搞的戊戌變法,慈禧太后即使不喜歡,但是也默許了光緒帝的動作。

只不過後來維新派得寸進尺,不僅僅是要觸碰守舊派蛋糕那麼簡單。而是準備將所有守舊派一網打盡。慈禧太后自身身為守舊派,怎麼可能同意光緒他們的得寸進尺?於是立刻出手將其收拾了,並廢除了戊戌新政。

所以自這裡可以看出來,慈禧並不是完全不管這個國家的。而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她允許手底下的人觸及一定的利益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但是始終,慈禧是將自己看在第一位的。

並且慈禧的政治手腕也著實高明,她可以在中央朝廷式微,而地方的督撫幾乎都要自立為王的情況下。用她那爐火純青的政治手腕,先後維繫那些雄踞一地的地方督撫與中央朝廷的關係。並分化湘軍等體系,是其威脅不到朝廷。

而實際上自這方面看來,在慈禧死後。三歲不到的幼兒登基本就並不容易服眾,而載灃的能力再好權謀再高也就是個攝政王。名不正言不順,他們根本壓制不住這樣的一個暗潮洶湧的局面,地方督撫紛紛自立。清朝自然就亡了。

難道慈禧生前就沒想到過這樣的局面嗎?慈禧當然想到過了,畢竟治理一個國家半輩子的人怎麼可能連這一點都想不到。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罷了,其的心中總是抱著僥倖的心理。

立三歲的溥儀為帝,想的就是自己萬一可以再活幾年。這種幼帝臨朝的局面更加方便自己垂簾聽政,而攝政王載灃有幼帝在手也更容易控制。總的來說,真實的慈禧太后 還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命運可以放棄掉國家的未來的人,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太后。

《慈禧傳》原價99,現價僅需55。此書以慈禧的一生為主線。從他的家族淵緣入手,系統地介紹慈禧一生的沉浮。凸顯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歷史功績,最大限度地將慈禧和他的大臣們一生的傳奇人生,讓讀者在趣味閱讀的過程中,享受完美的歷史文化盛宴。

相關焦點

  •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慈禧當政時的清朝,雖然已經步入暮年,但誰都以為,大清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多則幾十年。即使在慈禧太后晚年,人們還是這一看法。因為慈禧仍然牢牢掌控著朝政大權,地方督撫大員仍然對大清具有相當的忠誠度,革命黨仍然沒有形成多大氣候,革命成功遙遙無期。
  • 光緒死後,為什麼慈禧不立載灃為帝,而立載灃的兒子為帝?
    光緒沒成年的時候,由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後來等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殯天,往後慈禧大權獨攬,成為大清朝的掌舵人。光緒皇帝成年後,慈禧太后則面臨要歸政的問題,於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大婚,大婚後慈禧歸政光緒。慈禧太后雖然很厲害,但是也沒有打破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理朝政的祖宗之法,只好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
  • (13-12菅曉慧談藝錄第11期)從什剎海畔醇親王到紫禁城內攝政王—大清最後的掌舵人載灃
    前兩期的談藝錄中我給大家講了一些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而載灃,恰恰是溥儀的親生父親。這樣一說,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了。為什麼要談談載灃呢?因為他是中國帝制時期最後的掌舵人,是慈禧太后去世後真正的秉國者。1908年即皇帝位的溥儀年僅3歲,退位時也不過6歲,真正是個兒童,不可能執掌天下,此時掌握國家政權的,乃是他的父親,大清攝政王——載灃。
  • 載灃這個人
    德國事畢,載灃匆匆回國,1901年11月3日到上海,11月15日到北京,12月10日到開封接受慈禧接見。當時的慈禧尚在自西安返京的途中。她聽取載灃的匯報,賜膳表示慰勞。隔了一天,再次召見載灃,並讓他隨駕北上。1902年1月3日,兩宮鑾駕抵達保定,駐蹕4天。就在保定,太后向載灃宣布了為他指婚的懿旨,將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許配給他。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滅亡大清,應是定數。一、慈禧皇位不傳位載灃的原因閒話且放一邊,先來看慈禧太后如何解決這個麻煩問題。當年兒子同治帝死的時候,慈禧太后力排眾議,最後立了妹夫醇親王奕譞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但光緒帝進宮以後,也一直沒有生育,眼見兩人都快不行了,立嗣問題已經是火燒眉毛,不能再拖延了。
  • 慈禧人生最後幾天,留下的三個決定一道口諭,為何被世人斥為糊塗
    作為一個治國不怎麼樣,但是玩宮鬥一流的「女帝」,慈禧太后。她的闔然離世,也是晚清一個不小的動蕩。 慈禧去世的時間是1908年11月15日下午,距離光緒帝去世時間還不到24小時,好不容易成為大清第二個太皇太后,慈禧僅僅享受了一天的榮譽,就不得不追隨光緒帝的腳步離開世界。這個掌控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女人,臨死前留下了三個決定和一道口諭,這道口諭卻被人斥為糊塗之極。
  • 垂簾聽政有違大清祖制,是誰為慈禧掌權提供法律依據的?
    那麼這一於清代前無古人之政治體制為何還能夠在鹹豐駕崩後得以確立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鹹豐帝的遺詔為太后垂簾和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確立留下了權力空間,為日後該政治體制確立埋下了伏筆。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逝於熱河避暑山莊。
  •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
  • 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
    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文/馬勇圖為攝政王載灃。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道光帝之孫,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光緒帝異母弟,溥儀生父。1901年,因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赴德國道歉謝罪。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載灃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 慈禧逃命時吃了一隻雞,卻為何花了5000兩白銀?大清不亡都沒道理
    作為統治晚清時間最長的慈禧太后,相信網友們也是熟悉得不得了吧,這個老妖婆真的是把清朝給徹底坑慘了,不過她的人生經歷確實是極為的輝煌,17歲進入宮廷,21歲因為生了兒子,也就是同治帝,為此被升任為了懿妃,沒想到5年後的她就直接開始垂簾聽政了。
  • 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載灃步入歷史舞臺攝政王載灃生於1883年,1951年去世。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但其最風光也是最難受的時間段只在清末那幾年,尤其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直至清朝終結那3年。過去,說到攝政王載灃,不免要將清亡的責任歸罪於他。後來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載灃上位屬於機緣,並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複雜的中國。確實,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10年脫穎而出的關鍵。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 孝哲皇后賢德漂亮 為何受盡婆母慈禧虐待?3大原因寫盡命運弄人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清最為令人同情的孝哲皇后——孝哲皇后出身名門、賢德漂亮,又是同治帝的摯愛和知己,為何受盡婆母慈禧太后殘忍虐待?3大原因寫盡了命運弄人! 如此,朝中權力相對而言,是一個平衡狀態,不管慈禧太后對權力多貪婪,但是慈安太后的聲望卻比慈禧太后高,雙方互相制衡,對朝局穩定是有好處的。 但是隨著幼帝同治帝的成長,到了17歲,他就要完婚,對於古代男子而言,完婚即意味著成年,可以親政了。原本同治帝系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同治帝親政,對慈禧太后當然是沒有壞處的,但是問題卻沒那麼簡單。
  • 載灃想殺袁世凱,可是他根本找不到動手的機會
    載灃對袁世凱動殺心的原因有三:一是繼承慈禧的遺志,二是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三是袁世凱曾出賣維新派,導致光緒之死。袁世凱:想殺我?根本不給你機會。沒有人知道張之洞服下徐世昌的幾濟藥後是啥感覺,不過張之洞肯定是明白了載灃欲殺袁儆張,借袁排除一切漢臣的用意。張之洞託徐世昌轉告袁世凱一句話:大家各自小心行事,該老夫出手的時候,老夫不會含糊。
  • 大清攝政王載灃痛苦的三年監國生涯,是如何挨過的?
    載灃憑著尊貴的皇室地位,19歲時就代表清政府到德國出使,光榮的完成了向德國「道歉」的任務。20歲就被任命為隨扈大臣,24歲被慈禧授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開始進入大清朝的核心領導圈子。1908年,25歲的載灃被任命為軍機大臣,11月,光緒和慈禧雙雙病危。
  • 慈禧太后崩逝後,大清的最高權力被誰掌握?仍然是葉赫那拉氏
    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被囚禁於瀛臺的光緒皇帝病重,而此時的慈禧太后雖有疾在身,但「說話仍如往日、聲音洪亮堅厲,其堅強不改常度,見者皆驚」,全然沒有20小時後便崩逝的模樣。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接連下發數道懿旨,為大清的皇位傳承、朝廷的權力布局甚至連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權力延續做好了全面安排。
  • 太平天國被剿,曾國籓面見慈禧,卻因一句話斷言:50年大清必亡
    中國的很多領土全部都是在清朝時期流失的,之所以會導致如此慘澹的結局,關鍵原因就是當時的清朝政府腐敗。最後清朝徹底滅絕,也成為了註定的結局。晚清時期並不是所有人都非常昏庸,這其中自然不缺少明將。曾國籓就是其中一個。之前在跟慈禧見面後,還斷言清朝時代,肯定會在50年間側底滅亡。曾國藩肯定大家都不會感覺到陌生,出生在公元1811年的11月26日。在當時曾國藩出生的時期,正處於整個晚清時代。
  •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大清覆滅前,為何突然辭職?
    為了挽救風雨中飄搖的清朝,載灃實施了各項改革,希望能重振國運,但面對垂死掙扎的大清,這些改革反而像毒劑一樣,將這位清朝「病人」直接推向了死亡。不過,在清朝滅亡之前,這位攝政王為何突然辭職了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載灃可謂是真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他的哥哥是光緒帝,父親奕譞是上一代的和碩醇親王,手握實權。
  • 袁世凱是晚清清廷最仰仗的大臣,為何慈禧死後不久就被開缺回原籍
    袁世凱是慈禧太后在李鴻章之後最為信賴的漢族大臣,在慈禧太后的最後幾年掌握著相當的權利,成為慈禧和光緒在生命最後歲月裡最為倚重的人。他也確實沒有辜負慈禧的期待,他走紅的那些年,清朝的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尤其是他主管的外交活動,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為什麼有人會問——攝政王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擠掉載灃,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從這一天起,載灃就已經退出了朝廷中樞,淪為閒人一個。溥儀該不該退位,他沒有發言權。至於說隆裕為什麼同意退位。很簡單,人心沒有了,兵權也沒有了,北洋軍將領已然發動逼宮,逼其退位。她若不同意退位,北洋軍真的會宰了她!一、人心盡失所謂「人心」,既指民心,也指「官心」。
  • 為何大清王朝寧願亡國,也不願「立憲」?
    載灃甚至在朝會討論時掏出手槍,打算直接斃了當時力倡責任內閣制的袁世凱。 雖然最後載灃沒敢真的殺袁世凱,但也借著袁世凱實力大這個藉口,請求慈禧罷了袁世凱很多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