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

2021-02-13 晚清陳卿美

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

文/馬勇

圖為攝政王載灃。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道光帝之孫,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光緒帝異母弟,溥儀生父。1901年,因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赴德國道歉謝罪。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載灃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在清末最後幾年,各地民變風起雲湧,此伏彼起,漸趨燎原之勢,但清廷最高統治者攝政王載灃並不覺得可怕,因為有軍隊在。直至湖北新軍武昌發難,湖南、陝西、江西等地新軍群起響應,宣布獨立,攝政王載灃依然不覺得就是末日,因為中央軍還在。但是,等到中央軍──北洋六鎮一部灤州兵諫,攝政王載灃終於意識到大難臨頭,來日無多,匆忙中連發三道上諭:第一,解除Dang禁,開放政治;第二,撤銷「皇族內閣」;第三,「下詔罪己」,歷數三年來「用人無方,施治寡術」等政治失誤。實事求是說,慈禧太后、光緒帝在生命最後時刻選擇溥儀接班是一個無奈之舉,因此才有載灃、隆裕太后新的叔嫂組合,希望他們在溥儀未成年時控制住局面,即便沒有起色,至少不要惹出什麼亂子。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根正苗紅,是清兩百年歷史中第一位出過洋的王爺,年齡不大,但經多識廣,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舉止得體,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只要堅守慈禧太后、光緒帝既定路線往前走,1906年開始的預備立憲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他這個攝政王就會向清初攝政王多爾袞那樣,將大清帶上一個新階段:清初攝政王開創了大清的歷史,他這個攝政王如果將大清帶至一個君憲的階段,其歷史功績當然可以與多爾袞媲美。無奈,載灃的心胸、知識、抱負、胸懷,都不足以支撐他的事業,他在接手後,實際上在悄悄改變慈禧太后、光緒帝給定的路線。上臺伊始,還在國家蒙受兩宮大喪的時候,攝政王就順手牽羊,調整了核心領導層,將最能幹的內外大臣袁世凱、端方、岑春煊等相繼開缺。不管這些大臣有怎樣的問題,攝政王迅即對前朝老臣痛下殺手,即便贏得了強硬、果敢的喝彩,實際上還是得不償失。正直的人都會覺得攝政王心胸狹隘,容不得人,嚴修就是一個典型,他在袁世凱被以「足疾」這樣荒唐的理由開缺後大膽上書,希望攝政王收回成命,重用袁世凱。當他發現自己的建言根本不被攝政王理睬時,也就毫無眷戀退出政治。攝政王處置袁世凱巧妙利用了十年來「告密」、「背叛」的傳言,他自己心裡當然知道並非如此,他真正的擔心是袁世凱太能幹了。因為能幹,所以就不讓他幹。這就是攝政王的用人邏輯。能幹的袁世凱、端方、岑春煊都被找個理由放假回家了,攝政王隨心所欲建構自己的「熟人政治」,將先前還不那麼太顯眼的一批太子黨冠冕堂皇推到了前臺。他的兩個二十幾歲的弟弟載洵、載濤分任海軍大臣、軍諮府大臣,至於他個人,則代替他兒子出任「大清帝國統帥陸海軍大元帥」。他們兄弟三人佔據了大清軍事力量最重要的位置,他以為這就是大權獨攬,就是政治上的保證。殊不知,等到大難來臨時,他們兄弟三個都沒有勇氣一拼到底。攝政王重用私人,激活了一個極受詬病的太子黨,他的真實用意好像也並不是要將這些人捆綁在一起抱團取暖應對困難,因為同屬太子黨的也並不都被攝政王重用,比如滿洲人比較能幹的鐵良、溥偉、溥倫、良弼、載澤等,但凡有點能力的人,攝政王都會擔心權力旁落,提前防範。鐵良被弄到南京當江寧將軍,溥偉在禁菸大臣位置上久居不遷,溥倫放到無足輕重的資政院,良弼很長時間只負責禁衛軍第一協。至於載澤,原本是第一屆內閣比較理想的首輔。作為出洋考察憲政歸來最早建議立憲的大臣,載澤如成為第一屆責任內閣總理大臣,一定會將預備立憲有序推進。值得注意的是,被攝政王閒置的這幾個太子黨,就是後來宗社黨的骨幹,他們一直堅守君主立憲立場,即便到了民國很長時間依然如此,令人敬佩。或許是攝政王自認能力太弱,不敢重用強者,因而他在將強者閒置的同時,通過權力重組構建自己的威權。1908年12月25日,攝政王接班僅40天,他就下令組建一個「自主統轄調遣」的「禁衛軍」,藉此將軍權統一到自己手裡。半年後,攝政王宣布成立軍諮府,以軍諮府統籌協調帝國全部安全事務,軍諮府成了參謀本部,是最高軍事決策秘密機關,他的弟弟載濤出任軍諮大臣,代替他打理軍諮府日常事務。真正擁有權力的人不需要虛假的名分,只有並不能擁有實際權力的人方才期待將所有權力都攏在手裡。慈禧太后從來不會在意讓誰去管軍隊,因為只要她發話,好像還沒有哪一個敢違抗。攝政王虛張聲勢聚集權力,其實只是給外人看的,真正的內行並不在乎誰是統帥,誰是大臣。他們只認自己的頂頭上司,或者患難與共的兄弟。攝政王不管不顧地集權,適得其反,武昌起義前後軍隊的動向就是最好的證明。攝政王三年來的失誤不僅在用人行政,另外一個重大失誤是對言論的打擊。帝國體制下言論自由原本就非常有限,體制內的監督不外乎言官不顧個人安危與權臣、貪腐不懈爭鬥。在正常狀態,帝國最高統治者樂觀言官、媒體等對貪腐現象的監督,在官官相護,不讓好人蒙冤的同時,一定會鼓勵言官,鼓勵媒體。但是,攝政王卻不這樣認為,他在那幾年最大限度縮小言論空間,將言官的舉報作為內部派系鬥爭的憑藉。江春霖、趙炳麟、胡思敬等言官輪番彈劾慶親王,攝政王如果保護慶親王,也應該將這些彈劾內容弄個水落石出,還慶親王一個清白。但攝政王並不這樣做,他既不想除掉慶親王,又不想讓慶親王那麼清白,所以在那幾年慶親王等重臣的清譽蕩然無存。攝政王自以為這樣最好,以一醜遮百醜。慶親王與張謇聊天時痛苦不已,讓張謇覺得慶親王並不像輿論說的那個樣子。按照慈禧太后、光緒帝批准的政治改革路線圖,中國就是要通過九年積極預備,至1915年實現君主立憲。所謂君主立憲,就是君主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力,社會重心,或者說社會中堅,也就由傳統社會士紳向資產階級轉移。當時中國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體現,就是各省諮議局的立憲黨人。他們是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者,也漸漸成為社會進步的引領者,因而統治者在政治上就應該按照法律尊重立憲黨人的權利。然而,攝政王在兩個問題上讓立憲黨人很傷心,這也是攝政王成為孤家寡人的直接原因。第一,攝政王不能在政治上尊重立憲黨人的建議,在從速立憲應對外交危機時優柔寡斷,遲疑不決。在立憲黨人看來,還是放不下那點權力。第二,在鐵路幹線國有化問題上,立憲黨人並不反對幹線國有,更不反對鐵路幹線統一施工、統一標準,他們反對的是朝廷在鐵路國有或民有問題上出爾反爾,完全以朝廷利益為利益,根本不顧及資本的投入、盈利及損失。清廷宣布鐵路幹線國有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朝廷在執行這個政策時缺乏誠意,沒有檢討自己的責任,更沒有考慮到怎樣補償,怎樣最大限度不讓人民吃虧。這是中國資產階級到了關鍵時刻集體拋棄攝政王的最直接原因。攝政王是慈禧太后、光緒帝突然去世後非常時期的非常領導人。他原本可以有一番作為,引領中國往前走出一大步,開創一個新時代。但他沒有做到這一點。他辜負了慈禧太后,也辜負了他的哥哥,辜負了時代。之所以如此,歸根結底,還是他的知識、訓練,還有朋友、眼界。

  

公號簡介:「晚清陳卿美」公眾號系作者本人原創文章發布平臺,偶有轉載他人文章。轉載文章無論觀點如何,均不代表本公號立場。陳卿美,本名朱光強,資深媒體人、晚清史作家,首倡「睜眼看晚清」。

相關焦點

  • 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載灃步入歷史舞臺攝政王載灃生於1883年,1951年去世。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但其最風光也是最難受的時間段只在清末那幾年,尤其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直至清朝終結那3年。過去,說到攝政王載灃,不免要將清亡的責任歸罪於他。後來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載灃上位屬於機緣,並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複雜的中國。確實,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10年脫穎而出的關鍵。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 大清攝政王載灃痛苦的三年監國生涯,是如何挨過的?
    清朝在開國之初和亡國之尾各出了一位地位崇高的攝政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另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載灃。這兩人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攝政王,還都是「皇父攝政王」,只不過一個是假父,一個是真父。載灃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的生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慈禧的外甥。
  •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大清覆滅前,為何突然辭職?
    提到愛新覺羅·載灃,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他是誰。不過提到溥儀,相信大家都知道。載灃則是溥儀的父親,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攝政王。
  • 崔志海|攝政王載灃主持下的新政改革
    根據慈禧太后的臨終安排,年僅三歲的溥儀於12月2日舉行登基典禮,正式繼任皇位,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則以攝政王身份具體負責清朝軍國大事。從此,清末新政改革進入攝政王載灃時代。由於攝政王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即告滅亡,同時也由於攝政王載灃政策上的一些失誤,對於載灃主持下的改革,人們長期來不予重視,甚至認為這一時期改革出現嚴重倒退。
  •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始末:如果被殺了,他也會名留青史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始末:如果被殺了,他也會名留青史文/王國棟1909年的一天,同盟會在日本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在會議上,光復會激進分子指責胡漢民、汪精衛等同盟會成員只會紙上談兵,躲在幕後革命。汪精衛惱羞成怒,決定刺殺滿清王朝的掌門人——攝政王載灃,證明自己並非躲在幕後指手畫腳的懦弱文人。炸彈專家喻培倫和黃復生壯其之志,願意以死相助,南洋富家小姐陳壁君以身相許,並撕碎英國護照以示同生共死。1909年12月,汪精衛等人帶著一大筆經費到了北京城,先以假名開了一家守真照相館,作為暗殺載灃的據點。
  •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攝政王載灃是個怎麼樣的人?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末年的攝政王。在清朝末年的滿族權貴中,載灃屬於少年得志、大權在握,但不意氣用事,是一個在關鍵時刻能看清形勢,堅持國家大義的人。載灃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1903年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正紅旗滿族都統;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任軍機大臣,監國攝政王,這時他才25歲,卻已經是清朝實質上的最高決策人了
  • 清朝滅亡後,攝政王載灃的結局如何?他做的這件事值得點讚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攝政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周公攝政,以皇叔的身份,輔佐侄子周成王處理朝政,西漢末年的王莽,也做過攝政王,並且在時機成熟後篡位自立,其行為非常不厚道。從東漢開始,直到明朝滅亡,一千六百餘年內,再也沒出現過攝政王。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由於時間太倉促,來不及傳位,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孝莊,說服了手握重兵的多爾袞,擁立兒子福臨登基,改年號為順治。
  • (13-12菅曉慧談藝錄第11期)從什剎海畔醇親王到紫禁城內攝政王—大清最後的掌舵人載灃
    多爾袞的名氣比載灃大,因為他的能力強,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順治帝一度稱其為皇父攝政王。而載灃比起多爾袞來,即使不論具體的歷史情形,其眼界能力也遠不如多爾袞。 我手中這本郭寶平所著的《攝政王載灃》,是2017年3月份才第一次出版印刷的歷史人物書籍,此書創作態度十分嚴謹,通過大量的民國史料,以厚重的歷史感行諸筆端,宏觀觀照與細節挖掘並行,觀察犀利,對中國近代史演進的多種可能性進行了思考,可謂一部對晚清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 攝政王載灃:從權力巔峰到被勒令歸家,清朝末年皇族權貴的縮影
    代表齊聚攝政王府,載灃不願與代表會面,派人告知代表們自己已經外出,然而代表拒絕離開,載灃不得不答應第二天由肅親王善耆代陳,9日將請願書遞交資政院。11月3日,載灃代表清廷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國會事宜,毓朗認為:「時事危迫,國會誠不可不速開……故必先設新內閣及請海陸軍進行政策,再開國會。」
  • 一部清朝史,兩個攝政王:起也攝政王,終也攝政王!
    有人說,大清起於女人,終於女人:孝莊太后與孝欽太后(慈禧太后),其實也可以說是起自攝政王,終於攝政王:多爾袞與載灃。大清入關之初,順治皇帝福臨,尚是幼童,無力執政,他的登基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大清帝國實際的執政者是睿親王多爾袞,他成為攝政王!
  • 愛新覺羅·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
    愛新覺羅·載灃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載灃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使網站一職時的軟弱無能和優柔寡斷才倒追了清政府這麼快就滅亡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載灃又是一個非常理性和富有遠見的人物,他從攝政王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安心在醇親王府國自己安定的生活,沒有幻想過任何復闢清朝的方法,他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從這裡可以看出載灃是一個具有深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的人。
  • 慈禧垂簾聽政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3年大清就亡了?原因很簡單
    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幹政的女性,也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太后——慈禧太后。其在臨死之前,下了兩道命令。一是令年僅三歲的溥儀承嗣登基,二是令載灃為攝政王,在溥儀成年親政之前,代為執政。但是為何,在慈禧死後三年。也就是1912年,大清朝便亡國了呢?實際上這與當年的清朝的政局有關。
  • 載灃這個人
    真正掌握帝國大權的,是隆裕太后和監國攝政王載灃。關於載灃這個人,有人說他性格懦弱,才疏識短,身為攝政王,舉措屢屢失當,因而加速了滿清的滅亡。不過,站在滿清皇族的立場上看,面對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一個舊王朝的權貴能夠免於像歷朝歷代那樣人頭落地、亡國滅種,卻也是他與隆裕之功。站在普通百姓立場上看,減少戰亂,減少流血,也是功德無量的事。載灃身上聚集了許多矛盾。
  •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接替慈禧太后執政的是攝政王載灃。果然,載灃執政僅僅三年,清王朝便在內外交困下走向末路。那麼,為何慈禧在位時,清王朝「一切還好」,而載灃執政才三年,大清就突然滅亡了?這與攝政王載灃本人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其一:崇滿抑漢,傷了全國漢臣之心。
  • 攝政王能惹不能撐——有功於國!
    作為清帝國當家人的監國攝政王載灃,時年(25——28),他雖然並無傑出才能,卻也是雄心勃勃。初生之犢不怕虎,慈禧不敢做的,他做了:把袁世凱趕走。當時有不少人都想除掉袁世凱。首先是戊戌倖存的維新派,譚嗣同的朋友們。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也就在這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載灃則以攝政王監國,時年26歲。載灃的性格天生就比較軟弱,口才也不好,在公開場合話不多,也沒有什麼熱情。最要命的是,他太年輕,缺少政治經驗,自己似乎也不想有多少作為。
  • 光緒死後,為什麼慈禧不立載灃為帝,而立載灃的兒子為帝?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而是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呢?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先來看一下溥儀和前幾任皇帝的關係。溥儀是載灃的兒子,而載灃是奕譞的兒子,也就是說溥儀是道光帝的玄孫,是鹹豐帝兄弟的孫子,是同治皇帝堂弟的兒子,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
  • 袁世凱是晚清清廷最仰仗的大臣,為何慈禧死後不久就被開缺回原籍
    可為何慈禧死後不久,他就被開缺回原籍了?原因主要還是他跟以攝政王載灃為代表的清廷少壯派之間的矛盾。攝政王載灃是慈禧和光緒之後清廷的新核心。可是,當他開始攝政時,袁世凱已經開始在政治上坐大,功高震主,嚴重影響到了朝廷的政治安全。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無論如何也不能繼續無視和容忍。袁世凱作為既李鴻章之後朝廷漢大臣第一紅人,誰都知道他對清廷的重要性,所以一時炙手可熱,天下無敵。
  • 為什麼有人會問——攝政王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擠掉載灃,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從這一天起,載灃就已經退出了朝廷中樞,淪為閒人一個。溥儀該不該退位,他沒有發言權。至於說隆裕為什麼同意退位。很簡單,人心沒有了,兵權也沒有了,北洋軍將領已然發動逼宮,逼其退位。她若不同意退位,北洋軍真的會宰了她!一、人心盡失所謂「人心」,既指民心,也指「官心」。
  • 汪精衛的多面人生,刺殺攝政王妻子陳璧君跟隨,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要問此人犯了什麼法,為何有牢獄之災?他所犯的事可不是小事,在當時可謂是大逆不道,刺殺當時清王朝的最高領導人——攝政王載灃。只因他是革命黨,只因他要為革命黨正名,因此甘心赴死,毫無怨言。但是,早年汪精衛確實是一個非常出眾的革命者,27歲,為了革命黨的名聲與前途,勇敢地站出來,去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要知道,當時的載灃可是清朝實質上的最高領導人,這種膽量與氣魄,著實令人欽佩。先不說能不能成功,一旦被活捉,很有可能遭受凌遲的痛苦,這些,當時的汪精衛根本不在乎。一個大人物的背後,總少不了一個彪悍的女人,汪精衛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