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載灃:從權力巔峰到被勒令歸家,清朝末年皇族權貴的縮影

2020-12-08 學智堂

1909年前後,慈禧去世後不久,隆裕太后召見奕劻獨對,載灃在側主張殺袁,「慶伏地無言,後怒甚,問:汝何意?慶回奏請召漢大臣議,並陳張之洞在值未退。」張之洞入見時力陳「主幼時危,未可遽戮重臣,動搖社稷,可否罷斥驅逐出京?」袁世凱於是得免一死,令其回籍養痾。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權在握的載灃,似乎他早已對袁世凱等漢人官僚心存不滿,只恨從前無權無勢,不能為清廷掃除這些奸臣,於是當他終於擁有了夢寐以求的權力,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袁世凱,然而很快載灃很快就會意識到,也許權力並不如他想像的那麼美妙。

1910年10月7日,立憲派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第三次國會請願,與此同時,地方上除直隸總督陳夔龍、兩江總督張人駿明確反對外,十八省總督聯名請求設立國會、內閣。代表齊聚攝政王府,載灃不願與代表會面,派人告知代表們自己已經外出,然而代表拒絕離開,載灃不得不答應第二天由肅親王善耆代陳,9日將請願書遞交資政院。

11月3日,載灃代表清廷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國會事宜,毓朗認為:「時事危迫,國會誠不可不速開……故必先設新內閣及請海陸軍進行政策,再開國會。」載澤認為:「朝廷注重國防,人民注重實業……為今之計,應明定宣統五年召集國會。」最後決定縮短四年,在宣統五年召開議會。面對來勢洶洶的立憲派,當載灃焦急地與這些親貴們商討國會事宜時,他或許才真正體會到維持政局的艱難以及自己的手足無措。

1911年10月14日,在武昌起義爆發僅僅四天後,奕劻、那桐、徐世昌提議起用袁世凱,奕劻給出的理由是:「袁有氣魄,北洋軍隊都是他一手編練……且東交民巷亦盛傳非袁不能收拾,故本人如此主張。」載灃對此很不放心:「你能擔保沒有別的問題嗎?」奕劻回應:「這個不消說。」最終載灃被迫應允:「你們既這樣主張,姑且照你們的辦。」

當載灃不得不起用自己最為痛恨的袁世凱時,他實際上便已經承認他和他信任的親貴們已經徹底無力控制當前的局勢了,載灃和他的皇族內閣,在辛亥革命中僅僅堅持了四天,而此時的載灃恐怕也預見了自己的結局。

僅僅半個月後,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掌握了清廷的權力,12月6日,載灃被剝奪了攝政王的名號,被勒令退歸藩邸不再預政,回顧三年前回籍養痾的袁世凱,不免使人感到幾分諷刺。

據申報記載,載灃退朝一路大哭出東華門,一小京官途遇,在車上猶聞其哭聲,傳言載灃回邸後,復又放聲大哭約40分鐘,經人力勸方才止住,難怪時人評論「監國如此,清祚其能久乎!」被放逐出權力中心的載灃,開始展現出自己平凡甚至脆弱的一面。

當清帝遜位已成定局以後,回到家裡的載灃長舒一口氣:「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其妻大哭。從攝政之初的意氣風發,到請願國會時的躊躇不定,到武昌起義後重新啟用袁世凱的無可奈何,再到被勒令歸家時的崩潰,最後是遜位後的長舒一口氣,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妄圖重振祖業的攝政王,被一步步還原為作為個人的載灃,他一步步地認識到如今的局面不是他能掌控或扭轉的,也一步步地認識了自己。

對於清帝遜位前後的清廷而言,載灃並不是一個個例,雖然清朝的衰亡早已積重難返,但是這些親貴們的反應也不得不令人感慨,面對革命的浪潮,他們幾乎毫無還手之力。慶親王奕劻算是當時親貴中為數不多的老油條,他也積極地在清廷與立憲派之間周旋,然而他的貪婪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武昌起義爆發後,錫良曾請纓親自率兵督陝,奕劻竟然想其索賄八萬金,不由令人痛斥「值此日此勢,當軸猶忍索金。」武昌起義當天奕劻召集內閣會議,決議由陸軍大臣蔭昌督師平亂,蔭昌當即表示不滿:「我一個人馬也沒有,讓我到湖北去督師,我倒是用拳去打呀,還是用腳踢呀?」

而蔭昌到達湖北後,某日凌晨衛兵報告稱有三四百個革命黨直奔火車而來,蔭昌立刻開車北逃,結果發現只是百十個來摘棉花的農民,蔭昌才安定下來。在革命爆發以前,梁啓超曾寄希望聯絡載濤,發動兵變實現立憲,結果當起義爆發後,載濤被問及手下陸軍的兵力情況時竟然回答:「奴才沒有打過仗,不知道。」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清廷已經在實際上名存實亡,與其將新政視為清廷的自我改革, 不如說是它維持自身統治的砝碼,清廷通過改革的積極姿態,為自己爭取為數不多的支持,慈禧運用她那一套純熟的帝王術維繫著清廷、督撫以及立憲派之間的平衡,而當慈禧去世以後,當清廷落到載灃、奕劻等一幫親貴手中時,他們甚至連慈禧續命的帝王術也無法應用。

載灃本就是個性格懦弱、優柔寡斷的人,攝政王的權勢讓他以為自己開始大展宏圖、振興祖業,但是他終將認清時局的真相,順帶認清自己。載灃和那些無能的親貴,幾乎成了清朝末年皇族權貴的縮影。正如成都將軍玉崑聽聞遜位已成定局時所感慨的:「乃最病恨者,諸貴胄家!」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攝政王載灃是個怎麼樣的人?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末年的攝政王。在清朝末年的滿族權貴中,載灃屬於少年得志、大權在握,但不意氣用事,是一個在關鍵時刻能看清形勢,堅持國家大義的人。載灃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1903年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正紅旗滿族都統;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任軍機大臣,監國攝政王,這時他才25歲,卻已經是清朝實質上的最高決策人了
  • 清朝滅亡後,攝政王載灃的結局如何?他做的這件事值得點讚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攝政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周公攝政,以皇叔的身份,輔佐侄子周成王處理朝政,西漢末年的王莽,也做過攝政王,並且在時機成熟後篡位自立,其行為非常不厚道。從東漢開始,直到明朝滅亡,一千六百餘年內,再也沒出現過攝政王。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由於時間太倉促,來不及傳位,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孝莊,說服了手握重兵的多爾袞,擁立兒子福臨登基,改年號為順治。
  • 清末攝政王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載灃步入歷史舞臺攝政王載灃生於1883年,1951年去世。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但其最風光也是最難受的時間段只在清末那幾年,尤其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直至清朝終結那3年。過去,說到攝政王載灃,不免要將清亡的責任歸罪於他。後來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載灃上位屬於機緣,並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複雜的中國。確實,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10年脫穎而出的關鍵。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 歷史為何拋棄了攝政王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道光帝之孫,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光緒帝異母弟,溥儀生父。1901年,因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赴德國道歉謝罪。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載灃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 (13-12菅曉慧談藝錄第11期)從什剎海畔醇親王到紫禁城內攝政王—大清最後的掌舵人載灃
    從什剎海畔醇親王到紫禁城內攝政王—大清最後的掌舵人載灃 紫禁城 清朝一共出了兩個攝政王,一個多爾袞,一個載灃,前者是大清剛入主中原之際,後者是清朝行將滅亡之際。攝政攝政,顧名思義即是主政,臨政。為什麼會有攝政王呢?因為此時名義上的皇帝還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親政,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替代皇帝執政。多爾袞當攝政王是因為當時的順治皇帝才6歲,不能親政。載灃也是由於皇帝溥儀才3歲,無法親政。
  • 大清攝政王載灃痛苦的三年監國生涯,是如何挨過的?
    清朝在開國之初和亡國之尾各出了一位地位崇高的攝政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另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載灃。這兩人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攝政王,還都是「皇父攝政王」,只不過一個是假父,一個是真父。載灃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的生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慈禧的外甥。
  • 一部清朝史,兩個攝政王:起也攝政王,終也攝政王!
    有人說,大清起於女人,終於女人:孝莊太后與孝欽太后(慈禧太后),其實也可以說是起自攝政王,終於攝政王:多爾袞與載灃。大清入關之初,順治皇帝福臨,尚是幼童,無力執政,他的登基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大清帝國實際的執政者是睿親王多爾袞,他成為攝政王!
  • 崔志海|攝政王載灃主持下的新政改革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清朝最高權力出乎意料地實現了平穩交接。根據慈禧太后的臨終安排,年僅三歲的溥儀於12月2日舉行登基典禮,正式繼任皇位,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則以攝政王身份具體負責清朝軍國大事。從此,清末新政改革進入攝政王載灃時代。
  • 載灃這個人
    真正掌握帝國大權的,是隆裕太后和監國攝政王載灃。關於載灃這個人,有人說他性格懦弱,才疏識短,身為攝政王,舉措屢屢失當,因而加速了滿清的滅亡。不過,站在滿清皇族的立場上看,面對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一個舊王朝的權貴能夠免於像歷朝歷代那樣人頭落地、亡國滅種,卻也是他與隆裕之功。站在普通百姓立場上看,減少戰亂,減少流血,也是功德無量的事。載灃身上聚集了許多矛盾。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清朝走到鹹豐帝這朝已經是疲相百生,不說別的,就說這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就足以讓人頭疼了。且不說康熙帝的時候二十多個兒子爭帝位,至少道光帝老爺子那時還有鹹豐帝和恭親王奕可作選擇,可到了鹹豐帝這,問題來了。鹹豐帝死的時候,好歹還有一個兒子同治帝,可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呢?
  • 清朝末年三位皇帝,根本不是父子傳承,關係為啥這麼亂
    清朝末年的三位皇帝而清朝似乎有些格外的不同,清朝雖然在一開始的百多年裡,同樣是奉行著一個家庭傳承的概念,皇帝死了不是兒子繼位就是孫子,總之同屬一顆樹的傳承,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似乎整個清朝混亂的讓父子傳承的模式都消失了。
  • 清朝攝政王,一生三次訂婚,卻有兩個未婚妻選擇自殺,到底為啥?
    所以,從滿洲入關之日起,出於鞏固皇室政權的考慮,清朝皇室一直奉行嚴格的指婚制度。說白了其實就是政治聯姻,至於聯姻對象,則多半是滿蒙貴族。當然,後面隨著皇族成員越來越多,皇帝也實在是顧不過來為這麼多人安排婚姻,所以從乾隆時期開始縮小指婚範圍,只給近親宗室指婚。準確點說,就是只給皇上伯叔輩家裡的子女,兄弟輩家裡的子女指婚了。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經營的新軍,為何失去了控制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清朝一直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且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可是1840年,一場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無敵的美夢。
  • 老照片:清朝末年的那些王爺們,看看和電視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
    本組圖片收集整理了清朝末年的那些王爺們的珍貴老照片,看看這些令人羨慕的皇親國戚都長什麼樣子,是否和電視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根據清朝祖制,宗室爵位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直至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宗室封爵定為十四等級)可是鐵帽子王卻是一個例外,他的爵位是皇帝加恩世襲罔替的,不需要降級承襲。
  • 攝政王能惹不能撐——有功於國!
    最後,他任命慶親王奕劻為第一屆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但到了5月8日,結果出來了:國務大臣13名,其中滿人7名,漢族4名,蒙古1名,漢軍旗1名,而滿族中皇族又佔5名。軍政大權為皇室貴族掌握。   消息一出,舉國譁然。
  •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始末:如果被殺了,他也會名留青史
    汪精衛惱羞成怒,決定刺殺滿清王朝的掌門人——攝政王載灃,證明自己並非躲在幕後指手畫腳的懦弱文人。炸彈專家喻培倫和黃復生壯其之志,願意以死相助,南洋富家小姐陳壁君以身相許,並撕碎英國護照以示同生共死。1909年12月,汪精衛等人帶著一大筆經費到了北京城,先以假名開了一家守真照相館,作為暗殺載灃的據點。
  • 愛新覺羅·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
    愛新覺羅·載灃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載灃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使網站一職時的軟弱無能和優柔寡斷才倒追了清政府這麼快就滅亡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載灃又是一個非常理性和富有遠見的人物,他從攝政王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安心在醇親王府國自己安定的生活,沒有幻想過任何復闢清朝的方法,他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從這裡可以看出載灃是一個具有深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的人。
  •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慈禧當政時的清朝,雖然已經步入暮年,但誰都以為,大清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多則幾十年。即使在慈禧太后晚年,人們還是這一看法。因為慈禧仍然牢牢掌控著朝政大權,地方督撫大員仍然對大清具有相當的忠誠度,革命黨仍然沒有形成多大氣候,革命成功遙遙無期。
  • 中國最後的皇族:願不再生帝王家!
    作為清朝武衛軍創始人榮祿的女兒瓜爾佳·幼蘭一生都爭強好勝聽到載灃如此不爭氣不由得嚎啕大哭作為一個末代皇族成員瓜爾佳·幼蘭明白大清帝國的最後末日即將到來了在中國歷史上愛新覺羅·載灃家族是最後的皇族今天,最愛君要來講講關於這個末代皇族的故事
  • 「世襲罔替」的清朝皇族十二個「鐵帽子王」
    睿親王多爾袞畫像(資料圖)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時皇族中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人們用「鐵帽子」這三個字來形象地比喻這些王爺頭頂上王冠的牢固、名聲的顯赫和身份的高貴在清朝皇族眾多的親王郡王之中,只有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十二家有此殊榮,於是他們就被人們俗稱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始封、傳襲貫穿於清王朝的始末,這一過程構成了清朝皇族興衰的部分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