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上,先後出現了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個是蒙元,一個是滿清。
蒙元王朝徵服中國主要是靠著彎弓射大雕的超強武力,所以不太在意佔據中原大地主體民族漢族人的想法。他們認為,在他們的鐵騎彎刀之下,漢族人民是不敢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的。然而事實證明,在真正徹底佔據中原大地還不到一百年的時候,曾經強盛無比的蒙元王朝就被推翻了。
所以等到滿清入主中原的時候,就知道要和漢族人合作,要考慮漢人精英的政治需求。他們知道,憑几十萬的滿族人,是很難真正控制上億的漢族人民的,他們需要政治上的盟友。
所以,從滿洲入關之日起,出於鞏固皇室政權的考慮,清朝皇室一直奉行嚴格的指婚制度。說白了其實就是政治聯姻,至於聯姻對象,則多半是滿蒙貴族。當然,後面隨著皇族成員越來越多,皇帝也實在是顧不過來為這麼多人安排婚姻,所以從乾隆時期開始縮小指婚範圍,只給近親宗室指婚。準確點說,就是只給皇上伯叔輩家裡的子女,兄弟輩家裡的子女指婚了。
今天,我們就說說清朝末期一位近親宗室的指婚史。此人來頭很大,是道光之孫,光緒之弟,溥儀之父,清朝滅亡時大名鼎鼎的攝政王載灃。在他一生之中,先後訂婚三次,然後第一位未婚妻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投井自殺,第二位未婚妻也因為載灃被慈禧再度指婚,羞憤之下含恨自殺。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載灃第一次被指婚是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四月。熟悉幹支紀年的朋友,應該知道今年是庚子年,而幹支紀年60年一輪迴,120年前的光緒二十六年也是庚子年。如果再對中國近代史略有了解的話,應該都聽過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華。根據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的《申報》記載,這位準福晉是前任山東巡撫福潤之女:
原任山東巡撫福中丞潤之女公子,曾蒙皇太后指婚為醇邸福晉,惟尚未迎入府第。客歲聯軍入城,女公子投井殉難,中丞之太夫人年逾八旬,亦自盡身死。自中丞以下,闔門殉難,計老幼男女十五名。
想來,這位前山東巡撫福潤是一位忠於清室的高官,本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原則,選擇了闔門殉難以盡臣節。如果再加點善意的揣測,或許也有擔心家裡這位準福晉會受到那些白皮豬的騷擾,有損皇室清名的考慮吧。
這位準福晉的死,多少還是給未來的攝政王帶來了點觸動,他在日記中還為這位準福晉寫了一段深切哀悼的話:
伉儷虛名,夫妻休想。未睹卿容,遽爾永別焉。
八國聯軍進佔了北京,慈禧當然乖乖坐以待斃。在此之前,他就帶著光緒逃往西安避難了。不過,皇室都是要面子的,在當時,這叫兩宮西狩。
太后帶著皇帝跑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就算回來可能也不大會操心載灃的婚事了。在清朝,王公貴族到了15虛歲就可以議婚了,而載灃此時已經18了。他的母親,醇親王奕譞的側妃劉佳氏決定在此特殊時期親自做主為兒子定下一樁婚事,訂婚對象是一等侯希元之女。
載灃之子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對此事也有過介紹,根據他的說法,劉佳氏把一個如意交給了希元之女。按當時習俗,送荷包叫小定,還可以商量退婚。送如意就叫放大定,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反悔的,如果此後男方在結婚之前出了點意外事故,女方是很有可能要做望門寡或者說要殉節的。
然而,這樁婚事又被慈禧搞黃了。
倒不是說慈禧對劉佳氏擅自為載灃擇配有什麼不滿的想法,事實上她本人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
慈禧為什麼會再次會載灃指婚,說起來比較複雜。這跟載灃本人的能力,指婚對象以及慈禧自己的考慮都有很大的關係。
載灃本人,性格比較穩重,也沒有太大的權力欲。他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在世時,和慈禧關係不錯,配合默契,在辛酉政變和甲申易樞中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而且這次庚子事變,載灃為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遠赴重洋,赴德交涉,表現不錯。為此,慈禧覺得可以通過指婚對載灃這個皇族成員中頗有能力的晚輩示好。
還有一點就是和這次指婚對象——瓜爾佳·幼蘭有關了。瓜爾佳·幼蘭是榮祿之女,榮祿是慈禧的鐵桿心腹,在當時的官場算是煊赫一時的超級紅人。在戊戌政變中,榮祿曾經得罪了光緒。然而慈禧終究年事已高,如果不發生意外,肯定是要比光緒早登極樂的。為此,榮祿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早做盤算。要麼做掉光緒,要麼和光緒拉上關係套近乎。然而榮祿本質上是個忠臣,他得罪光緒不代表不忠於光緒。他不想做掉光緒也沒能力做掉光緒,就只能選擇緩和和光緒的關係。於是,他盯上了光緒的弟弟載灃,向慈禧提出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載灃。
對於榮祿,慈禧還是比較欣賞也比較信任的,沒有過多考慮就同意了榮祿的請求。於是在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慈禧下旨將榮祿之女指給載灃為妻。
載灃自然不敢違逆慈禧的意思,只是苦了那位一品侯希元之女,根據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的說法,希元之女聞訊之下含恨自殺了。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