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晚清時期的歷史,人們印象中大多充滿晦澀和壓抑,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到了晚清時期已經走到了末路。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始,英法聯軍陸續侵入中國,同時國內各股勢力湧出,面臨著多面衝擊的局面。
此時的清王朝依舊維持著自身的統治,在子嗣凋敝、局勢動蕩的情況下,清朝的統治階級也發生了一系列改變,最無常也最唏噓的,莫過於在晚清最後三位統治者的身上。而作為旁儲的多位親王,也不約而同地捲入皇朝勢力漩渦中,愛新覺羅·奕譞與愛新覺羅·載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親王。
奕譞與載灃是父子關係,奕譞是第一代醇親王,第五子載灃在其薨逝後襲爵成了第二代醇親王。他們除了都身為醇親王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便是他們的兒子、哥哥、爺爺以上祖輩都是皇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晚清時期皇室子嗣稀少, 二是由於慈禧太后掌控權力,造成了統治階層混亂的局面。
一、醇親王一代:愛新覺羅·奕譞
愛新覺羅·奕譞的父親(道光)、爺爺(嘉慶)以上的祖輩都是皇帝,哥哥奕詝是鹹豐,兒子載湉是光緒,孫子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哥哥鹹豐以及慈禧親生兒子薨逝之後,為什麼他能在眾多兄弟之中脫穎而出,讓慈禧選中自己的兒子載湉繼承了大統?原因有兩個:
1、血緣關係
鹹豐帝與奕譞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他的大福晉則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兩兄弟娶了兩姐妹的情況,在憑藉姻親聯誼的清王朝很普遍。有了這一層血緣關係,也讓慈禧太后在親兒子逝世以後,產生了讓奕譞第二子載湉繼承大統的想法。
2、政治立場
鹹豐帝死後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慈禧手裡,奕譞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運動,從政治立場上完全支持慈禧,而慈禧也開始重用奕譞。
綜合上述兩個原因,再加上當時的光緒帝年僅4歲便於掌控,因此慈禧便立載湉為帝,實行垂簾聽政。此時身為光緒生父的奕譞成為了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控制著大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
二、醇親王二代:愛新覺羅·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的爺爺(道光)及祖輩都是皇帝,哥哥載湉是光緒,堂兄載淳是同治,兒子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自光緒帝登基後,皇權已經逐漸轉移到醇親王這一脈,光緒與慈禧同一年逝世,父親奕譞也早已仙逝,世襲了父親爵位的載灃毫無疑問獨攬大權。
慈禧死後載灃遵遺詔立兒子溥儀為帝,自己任監國攝政王,成為繼多爾袞之後大清王朝的第二位攝政王。此時的溥儀年僅兩歲,國家一切事物決定權便到了載灃手裡,在清朝最後的三年中,他成了幕後實際統治者。
三、結語
黃仁宇曾說:「坐在龍椅上的人,要不是以出賣旁人為習慣的老手,就是一個被人愚弄一生的小兒」,結合晚清最後三位帝王以及背後的統治者來看,無疑是一句囊括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