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為親王,爺爺哥哥兒子卻都是皇帝,晚清最混亂的統治階層

2020-12-22 騰訊網

提到晚清時期的歷史,人們印象中大多充滿晦澀和壓抑,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到了晚清時期已經走到了末路。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始,英法聯軍陸續侵入中國,同時國內各股勢力湧出,面臨著多面衝擊的局面。

此時的清王朝依舊維持著自身的統治,在子嗣凋敝、局勢動蕩的情況下,清朝的統治階級也發生了一系列改變,最無常也最唏噓的,莫過於在晚清最後三位統治者的身上。而作為旁儲的多位親王,也不約而同地捲入皇朝勢力漩渦中,愛新覺羅·奕譞與愛新覺羅·載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親王。

奕譞與載灃是父子關係,奕譞是第一代醇親王,第五子載灃在其薨逝後襲爵成了第二代醇親王。他們除了都身為醇親王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便是他們的兒子、哥哥、爺爺以上祖輩都是皇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晚清時期皇室子嗣稀少, 二是由於慈禧太后掌控權力,造成了統治階層混亂的局面。

一、醇親王一代:愛新覺羅·奕譞

愛新覺羅·奕譞的父親(道光)、爺爺(嘉慶)以上的祖輩都是皇帝,哥哥奕詝是鹹豐,兒子載湉是光緒,孫子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哥哥鹹豐以及慈禧親生兒子薨逝之後,為什麼他能在眾多兄弟之中脫穎而出,讓慈禧選中自己的兒子載湉繼承了大統?原因有兩個:

1、血緣關係

鹹豐帝與奕譞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他的大福晉則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兩兄弟娶了兩姐妹的情況,在憑藉姻親聯誼的清王朝很普遍。有了這一層血緣關係,也讓慈禧太后在親兒子逝世以後,產生了讓奕譞第二子載湉繼承大統的想法。

2、政治立場

鹹豐帝死後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慈禧手裡,奕譞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運動,從政治立場上完全支持慈禧,而慈禧也開始重用奕譞。

綜合上述兩個原因,再加上當時的光緒帝年僅4歲便於掌控,因此慈禧便立載湉為帝,實行垂簾聽政。此時身為光緒生父的奕譞成為了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控制著大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

二、醇親王二代:愛新覺羅·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的爺爺(道光)及祖輩都是皇帝,哥哥載湉是光緒,堂兄載淳是同治,兒子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自光緒帝登基後,皇權已經逐漸轉移到醇親王這一脈,光緒與慈禧同一年逝世,父親奕譞也早已仙逝,世襲了父親爵位的載灃毫無疑問獨攬大權。

慈禧死後載灃遵遺詔立兒子溥儀為帝,自己任監國攝政王,成為繼多爾袞之後大清王朝的第二位攝政王。此時的溥儀年僅兩歲,國家一切事物決定權便到了載灃手裡,在清朝最後的三年中,他成了幕後實際統治者。

三、結語

黃仁宇曾說:「坐在龍椅上的人,要不是以出賣旁人為習慣的老手,就是一個被人愚弄一生的小兒」,結合晚清最後三位帝王以及背後的統治者來看,無疑是一句囊括了所有。

相關焦點

  • 一府兩皇帝一攝政王,晚年卻不得安寢,身為皇帝的兒子也無能為力
    愛新覺羅-奕譞,父親是道光皇帝,哥哥是鹹豐皇帝,侄子是同治皇帝,兒子是光緒皇帝,孫子是宣統皇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溥儀。晚清三大鐵帽子王之一,一府兩皇帝,一朝攝政王,說的就是我們這裡的醇親王府!如此赫赫威名,身份顯貴的醇親王在暮年卻活得戰戰兢兢,甚至過世後仍被慈禧折騰得不得安寢。
  • 清末歷史照片,再現晚清社會各階層百態,原來真實的晚清是這樣的
    清末時期官員階層一對新婚夫婦。丈夫是一位官員,妻子也是來自富貴家庭。晚清時期一官員家的後花園。貴婦人相聚一起拉家常,站著的是她們的隨從丫鬟。圖為清末官員隨從轎夫休息的場景。他們席地而坐,享受短暫的安逸時光。
  • 不想當皇帝的軍機大臣不是一個好親王 | 人物誌
    今天是戊戌年,乙丑月,戊申日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是全國著名的5A級旅遊景區恭王府及花園,這裡住過乾隆年的大貪官和珅,還有差點當上皇帝的清朝和碩恭親王、傳說中的「鬼子六」奕訢。1833年1月11日,也就是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愛新覺羅·奕訢在大清順天府(北京城)出生,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
  • 晚清最明智的親王:放走了兩個人 一個滅了清朝 一個做了頭號漢奸
    晚清最明智的親王:放走了兩個人 一個滅了清朝 一個做了頭號漢奸 說起最明智的親王,當屬溥儀的父親載灃,他放走了兩個人,一個滅了清朝,一個做了頭號漢奸。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兩個人,清朝皇室能夠保存下來,只可惜溥儀後來投靠日本人,讓愛新覺羅家族走向了深淵。
  • 清朝最牛的王爺,兒子是皇帝,孫子也是皇帝
    在古代,除了皇帝之外,地位最高的就數那些皇親貴族了,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爵位,而這個爵位是世代相傳的,可以說這個頭銜就是家族的象徵。就好比清朝,就有著明確的爵位等級。只要是皇子都會有親王的稱號,但是這個爵位會一代比一代低。
  • 滿清王朝:雍正皇帝把皇帝位置傳給弘曆,和親王弘晝如何自保
    經歷過前朝風霜雪雨的「弘晝」是雍正皇帝的老兒子,雍正十一年被封為「和親王」,當這位「和親王弘晝」得知父皇雍正把「儲君」的位置留給了哥哥「弘曆」後,馬上退到幕後!裝傻充愣是這位「和親王弘晝」的最大本事,雖然不見了排序三哥的弘時在幹什麼,自明白未來的皇帝位置不是自己的,乾脆離他們遠遠的躲起來,自己當一位逍遙自在王。
  • 清初六大親王的快速凋零,平定三藩時康熙皇帝只能依靠這三位
    這其中,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剩下的四位親王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六人當中,除了代善已經年紀老邁,其他五位都是隨時可以率軍出徵的大將,都曾經親自帶兵徵戰,入關以後表現最突出的是阿濟格、多鐸、豪格三人。但是,在隨後的幾年當中,六位親王先後殞命,凋零的速度快得出奇。
  • 為什麼光緒當了皇帝,自己親生父親醇親王卻不高興,哭暈過去
    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是天子。可以說不管誰當了皇帝,應該都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尤其是自己身邊的人能當了皇帝,可以說自己多少也能沾點光。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個人聽說自己兒子當了皇帝之後,自己當場在朝堂大哭,哭暈過去了。這個可以說讓人匪夷所思,我們看一下具體的狀況。
  • 同樣都是魏瓔珞的兒子,為什麼一個做了皇帝,一個卻被乾隆厭惡
    最近清宮戲的熱播讓很多人都對清朝的歷史非常感興趣,特別是乾隆的寵妃,令貴妃。令貴妃在《延禧攻略》裡是一個重情重義,嫉惡如仇的人,絕不受人欺負,但是也不會去傷害別人,聰明絕頂又擁有美貌,自然讓乾隆愛到不行。在劇中魏瓔珞為皇上生了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阿哥,其實在歷史上令妃為乾隆生了六個孩子。兩個女兒,四個兒子。
  • 恭親王奕訢精明能幹,是晚清重要人物,兒子卻個個不爭氣
    其實論才智武功,奕訢都要更勝一籌,可是最後道光看中鹹豐的仁孝,便決定傳位給他。不過,在擬寫詔書的時候,道光特意指明,要同時冊封奕訢為親王。鹹豐繼承皇位後,就將弟弟封為恭親王。恭親王奕訢精明能幹,是晚清時期重要人物,清朝的鐵帽子王之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他授命為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籤訂了《北京條約》。
  •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十三歲,努爾哈赤死亡,直接被皇太極換為正白旗旗主貝勒(多鐸原本是繼承努爾哈赤二黃旗之一,皇太極繼位後將自己二白旗與二黃旗互換旗幟)。皇太極在位時,與皇太極對著幹,跟著多爾袞;當多爾袞掌權時,又跳到豪格一邊;這要換作其它人,腦袋都不知掉了幾回,可多鐸除了降爵,扣工資,還真沒當回事。
  • 醇賢親王和他的福晉們
    一個人他的父親、哥哥、兒子、孫子都是皇帝,這樣的人不要說在有清一代是獨一份,就是放到整個歷史長河中也是沒有幾個吧?!奕譞的二側福晉為劉佳氏,她生於1867年,死於1925年,她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祖母。劉佳氏從哪一年開始嫁給奕譞,我沒有查到。不過從她生子的年齡來算,大概在1882年。雖然劉佳氏與奕譞相伴時間並不長,只有八年,但是她是醇王生育力量中的主力軍。劉佳氏一生共育有三子一女,除了女兒早夭以外,其它三個兒子都健康的長到了成年。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當然我們的道光皇帝也不是單純看長幼有序的理念來選擇下一任繼承人。道光皇帝起初也想讓恭親王作為下一任皇帝,奈何天不隨人願。道光皇帝被鹹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鹹豐帝。鹹豐的老師是一位情商極高的學者,鹹豐的老師知道,鹹豐想要贏得高位,引起道光帝的喜愛,又無法超越恭親王的才能,就只能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孝道來感化道光帝。鹹豐成為皇帝。
  • 他是康熙皇帝哥哥,小時候願望是當一名賢王,後來實現了嗎
    當然,皇帝御駕親徵,重在參與,實際上指揮作戰的另有其人。從1690年到1697年,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主要依仗的大將,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福全。福全生於1653年9月8日,是順治皇帝的第二個兒子。順治皇帝的長子牛鈕只活了不到3個月,就夭折了,因此福全算是順治皇帝的長子。福全的母親是孝獻皇后董鄂氏。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太子,身為國家的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地位僅次於皇帝、皇后,擁有自己的官僚系統—「東宮」,可自置僚屬,置太子三師、太子三少等與朝廷大同小異的官員。同時,太子還能在京師,合法的擁有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重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 如果漢武帝穿越到晚清當皇帝,中國近代屈辱史,能被改寫嗎?
    反倒都把出賣國權的機會,當成了結交洋人的「機遇」。討好了洋人,他們就等於獲得了官場上最強的資本一樣,既可以保證自己在外部強力的支持下官運亨通,甚至還能借外力的支持挾持君主! 晚清的歷史,那叫一個不堪入目,仁慈之人不忍心去提起它的那種。 如果出個明君?
  • 清朝皇親國戚誰最有面子?碰見這位親王,皇帝和攝政王都禮讓三分
    可是在清朝,卻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縱然是一人之下的攝政王,碰到這個世襲爵位都要禮讓三分,這一爵位便是禮親王。清朝一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但是卻以禮親王地位最為尊崇,從清初至清末,禮親王在上朝時,都站在百官之首。甚至承襲禮親王爵位的貴族都可不受輩分排序的限制,哪怕輩分較小的禮親王,在其他親王面前,仍是地位崇高。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清朝與明朝一樣,在後期的皇帝再也難以出現康熙雍正這樣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治皇帝的名字叫載淳,他是鹹豐皇帝的兒子,同治皇帝的母親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堪稱清朝最頑固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前後,他幾乎沒有幹什麼大事,也沒有什麼值的記載的事跡。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