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2020-12-14 紅塵夢語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

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

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

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有關看過正史的小夥伴們對鹹豐皇帝的印象應該是很一般的,曾經學富五車的曾國藩,在我們眼中看似聖人的曾國藩在鹹豐皇帝的治理下卻不受重用,以至於到後來的時候,在鹹豐帝去世之後。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

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在封建傳統禮教的思想下,往往是長幼有序,而那當時的情況是鹹豐帝由於,提早出生,鹹豐比恭親王早出生,所以更具有名義上的先天優勢。當然我們的道光皇帝也不是單純看長幼有序的理念來選擇下一任繼承人。道光皇帝起初也想讓恭親王作為下一任皇帝,奈何天不隨人願。道光皇帝被鹹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鹹豐帝。鹹豐的老師是一位情商極高的學者,鹹豐的老師知道,鹹豐想要贏得高位,引起道光帝的喜愛,又無法超越恭親王的才能,就只能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孝道來感化道光帝。

鹹豐成為皇帝。

於是在道光帝出行時,鹹豐經常會在身邊噓寒問暖。在道光帝去世前,鹹豐和恭親王都在道光帝的身側,道光帝選擇下一任繼承人,便問了他兩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恭親王由於財富五車而且樣樣精通,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的雄才偉略。鹹豐卻顯得非常的孝順,在父親身邊噓寒問暖,並沒有滔滔不絕的講理論知識。鹹豐的如此這般座位,深深的贏得了道光皇帝的喜愛,所以道光皇帝將重任傳給了鹹豐,而在臨去世前,這道聖旨不僅下放到鹹豐的手上,還有另外一道聖旨同時下放就是皇六子成為恭親王。

奕訢成為恭親王。

奕訢雖然成為名義上的恭親王,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也藉由自己的勢力挑起了大梁,幫助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在封建古代有著諸多禮教的束縛,慈禧太后雖然重用了鹹豐帝,在世時看不上的諸多重臣,也提拔了和晚清四大名臣,這些名臣卻在私底下和恭親王私交甚好。這讓慈禧太后怎麼能安心的吃飽睡好,所以後來慈禧太后藉由各種藉口,讓恭親王一度閒置在家。

恭親王60大壽,只有6人到訪。

恭親王在家裡悠閒的過了10年,這10年間,歲月緩緩而過,恭親王在家裡置辦了60大壽的宴會,門庭卻依舊冷冷清清,到訪的人也就6人而已,這其中的緣由想必眾人都心知肚明。恭親王這滿腹學問卻在王府中日益消沉,在眾人眼中富麗堂皇的王府,卻蕭條得冷清。

結語:

都說歷史沒有如果,恭親王錯失了皇上的寶座,當恭親王有能力將皇位佔為己有時,他卻選擇了像韓信一樣願意去承擔一切。願意承擔一切的後果,卻換來功高蓋主後的冷冷清清。很多人記住了同治帝的弱小,想起了鹹豐帝的不作為,光緒帝的一生才華卻無一展現,卻很少能記住曾經的恭親王也有著非凡的才幹。

相關焦點

  • 鹹豐為何要在奕的親王名號前加上一個「恭」?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已經走到人生的盡頭,他在彌留之際讓軍機大臣拆封密匣,拿出早已立好的遺旨。可是當大臣們打開密匣時卻發現,密匣中有兩道懿旨:一旨「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另一旨是「皇六子奕封為親王」。
  • 文武雙全的恭親王,為何沒成為皇帝候選人,其實命運早有暗示
    但他的父親並沒有把皇位傳給他。使得奕訢不僅沒當上皇帝,反而淪落為奴,成了慈禧的「工具人」。奕訢如此優秀,道光帝為何不將皇位傳給他?本是能力優秀的皇子,怎會淪落為奴被慈禧利用呢? 奕訢固然優秀,但他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因此,不會被父皇優先考慮。 道光帝的所有兒子中,有一位皇子同樣優秀,而且立儲名正言順,他就是孝全成皇后的兒子——奕詝。奕詝出生前,發生過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正是這件事,早早暗示了恭親王的命運。
  • 恭親王奕假傳聖旨,如願封生母為太后,卻終生不再被鹹豐重用
    鹹豐皇帝奕詝與恭親王奕雖非一母同胞,卻都是由奕生母博爾濟吉特氏撫養長大的,兩人少時感情頗深,可惜在奪位之爭中漸行漸遠。在博爾濟吉特氏臨死前,恭親王奕假傳聖旨封她為皇太后,這一事讓兄弟兩徹底反目,鹹豐乾脆把恭親王踢出最高統治集團,終生不再重用。
  • 兩兄弟間的半世恩怨——清朝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的奪儲往事
    奕緯去世當年農曆六月,紫禁城又迎來一位皇子降生,排名老四,取名奕詝,他就是日後大清第九位皇帝——鹹豐。兩年後,皇六子奕訢降生,他就是晚清政局的另一位主角恭親王。截止道光十三年(1833年),道光連續得了三位皇子,這讓道光以及滿朝文武腦子裡繃緊的弦鬆了很多,再一次為人父的喜悅多多少少衝淡了先前錐心般的喪子之痛。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
  • 為何清朝末年,連續三代皇帝絕後?道光與慈禧慚愧的低下了頭
    第一個,道光皇帝的糊塗決定 道光在清朝歷史上可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之一,原因是當皇帝需要的文治和武功他一樣都不佔,而且為人處事也是糊塗的不行
  • 為何道光放棄文韜武略皆勝於鹹豐的鬼子六?原來是這個原因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鹹豐皇帝繼位,這個年輕人命運開始發生了改變,開始了他比較悲催的一生,面臨了中國最難的危局。可能這就是命吧,如果清朝皇帝不是鹹豐而是另有其人,那可能中國是另一番局勢了。但是皇位的繼承卻是由皇帝決定的。這樣從道光十一年開始說起,他的皇長子奕緯去世。
  • 清朝立賢不立長,那麼歷代皇帝的嫡子,都是什麼結局
    至於胤礽,一直是康熙最疼愛的兒子,康熙一心想要傳位於他。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被冊立為皇太子,康熙用盡心思培養他。然而,胤礽卻沒有變成康熙滿意的樣子。後來胤礽經過兩立兩廢,最終痛失繼承皇位的資格。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因罪被禁錮,直到雍正二年,于禁錮中去世,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
  • 道光朝皇位爭奪戰,她的「畫蛇添足」,讓兒子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導語,上一篇文章我們分析了奕詝(鹹豐皇帝)和奕訢兩個皇子各自在爭奪皇位問題上的優勢和劣勢,在交鋒過程中,是什麼原因導致鹹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后被皇太后勒令自盡?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海上如此,宮中亦如此。
  • 鞠躬盡瘁的恭親王奕,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竟因為這幾個原因
    而在這些推動的人之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最為光亮,他胸有謀略,忠貞機敏,他一生之中有兩次當皇帝的機會,但都失之交臂。他就是恭親王——奕。極具威望的恭親王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為法。恭忠親王繼以起,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懟,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焉。
  • 實力處處不如奕訢的奕詝,如何後來居上奪得皇位?
    道光在位之時,奕訢就表現出超人的聰明,而且有權術,實力在眾皇子中也很突出,道光對其也很滿意,視為接班候選人;而奕詝(音zhǔ)的表現在諸皇子中並不突出。最終決定自己能當皇帝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他們都想法設法在爸爸面前表現自己。一奕詝雖然能力處處不如奕訢,但是心機很深。
  • 不想當皇帝的軍機大臣不是一個好親王 | 人物誌
    今天是戊戌年,乙丑月,戊申日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是全國著名的5A級旅遊景區恭王府及花園,這裡住過乾隆年的大貪官和珅,還有差點當上皇帝的清朝和碩恭親王、傳說中的「鬼子六」奕訢。1833年1月11日,也就是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愛新覺羅·奕訢在大清順天府(北京城)出生,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
  • 曾經叱吒風雲,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恭親王,最終結局如何?
    其幼年時,由於鹹豐皇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去世,剛剛十歲的鹹豐皇帝奕詝,被道光皇帝交給孝靜貴妃撫養。當時奕比奕詝小兩歲,兩兄弟朝夕相處,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們一同學習文化、騎射,還曾共同研究創出了一套槍法和一套刀法。道光皇帝對兩個兒子相親相愛感到非常欣慰,他將槍法賜名為「棣華協力」,將刀法賜名為「寶鍔宣威」,比喻兩兄弟同心協力。
  •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他是道光的第六個皇子,因為自幼聰慧,早年也是立儲的熱門人選之一,是奕詝(也就是後來的鹹豐)的一大勁敵。就能力來說,道光其實更欣賞奕訢。不過後來奕詝在老師杜受田的授意下,「藏拙示孝」,以仁孝之心博取了道光的好感,奕訢才落選。奕詝成為皇帝以後,奕訢一直鬱郁不得志。直到奕詝死後,奕訢和慈安、慈禧兩太后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將鹹豐任命的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盡數捕殺。
  • 同為靜貴妃撫養的奕詝和奕訢,為何最終關係發展得如此惡劣?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病危,根據雍正年間確立下來的秘密建儲制,傳位於皇四子奕詝,是為鹹豐皇帝,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所謂的秘密建儲制,是指皇帝將手書的儲君名字,密封在錦盒之內,然後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待皇帝大行後,由親貴大臣開啟錦盒當眾宣讀,完成權力的順利交接。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一個是以恭親王奕訢核心的團隊。鹹豐(奕詝)出逃,命六弟恭親王奕訢留守京城,負責善後,與英法議和,這是鹹豐皇帝的無奈。為何這麼說呢?道光皇帝好似中了「魔咒」,在連喪三位皇后(其中包括鹹豐皇帝生母)後,便決定不再立皇后,將年僅10歲的奕詝交由靜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撫養。奕詝長奕訢一歲,年紀相若,加之一母撫養的緣故,關係非常親密。
  • 如果道光傳位給恭親王奕,大清還會不會亡?
    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們,尤其是晚清歷史,一定會對恭親王奕極為熟悉。網上時常有個段子說:道光皇帝如果傳位給恭親王而不是鹹豐大清可能就不會亡,把恭親王描述成懷才不遇的形象,好像只要奕掌權,大清的命運還未可知。今天小編就簡單聊一聊對此事的看法,究竟奕有沒有那麼的神通廣大?
  • 得位與失位:奕詝與奕訢到底誰贏得了機會?
    褒之者認為其勤政愛民、務實儉樸;貶之者認為其資質平庸,尤乏創力,顯然不是一個能夠開闢新局的皇帝;而他所處的,又是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道光才識顯然不敷。但褒貶雙方事實上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道光是一個以「守成」為取向的皇帝。他的這個「守成」,也體現在了他選擇接班人這一事關王朝賡續盛衰的關鍵問題上。
  • 鹹豐皇帝最看好的兩個兒子,各有優勢,為什麼選擇奕詝繼承大統?
    其中,在皇后鈕祜祿氏死亡之前出生的皇子有三人:皇四子奕詝出生後六天,皇五子奕誴緊跟著來到人間;第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皇六子奕訢降生。這三個兒子中,皇五子奕誴被冊立為皇太子的可能性不大。他狀貌粗拙,性情直率,不拘禮節,講話隨便,不大討皇父喜歡。對奕詝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奕訢。
  • 清末皇室三次立嗣,最激烈一次,十八人爭一個皇位,慈禧一錘定音
    所以,清朝最後四位皇帝,鹹豐、同治、光緒、溥儀都無後人。最終,只能把道光皇帝的後人都當作了近派宗支。恭親王的後人毓恆先生曾說,「清代新皇帝登基時,近支皇族人員都要站在兩邊的廊下參加典禮。然而,鹹豐登基時,卻因近支人員太少,規定凡道光後人都填充兩邊廊下參加典禮。」實際上,鹹豐登基時,道光的後人屈指可數,鹹豐就是道光活著的皇子中最年長的一位,前三位哥哥都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