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 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2021-02-23 詩憶今朝

主要人物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12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此舉遭各方反對而引發護國運動,使其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故。

1912年2月15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並通過建都南京的決議。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列強支持下,玩弄陰謀和權術,即以革命壓清廷委任他以軍政大權,又軟硬兼施,壓南京臨時政府妥協。他在南京臨時政府保證讓出政權以後,又策動軍隊和官僚壓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朝隆裕太后頒降懿旨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將領,亦主強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樣,清廷政權交給了袁世凱。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4日,孫中山至參議院辭臨時大總統職。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至此,南京臨時政府和清政府都把政權移交給了袁世凱。參議院同時建都南京,是根據孫中山的辭職條件做出的決議。孫中山的目的,是要袁世凱離開他長期盤據的北方勢力圈子,以受到南方革命環境的制約。孫中山同日親謁明孝陵,既是為了向推翻蒙古統治的明太祖致敬,又是一種政治姿態,意在表明南京才是革命的首都。

負面評價

袁世凱身後的評價長期以來以負面評價為主流,這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正如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所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尚未見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在袁世凱去世後不久,就有黃毅《袁氏盜國記》、胡思敬《大盜竊國記》等醜化袁世凱的書籍刊行於世,著名思想家梁啓超亦給予袁世凱「東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國中極惡之極惡」、「最糟糕之統治者」等惡評。

袁世凱繼北洋軍閥而執政的國共兩黨均對袁世凱持否定評價,中國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原本認為袁世凱是「民國之友」,四萬萬人「殊堪嘉佩」,但在宋教仁案以後孫中山一改對袁世凱的評價,將其定性為「獨夫民賊」,並譴責袁世凱「改毀約法,解除國會,停罷自治,裁併司法,生殺由己,於奪唯私;偵諜密布於交衢,盜匪縱橫於邑都;頭會箕斂,欲壑靡窮,朋坐族誅,淫刑以逞;礦產鬻而國財空,民黨戮而元氣盡。軍府艱難締造之共和,以是壞滅無餘,而賊惡盈矣!」蔣介石亦謂「袁世凱是我們中國勢力最大的軍閥,爪牙遍布於全國。他憑藉著國家元首的地位,私心自用,帝制自為,自以為可以成功。而結果為總理所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所打倒,袁世凱竟以恐懼而死。」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稱袁世凱為「一世怪傑」,並說他「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而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共領袖毛澤東的秘書陳伯達在1946年所撰寫的小冊子《竊國大盜袁世凱》,將其印發全黨,該書稱袁世凱為「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結晶,一個集中的黑暗影」「是各帝國主義在華的總工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袁世凱作為「竊國大盜」的形象被廣泛出現於各種歷史教育和政治宣傳的場合,深入人心,因此有學者認為醜化袁世凱的根源即在於《竊國大盜袁世凱》這本書。1949年後國民黨退守臺灣,以後臺灣史學界對袁世凱一生的評價亦基本上是否定的;而20世紀80年代前的大陸史學界亦根據馬克思主義史觀,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幾乎對袁世凱全盤否定,論定袁世凱為「專制暴君」、「賣國賊」、「大地主大買辦階級代表人物」等。

正面評價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不再是全盤否定,而是逐漸趨於多元化。對袁世凱的正面評價逐漸多了起來。其首先表現在於對袁世凱的主要汙點如戊戌告密、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刺殺宋教仁、籤訂二十一條等事實真相進行澄清,其次是肯定了袁世凱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以及他維護國家主權所作的貢獻,最後發展為對袁世凱的肯定評價。一些人認為,以往對袁世凱的評價,存在著全盤否定、苛求古人的錯誤,對此,他們提出了一些具有顛覆性的評價和看法。祝曙光認為,袁世凱復闢的行為,「並不完全出於他的個人主觀願望,而是有現實基礎」,「不能過高地估計袁世凱稱帝的危害性」;季雲飛認為,袁世凱安陽袁林是「竊國大盜」的論斷「違背基本歷史事實」,這種「一刀切」式的史學研究方法「必須摒棄」;郭劍林認為,「正是由於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寬鬆政策,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師脫穎而出;蔡元培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學;邵飄萍、黃遠庸兩大新聞巨擘一則則「獨家新聞」、一篇篇時論文章眾口交傳;革命的報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言論、出版、結社自由;甚至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北洋時代的成長,也和袁世凱北洋政府寬鬆的文化政策、社會改革不無關係」。更有學者高度盛讚袁世凱為「真正的改革家」。有學者將其稱為「揚袁抑孫」現象,並認為這些觀點有矯枉過正之嫌。

客觀評價

事實上,許多知名人士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袁世凱的了解和研究,對袁世凱冷靜分析、客觀評價,採取了有褒有貶的評價方式。這些評價的共同點是:袁世凱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於稱帝。

袁世凱的英文秘書、著名外交家顧維鈞旅居美國時所撰回憶錄如是評價袁世凱:「袁世凱是軍人出身,曾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總辦,僚屬中也有像唐紹儀先生那樣受過新式教育的秘書和顧問,但他完全屬於舊派。和頑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當維新,甚至有些自由主義的思想,但對事物的看法則是舊派人物的那一套。他以創練新軍和任直隸總督知名,是個實幹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領袖人物。但不知為何他卻不喜歡旅行,從未到過長江以南。他為人精明,長於應付各種人物,但從未想過把才能應用在治理國家、使之走上民主化道路這一方面。」此外顧維鈞通過自己在外交談判中的親身經歷以及對袁世凱的觀察,指出袁世凱「是一個愛國者,即他在處理對外關係中,特別是對日關係中,唯恐喪失中國的主權。」

加拿大華人歷史學家陳志讓認為「袁世凱公開的目標就是要創建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如果這意味著無視共和國的民主原則的話,那麼,他正是準備往此方向發展。袁世凱設想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由他統一的強國的願望,是他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本質的反映」,同時又說:「如果他在1911年結束其政治生涯,也許我們對他的評價還不至於那麼苛刻。然而,就史實而言,他既不能作為一個政治家、也不能作為一個誠實正直的人而受到我們的尊敬。甚至袁世凱為其自身的利益所作的努力亦遭失敗,這就是一個鐵腕人物的結局。」

袁世凱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評價袁世凱說,「雖然袁有個人野心,也熱望貫徹他自己在中國政體應該如何組織這個問題上所持的觀點,但他還不是極端利己主義者,不要求別人屈從和諂媚。他冷酷無情,為了政治目的殺人如草菅。而他個人的種種工作聯繫卻是親切、隨和的。他重視下屬在政治上對他的忠誠,但並不鼓勵對他個人的廣泛崇拜。作為總統,他的種種過分行為,與其說是由於自我誇大引起的,還不如說是由於嚴格的官僚政治的觀點引起的。」至於袁世凱為何遲遲不能認識到決定稱帝是一件無益的事,這「既可以歸咎於受到野心的蒙蔽,也可以歸咎於頑固堅持對中國國情的獨特分析,兩者都一樣恰當。」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袁世凱是一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評價他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大小政務一把抓。事必躬親。其為人也,雖乏遠大的政治理想,然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不治私產。雖妻妾眾多,然並不沉湎於酒色。對詩詞歌賦,他也頗能哼兩句,但不搔首弄姿,以詠吟自傲;更無玩物喪志的惡習,收藏甚麼骨董字畫,品簫吹笛,風流自賞。平生所好,唯抓權秉政;縱橫捭闔,他確是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動物,對政敵的鬥爭,也你死我活,初不稍讓。」唐德剛寫道:「袁世凱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衛晚年之做漢奸,異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契機只在一念之間。悲夫!」

袁林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境內的太平莊,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墓地所在。袁林的建築「仿明陵而略小」。墓園建築最大的特點是中西合璧,堂院前的部分是明清皇陵的風格,堂院後的墓園部分則具有西洋建築特色,整體看來非常別致。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今天|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1911年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漢、上海齊集南京,決議於12月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公舉黃興為大元帥,黎無洪副之。黃興堅辭不就,遂又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不及半月,正副帥位忽又倒置,時人譏為兒戲。而黃興、黎元洪皆不能來南京赴任。21日,黎無洪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黃興再辭。
  • 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導語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卻少有人知道,在孫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實已經選舉了一位「大元帥」——黎元洪。另外,撥開歷史迷霧,袁世凱真的自始至終都那麼不堪嗎?
  •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
    106年前的今天,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
  • 歷史上的今天:1938年5月17日,曹錕病逝,曾為民國大總統
    1923年10月,以5000銀元一票的價格,共收買了590名國會議員,曹錕被選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世稱「賄選總統」。曹錕是直隸天津人,1862年出生,父親曹本生是船行的一名普通造船工人,一家10口度日艱難。
  •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精選10幅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堪稱書法大家
    袁世凱 袁世凱在清廷退出中國政治舞臺沒有發生血雨腥風,保護故宮方面是有貢獻的,在共和初期一個統一的中國方面是有貢獻的,雖然沒有形成中央集權政府是因為歷史發展和天下大勢沒有形成
  • 【紀念】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和享譽世界的傑出人物,孫中山對中國歷史進程所起的決定性影響,是無人可以替代的。讓我們一起回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的那一段歷史……在中華民國時期,孫中山之名世人皆知,但實際上,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前,孫中山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因為他長期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
  • 孫中山擔任大總統,已經大權在握,為何還讓位給袁世凱?
    如果孫中山坐著臨時大總統的座位不讓,可能袁世凱就靠手下的北洋軍再搞一個新的總統座位。革命軍和北洋政府達成妥協五族共和是南京臨時政府定為國策——北洋妥協。五色旗是南京臨時政府的國旗——北洋妥協。定都北京——革命軍妥協。大總統袁世凱——表面是革命軍妥協,實際上袁只當了議會制下的虛權的總統,是北洋在妥協。
  • 中華民國歷史的8位大總統,你了解幾個??
    從1912年到1948年中華民國歷史上共有八位總統:孫文(臨時)、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琨、蔣中正、李宗仁(代)。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12月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
  • ——袁世凱與石室金匱(上)
    師法前朝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於1913年10月唆使軍警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不久又強行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其後,為擴張總統實權,他又組織約法會議,修改《臨時約法》。1914年5月1日,《中華民國約法》公布,《臨時約法》隨之廢止。
  • 《臨時約法》:革命黨給袁世凱的金剛箍 今日值得花時間
    據孫中山的秘書張競生回憶,在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時,孫中山曾指示:「我們對袁世凱,要講究方法,把他緊緊套住。」「這是給孫悟空戴上金剛箍,使他不能隨便作怪。我們雖有革命勇氣,但經費支細,各省督軍大都各自為政,所以現在只好利用袁世凱。希望他能將對抗民國的因素,轉化為擁護民國的因素。
  • 1912年民國大總統4位候選人,誰才是眾望所歸
    導語 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
  • 向孫中山臨時大總統授印的趙士北
    曾任唐山交大校長的梁如浩(1905年5月至7月任唐山鐵路學堂總辦),其兒子娶了唐紹儀的女兒,所以這唐山交大的前後兩任校長也沾上了親戚關係。趙士北、梁如浩、唐紹儀都是幼年留美,況且他們又都是廣東老鄉,所以梁、趙二人能任唐山交大的校長,估計與此多少有些關係。1911年12月16日全國17省南京代表會召開,趙士北作為江西省代表參加會議,在會上被推選為臨時議會議長。
  • 已是大總統的袁世凱為啥還要稱帝?聊聊他的不得已
    要搞清楚袁世凱為啥要稱帝,我們就得了解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後的袁世凱面臨著一種怎樣的執政環境,我們還有必要了解袁世凱過往的個人經歷,以及他與對封建制度以及民國制度的不同理解和認識。
  • 袁世凱當時出任大總統,是眾望所歸,他又有什麼必要選擇稱帝
    大清朝的死亡方式,和歷史上所有朝代的死亡方式都不一樣。它不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不是哪個權臣把皇帝的皇位給奪了;不是地方上哪個諸侯起義,圍攻京城,把皇帝逼死了;也不是外國入侵,把國家給佔領了。清朝是全身潰爛而死的。一小部分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接著全國都在起義,都在鬧獨立。可以說,當時完全是亂成了一鍋粥。亂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人站出來當領袖。但是當時卻沒有恰當的領袖。
  •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 1915年的今天,袁世凱開啟83天的皇帝生活
    ,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最終,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 孫中山做大總統不久,為什麼要讓位袁世凱?不讓不行嗎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藉助多方革命力量迅速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而孫中山本人也被推選為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可惜不久之後,這大總統的位置卻被袁世凱奪去了,人們稱這個過程為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那麼問題來了,孫中山當時必須要讓位給袁世凱嗎?不讓會發生什麼?
  • 維基精選:【袁世凱】
    1905年10月末,袁世凱在河間府舉行河間秋操,為中國地區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現代化正式野戰演習。1906年又舉行了彰德秋操,中外矚目。1898年的戊戌維新因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未能推行。《辛丑和約》後,立憲聲浪日漲,慈禧太后於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立憲,領導者正是掌握北洋大權的袁世凱。經過月餘準備,由袁世凱主導的官制改革方案出爐,因對滿清親貴不利,又遭反對。
  • 疑點:八上歷史《孫中山為什麼要讓位給袁世凱》
    以英國為首的列強為使其中國利益不受損害,表面上主張對中國革命實行保持中立的不幹涉政策,實際上卻竭力扶持袁世凱上臺主政。袁世凱上臺得到了列強在輿論、和談、財政和外交四個方面的支持。 革命派流露出的民族主義情緒及其缺乏穩定政局的能力,使西方傳教士感到其利益受到了一定威脅,態度逐漸發生變化並最終選擇了袁世凱。
  • 袁世凱的繼承人:死後墓地被挖開,兩件文物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81,閱讀約2分鐘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去世。袁世凱死後,誰是他的接班人,成為北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於接班人,袁世凱病逝前有自己的考慮。袁世凱死後,大家迅速打開袁世凱的遺書。接班人的名字寫了三個人,分別是「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黎元洪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筆者認為,即使袁世凱沒有留下繼任者,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究其原因,除了《臨時約法》和民三約提供的法律依據外,黎元洪被認為是與南方有一定關係的人,因此得到了南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