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後,孫中山想的是驅除韃虜推翻帝制建立民國,袁世凱想的是推翻滿清取而代之建立帝國,在推翻滿清皇帝這一點上兩派取得了共識,接下來就要比拼實力,孫拼不過袁,當然得天下為公,禮讓袁公。孫中山有兩個目標,推翻滿清和建立共和。
因為實力不夠,就先做推翻滿清,袁世凱有這個能力。之後袁搞帝制被眾人推倒,孫的目標直到死都是搞共和,最終新中國完成了。今天國人以為推翻滿清很容易,其實滿清對外不行,對內鎮壓還是很精通的,孫中山為了這個目標做了妥協。孫是個理想主義者,袁是實用主義。孫後來耍了袁一把,孫下臺時把總統制改成內閣制,想讓袁的大總統位置變成擺設。
北洋軍比革命軍更強大
武昌起義後,湖北第8鎮殘餘士兵與由河南開來的清軍援軍將陣腳穩定在劉家廟一線,張彪此時也在軍內。待馮國璋的第一軍到達後,清軍就開始反攻,接著就是陽夏保衛戰,漢口漢陽均告失守。民軍的戰鬥力比起清軍還是差一大截。所謂的對峙,用停戰來形容更合適。袁世凱出山之前,清軍敗退的原因有兩個。
·部分軍隊參加革命軍,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
·端方帶了一個標前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
並非朝廷調不動。河南混成29協立馬派兵趕到湖北,8鎮殘兵也能穩住陣腳。換句話說,清軍只是被突然爆發的起義打亂了建制。蔭昌的援軍是所有援軍中最大的一路。這路慢慢走,不代表所有援軍慢慢走。湖北民軍瞬間膨脹成八個協,部分還是來自於清軍起義,這種情況下清軍只能退。準確來說清軍經歷了退卻,相持,反攻,追擊,停戰這幾個狀態。退卻和相持加一起也就是十天多,袁世凱到達後就變成了追著打了。袁世凱重新上臺後,革命黨根本打不過北洋軍,打是為了逼迫革命黨讓步,不打是為了逼迫清廷退位,反正都是老袁說了算。
首先北洋軍打得過革命軍,北洋軍放棄鎮壓革命主要是因為清廷中央沒錢了,臨時總統的位置只是原因之一。革命黨的力量比較弱,只有二次革命兩廣兩湖幾個省是真心擁護孫中山的,而且革命黨對統轄各省控制力,遠遠比不上北洋系對北方諸省的控制力。
辛亥革命的主力南方立憲派都是支持老袁的,這才是老袁的夠輕鬆鎮壓二次革命的原因。不得不說孫中山辦事真的非常不地道,先提出把臨時大總統讓給老袁,然後又把總統制改成國會制,一點誠意都沒有。清末民初的北洋六師是民國陸軍的巔峰,除了數量太少,其戰鬥力放在一戰戰場上都足夠使用。
辛亥革命前,清朝財政已經崩壞,各省兵變不斷,辛亥初期這種情形更甚。辛亥革命爆發後,大部分是城頭變換大王旗,同盟會能掌握的革命力量有限,除北洋軍外,大部分地方軍閥較親近立憲派(之後的進步黨),頂多也就是革命同路人。另外因為消息閉塞,當時包括袁世凱在內的很多政治人物還都認為孫中山帶著一筆巨款回國。
北洋不打穿南方,武力統一,並不是北洋軍戰力不行,而是袁世凱只有北洋軍。武昌起義之前,袁世凱已經賦閒好幾年了,如果沒有武昌起義,袁世凱這輩子都未必再有起復的機會,北方不是袁世凱的本錢,所以不是袁世凱沒有武力統一,袁世凱賢憑藉武力逼清朝把權力全部交給他,他先統一了北方。
統一北方之前,他需要南方穩定不鬧事,給他時間,所以袁世凱可以接受議會制,可以接受在一些人看來,軍隊絕對優勢下不應該接受的條款,因為他知道,只要北洋軍在手,什麼制度都不重要。袁世凱他啥都不缺,金錢,權力,他都有,但是他還是和孫中山合作,這是一個老奸巨猾之人,請注意老奸巨猾之人不是無能之輩,不識時務之人。
袁世凱深知這個天下,革命黨不是太平天國,這是民族革命,不是錢的事兒,而是信仰的問題,這個東西袁世凱他以前的收買套路,很多時候不靈,大清朝可以收買,那些王公貴戚,腐朽到骨子了,可以收買,但是革命黨很多買不動,所以必須要合作妥協。
北洋集團借著辛亥革命的由頭逼宣統退位的,這裡頭同盟會的貢獻真的很小;而且北洋軍真的是隨便碾壓這群所謂的"革命黨"。如果孫中山坐著臨時大總統的座位不讓,可能袁世凱就靠手下的北洋軍再搞一個新的總統座位。
革命軍和北洋政府達成妥協
五族共和是南京臨時政府定為國策——北洋妥協。五色旗是南京臨時政府的國旗——北洋妥協。定都北京——革命軍妥協。大總統袁世凱——表面是革命軍妥協,實際上袁只當了議會制下的虛權的總統,是北洋在妥協。而且孫中山驅除韃虜是指驅除滿清權貴、驅除"害漢人的滿人",並且同盟會有大批滿族蒙古族革命黨。
在此基礎上,孫中山反對五族共和,是指五族共和意義不明,實則維護了滿清貴族的利益。但是,這件事孫中山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妥協了。因為當時的重中之重在孫中山看來是民生主義,而非民族主義,為了民生,可以妥協民族。
北洋的立場:1912年1月1日,北洋諸將宣誓效忠清廷,並加緊對南方攻擊。代入當時的情況,袁世凱是從慈禧,李鴻章等人的陰影之下成長起來的。他是科舉不第的讀書人,當了一輩子大清子民,直接跳反是有心理壓力的。辛亥之前,他已經被排擠到歸隱避禍。所以認為當時北洋已經完全做好賣掉大清的準備,是不符合實際的。北洋和南京的談判不是一天時間坐在桌子上就確定,雙方前後拉鋸,邊打邊談。
北洋的態度也是在逐漸改變的,一開始肯定是以忠清忠君為大義(心裡不一定這麼想),然後看到全國的形勢,確定了大勢已去人心向背之後才開始同意清廷退位的。至少在隆裕太后這些滿清掌權者心中,認為袁世凱是個忠臣才會起復他,所以在談判初期,北洋是一副大清忠臣的態度是沒有問題的。
北洋能夠鎮壓革命黨是在11月之前,即只有湖南湖北獨立時,但是袁世凱自作聰明,要慢慢打,結果清廷半壁江山獨立,到了年底,清廷只有直隸、東三省、河南、蘇北、山東,湖北北部等地,東南財源沒了,列強也宣布中立。北洋的初心是養肥自重、趁機奪權、而後再削平叛亂、逼宮篡位、自己組建政府。現實是湖北一省獨立、北洋奪權成功,但是局勢迅速惡化,清朝半壁江山已丟,北洋企圖攻佔南京、武漢,取得軍事政治主導權,但還是失敗,最後不得已,以歸順南京臨時政府為條件,換得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一個虛權的大總統。
南京臨時政府是革命派主導的政權,立憲派雖然混進來了,但是沒能像武漢那樣取得大權,1911年11月武漢方面組織會議,直接宣布邀袁為大總統,後宋教仁黃興堅決抵制,到了12月各省革命派匯聚南京,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還非常雞賊的以"部長取名,次長取實"的辦法,架空了立憲派。袁世凱二次革命後,武力解散國會(由南京臨時參議院所整組),導致原國會議員四處動員各地軍閥反袁,袁只得稱帝、重組政權來否定這個國會的政治合理性,最後玩脫了,段祺瑞因為不承認這個國會也垮臺,孫中山和西南軍閥高舉護法旗幟,國會議員為之奔走,竟成南北割據局面。
袁世凱逼迫清朝皇帝退位
清政府垮臺,根本原因是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不願意再頂著清政府這頂帽子了,於是清政府就下臺了。表面上是革命黨推翻了清政府,其實是袁世凱這些軍閥拋棄了清政府,清政府才垮臺的。如果袁世凱他們還願意繼續奉清政府為名義上的共主,革命黨根本沒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中真正撿了便宜的其實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而不是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袁世凱比不了曹操,但是袁世凱所處的政治環境比曹操要好得多。曹操時代,天下人還是以漢室為正統。而袁世凱時代,或者說自從東南互保之後,清廷的架子就已經爛了,已經沒有人把紫禁城放在眼裡,所以袁世凱逼清廷退位,連個勤王的都沒有。
袁世凱逼宮是因為當時全國消滅孫中山革命黨的軍隊拿得出手的只有袁世凱訓練出的北洋六鎮部隊,剩下的一些清朝老式軍隊戰鬥力不行,北洋軍隊當時幾乎被訓練成袁家軍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載灃重新啟用袁世凱,而袁世凱復出的條件是朝廷必須給予他大權在握,導致最後根本沒有人能制約袁世凱勢力,這以後袁世凱才逼宮的。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革命的火苗越燒越旺。歷史不會因為某個人而有重大改變,天下苦清久已,內憂外患,喪權辱國,大規模的起義數不勝數,只不過沒人去想方設法團結他們,一但出現了一個能夠讓兩方都接受的人,自然而然,清朝滅亡。革命黨以孫文為主,先進的思想慢慢進入中國,革命的力量也在慢慢凝聚,不是畫一個大餅就能解決的,清政府在慈禧在只能壓住滿族大臣的心,從而壓制漢族大臣,但是只要有足夠的機會,這些漢族大臣也會給予慈禧致命一擊,北洋軍閥鎮壓革命軍的同時也在逐漸削弱,革命在慢慢壯大,北洋軍閥中也逐漸有了革命者,如果慈禧不早死,也無濟於事。
孫中山和袁世凱兩人的政治生涯相差太大問題,袁在長期在京津地區,又受近代以來和帝國主義戰爭,以及推薦人李鴻章籤訂兩大條約而背罵名,深知領土的重要性,誰分裂誰就是賣國賊,這應該是中國歷史最大的政治正確與否的評判;而孫中山革命之路坎坎坷坷,又沒有一支成熟的軍隊,不得不有親日親俄而獲取革命資本的傾向。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人物也沒有完人,很多人的評價是受當局意識導向影響,歷史和現在一樣是多色彩的,但是變成黑白更便於宣傳。
孫中山沒有能力帶領國家,袁世凱是實權人物
孫中山是一個革命家、演說家,但卻不是一個軍事家,沒有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思想,更沒有軍事指揮理念,所以從臨時大總統下來後一直被軍閥利用,別人只是利用他的名義搞事,根本不會聽他的命令。孫中山當時影響力很大,很會宣傳,思想也很前衛,但是他絕對沒有這勢力滅袁世凱,袁世凱手裡當時有當時國內最厲害的北洋軍隊,差不多整個清朝後期的軍隊勢力都在他手裡,也正是這點,大清是拿他沒辦法的。
近年來一些關於民國初年政局的學術文章,反映出袁世凱本人對於大總統和皇帝的區別也不太明確,總認為就是換了個馬甲,而且對於議會政治更是全然不通。民國初年實力最強的北洋軍以及很多地方軍閥在議會沒有自己的政黨或者說代理人,袁世凱只能選擇與康、梁的進步黨合作。二次革命的爆發與同盟會自己作有一定關聯,宋教仁都說出阿貓阿狗做總統都一樣的狂言了,國民黨在議會裡頻繁倒閣,搞得全國上下對議會政治抱有反感,給袁世凱倒行逆施提供了契機。實質上,民國初年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中央集權來解決財政困局,包括蔡鍔、黎元洪等地方實力派都主張實行總統制是有一定道理的(類似於戴高樂的政治主張)。
孫中山不是英明神武,他的能力不足以駕馭國家,甚至說都不能算是一個特別成熟、合格的政務官,是一個富含革命浪漫主義、樂觀主義但一線工作經歷不足的人物。南京臨時政府也就只能實際控制住南京附近加上廣東一部,各省出兵畢竟是為了分享革命勝利果實,而不是真心為革命。這從側面證明了革命軍組成混雜,南京臨時政府派不出餉銀隨時可能譁變。(不過也不能全怪臨時政府籌款不利,南京淪陷前張勳運走了200萬銀元,南京光復時也沒發工資,亂兵又洗劫了一波,還沒恢復生產就不停打打打)。
張紹曾可以反清廷但不敢反袁,閻錫山也和袁暗通款曲,吳祿貞倒是興中會成員,一時血勇吧。關鍵是這些人反清不反北洋,或者說是革命同路人但不是革命同志,他們當時又沒組成黨(安國俱樂部是後話),附庸袁世凱搞軍人政治最符合實際利益。看民初政治,各省督軍多和代表本省的國會議員不睦,這也是為何袁解散議會時很多人並不反對。
當時財政困難,誰能借來款解決當時中央政府的財政困難,很大一部分就能接管當時的中國政局,何況袁世凱還有軍隊,看似正統的傳承,以及外國的認可,可以這麼說袁世凱在當時能夠掌握中國大總統這個位置是必然的,甚至現在復盤,也沒有人能夠替代,他一死就是軍閥混戰。至於孫中山,他是革命家,不是政治家。孫中山的主動讓位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槍桿子的重要性。二次革命的時候,孫中山依然沒軍隊,軍閥不支持他的時候,他就毫無作為。
辛亥的情況對於他更是嚴峻,事實上是革命軍跟袁世凱對抗,但名義上是叛軍跟清廷對抗。清廷還在,就根本無法談及共和。不要小看這個名義,北方各省還在清廷的掌握之中,都是袁世凱的勢力範圍,外國勢力也在觀望。而袁世凱本人,如果不和談,那就基本不可能選擇共和體制,他會直接做皇帝。袁世凱在世時,強人無數,無人可出其右,袁世凱去後,梟雄遍地,無人可以壓制。
孫中山提倡的共和主義,讓國人看到了希望
看看商鞅變法,後期商鞅坦然面對世族的報復,坦然赴死,根本不擔心秦國新法被廢除,因為秦國已經嘗到了變法的甜頭,新法深入人心,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中華民國也一樣,有了臨時約法,加上全國都傾向共和,孫中山根本不擔心會復闢。革命黨的目標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割讓權利是孫中山最厲害的舉動。不管這個舉動的動機是什麼,都客觀阻止了內亂。如果孫當時和袁談完之後,清帝讓位之後還繼續發動戰爭,那就是和袁一樣的野心家,會被唾棄的。但是孫能有那麼高的威望被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推崇,就是因為他在一個很黑暗的年代給中國人撕開了一個裂縫,讓中國人看到了一絲希望,這個就足夠可以了。曹操沒統一中國,但是你不能否認他的強大。孫中山一樣,他做的事情已經足夠讓人敬仰了。
以革命黨名義推翻政府,則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出現民意上的對立,如"反民復清"、"南北對立"、"新派與傳統派復闢"、"外國勢力與傳統勢力對立"。以清王室之將領,推翻清王室,則性質變為了國家內部革新,有利於政權交替。革命黨當時本身也比較鬆散,組織能力、基層控制力、動員能力本身也不強,雙方都是虛的,如果硬著頭皮雙方硬懟,基本就是走向徹底分裂,可能連名義上的統一都沒了。
如果從實際情況出發,由袁出來先實現名義統一,再逐漸解決內部問題,確實是一條路子,雖然後來確實也失敗了,但中國始終是名義和法理上統一的。起碼不開上帝視角,回到當時情況,確實是個可能還算不錯的辦法,而且當時沒有任何經驗可談,可不像我黨後來那樣,前前後後看下來,包括自己前期也有不斷試錯,逐漸有了清晰的正確路徑。
帝制下,大家再有權有勢那也是清廷的奴才,即便是假共和,只要推翻了清廷大家都享受到了甜頭,自然沒人願意去做奴才了去開歷史的倒車。籠絡舊勢力來促成成果,這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導致的,也是盡力用相對比較溫和的方式來換取革命成果。所以為什麼歷史書上說,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績是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革命後,權勢滔天如袁世凱,法力充足如溥儀,一旦宣布稱帝復闢,那就要面對全國上下一致的反對。
辛亥革命後邊疆地區都出現了分裂勢力,清帝統治權的轉移涉及到一個天命轉移的問題,沒有這個少數民族地區認可的天命的傳承,經過政體變革這種歷史變遷,中國很容易走向分裂。民國時期共和政體的建立卻仍然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共和,這是一個奇蹟,而奇蹟的形成其實是多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其中也包括清王朝。
革命成功和讓權不矛盾,如果革命成功為了避免戰爭而讓權就堪稱偉大。革命的口號是驅除韃虜,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的情況下沒有做過多糾纏。想快速修復南北方關係快速達成和解,快速振作中國也沒有問題。孫的行為,歷史說是理想主義者,也可以理解的。他一直在對現實妥協,這行妥協是就是孫過人的地方,至少動機很好。國民黨名義能統一中國,是因為蔣是在孫的基礎上達成的,是為了舉例說明孫如果堅持不讓權,也不是沒有和北洋軍爭的資本的。畢竟最後結果顯示還是革命軍勝利了,至少不敗。所以這個讓權顯得異常偉大和難能可貴。真的在當時避免了南北分裂,生靈塗炭,這個已經不是一般人能想到和做到的,孫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給中國人帶來一絲曙光的人。
參考文獻:《辛亥首義史》,《辛亥革命在南京》,《辛亥:搖晃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