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密親王奕劻(「劻」,拼音:kuāng,注音:ㄎㄨㄤ;滿語:ᡳ
ᡴᡠᠸᠠᠩ,轉寫:I Kuwang;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8日),愛新覺羅氏,乾隆帝弘曆曾孫,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長子。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封世襲罔替慶親王。清末新政時期領班軍機大臣,廢軍機處和大學士後,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鹹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十年(1860年)正月,上三十萬壽,進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大婚,加郡王銜,授御前大臣。
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十月,進慶郡王。十一年九月,會同醇親王辦理海軍事務。十二年二月,命在內廷行走。十五年(1889年)正月,授右宗正。光緒大婚,賜四團正龍補服,其子載振頭品頂帶。二十年(1894年),太后六十萬壽,懿旨封慶親王。
二十四年(1898年)封世襲罔替親王(鐵帽子王)。
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庚子事變中,留京會同李鴻章與各國議和。二十七年六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奕劻仍總理部事。十二月,加載振貝子銜。
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授奕劻軍機大臣,仍總理外務部如故。尋命總理財政處、練兵處,解御前大臣以授載振。三十四年(1908年)以親王世襲罔替。
宣統三年(1911年)出任首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組成慶親王內閣。武昌起義後,邀請袁世凱代其出任總理大臣,自任弼德院總裁。後配合袁世凱勸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遜位。民國後,與其子載振攜袁世凱賄絡之滙豐銀行兩百萬銀元巨資遷居天津英租界,後來又遷回北京西城區定阜街3號慶王府。
1917年1月28日病死府中(一說青島),奕劻的家人請求遜帝溥儀賜予諡號,內務府把擬定的諡號「哲」送交溥儀,溥儀在當天患感冒沒有上課,無法與師傅們商量,只好自己決定,他沒有採納內務府擬定的諡號,另寫了幾個惡諡「謬」、「醜」、「幽」、「厲」等,溥儀的生父醇親王載灃勸說另賜個好諡號,溥儀拒絕,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怎麼可以給個美諡?只能是這個:醜!謬!」載灃又建議用「獻」做諡號,哄騙溥儀這有個犬旁,不是好諡,溥儀直接哭出來,乾脆不想給諡號了,最終南書房翰林決定諡號為「密」,溥儀以為不是個好字眼就同意了。溥儀後來從蘇洵的《諡法考》上看到「追補前過曰密」,想再改奕劻的諡號也來不及了。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令,允許其子載振世襲慶親王爵銜。
過去曾被認為是昏庸貪官。然而於推動清末新政,比較積極,例如支持沈家本進行法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