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吉 奕劻在義和團運動中的廬山真面目(上)

2021-02-23 近代史研究

作者為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文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注釋從略

奕劻在義和團運動中的廬山真面目(上)

孔祥吉

人物研究是義和團運動史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前由於受史料和認識的局限,對清王朝內部高層人物與義和團的關係,研究得並不深入。慶親王奕劻即是其中一個。奕劻本來是義和團事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是與慈禧關係最詭秘,最受慈禧寵信之人。但是,對其研究卻殊欠深入,以至對奕劻在義和團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亦不甚分明。本文試圖以原始檔案,揭示奕劻的廬山真面目。

奕劻(1838—1917),愛新覺羅氏,乾隆帝十七子永璘之孫,早年過繼給永璘第五子、不入八分鎮國公慶郡王為嗣。道光三十年襲封輔國將軍,鹹豐二年正月封貝子。光緒十年,奕劻時來運轉。三月,甲申易樞發生,恭親王奕被免去一切差事,奕劻開始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管理總理衙門事務,並晉封為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奉懿旨晉親王。從此,在晚清政壇上,奕劻呼風喚雨,成了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對於奕劻究竟在義和團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長期以來並不清楚。世人對奕劻有太多誤讀。

其一,義和團成員本身,並不甚清楚奕劻的面目。一般的義和團成員「把奕劻當成了漢奸」,當作反對的目標。當時,坊間廣為流傳的有關奕劻的揭帖有兩個。其一為:

慶王爺於四月初九日夜間子時連得三夢:

玉皇大帝點化他,改天主,歸大清正道:你既吃了中國俸祿,反與外洋助力,此如不改,悔之晚矣。因天主爺、耶穌爺不遵佛法,大悖聖道與大清黎民,大街小巷任伊自便。今上帝大怒,免去雨雪,降下八萬神兵,教傳義和團神會,特借人力,扶保中華,逐去外洋,掃除別邦鬼象之流。不久刀兵就動,軍民難齊,惟此秉正公心,終能保全一家之福。見而廣傳,即免災殃。玉皇大帝發慈悲之心,救世扶民,先行通知:由四月十八日起,莫坐火車貪快,惟恐死在鐵軌之中;至於五月十八日,遍方鐵道俱都毀折,切囑爾曹,屆期千萬不可安坐火車耳。傳一張免一家之災,傳十張免一方之災難。倘見而不傳,必有大禍臨身。夢必醒兒錄之以救世。

另外一個揭帖的內容如下:

玉皇示夢慶王奕劻之二(天津)

慶王爺於三月初四日夜中子時連得五夢。

京都示,慶王爺於三月初四日夜中子時,連得五夢。言其夢雲,玉皇上帝點化,教他改天主,歸之大道。言說你既吃大清錢糧,為何給外邦出力?你若不改過,悔之晚也。只因天主教、耶穌教不遵佛法,欺滅聖賢,欺壓中國君民。玉皇大怒,收去雷雨,降下八千九百萬神兵,義和拳傳流世界,神力借人力,扶保中國,度化人心,剿殺洋人洋教。不久刀兵複流,不論君民商賈士農,急學義和拳。如若秉心虔裡[理],終能保一家之災。見單快傳,如若不傳,必受刀兵之苦。

這兩個揭帖,內容互有異同,在北京和天津等地流行。此外,俄國駐天津的情報人員,還將《由旅順華工處得來的義和團揭帖》,「附在關東省省長所屬外交處官吏庫羅斯託維支1900年6月12日的情報中」。該情報亦稱,「慶王爺連得三夢」云云,與上述揭帖內容大同小異。可見,此類揭帖,在東北地區亦有傳播。該揭帖流行如此之廣,其原因是奕劻長期任職總理衙門,與洋人打交道,誣其信奉洋教,處處為洋人說話。因而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義和團認為奕劻站在其對立面,是順理成章的。

奕劻在義和團高潮中,是否真的站在其對立面?應該如何看待這兩個揭帖?對此,長期研究義和團時期揭帖的專家陳振江、程歗,對上述兩個揭帖有明確的解釋:

慶親王即奕劻,時任大學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管理大臣。他反對人民群眾的反教會運動,並奏請慈禧鎮壓義和團。所以義和團很恨他,稱他為「二毛子」,並出此帖以示警告。當時端王載漪等人,利用義和團這種對奕劻等洋務派的仇恨情緒,造言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一龍」是指光緒皇帝,「二虎」一為奕劻,一為李鴻章。此謠聳聽一時,但並非整個義和團運動的口號。

陳振江、程歗兩先生長期合作,對搜集、闡釋義和團揭帖多有貢獻,他們這種端王載漪等人企圖利用義和團,將矛頭指向奕劻的觀點,長期被史學界接受。

其二,親身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的清朝官員,對於奕劻的政治態度及其與慈禧的關係,也不甚瞭然。當時,有一位頗有頭腦的京官李希聖(1864—1905),可稱為典型代表。李希聖,字亦元,湖南湘鄉人。光緒十八年考中進士,而後在刑部擔任主事。張百熙於庚子之變後接管京師大學堂,李希聖成為他最重要的助手。義和團事件發生時,36歲的李希聖就住在北京。他留意時事,注重搜集史料,立志將這段不同尋常的史實,記錄下來供後世史學家研究。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兩個多月,李希聖於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離京南下探親,半個月後在上海寫信給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亨嘉稱:「希聖自出京後,見聞隔絕,此後諸事,求吾師屬抄胥錄出,免致放失;尚擬賡續成文,以備史官之採。」 可見,李希聖對義和團史實確實留意、記錄,不願因離京而中斷。在《辛丑條約》籤訂的第二年,李希聖出版了一本《庚子國變記》,頗受學界推重。翦伯贊等所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四大本史料中,將李書列為史料之第一種。翦先生在《義和團數目題解》中稱讚此書為「較好資料」。

據李氏此書記載,榮祿曾經勸說慈禧別殺徐用儀等人。其文曰:

榮祿方入對,知將殺用儀等,至殿門……太后袖出詔,祿頓首曰:「祖宗時不輕殺大臣,今誅之太驟,罪不明,臣亦見奕劻,奕劻言不可。」太后曰:「奕劻喜與他人事耶?為我謝奕劻,行將及若矣。」旬日之內,連殺五大臣,詔辭忸怩,無左證。又欲殺奕劻……會城破而免。

可見,在李希聖的筆下,奕劻不但力主剿滅義和團,而且也不主張殺徐用儀等五個反對「用團」的大臣,因而與慈禧、載漪等人關係緊張,以至於鬧到慈禧要殺奕劻的程度。

其三,非但京官們有此認識,即使那些駐北京的外交官也認為,由於奕劻反對義和團,導致了他在清政府上層被排斥。英國駐北京公使竇納樂(Claude M.MacDonald)於1900年6月5日同慶親王奕劻舉行了一次會晤,並將會見情形向外交部報告。竇納樂記下了當時會談的情況:

慶親王在談到義和拳的時候,所用的毫無希望和無能為力的語氣,給我的印象如此深刻,所以我回到使館之後,便致電艦隊司令,詢問他是否能夠再撥給七十五名士兵。我的會晤的另一結果,就是使我確信長期以來我所懷疑的事情:總理衙門即使有慶親王作為它的發言人,已不再有效地代表中國統治勢力;同時我感到,他作為推動中國政府的一個槓桿,正在徹底瓦解。

這位英國外交官,只是從表面上看問題,認為由於奕劻堅持反對義和團的立場,已經使他在政治上的影響「徹底瓦解」。

以上均為義和團運動中間,一些當事人對奕劻的評價。長期以來,受這些史料的影響,不少學者均認為,奕劻同主張利用義和團的慈禧、載漪等人觀點對立,關係緊張。譬如,戚其章先生在《論庚子事變中的和戰之爭》一文中,提出「載漪、剛毅等也把奕劻看成了阻撓他們『撫團剿洋』的主要障礙之一」,「甚至曾有載漪欲殺奕劻之說」。《清代人物傳稿》所收「奕劻傳」亦謂:「奕劻的態度引起義和團憤恨,稱他為『二毛子』、『天主翁』。天津的一張揭帖警告奕劻:『你若不改過,悔之晚也』。」

我本人過去亦認為,奕劻作為總理衙門大臣,經常處理與各國關係,對義和團堅持主剿的態度,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最近發現的一件檔案,卻使我從根本上轉變了那種認為奕劻在義和團運動的高潮期間,即庚子五月二十日後宣戰至慈禧出逃以前,對義和團持堅決反對立場的認識。這件檔案就是軍機章京所撰寫的「召見單」。

清廷的召見單,通常是指皇帝於早朝或其他時間,召見官員們的姓名記錄。這些被召見的官員姓名,通常會出現在邸抄上。召見單的內容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提供考證朝廷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特殊線索。

譬如,在戊戌政變前夕,軍機章京楊銳,曾經帶出了光緒皇帝的「衣帶詔」。該詔宣稱「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而康有為同樣宣稱,他也得到了光緒帝的「衣帶詔」,其內容則是「爾其愛惜身體,善自保衛。他日再效馳驅,共興大業,朕有厚望焉。」意思是要康氏到海外設法救皇上。黃彰建先生在考訂上述兩個衣帶詔時,用了一個關鍵史料,就是光緒皇帝政變前夕召見人員的記載,結果發現,戊戌政變前夕,僅僅於戊戌七月三十日召見過楊銳,根本沒有召見康有為。這樣,康有為所謂他奉光緒皇帝出外求救的「衣帶詔」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從而得出了楊銳所奉系真的「衣帶詔」,而康有為的則是「偽詔」的結論。康有為「偽詔」,是根據八月初二日光緒帝召見軍機章京林旭時,林所帶出的敦促康有為儘快離京之詔書篡改而成的。

這個史例足以說明,召見人員名單在考證史實中,有須臾不可離開的關鍵作用。1980年代,我在參加《清代人物傳稿》(下)工作時,曾經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資料室的耿來金先生,根據該所所藏的「邸抄」原件,輯錄自甲午戰爭至光緒末年,皇帝逐日召見官員的名單。發現庚子義和團期間,京師動蕩不安,因此,光緒二十六年的邸抄,近代史所所藏也只是到五月底。六月初一日以後,該所即付闕如。後來,我在故宮清代檔案中,卻找見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至十九日的召見單。這是一件很特殊的檔案,文字不多,卻至關重要。它使我對義和團高潮期間,清廷最上層官員對義和團之立場,有一個全新的看法。這份召見單的內容如下:

七月初一日,莊親王載勳、李秉衡、軍機。

初二日,莊親王載勳等、李秉衡、軍機。

初三日,莊親王載勳等、徐承煜、景灃、軍機、張春發。

初四日,李秉衡、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

初五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陳澤林。

初六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

初七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升允。

初八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李秉衡。

初九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岑春煊。

初十日,慶親王奕劻、軍機、李秉衡。

十一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夏辛酉。

十二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

十三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岑春煊。

十四日,莊親王載勳、徐桐、崇綺、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軍機。

十五日,慶親王奕劻、軍機。

十六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徐桐、崇綺、董福祥、軍機。

十七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徐桐、崇綺、軍機。

十八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徐桐、軍機。

十九日,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徐桐、崇綺、軍機。

由此召見單可以看出: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至十九日,慈禧每天召見軍機大臣。當時的軍機大臣成員包括大學士榮祿、禮親王世鐸、剛毅、王文韶、啟秀、趙書翹。清朝祖制,每天早朝時均須召見軍機大臣。除此之外的召見,則有很強的針對性。譬如,七月初三日召見徐承煜,是商討是日在菜市口殺許景澄、袁昶,要徐承煜承擔監斬的事宜。而七月初九日、十三日召見岑春煊,則說明岑春煊在慈禧出逃之前,曾經出現在北京,並且被召對兩次,並非在西逃途中才開始見到慈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共召見慶親王奕劻16次,而且,從召見次序來說,大多是首先見慶親王,然後再見他人。慈禧召見端親王載漪14次,李秉衡5次,徐桐5次,莊親王載勳4次,崇綺4次。

這些召對的時間與次數,可以說明許多重要問題。因為朝廷內外官僚成千上萬,而皇上所召見的,除去軍機大臣之外,其他官員卻是寥寥無幾。因此,皇上的召見,對每個官員來說,都是機會難得,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本文所開列之召見單,是八國聯軍正在由天津向北京進逼,後來的幾天,更是在炮聲隆隆,兵臨城下,人心惶惶的情況下寫成的。

當時,慈禧為首的清廷統治者,正面臨著滅頂之災。是逃跑,還是堅守?是投降,還是堅持反抗?慈禧一夥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在這樣千鈞一髮的關頭,慈禧召見人員的名單,就顯得更是非同尋常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份召見單,並非像通常那樣,是皇帝本人的召見單。因為當時光緒皇帝已形同傀儡,因此,它實際上是慈禧的召見單,根本不代表皇帝意見。光緒帝是否每次都在場,亦值得懷疑。

看了這份召見單,就會知道:那種認為奕劻被「慈禧擱置到了一邊」,「載漪欲殺奕劻」,其作用「正在徹底瓦解」,只能「韜光養晦」的觀點,統統是無稽之談。

這份召見單的記載顯示,從七月初一日至十九日,慈禧召見次數最多的官員,是奕劻,達16次。其次是端郡王載漪的14次。召見單顯示,情勢愈是緊張,慈禧愈是離不開奕劻和載漪。他們二人可以說是慈禧當時的左右手。而且,對奕劻的信任,又在載漪之上,其中七月初十日、十五日召見奕劻,而沒有召見載漪。

而且,我對該召見單七月「初二日,莊親王載勳等、李秉衡、軍機。初三日,莊親王載勳等、徐承煜、景灃、軍機、張春發」的記載中的「等」字,表示懷疑。因為人物名單,字數本來就很少,為何要「等」字?我懷疑這個「等」字,可能代表「奕劻」。

眾所周知,載漪為了使自己的兒子「大阿哥」取代光緒,登上帝位,是利用義和團攻打使館以及對列強宣戰的積極促成者。可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作為總理衙門大臣的奕劻,卻能夠與載漪坐在一起,同舟共濟,共商大計。否則,就不會兩人多次同一天被召對,半個多月的時間內,慈禧幾乎每天都和奕劻、載漪一起籌劃對策。

庚子夏季,尤其是宣戰以後,慈禧對於官員之任命,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大臣中,誰主張鎮壓義和團,反對與列強開戰,慈禧就疏遠誰,排斥罷免,甚至殺頭,在所不惜。相反,誰贊成慈禧的政見,主張利用義和團,旗幟鮮明地反洋教,主張同列強交戰,就會獲得重用與提升。諸如慈禧於六月二十日頒布懿旨稱:「戶部尚書崇綺補授」;直隸布政使廷傑由保定被調回京,而以主剿派廷雍取而代之;步軍統領衙門的崇禮,本來是慈禧的人,可是最終還是被比他更激進的莊親王載勳取代;李秉衡的前敵總統的任命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翻一翻這個時期的《隨手登記檔》,可以明顯看出,無論是京官,還是地方大員,只要主張「用團」,就可以獲得高升。試想,位高權重的慶親王奕劻,如果不同意「用團」,或是稍稍反對同列強宣戰,背離慈禧當時的決定,當然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由於發現召見單,促使我對庚子年慈禧對奕劻的態度,進行了仔細考察,發現慈禧對奕劻的寵信,遠在一般王公大臣之上。庚子七月的密集召見,絕非偶然。請看以下事實:

其一,庚子三月初四日,慈禧要像往年一樣,由紫禁城前往頤和園。由於庚子春季各地義和團陸續進入北京,京師治安不比尋常。慈禧專門頒布懿旨稱:

軍機大臣面奉懿旨:此次赴園著奕劻、載漪各派神機營、虎神營隊伍分作兩班,沿途隨護各處路口,一體嚴密稽查等因。欽此。

另有交片曰,交神機營、虎神營,本日軍機大臣面奉懿旨:此次赴園著奕劻、載漪各派神機營、虎神營隊伍分作兩班,沿途隨護各處路口,一體嚴密稽查等因。欽此。相應知會貴營欽遵辦理可也,此交。三月初四日。

上述懿旨中的「園」,應指位於北京西郊的頤和園。按理,慈禧出行,均有例行的維持治安的安排。庚子三月,慈禧專門提出由奕劻和載漪所統轄營隊負責沿途稽查,這是很不尋常的。此道懿旨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慈禧對奕劻和載漪特別寵信。此舉也反映了慈禧在用人方面的好用心計,陰險狡詐。

眾所周知,戊戌政變之後,軍機大臣榮祿權傾朝野,掌控了包括袁世凱、聶士成的新式軍隊以及董福祥等部組成的武衛軍。然而,在京師地盤,慈禧卻將神機營的軍權,交給奕劻掌握;可見,慈禧雖然信任榮祿,但是卻依然要奕劻的京師神機營,來制約大權在握的榮祿。而載漪統率的虎神營,類似於百日維新開始前夕,慈禧特命載漪、剛毅等守舊派人物挑選的所謂八旗精銳組成的武勝新隊。

據清檔記載,載漪等於戊戌閏三月遞折稱:

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二十九日,奴才載漪、敬信、剛毅面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著由外三營暨京內八旗挑選精壯兵丁二千名,歸入武勝新隊,一併訓練。欽此。欽遵。謹奏。

實際上,武勝新隊也罷,虎神營也罷,都是慈禧為了防止政敵之突襲,而臨時組成的八旗別動隊。它既不隸屬於神機營,又不隸屬於武衛軍,直接聽命於慈禧。慈禧之好用心計,遠非一般等閒之輩可望其項背。

其二,庚子五月二十日後,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非常明朗,即主張招撫義和團以對付八國聯軍。慈禧於五月二十一日頒布了三項重要的決定。一是命令「各直省督撫,迅速挑選馬步隊伍,各就地方兵力餉力,酌派得力將弁,統帶數營,星夜馳赴京師,聽候調用」。二是要裕祿將天津地區的義和團編成隊伍。《上諭檔》記曰:「軍機大臣字寄,『直隸總督裕,天津一帶,義勇麕聚甚多,著裕祿迅速派員招集,編成隊伍,以資捍衛』。」 三是組織成立一個全國性的軍事指揮機構。是日《隨手登記檔》記曰:「交軍機大臣、大學士徐(桐)、慶親王奕(劻)、管理禮部事務崇(綺),端郡王載(漪)、軍機大臣:面奉諭旨,京師軍務,著派徐桐、崇綺與奕劻、載漪並軍機大臣會辦由。分交領去。」次日,《上諭檔》又記載稱:「軍機大臣面奉諭旨,京師現辦軍務,著派徐桐、崇綺與奕劻、載漪並軍機大臣,會商一切事宜。欽此。」

請注意,慈禧在上諭中強調,要奕劻與徐桐、崇綺、載漪一起「會商一切事宜。」

這道諭旨,其實並沒有說清楚,只是籠統說「現辦軍務」。實際上,是清廷決定像甲午戰爭中一樣,成立了一個戰時最高指揮機構——督辦軍務處。自五月二十一日之後的軍機處《隨手登記檔》,多次將有關戰事之奏章等公文,轉交督辦軍務處辦理,說明清廷當時的確成立了這樣一個機構。如六月二十日記曰:「督辦軍務處奏片一件,貴恆條陳由」;七月十六日記曰:「督辦軍務處奏片一件,大學士榮祿報效軍需由」;七月十九日「交督辦處、順天府,官車被扣,請飭隨到隨御一折。各州縣寬為預備由。」等等。時人稱:「其時都中亦設督辦軍務處,旨意擬出即發,多不呈兩宮核奪。可知五月二十五日宣戰之諭,實是端、剛矯傳。」

督辦軍務處是專門管理清軍及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作戰事宜的。本來類似事務,完全可以由軍機處辦理。然而,慈禧顯然覺得僅僅依靠軍機大臣,無法貫徹實行自己的政見,於是,成立了這樣一個機構。這個重要機構的成員中,除了原有的軍機大臣之外,專門添加了4人,即大學士徐桐、慶親王奕劻、崇綺和載漪。

以前史學界都把奕劻當作是反對義和團的代表人物,然而,由此諭旨觀之,奕劻和徐桐、載漪等人完全是一個營壘的,否則,慈禧不會把一個政治見解與自己有異之人,安排進這樣一個專門對付洋人的臨時機構。

慈禧設立督辦軍務處,實際上是給原來榮祿主持的軍機處「摻沙子」,即把一些主張招撫義和團來對付洋人的極端守舊官員和自己的親信,放在重要的崗位上。

慈禧對奕劻寵信逾常,奕劻則對慈禧格外出力。慈禧手中同時握了兩張牌:一張是載漪策劃如何利用清軍,加上義和團同列強正面爭鬥;另一張牌是由奕劻出面,與洋人談判斡旋,另覓出路。進入庚子五月後,清廷已經決定招撫義和團來對付列強,中外矛盾空前激化,於是,慈禧開始更多地依靠奕劻出謀劃策。這就是召見單所反映出來的每天召見奕劻密談的背景。

由於發現了庚子七月之召見單,使我對光緒二十六年五月的召見單亦發生了興趣。耿來金先生生前由近代史所藏邸抄中輯錄的庚子五月召見名單內,有關慶親王奕劻與端郡王載漪等人的記載如下:

五月初二日 召見軍機、慶王、端王

五月初四日 召見軍機、慶王

五月十二日 召見軍機、慶王、端王、榮中堂、餘虎恩

五月十五日 召見軍機、端王、楊佩璋

五月十八日 召見軍機、慶王、端王

五月二十日 召見軍機、慶王、端王、龔盛階

五月二十一日 召見軍機、慶王、端王、榮中堂、堃岫、龔盛階、崇公

五月二十六日 召見軍機、慶王、端王、英年、瀾公、徐用儀、許景澄。

據耿來金先生《邸抄記錄之召見單》統計,光緒二十六年正月至四月間,奕劻被召見次數為4次。而庚子五月,是清廷對義和團政策由剿撫不定,轉變為全面招撫的重要時刻。慈禧對慶親王與端王載漪的召見次數大大增加。是月慈禧共召見奕劻7次,載漪6次;而且,其中有5次是慶王、端王同日被召見,並且不排除二人是一齊被慈禧召見的。這種召見現象表明,慈禧招撫義和團以對付八國聯軍的政策,應是同奕劻與載漪兩人反覆商議之後而確定的。否則,不會出現兩人反覆被同日召見之現象。

此外,由上引《邸抄記錄之召見單》可以看出,庚子五月召見名單中所記「軍機」,似乎不包括軍機首輔榮祿,否則五月十二日不會既寫「召見軍機」又寫「榮中堂」,此應與榮祿請假有關。庚子七月的召見單,也有類似問題。

(未完待續)

歡迎訂閱《近代史研究》微信公眾號!

modernchinesehistory

相關焦點

  • 失控的民變:義和團運動中的反智與醜聞
    ——義和團揭帖義和團運動一直被解讀為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但從結果來看,義和團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朝廷中的頑固派挾義和團抵制洋人,利用民粹鞏固自身權力,終造成了百年以來最大的外交災難。雖然義和團運動有其正義性,但光憑這點「道義」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義和團運動最終在頑固派的有意縱容下演變為了一場屠殺異己的狂歡,整個1900年,被義和團殺死的洋人屈指可數,但卻有大量教民、學生和無辜百姓慘遭屠戮,就連頑固派大臣徐桐也被義和團抄家,徐桐跪拜求饒,才逃過一劫。
  • 教科書沒告訴你的,歷史上真實的義和團,還有暗黑的一面
    義和團的總壇位於天津,運動的範圍主要集中在華北一帶,但是影響卻是遍及全國的。東北地區的義和團與入侵的沙俄進行了不懈的鬥爭;西南地區雲貴等地也豎起了「順清滅洋」的旗號發動了起義,在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後,部分義和團成員轉移到了四川等地,繼續開展鬥爭。
  • 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聳立鄱陽湖,長江之濱,江湖水氣鬱結,雲海瀰漫,多裸巖峭壁,清泉飛瀑勝景,樹木蔥蘢,氣候宜人,歷來為著名的休養遊覽勝地。文人墨客為廬山題詩著文者不計其數,我們熟知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蘇軾是否識廬山真面目?
  • 奕劻沒什麼本事,名聲也差,為何卻是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
    最誇張的是,奕劻竟然還是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地位十分顯赫。那麼,奕劻是怎樣一步步往上爬的,他有著怎樣的一生呢?奕劻出生於1838年,幼時的奕劻並不好學,二十歲前的生活都十分平淡。一直到1860年,鹹豐帝30歲時,奕劻才被晉升為了貝勒。成為貝勒後,奕劻依然是一個沒什麼學問的平庸之人,他的未來看起來似乎並不樂觀。
  • 奕劻小傳:晚清的第一權臣和貪官,斷送了清朝二百年江山
    奕劻只好靠當老師和賣字畫,維持一家生計。他的字寫的很好,善於模仿雍正皇帝的字,還擅長山水畫,頗有才名。1852年(14歲),他被封為貝子。1860年(22歲),因鹹豐帝30歲生日,奕劻進封為貝勒。 奕劻與慈禧的弟弟桂祥交好,常為他代筆與慈禧通信。他的一手好字,頗得慈禧好感。1872年(34歲),同治帝大婚,奕劻加郡王銜,被授為御前大臣。從此,他開始步入政壇。
  • 帶你認識廬山真面目
    站在山外遠遠望去,雲霧遮掩的廬山半山腰,銀色的水線直瀉而下,仿佛從雲霧中奔湧而來,高高地掛在空中,令人嘆為觀止。感嘆於廬山神奇的同時,有網友直呼:李白真的沒騙人,不但沒誇張,連這個「疑是」都可以去掉了!原來李白沒騙人,廬山瀑布真的從「九天」上落下來了。
  • 廬山旅遊線路介紹:廬山三疊泉地質自助遊
    廬山三疊泉地質自助遊線路:廬山鐵壁峰 → 廬山三疊泉 → 廬山九疊谷流變褶皺 → 廬山九疊屏障谷及懸崖 → 廬山天門潭劍鞘狀構造 → 廬山觀音閣冰磧泥礫剖面 → 廬山白鹿洞變質核雜巖內核廬山鐵壁峰廬山鐵壁峰是構造運動過程中,山體沿兩組剪切面開裂,崩塌、風化後形成的山峰。由於破裂面極其平緩,使得山峰如同利刃削過,因此,人們稱這個山峰為鐵壁峰。
  • 抗聯群眾孔慶餘長孫孔祥吉採訪錄
    (家譜上的抗日詩篇)患難兄弟手足般,槍淋彈雨幾多年。優秀兒女齊參戰,同心同德滅敵頑。慶餘屯中孔慶餘,捨死忘生助抗聯。但願抗日成功後,你我兄弟樂晚年。2017年11月9日,筆者也前往太平川,採訪了珍藏抗日詩篇的孔祥吉老人。筆 者:請您說說家譜書上那首七律抗日詩的情況。孔祥吉:我歲數小,我接家譜才幾年呀。我是七幾年接的家譜。原來在我父親家擱著,我父親去世了,才傳到我這經管。俺家老頭活著他也沒說。
  • 海賊王:綠牛廬山真面目,實力碾壓路飛等人
    在最新一期的jump中已經透露出海賊王即將要進入完結了,繼火影忍者完結之後,海賊王的劇情也是越來越水,但是尾田表示海賊王在接下來的劇情,已經是開始進入本動漫的完結篇了。不過竟然進入完結篇了,那之前劇情中很多的沒有解開的謎題是不是也成了未解之謎?
  • 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為什麼是必然的?最終,他們成了清朝的犧牲品
    19世紀末,山東是義和團運動的「重災區」。當地義和團與信教群眾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在我國近代史上,1897年山東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巨野教案」。1897年11月1日夜,十多人持匕首,短刀闖入磨石張莊教堂,殺害了德國牧師能弗朗西斯和漢李嘉圖。能,韓原分別在陽穀,運城傳教。他們這一天待得很晚,是因為去兗州天主教堂參加「聖典」。
  • 還原真實的奕劻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了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罷斥恭親王奕訢,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 梯田人孔祥吉——莊浪人文叢書第二輯搶先看
    【原朱店公社楊灣大隊黨支部書記孔祥吉】2003年4月20日上午,我專程去採訪在莊浪梯田建設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原楊灣村黨支部書記孔祥吉同志。我在孔家溝下車後,向一位老人問去楊灣村的路徑,老人說:「你順著這條道一直往山上走,上了山,順梁走一段路就看見路旁有一統石碑,石碑上寫著『梯田化村·楊灣村』幾個字,山下就是楊灣村。」
  • 「廬山味道」廬山旅遊線路介紹:廬山含鄱口地質自助遊
    廬山蘆林冰磧泥礫剖面廬山蘆林冰磧泥礫剖面廬山蘆林冰磧是在冰川作用過程中所挾帶和搬運的碎屑構成的堆積物。1955年在原來的冰溢口上修建了蘆林大橋。中央會議期間,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曾在此遊泳。如今,廬山蘆林湖是廬山居民的主要飲用水蓄水湖。
  • 廬山雪景美如畫,如琴湖上賞霧凇,在這冬日裡和戀人一起尋覓廬山
    廬山下雪了!在這2019年的結尾,終於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答覆。古往中來廬山的名氣一直很大,被譽為中國人文第一山,與道教、佛教頗有淵源。在這聖地之上,既能感悟世間真理修仙煉佛,又能欣賞萬水千山陶冶情操,而下了雪的廬山更為壯觀,真想和它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深陷其中如痴如醉不得自拔。
  • WWE上最恐怖兩個選手,你不曾見過的真面目,非同尋常
    以下倆位是WWE舞臺上我覺得最為恐怖的角色,下面可能有你不曾見過的他們的廬山真面目。我感覺是那樣非同尋常的帥氣,也許是因為在舞臺上的一面太醜陋恐怖所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吧!NO1.食蟲者Boogeyman本名:Martin (Marty) Wright性別: 男身高:188 cm體重:118 kg出生日期:1964-07-15 (53歲)出生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教練:OVW聯盟,Lash Huffman,Booker T食蟲者真面目NO
  • 義和團運動,是進步還是落後?
    然後,在現代網絡世界中,義和團是貶義詞,代表的是「愚昧」、「盲目」、「易煽動」、「不會獨立思考」,而紅脖子是褒義詞 ,意味著「武德充沛」、「民族主義」,飽受許多精神美國人的追捧。可是並沒有人說美國人是「義和團」。所以,評價任何歷史事件,都不能雙重標準,一個時代,就只能講一個時代的精神,義和團那個時代,中國人民氣衰弱,對外屈辱,從政府到民眾,對外來侵略和殖民擴張都是一退再退,傳教士、冒險家們在中國的國土上橫行無忌,而官府一味媚外,偏袒洋人,百姓有怨不能申,有氣無處吐,怎麼辦?就只能「武器的批判」了。
  • 清末最神秘的群眾運動:義和團,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義和團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與太平天國、辛亥革命並列的三大群眾運動之一,但其神秘性和複雜性在所有運動中是非常罕見的,上百年來人們對這場運動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人稱其成員為「拳匪」,也有人稱其為「正義之師」,但不管怎麼說,義和團運動在當時的國內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鐵帽子王」奕劻為何扳不倒
    他對我說:『這些東西都很討厭,只是為了情面不得不留下,其實都不想用。』因此之故,我拔用他。現今他如此貪劣,若是朝廷責備我濫保匪人,我實在難辭其咎。」連奕這樣精明的人也被奕劻蒙了。  奕劻很貪婪,胃口比一般的貪官不知要大多少。樊增祥給張之洞的一封密信說,光緒十六年(1890),有一人從外地到京城,給四位軍機大臣分別送銀子600兩、300兩、200兩、100兩。
  • 慶親王奕劻
    慶密親王奕劻(「劻」,拼音:kuāng,注音:ㄎㄨㄤ;滿語:ᡳᡴᡠᠸᠠᠩ,轉寫:I Kuwang;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