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紀年如何快速推導出「甲子」「乙卯」等幹支紀年的方法

2020-12-23 大劦說國學

有時候,我們看老人經常數數手指,然後告訴你公元某一年,是中國古歷的丙子年啊,庚申年啊。感覺很好玩。

其實他們大多用的是定樁法,他先在大腦裡定幾個樁,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2000年是己卯年。當你問1986年你出生哪一年是幹支年的哪一年。他就會「甲」+2= 「丙」,「子」+2=「寅」,1986年是丙寅年。

這個方法挺好,但需要太多的樁,每個人能記憶的樁非常有限,但數字是無限的,如果遇到不常用的年份,比如公元368年是幹支什麼年?恐怕沒有人提前定過這個年份附近的樁。

今天我要說的這個方法比定樁還簡單,同時也可以計算任意年份。我們把這個方法稱為「減3取餘法」,具體如下。

一、我們得先熟悉幹支各個元素的位置索引

幹支次序圖

最好能背出來這個次序。當別人告訴你一個幹支名稱的時候,你能快速說出他的序號,比如「庚」是7;「戌」是11。

其實要記憶這個索引次序號也不複雜,你看啊,天幹裡面的甲乙丙丁這個我們用得最多,你肯定能對上1234。接著5跟「戊」(讀wu,四聲)是一個發音。

接著,在天幹排布的圓形圖中,「己」跟「甲」對應,當然你如果知道天幹五合的話,裡面就有一個「甲己合化土」,「己」處於第6位就記住了。

「庚」呢和7對應,在四柱預測裡面有個「庚七殺」。

「辛」和8,我經常想到有一部電影裡面有個「辛巴狗」。

壬、癸位於最後兩位,我通常把「人」「鬼」來記憶他們。

以上是天幹記憶,地支也一樣。我舉2個例子,你看「寅」是不是跟天幹裡面的「丙」寫法有些像,能知道「丙」是3,就能記住「寅」也是3;同樣地支的「巳」跟天幹的「己」是不是更像了,都是6。其他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聯想或者諧音記憶。

二、接著我們開始正式的計算方法

1、天幹的獲取方式。

用公元年份減3,除以10,不管商,只看餘數,餘數如果為0我們記作10,如果是10以內的餘數,按照第一節裡面的表查詢即可,這裡我們來計算2018的天幹,按照公式可以看到2018經過公式之後的餘數為5,查詢以下可以知道5對應的天幹是戊,如下圖:

天幹計算方式

2、地支的獲取方式。

公曆年份減3,除以12,不管商,只看餘數,餘數如果為0我們就記作12,如果是12以內的餘數,按照前表查詢即可.這裡我們繼續計算2018的地址,按照公式可以計算得出2018經過公式之後的餘數為11,查詢以下表可以知道11對應的地支為戌,如下圖:

地支的計算方式

3、特別說明。

本方法叫「減三取餘法」,減三是在公元年份的基礎上減三,取餘的時候,天幹計算要除以10(因為天幹有10個元素);地支要除以12(地支有12個元素)。然後根據取得的餘數去匹配我們第一步提到的天幹地支元素。

三、「減三取餘法」的原理

本節,你可要選看。因為我們很多時候,能進行實踐操作就可以,沒有必要剖析深層原理。

公元元年為辛酉年

由於公元元年為辛酉年,可以此為基礎進行簡算。先編制如下的表格,規則為:將天幹的「辛」定為1,往後為2、3等;將地支的「酉」定為1 ,往後為2、3等。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幹;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餘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餘數的地支,這樣就得到了公元紀年的幹支紀年。如1911年,其尾數為1,對應的天幹為「辛」;以12除1911得159,餘數為3,對應的地支為「亥」,該年即為辛亥年。

甲子分別作為天幹地支為4開頭的次序,轉換為我們最常用的,甲子為1的次序,正好是需要減去3。

四、特別說明

本公式只是適用於公元後的紀年轉換。

相關焦點

  • 公元、民國、年號、幹支等幾種紀年法與換算方法
    一、公元紀年:是當今世界通用紀念方法,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西曆、西元,原稱基督紀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天幹地支代表的意義與推導幹支紀年的方法!
    幹支紀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紀時系統,它獨特之處就在於完全沒有用數字,就能完美的表達時間概念。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通過陽對陽、陰配陰,總共形成了60個組合,所以也叫六十甲子。紀年時,每60年一個循環,稱為一元,一元又分為三運,20年一運,上中下三元共180年又組成一會。
  • 公元紀年如何換算成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法是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支有十二,具體如下: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先求天幹,是以公元紀年數字的尾數為依據,直接在天幹地支序號表中找出尾數對應的天幹即可。例如:2021年的尾數是「1」,天幹就是「辛」。然後,再求地支。
  • 在採用西方的公元紀年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紀年、紀月、紀日的?
    今天是公元2020年5月25日,這便是西方的公元紀年。所謂公元紀年,是陽曆的一種,本是歐洲人的紀年方式,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被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
  • 為何如今要使用「公元紀年」?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紀年方式就明白了
    要相信,人類的發展在整體上是進步的,所以,公元紀年法現在是最方便的紀年方式。公元紀年源自西方,以耶穌誕辰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之前的時間稱為公元前,此後未公元XX年。要知道為什麼公元紀年最方便,那就需要知道我國曾經還採用過什麼樣的紀年方式。
  • 奇妙的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也就是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照一定規則依次組合,每一組幹支代表一個周年,並且每個周年中的每月、每日都以此規則用某組幹支來表示。人們把這套用幹支來標註年月日的曆法稱為幹支紀年法。例如今天是2020年12月16日,幹支紀年法就是把這一天標註為庚子年戊子月癸巳日。
  • 中國農曆「幹支紀年」考【原創】
    」考——從《易經》看我國農曆「幹支紀年」 西方文化有今無古,西亞文化有古無今,為我華夏文化有古有今。說起五千年歷史,不得不說天幹地支紀年,簡稱「幹支紀年」。它是記錄華夏祖先生生不息、勤勞勇敢的真實足跡。據傳說中國農曆「幹支紀年」起源於上古的黃帝時期。但後世學者認為:「農曆「幹支紀年」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太初年間,始行於漢成帝末年,通行於東漢以後;也有人認為在漢武帝以前就採用幹支紀年。」因是之故,「幹支紀年」就存在起源年代之爭議。
  • 公元紀年及元旦的來歷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信仰基督教的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
  • 奇門遁甲中陽曆年份如何算出陰曆紀年
    奇門遁甲中陽曆年份如何算出陰曆紀年回數:為紅色代數天幹:年份最後一位 地支:年份÷地支回數之餘數 *除盡用回數例1:公元184年 為黃巾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天幹: 4 為 甲地支: 184÷12=15餘數為4 4為子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所謂「公元紀年」,就是以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穌降生的年份為起點,按照順序計算年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因此又被稱為「基督紀元」,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今年是2020年,就是距離耶穌降生2020年。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
  • 新年快樂——天幹地支紀年法
    我國自古便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簡稱「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和枝。     那麼天幹地支紀年法中和數學有關的是什麼呢?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10位天幹和12位地支相搭配(奇數位配奇數位,偶數位配偶數位),最小可組成60位,由此形成了六十個幹支,稱為「六十幹支」,又因以甲子開頭而又稱「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那麼如何快速求出公元紀年與天幹地支紀年之間的轉換呢?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琵琶行3、幹支紀年中國古代創製的一種紀年方法。它由十天幹(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相配組成,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年,稱六十甲子。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 《黃帝紀年簡介》
    ,幹支相配以成六旬。」幹支紀年曆是影響中華文明最久的紀年法,《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秦歷》《漢歷》,都是從其自身生發出來的,只不過是「年」的始啟不一樣而已!黃朝建子,冬至過年;夏朝建寅,寅月十五過年;商朝建醜,丑月初八過年;周朝建子,子月初一過年;秦朝建亥,亥月初一過年;漢朝建寅,寅月初一過年。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 ——細說古代天幹地支紀年法
    庚子的說法,來源於幹支紀年法。十天幹十二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人們對天象的觀測。 最後因為太過反人類,從西漢漢武帝時期,太歲紀年簡化為幹支紀年,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都簡化為一個字的,也就是現在被人們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了。
  • 公元2020年從何而來:追溯公元紀年法的歷史變遷,剖析東西方差異
    時間作為價值的衡量尺度,公元紀年法自誕生以來,就承載著人類歷史使命的大運程,按照十年一個年代,百年一個世紀的計算方法,公元2020年,由此就可以稱之為21世紀20年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此一來,現如今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史,無疑與這2000多年的歷史密切相關,使用公元紀年法,有利於讓我們更好的與世界歷史契合,了解整個人類文明史的進程
  • 中國紀年法、公曆與農曆、閏年與閏月的區別
    一、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紀年法?1、公元紀年法:這是我國今天採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