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年法是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
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支有十二,具體如下:
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先求天幹,是以公元紀年數字的尾數為依據,直接在天幹地支序號表中找出尾數對應的天幹即可。例如:2021年的尾數是「1」,天幹就是「辛」。
然後,再求地支。將公元紀年的數字除以12,以餘數為依據,直接在天幹地支序號表中找出餘數對應的地支即可。例如:明年是2021年,用2021÷12=168……5,餘數為5,數字「5」在十二地支中對應的是「醜」,則2021年就是辛丑年。
例子:公元2022年
先求天幹,以該年尾數「2」為依據,找出對應的天幹為「壬」。然後,再求地支,2022÷12=168……6,餘數為6,數字「6」在十二地支中對應的是「寅」。那麼,公元2022年則為農曆壬寅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數為0,或者用該年除以12的餘數為0,則取天幹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例子:公元120年則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紀年是單個數字,就用該數字在天幹地支中查找即可。
例子:公元6年,則在天幹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是「丙」和「寅」,那麼該年則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公元11年,取尾數「1」對應的天幹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那麼該年則為辛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