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用西方的公元紀年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紀年、紀月、紀日的?

2020-12-17 心向青史

今天是公元2020年5月25日,這便是西方的公元紀年。

所謂公元紀年,是陽曆的一種,本是歐洲人的紀年方式,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被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也就是公元後(簡稱公元);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也就是公元前。

辛亥革命後,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採用公曆作為國曆,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新中國採用公元紀年,並沿用至今。

也就是說,我國使用公元紀年不過108年的時間,那麼我國在古代時期都是怎樣紀年、紀月、紀日的呢?

1、紀日

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來紀日。天幹有十個,即「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簡化後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還是簡化後的好。

地支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相配。

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可以組成60個單位,這就是所謂的六十年一甲子。

六十甲子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如果今天是甲子日,那麼之後便分別是乙丑日、丙寅日等,之前便是癸亥日、壬戌日等。

比如《左轉》中寫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六十甲子周而復始,這種紀日法在甲骨文時代便已經開始了。

一天之內的時間,古代一般用地支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正好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天的23點至次日的1點為子時,23點為子初,0點為子正,1點為醜初,以此類推。

十二時辰

另外,十二時辰從子時開始,分別又被稱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而一個晚上又被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三更」便是子時,所以有「半夜三更」的說法。

2、紀月

古代紀月比較簡單,就是用序數來記,即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其中一月又稱「正月」,今天的農曆依然是如此紀月的。

不過每個月都有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3、紀年

1)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年方法是按照天子和王公即位的年次來紀年,直到新君即位為止。

例如公元前770年,在我國古代就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

2)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年號紀年。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開創了年號紀年,這一年便是「建元元年」。

這一紀年方式後來被歷代所沿用,更換年號則重新計數。

3)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其實與幹支紀日相似,但始於東漢,同樣是六十甲子周而復始,永不中斷。

比如我們所說的甲午戰爭,「甲午」便是甲午年,即公元1894年。

4、二十四節氣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了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於是又把一年分為二十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逐漸完備的,《尚書》中便有記載,但最遲至西漢時期的《淮南子》,我們見到的二十四節氣已經與今天完全相同了。

對於農時而言,節氣非常重要。古人發明節氣的高明之處,在於人們發現自然界的天象地氣、草木魚蟲等在每個節氣並非漸變,而是頓變。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朋友們可能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更為深刻一些,當地的老百姓至今依然按照二十四節氣來春種秋收。

今天是2020年5月25日,如果按古代的紀年方式,那麼今天就是「共和國七十一年,庚子年 (鼠年)閏四月戊辰日」。

相關焦點

  • 公元元年是我國的哪一年?我們現在為什麼使用公元紀年?
    >先說明一下,中國古代沒有統一的紀年,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公元2018、2019都是西方傳進來的紀年方式,所以沒法用現在的曆法去解釋公元元年到底是中國古代的那一年,只能說公元元年是中國西漢漢平帝元始元年。
  • 為何如今要使用「公元紀年」?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紀年方式就明白了
    要相信,人類的發展在整體上是進步的,所以,公元紀年法現在是最方便的紀年方式。公元紀年源自西方,以耶穌誕辰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之前的時間稱為公元前,此後未公元XX年。要知道為什麼公元紀年最方便,那就需要知道我國曾經還採用過什麼樣的紀年方式。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假日者,放假休息之日也。節日者,節氣之日也,四立、二至、寒暑、雨露、霜雪,皆節氣也,不惟紀時,亦紀氣也。
  • 「公元」其實是「西元」!你支持恢復「黃帝紀年」嗎?
    ;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縮寫為B.C.)。不過,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往往改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我國從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就開始採用公元紀年。
  • 公元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公元紀年以前,都叫公元前, 那公元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那個時候中國正是什麼朝代?
  • 公元紀年到底什麼曆法?公元和西元之間有啥不同?
    「公元紀年」也叫「西元紀年」或「基督紀念」,是今天世界上最常用的紀年方式,周杰倫有一首歌叫「愛在西元前」,這裡面的「西元」就是指公元。紀年是人們記錄年代的一種方法,中國古代主要使用「帝王紀年法」或者「天幹地支紀年法」。天幹地支紀年法據傳起源於黃帝,這種紀年法是將天幹和地支相組合而形成地一種紀年方式。
  • 公元紀年及元旦的來歷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信仰基督教的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
  •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但很顯然,「公元紀年」並非真正的「公元」,而是一種西方宗教色彩很濃的紀年方法。更為重要的是,紀元相當於一個民族國家的文明起始,在歷史學和社會學中都有特殊定義。那麼,作為擁有上下5000年文明的中國,有什麼自己的紀年法呢?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 公元紀年如何換算成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法是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支有十二,具體如下: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先求天幹,是以公元紀年數字的尾數為依據,直接在天幹地支序號表中找出尾數對應的天幹即可。例如:2021年的尾數是「1」,天幹就是「辛」。然後,再求地支。
  • 我們用的公元紀年是怎麼來的,由誰定下的,公元元年發生了什麼?
    本來換個皇帝改個時間,有時候一個皇帝還要換好幾個年號,就已經夠難算了,而除了在位皇帝的年號外,我國千年來還有一個一直使用的傳統曆法,那是農曆,也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說的陰曆。這種陰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相結合的曆法。光是解釋這個名詞概念就很麻煩了,更別提陰曆的算法,又是採用了天幹地支,還分平年閏年,聽起來就很頭大。
  • 公元紀年法的來歷
    「公元」產生於六世紀,「公元」就是公曆紀元,也叫基督紀元,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是以耶穌基督降生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 為什麼公元紀年沒有公元零年?背後原因實在是荒唐!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國,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確切歷史紀年,即共伯和執政。再後來還採用過封建帝王年號與天幹地支紀年法。幾乎在同一時期的西方,採用的則是公元紀年法,從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後的年份叫公元某年。目前公曆紀元已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因為不同於西方人對時間的理解,中國古人的紀年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既然時間不是單獨的存在,那麼我們要如何記住呢?當然是以發生的那些大歷史事件(眾所周知)來作為相對應的標誌。而這些事件連續不斷地發生,就好像改年號——這也是大事——通過一些大事的發生來循環變化年號,方便我們記憶時間和發生的事情。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常識備考:天幹地支紀年法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幹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   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 公元2020年從何而來:追溯公元紀年法的歷史變遷,剖析東西方差異
    時間作為價值的衡量尺度,公元紀年法自誕生以來,就承載著人類歷史使命的大運程,按照十年一個年代,百年一個世紀的計算方法,公元2020年,由此就可以稱之為21世紀20年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此一來,現如今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史,無疑與這2000多年的歷史密切相關,使用公元紀年法,有利於讓我們更好的與世界歷史契合,了解整個人類文明史的進程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曆法是人類用來記錄時間的方法,其基本構成有年、月、日等基本單位,曆法的出現是人類對於天象研究的結果,在古代人們對於月相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地球的自轉現象進行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曆法。古代曆法中相對比較知名的有:中國農曆、印度歷、猶太歷、伊斯蘭曆、瑪雅歷等等。
  • 天幹地支如何紀年月日
    在沒有檯曆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紀日、紀月、紀年的呢?答案就是運用中國古代曆法的符號系統――天幹地支。
  • ——公元紀年法
    耶穌誕生公元,即公曆紀年法,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如何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的哪個朝代?
    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又是如何來劃分的?最初是誰規定的公元呢?我國的公元1年,又是什麼朝代呢?發生了什麼大事件呢?帶著這些問題,文史君與你一起去探究。公元,又稱公曆紀年,是源自於西方社會的一種紀年方法,也稱為基督紀年。最初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