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元2020年5月25日,這便是西方的公元紀年。
所謂公元紀年,是陽曆的一種,本是歐洲人的紀年方式,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被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也就是公元後(簡稱公元);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也就是公元前。
辛亥革命後,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採用公曆作為國曆,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新中國採用公元紀年,並沿用至今。
也就是說,我國使用公元紀年不過108年的時間,那麼我國在古代時期都是怎樣紀年、紀月、紀日的呢?
1、紀日
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來紀日。天幹有十個,即「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簡化後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還是簡化後的好。
地支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相配。
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可以組成60個單位,這就是所謂的六十年一甲子。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如果今天是甲子日,那麼之後便分別是乙丑日、丙寅日等,之前便是癸亥日、壬戌日等。
比如《左轉》中寫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六十甲子周而復始,這種紀日法在甲骨文時代便已經開始了。
一天之內的時間,古代一般用地支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正好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天的23點至次日的1點為子時,23點為子初,0點為子正,1點為醜初,以此類推。
另外,十二時辰從子時開始,分別又被稱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而一個晚上又被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三更」便是子時,所以有「半夜三更」的說法。
2、紀月
古代紀月比較簡單,就是用序數來記,即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其中一月又稱「正月」,今天的農曆依然是如此紀月的。
不過每個月都有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3、紀年
1)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年方法是按照天子和王公即位的年次來紀年,直到新君即位為止。
例如公元前770年,在我國古代就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
2)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年號紀年。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開創了年號紀年,這一年便是「建元元年」。
這一紀年方式後來被歷代所沿用,更換年號則重新計數。
3)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其實與幹支紀日相似,但始於東漢,同樣是六十甲子周而復始,永不中斷。
比如我們所說的甲午戰爭,「甲午」便是甲午年,即公元1894年。
4、二十四節氣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了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於是又把一年分為二十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逐漸完備的,《尚書》中便有記載,但最遲至西漢時期的《淮南子》,我們見到的二十四節氣已經與今天完全相同了。
對於農時而言,節氣非常重要。古人發明節氣的高明之處,在於人們發現自然界的天象地氣、草木魚蟲等在每個節氣並非漸變,而是頓變。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朋友們可能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更為深刻一些,當地的老百姓至今依然按照二十四節氣來春種秋收。
今天是2020年5月25日,如果按古代的紀年方式,那麼今天就是「共和國七十一年,庚子年 (鼠年)閏四月戊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