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紀年簡介》
《上古史》載:黃帝命大臣大撓「深以五行之情,佔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幹支相配以成六旬。」
《天幹地支甲子歷》是軒轅黃帝大一統華邦後,根據「《伏羲女媧歷》(聖太一天曆)」而所統籌締造的「黃道天幹地支陰陽四時甲子輪合曆」,簡稱《黃帝紀元歷》。黃帝紀元歷是四季歷,有別於伏羲女媧的「五季歷」。
幹支紀年曆是影響中華文明最久的紀年法,《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秦歷》《漢歷》,都是從其自身生發出來的,只不過是「年」的始啟不一樣而已!黃朝建子,冬至過年;夏朝建寅,寅月十五過年;商朝建醜,丑月初八過年;周朝建子,子月初一過年;秦朝建亥,亥月初一過年;漢朝建寅,寅月初一過年。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天幹有十,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順應相配,就形成六十幹支對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這是六十幹支對表示順序(一至六十),甲子(一)、乙丑(二)……壬戌(五十九)、癸亥(六十),就用這六十組固定的幹支對來進行紀年,甲子為第一年,依次乙丑為第二年…,直到最後癸亥為第六十年。六十年循合一次,稱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之後,又是新的一輪,稱六十甲子。
黃帝紀元歷以「第四千多少年稱」,是西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發布《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這是中華文明歷史上第一次,(「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這麼計算與稱呼的!
這個計算方式,一目了然,我們的紀年歷史有多長,可以借鑑。
用這個算法,給大家普及一下,我們現今在黃帝紀元的第多少個甲子輪合中~~~西元前2697年,為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甲子年:
西元前2697年—前2638年,這60年就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甲子輪迴。
西元前2637年——前2578年就是中華歷史上第二個甲子輪迴。
西元前2577年——西元前58年是中華歷史上第三個甲子輪迴————第44個甲子輪迴。
西元前57年——西元3年是中華歷史上第45個甲子輪迴。
西元4年——西元63年是中華歷史上第46個甲子輪迴。
西元64年——西元123年是中華歷史上第47個甲子輪迴。
西元124年——西元1923年是中華歷史上第48個甲子輪迴————第77個甲子輪迴。
西元1924年——西元1983年是中華歷史上第78個甲子輪迴。
西元1984年——西元2043年是中華第79個甲子輪迴。
姬宗氏尊訓:道德為尊,華脈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後!
聖師有云: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中華道統傳承人姬英明
聖太一天曆 八千一百三十六年 夏季 陽月二十
黃帝紀元 四千七百一十七年 壬午月 丁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