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是戰略上的重大錯誤嗎?

2020-12-22 路之意

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在戰略上是否正確,史學界是有著不同的看法的。有的人認為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國領導者在戰略思想和策略方針上的重大錯誤」。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1853年3月,那就是在佔領天京以後,應立刻以全部軍事力量北伐,沿途發動農民起義,進攻北京;而根據當時的情況和歷史特點來說,進攻並佔領北京是具有絕對把握的。也就是說勝利的條件都是具備的。因此,認為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國領導者犯了以保守的戰略代替了進攻的戰略的錯誤,使太平軍喪失「千載一時」之機,在可以消滅敵人的時候而沒有去消滅它。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的形勢,是否徹底勝利的條件都是具備了呢?定都天京建立南方根據地再圖北伐的戰略方針,是否是保守的戰略代替了進攻的戰略?

首先,在佔領南京後,太平軍的軍事力量還沒有達到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地步。

太平天國從金田起義到南京佔領的短短三年中,太平軍力量的確有了飛躍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隊伍從金田起義時的一萬多人,發展到百餘萬人。凡太平軍所至,人民紛紛響應,軍事進攻勢如破竹。在三年內,他們攻克了永安、全州、道州、永州、嶽州、武昌、九江、安慶、南京等許多城市,擊敗了清軍沿途的堵截。太平天國隊伍雖然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真正能作戰的力量仍然很少。佔領南京後隊伍雖號稱百萬,實際戰鬥人員只不過十萬左右。太平軍攻克的城市,多數是由於清軍未認真設防或者是「棄而不守」。清政府重點設防的城市,如桂林、長沙,太平軍就沒有能夠攻克。更重要的是太平軍佔領了城市,都是沒有鞏固下來。可見太平軍的勝利,是暴風驟雨式的不鞏固的勝利。

至於清朝統治者方面,,在太平軍和其他人民鬥爭的沉重打擊下,企圖消滅太平軍的軍事計劃被徹底粉碎了。清軍內部矛盾日益加深,統帥不和,互相推諉,士氣空前低落。三年中,喪失了江南大片土地。但是,它還沒有到達崩潰前夕。因為被太平軍攻佔的城市不久就恢復了清朝統治;清軍雖然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在技術裝備和數量方面的優勢並未喪失。正因為這樣,太平軍佔領南京後的第十天,向榮就尾追到孝陵衛紮下了江南大營不久,琦善又在揚州成立了江北大營。至於北方,清朝統治還比較穩定,主力部隊基本上還沒有出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的形勢特點是:太平天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它還是不鞏固的;江南的清朝勢力儘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它並沒有受到致命性的打擊。所以,在當時江南雙方力量的對比中,太平天國只佔相對的優勢,還未佔絕對的優勢。儘管太平軍對清軍來說有「人心齊,地利熟,膽氣壯」的優勢,而清軍比起太平軍來還有「火器精,糧餉足,兵勇眾」的特點。從全國力量對比來看,特別是北方,絕對優勢更是在清朝統治者方面。以後北伐的失敗。西徵之艱巨,就是最好的證明。認為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太平天國已在江南佔絕對優勢的估計是值得討論的。至於說佔領北京有絕對把握爭徹底勝利的條件都是具備的,更是值得研究了。

其次,佔領南京以後,戰爭如何繼續進行?

擺在太平天國領導者面前的有三條路:

一條是建都天京,分兵北伐。洪秀全留南而楊秀清往北;

一條是集中兵力北伐。按照這個戰略,要求在南京不要停留,一鼓作氣向北京進軍,攻克一城即棄一城;

一條是集中兵力平定南方,建立南方根據地,再圖北伐,即佔都金陵,據長江之險,分攻東南,徐圖北竄。

這是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準備實行的戰略方針。實際上執行的主要戰略方針,是一、三兩條的混合,而以第三條為主。分兵北伐,即「懸軍深入」的戰略方針。

集中兵力北伐和集中兵力平定南方再圖北伐這兩條戰略,到底是哪一條正確呢?後者。其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集中兵力北伐,也就是堅持過去「攻克一城即棄一城」的戰略方針,那麼,太平軍不僅不能克服三年來革命成果不鞏固的根本弱點,而且還會在北伐過程中遇到三個難以解決的困難:

一是腹背受敵。

太平軍集中兵力北伐,勢必前有「勢不能敵」的北方清軍主力,後有江南清軍的尾追。腹背受敵,作戰困難。

二是糧食供應和交通上的困難。

「北方少水乏米」,「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是當時存在的客觀情況。「少水」必然會給太平軍造成交通運輸的困難,因為陸路交通比水路交通困難。「乏米」則勢必給太平軍帶來糧食供應上的困難。北伐軍將領林風祥的稟報中,就不只一次提到「糧料甚難」的問題。當時北伐軍不過二萬多人,尚且遇到如此嚴重的糧食困難,一百萬人北伐的糧食困難,將更是不可設想的了。

三是成果不能鞏固。

即使太平軍以流動作戰方式僥倖地攻克北京,也決不可能把成果鞏固下來。歷史上有過因建立根據地而逐步取得勝利的農民戰爭的先例,如元末的朱元璋農民軍,但是卻找不到一次始終採取流動作戰方式不建立根據地因而取得勝利的農民戰爭。

第二,根據當時的形勢特點來看,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是:集中兵力,平定南方,建立南方根據地,再圖北伐。

三年來的戰爭實踐,使太平天國領導者初步地懂得:過去那種流動作戰方式是不可能取得徹底勝利的,要取得根本勝利,就必須建立根據地,所謂「欲立永久之基,必得至當之地」。太平天國領導者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又考慮到集中兵力北伐的不利條件和困難,才最後決定放棄過去的流動作戰方式,採取建立南方根據地再圖北伐的戰略方針。如果說在太平天國革命初期,太平軍為了保存和發展力量,避開優勢敵人,採取流動的作戰方式打下南京,取得立足之地是必要的話,那麼在佔領南京後革命力量有了飛躍發展,但還不足以徹底消滅敵人的時候,再不建立根據地去鞏固革命的成果,則是完全錯誤的。

所以,太平天國由流動作戰到建立根據地的戰略轉變是完全正確的。其所以是正確的,因為:

1,建立根據,地是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它可以克服過去力量發展迅速但不鞏固的致命弱點,使太平軍「出可以戰,處可以守」。

2,東南是當時最合適的,根據地。因為它在政治上有人民的歸心,經濟上「天下糧食盡出於南方」運糧更容易,地勢上有長江天險。

3,建立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還可以切斷清朝「京師性命所系」的糧食供應地——江浙二省,致敵人於死地。

第三,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再圖北伐的戰略,是極大多數太平天國領導者所贊同的。

有人提出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

「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屬無類矣」

這段話,作為建都金陵錯誤的論據。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提出的「欲圖北必先定河南」的第一個戰略方案,和太平天國領導者原定「分軍鎮守江南,欲往河南,取河南為業」的戰略方案是相同的。第二個戰略方案,即「先定南九省,無內顧憂」,再圖北伐,這是和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採取的建立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再行北伐的戰略方針是一致的。羅大綱還提出

「既都金陵,宜多備戰艦,精練水師然後可戰可守」

的積極建議。可見羅大綱並不認為建都金陵是錯誤的。

羅大綱既認為定都天京是「可戰可守」的,那麼為什麼又說那段話呢?

這段話不能說成羅大綱反對建都金陵,而只能理解為羅大綱反對「安居此都」,保守安樂思想滋長,不謀積極進取。在南京建立根據地這一戰略是正確的是一回事,而領導者保守安樂思想增長又是一回事,不能以領導者產生保守思想的錯誤來否定建都南京的正確,正好像不能以建都南京的正確來否認領導者有保守安樂思想一樣。相反,如果把羅大綱這段話說成是他反對建都南京的論據,那麼羅大綱主張「定南九省」的戰略和建都天京「可戰可守」的含義,就成為不可理解的了。

所以,羅大綱並不反對建都天京再圖北伐的戰略。

總結

太平天國領導者鑑於佔領南京後力量還不能立即推翻清王朝在全國統治,和三年來沒有根據地的弱點,改變過去流動作戰方針,採取以江寧為根本「乃謀割據」再圖北伐的戰略,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這是一個棄自己所短而又切合形勢發展需要的革戰略,是太平天國領導者戰略思想上的一個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相反,不集中兵力平定南方而分兵北伐,或者堅持過去克一城棄一城的戰略方針,是一個脫離實際情況的錯誤的戰略,是一個決不可能得到成功的戰略。

當然,建立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的戰略是正確的,並不意味著否認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犯了戰略上的許多錯誤。如沒有集中兵力殲滅南方的勢力,卻又分兵北伐;沒有積極向蘇南和浙江進軍;沒有積極支持南方各地人民起義;沒有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等等,以致使最終遭到失敗。但是不能把這些錯誤都歸到定都天京上面去,更不能把太平天國沒有獲得勝利說成是定都天京的錯誤。

相關焦點

  • 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開端!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看似輝煌的勝利,其實是為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率大軍攻城堡、掠要塞,速戰速決,一路向北。1853年初,到達了南京城下。太平軍佔領南京,確實對太平天國的發展意義重大,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地圖就明白了。南京向西北就是廣大的中原腹地,向南則是南方九省,南京地處中原和南方的交接處,太平軍如果以南京為中心向西發展,很容易切斷中原地區與南方的聯繫,如此一來,清朝就只剩半條命了!
  •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為什麼說這是一個轉折點?
    ——清陳澹然《江表忠略》 定都天京讓太平天國錯失了全力北伐的時機,但是北上,真的能滅清嗎? 定都天京是一個轉折點,太平天國不再流動作戰,開始佔領根據地。有人認為這是重大戰略失誤,直接導致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失敗。 為了保證軍事物資,太平軍從廣西出來一路流動作戰,攻取城鎮只為獲取錢糧、武器,補充兵源。席未暖,即棄去,沒有自己的根據地。
  • 太平天國:一場註定失敗的起義
    太平天國雖然建立天京政權,但並沒有奪得全國政權,它是在奪取全國政權過程中遭到失敗的。用人們通常所說的一句話:它並沒有取得劉邦、朱元璋式的勝利。從這個實際情況出發,我們認為在太平天國主觀方面存在的下列幾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的。第一,軍事戰略指揮的重大失誤。
  • 太平天國楊秀清真的把洪秀全架空了嗎?天京事變已經說明了一切
    引言:太平天國在楊秀清的帶領下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佔領普通的州縣,到佔領清朝的第二大城市南京。可以講,從1851年到1856年這五年時間內,太平天國勢力處於上升期,尤其是太平軍在1856年一路高歌猛進,先後消滅了威脅天京城的江北和江南大營,剪除了清軍對天京羽翼。
  • 直接釀成天京事變,西王蕭朝貴之死對太平天國政壇有何重大影響?
    在太平天國的統治集團中,由於頂層設計不合理,入主天京後諸王矛盾激化,終至血腥殘殺,天京事變中,最倒黴的莫過於東王楊秀清,而血腥的劊子手則是韋昌輝,他們的矛盾勢同水火,以至於很多人都會忽略:實際在他們之間還夾著兩個人——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
  • 定都天京是正確的,但之後的戰略決策是錯誤的,以致影響了結局
    太平軍攻佔南京後,形勢的確是非常好的,戰略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但是,勝利也帶來了副作用。由於勝利,太平天國的領導者驕傲起來,自我陶醉起來;誇大自身的實力,輕視敵人的力量,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太平軍建都天京之後,決定重新佔領長江上遊的一些軍事要地,這原是完全必要的。但由於戰略上三路分兵(天京留守、北伐、西徵),使得西徵軍的兵力也很單薄。2、代價慘重。西徵軍雖然先後攻佔了安慶、廬州、九江、漢口、漢陽等重要城鎮,但也遭到了清軍的強力阻擊。
  • 蕭朝貴馮雲山不死,天京事變會發生嗎?太平天國的結局如何
    (永安六王)太平天國早期,「永安六王」各司其職,太平天國也一步步發展壯大,很快便攻克了南京。隨著時間的推移,諸王之間開始產生間隙。隨後翼王石達開逃出天京,起兵討伐韋昌輝,韋昌輝情急之下攻打天王府。最終,韋昌輝也在混亂中被斬殺。再接著,天王猜忌翼王,翼王憤然離開天京。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在這場事變中,太平天國損失了東王、北王,出走了翼王,各部軍隊相互猜忌,兵刃相向。這件事也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1853年,楊秀清做了太平天國歷史上一個最壞的決定
    於是,楊秀清決定定都金陵,他說服了其他人,金陵搖身一變成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 楊秀清一生為太平天國的發展和壯大的確出了大力,但是不可否認,在定都天京這件事上,楊秀清做了錯誤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是太平天國歷史上最錯誤的決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天京事變死了多少人?學者:最不該死的被殺,太平天國活該亡國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徹底蛻化為變質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政治上來說,如果說前期太平天國領導層雖有無法避免的權力鬥爭,但還遠遠沒有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少史學專家將太平天國天京事變簡單的概括為洪楊兩人之間的權力矛盾,但是卻忽略了天京事變實際上是太平天國早期潛伏危機的一次集中爆發而已,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來聚攏信徒,自稱是天父二兒子,自以為可以壟斷神權,然而沒想到楊秀清頭腦極其靈活
  • 太平天國起義運動中,只有他能和翼王石達開並稱,只可惜英年早逝
    然而,好景不長,史料記載,太平天國失敗很大原因是要歸結於那場轟轟烈烈的天京事變,它致使兩個將領被殺,翼王石達開被迫出走,可見,太平天國的高級將領的目光有多淺,然而這也僅僅限於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等人,像翼王石達開這樣的將領,在太平天國將領中還是非常難得的,其實,在太平天國起義前期是有這樣一位將領和石達開一樣功勳卓著,地位甚至高於石達開,然而卻英年早逝。
  • 太平天國各王實力排行:誰才是太平天國第一名將
    第五名是西王蕭朝貴,這個人是太平天國的早期的領導者之一,而且這個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太平天國前期的戰鬥中,蕭朝貴一直擔當核心指揮的角色,軍事才能譽滿全軍。不過可惜在長沙的戰鬥中,被炮彈擊中,英年早逝。後來李秀成被俘之後,對他的評價也是最高的,說他是勇敢剛強,衝鋒第一。
  • 太平天國各王實力排行榜:誰才是太平天國第一名將?
    不論孰對孰錯,封王永遠都是太平天國的「主旋律」,不變的主題,也似乎只有這點才是太平天國拿得出手的。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將領可謂是武力非凡,各有特色。因此,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太平天國的諸位將領,並根據個人實力給他們排一下座次。
  •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 洪秀全傳》
    洪秀全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鼓舞革命群眾的鬥志,叫他們衝過銅關鐵卡,好比疾風掃落葉一般馬不停蹄地攻長沙,入嶽州,下武、漢,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夏曆二月初十日),就攻克了南京,席捲了江南。  在克南京後,洪秀全主張分軍鎮守江南,大軍向河南挺進??取河南建都〔一〕。這個主張,不論在戰略思想上或政策方針上都是十分英明正確的,已詳論於序論中。
  • 天京事變造成東王楊秀清慘死,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衰敗與滅亡?
    一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同室操戈,令天平天國最具軍事才華的東王楊秀清慘死,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也相繼被處死,太平天國內部開始走向分裂,開始了衰敗與滅亡的過程。
  • 太平天國各王實力排行榜:到底誰才是太平天國第一名將?
    不論孰對孰錯,封王永遠都是太平天國的「主旋律」,不變的主題,也似乎只有這點才是太平天國拿得出手的。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將領可謂是武力非凡,各有特色。因此,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太平天國的諸位將領,並根據個人實力給他們排一下座次。
  • 太平天國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有多大,與清廷相比如何?
    太平天國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有多大,與清廷相比如何?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非常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的領導人是洪秀全。從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到1853年建都南京,鼎盛時期控制的面積約為150萬平方公裡,相關省份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江蘇省、湖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
  • 太平天國真正的靈魂人物是誰?有他在,天京事變自相殘殺不會發生
    太平天國真正的靈魂人物是誰?有人一定會說,這還要問嗎?一定是天王洪秀全。其實不然,洪秀全只是太平天國的精神教父,是名義上的領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人物。太平天國中的第一實權人物,東王楊秀清就與其明爭暗鬥、相互鉗制、互不服氣。
  • 太平天國首義五大天王,他們的結局如何
    太平天國運動是由洪秀全等諸多將領組成的反封建壓迫,反外敵侵略的農民起義,起初的太平軍一路北上,戰績顯赫,很快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在建都南京後,太平天國因為上層領導貪圖享樂,大失民心,導致太平天國走上了下坡路,最終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毀於一旦。
  • 身為太平天國實際領導人,為何天京事變時楊秀清毫無反抗力?
    大清鹹豐六年八月四日,即公元1856年9月2日,正處於極盛時期的太平天國內部發生血腥政變,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突擊東王府,《金陵省難紀略》記載他們「率三千餘人遽入南門,趨圍東賊宅,自攜數賊入,殺東賊及其妻小」,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內訌之一——天京事變
  • 一個漫長的過程: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天京
    歷史上曾國藩創造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麼湘軍是如何攻破太平天國天京的呢? 首先,為了攻破天京,自然要先掃清周邊的戰略重鎮。自從安慶陷落和陳玉成被捕殺後,太平天國就走向了難以挽回的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