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區天山鄉頭道溝村:村容變美了 村民變富了 村風變新了

2020-12-26 新華網新疆頻道

  近年來,伊州區天山鄉頭道溝村發揮自身優勢,從生態保護、鄉村旅遊、特色養殖等方面著手,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和美麗鄉村建設。如今的頭道溝村村容變美了、村民變富了、村風變新了。

  這幾天,頭道溝村村民努爾比亞•阿里木正忙著為自家的農家樂創建星級做準備。努爾比亞是大學畢業生,她根據年輕人的喜好,改造升級了農家樂的設施設備。「以前房間裡用的是炕,重新裝修後,將炕改成了床,還添置了沙發,這樣更加方便客人休息,也很時尚。」努爾比亞說。

  頭道溝村距離伊州區城區54公裡。得益於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村一品」等工作取得的成效,這幾年,全村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頭道溝村逐漸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隨著遊客越來越多,很多村民和努爾比亞家一樣開起了農家樂,一步步走向增收致富路。

  截至目前,頭道溝村已建成 125套安居富民房,並配備有排水、道路及亮化、綠化等基礎設施,村文化室、衛生室等服務設施也相繼建成。村民們都格外珍惜現在的好生活,每周志願打掃衛生,自發保持整潔乾淨的村容村貌。

  村民哈穆什罕•伊米提說:「現在頭道溝村建設得很好,用電和用水都很方便,交通也很便利。」

  頭道溝村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山區村,共有村民125戶369人,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11戶38人。通過轉移就業、發展鄉村旅遊及牛羊、土雞等特色養殖,晚熟杏等特色林果業種植等方式,2019年頭道溝村人均純收入達1.2萬餘元。

  村民喀哈爾•薩力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一心想通過發展養殖來增收,但家裡沒有足夠的場地,擴大養殖規模的計劃也遲遲難以落地。今年,在村「兩委」和「訪惠聚」工作隊的幫助下,喀哈爾申請到了養殖基地,並自建了牛棚,現在有40隻牛正在育肥。接下來,等養殖基地通水後,他還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增加收入。喀哈爾說:「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特別好,只要我們踏實肯幹,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據市委辦公室駐伊州區天山鄉頭道溝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連紅軍介紹,村「兩委」和工作隊結合頭道溝村的實際情況,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先後實施了廁所革命、庭院綠化、危舊房屋拆除、陳年垃圾清理等多個項目,打造了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先後開展了美麗庭院、文明家庭、道德模範等系列評比活動,倡導村民發揮主體作用,激發村民參與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據介紹,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村「兩委」和工作隊將在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人文關懷和改善村居的基礎設施方面持續用力。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進一步擴大增收渠道,不斷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建設和諧生態宜居的頭道溝村作出新貢獻。

相關焦點

  • 哈密市伊州區頭道溝村:美麗鄉村,就是這模樣
    近年來,頭道溝村先後完成了125套安居房、供排水、道路及亮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室、衛生室等服務設施也相繼建成。  麥麥提常在村裡散步,忙碌了一天,傍晚行走在鄉村道路上,是一種享受。「現在的頭道溝村,自然環境美,基礎設施全,村容村貌變化巨大。」麥麥提來到村民休閒廣場,指著廣場一側的綠地說,這裡以前是村民自己用土坯壘起來的棚圈,常常臭氣燻天。
  • 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今年,在克服疫情影響等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坐落於武川縣大青山溝底的五道溝村,全村旅遊收入仍然實現70萬元以上。來五道溝村遊玩的遊客很難想像,如今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全村洋溢著積極生活氣息的五道溝村,在幾年前還是一個貧困村。
  • 鼓了腰包 美了鄉村 富了精神——山西建投幫扶黑山溝村等織出...
    十月,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黑山溝村秋意漸濃。但對黑山溝村的村民們來說,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幹勁卻絲毫未減。近年來,在山西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建投」)的定點幫扶下,村民們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一天一變樣、村裡的面貌一年一換新、日子越過越紅火。像黑山溝這樣的村,山西建投定點幫扶了12個。
  • 五嶽溝村:「餃子宴」幫扶情 文明風
    五嶽溝村:「餃子宴」幫扶情 文明風 2020-12-21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沂阿湖鎮中溝村:一個經濟薄弱村的精彩蛻變
    敢打「硬仗」,實現「落後村」到「文明村」的華麗轉身1993年,建設中的連霍高速公路途徑中溝村,而公路地下涵洞設計限高僅有2.7米,大型車輛不能通行,農忙時連收割機都開不進去。交通的不便,使中溝村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原本落戶中溝村的企業紛紛搬走,村民從南方引進的葡萄種植大戶也把種植基地建在了中溝附近的幾個村,中溝村漸漸被邊緣化了。
  • 鎮康縣巖子頭村:村美民富古茶香
    幾場春雨過後,巖子頭村漫山遍野的古茶林已初露春芽。這幾天,村內各大茶園開始忙碌起來,茶農或背著背籃,或肩挎袋子,她們爬上高高的古茶樹,手捏春色,採摘今年的第一波春茶。乾淨整潔的硬板路,紅瓦白牆的農家小院,村前屋後漫山遍野的古茶林……近日,走進臨滄市鎮康縣勐捧鎮境內的巖子頭村,家家戶戶正忙著採茶、制茶、賣茶,品茶,到處生機勃勃,一幅村美民富古茶香的美麗畫卷映入眼帘。
  • 伊州區陶家宮鎮上莊孜村:林下生態養雞忙 增收脫貧「錢景」旺
    伊州區陶家宮鎮上莊孜村:林下生態養雞忙 增收脫貧「錢景」旺 2020-09-30 00: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崇仁鎮富竹村:一根翠竹鋪就小康路
    富竹村由坑口、高湖頭、黃石坑、外王、裡王等自然村合併而成,全村360多戶,分布在會稽山的山腰和山腳。然而,背枕大山的富竹村,為脫貧致富,曾經走過一段彎路。挖筍(資料圖)上世紀80年代,由於農田少,這裡的村民還十分貧窮,只能靠上山砍柴換一些糧食過日子,後來在政府扶持下發展養豬業,辦起了大大小小三四十家養豬場。「養豬讓村民很快擺脫了貧困,甚至還出現了萬元戶。」富竹村黨總支書記吳善堯說,80年代的萬元戶十分稀少,因此羨煞旁人。
  • 晏 莊-村史
    【交通】1978年,該村屬東張樓管轄,交通沒人管理,只是走以前的彎曲小路,1979年規劃圍村路3條,路面寬5米溝深3 米,綠樹成蔭。2001年開通村往南的大道。,洪水大漲,衝進村莊,土屋全部倒塌,全村人外出討飯,積水久長,土質變鹼。
  • 超級變變變!看寧波這個村如何成為「村富美」!
    但村裡人多地少,曾經是象山縣有名的窮村,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從牆頭鎮到方家岙村還是一條泥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出行非常不便,也阻礙了村莊的發展。1993年,經村民大會反覆商討,村民一致決定要修路,大家齊心協力,不分男女老少按人頭每人出工4天,只4個月就完成了路基工程。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臨淄陳營村:村民變「老闆」,足不出村奔小康
    推薦閱讀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陳營村專業發展廚具產業——村民變「老闆」抱團謀發展「咱們有著發展廚具產業的條件和優勢,村民外出打工大多從事廚具生產或安裝,不愁技術。」王金龍告訴記者,全村超過三分之二的家庭都在從事或從事過廚房設備生產、維修。眼看著村裡的廚具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李金華卻有了新煩惱。「多數加工廠延續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缺乏整體規劃。不少村民富了,可村集體收入還長期在3萬元左右徘徊。」
  • 皇帽溝與彪村的來歷(陳生明)
    在距村東二裡之遙的竇王寨二寨下,有一道山坳突出,谷深幽長深約三裡的溝壑,每歲豐雨季節,小寨根處湧泉潺潺流淌,小溪寂寥,溯溝而上,聞水訇訇,銀流飛騰,拋珠濺玉。在溝底靠近大寨,東西兩懸崖向中崱屴,形似自然天成的險關要隘。皇帽溝可謂山美、水美、名更美。一道尋常山溝因何以皇帽稱名?
  • 文立波:讓大溝村人吃上有機蔬菜
    2月14日,一輛滿載5噸新鮮蔬菜的貨車,駛入邵崗鎮大溝村,為這裡的500戶群眾送來了一份暖心的禮物。這些蔬菜全部由瞿靖鎮蔣頂村80後小夥文立波捐贈。今年32歲的文立波經營著一家二手車公司,自邵崗鎮大溝村疫點實行全封閉管理以來,文立波一直都在關注,「這裡的村民能不能吃上新鮮的蔬菜,作為青銅峽人,我們能做些什麼支持他們呢?」
  • 變了!鬥門這個村
    「這幾年,蝦山村環境變好了,綠化更靚了,村裡的道路鋪上了瀝青,生活更好了」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們感嘆道穿過牌坊筆直的入村道路向前延伸村道兩旁綠樹成蔭一幅美麗鄉村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經過一年多改造該村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道實現硬底化、亮化和綠化兩旁配有路燈
  • 村道變遷記
    像毛細血管般布滿中國江南丘陵地帶的一條條村道,也經歷了由羊腸土道到泥砂路便道再到水泥通道的歷史性變化。在我的老家——湘西麻陽苗鄉堯市鎮保洞溪村田坳這個只有在縣級行政區劃地圖上才能標識清晰位置的小村寨,就有一條長6公裡的村道,它起于田坳村院子的一口老井旁邊,沿著錯落有致的梯田下行之後,便隨著清澈明麗的保洞溪蜿蜒並走,經過柿子坪村與外面路經橋衝村的縣道相接。
  • 沅陵縣涼水井決戰脫貧「群英贊」之貧村變富村(八) 黨建引領富民路...
    近年來,該村以黨建促發展惠民生,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辦好惠民實事,發揮好村民自治組織作用,以「強支部、興產業、促脫貧」為發展思路,通過大力發展蛋雞養殖、蔬菜種植和蔬菜深加工等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集體經濟和鄉村振興,走出一條「黨建強村、產業富村、服務興村、民主治村」之路,形成基層黨組織和鄉村經濟發展齊頭並進局面。
  • 【脫貧故事】劉家塬頭村的兩個夢想:攔壩增田和引水上塬
    (劉家塬頭村計劃對崖窯溝進行水土治理攔壩增田。)  「人均耕地不足2畝,飲用水來自收集的雨水。」吳堡縣寇家塬鎮劉家塬頭村村主任站到塬上對記者說道。而他把解決的辦法瞄向了村子東西兩道溝,一道攔壩蓄水引水上塬,另一道則是攔壩增田。
  • 陳雷:淘寶村的「領頭雁」如何帶富一個村
    淘寶村的「領頭雁」 ——河北肅寧西乾泊村黨支部書記陳雷如何帶富一個淘寶村 「現在我手上的這款魚竿,是咱們家自主品牌魁拔系列的指揮官,適合黑坑、水庫和野釣等,釣25斤以內的魚都沒問題。」
  • 布楞溝村:水引來了,路修通了,新農村建起來了
    同時,隨著東鄉縣中西部農村人飲安全工程的實施,布楞溝村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布楞溝村民家的自來水龍頭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的村民馬麥志家的院子中央,水龍頭流淌出了清澈的自來水,井口的白色瓷磚牆面上寫著兩行紅彤彤的大字:「吃水不忘總書記、永遠感恩共產黨」。
  • 從「鹹窮苦」到「綠富美」:三亞博後村的「蝶變」之路
    2009年,一家花卉文化產業公司進入博後村,流轉了村中的1000畝地,專門種植玫瑰花。這家企業打造的玫瑰谷,成為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依託。芳香馥鬱的玫瑰花,成了博後村的「致富花」,也把村民們從鹽鹼地裡解放了出來。「土地租出去就不種地了,一年租金有幾千塊錢,我還可以幹點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