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可學而至——2020首期南贛治理陽明文化研學紀實

2020-12-14 小靈靈講文化

6月11日-14日,管理之道,可學而至——南贛治理陽明文化研學圓滿收官。由特邀指導常海峰老師、特邀導師周建華教授、戰略指導王誠瑩老師親臨指導,來自山東、浙江、江蘇、廣東、湖北等地的十數位企業經營者一起走進江西贛州,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探訪先生南贛聖跡,追尋良知之學,透過「南贛治理與企業管理」系列主題分享,通達企業管理「無為而治」;通過落星亭祭拜先生,莊嚴自己,篤志力行。

6月11日 豐功偉績

6月11日下午,研學團一行抵達江西贛州,首先來到贛州陽明書院進行參訪。

贛州陽明書院是一座研究、挖掘、傳揚陽明心學的專業書院。明正德年間,陽明先生巡撫南贛,平定叛亂之後,在此宣講「致良知」學說,以期教化民眾「破心中賊」。

晚上學習會伊始,在一段悠揚的古琴表演中,贛州陽明書院院長周建華教授,為大家授課:《陽明先生於南贛的豐功偉績》。

周建華教授,贛南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贛南師範大學陽明先生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宣部重點項目「陽明文化走出去」首席專家,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陽明先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贛州陽明書院名譽院長,崇義陽明書院院長。從事陽明學研究30多年,主要著作有《王陽明在江西》等30多本。

周教授講道:

「南贛」的概念包含了當時的八府一州,包括廣東、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共3.94萬平方公裡。面對為害一方的山賊,幾經招降不投,陽明先生殺伐決斷,一舉殲滅;同時先生以百姓心為心,除惡務盡同時,又留有一善,一支筆勝過千軍萬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之以利、呵之以棒,從而感化敵人,紛紛來投!

周教授的分享讓同學們對陽明先生在南贛的功績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後周教授現場為每一位同學提筆籤名,贈送他的著作《王陽明在江西》。

6月12日 致良知

上午 通天巖研學

6月12日上午,研學團一行到達通天巖進行研學。通天巖是一座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宋代的石窟寺,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面向陽明先生雕像,同學們端心正意,向先生行三鞠躬禮。先生曾在通天巖石窟觀心巖居住並結廬講學,還教郡邑子弟歌詩學禮,以此南贛風俗為之一變。

觀心巖是陽明先生在贛州期間的結廬講學之所,陽明先生就在這裡「觀心」,向陳九川、鄒守益等二十三個弟子講授他的「致良知」,講授他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天理」和「良知」學說,因此這個巖洞就被先生起名為觀心巖。

在觀心巖,同學們誦讀原文、聆聽古琴表演之後席地而坐,周建華教授做主題分享《陽明先生通天巖演繹致良知》:

當時贛州天氣很熱,但古代沒有空調,於是陽明先生就來到了通天巖的這裡,後來起名為觀心巖。觀心巖,就是觀照自己的內心。「知行合一」、「心即理」的邏輯起點就是「良知」——天理就在我的心裡,我本來就有,它不在朱熹、孔子的典籍裡。就像是叛亂的寧王朱宸濠,他本來也是有良知的,只是他的心被蒙蔽了。

同學們在此與周教授還進行了互動問答。最後同學們閉上眼睛靜坐十分鐘,用心連結天地、連結先生、連結能量。

下午 崇義陽明博物館參訪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坐落著很多名勝古蹟。下午,研學團的同學們一起參訪了贛州古城牆、八鏡臺、鬱孤臺等。

隨後同學們乘車,到達崇義縣陽明博物館。

△博物館廣場陽明先生雕像前合影

崇義陽明博物館始建於2015年,也正是陽明先生奉請設立崇義縣500周年之際,是一座以展示和傳播陽明先生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它是全國最大、江西唯一的以陽明先生為主題的展館。博物館內通過「知行合一、良知永恆」為主導線索設計,且以時間為主順序,通過一件件事件講述了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通過參訪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體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同學們感到收穫滿滿,離開博物館時意猶未盡。

晚上 導師授課

晚飯,研學服務組為同學們準備了精緻而富有情懷的「陽明宴」,大家一邊品嘗特色菜餚,一邊了解陽明先生的南贛事功。

餐後,研學團進入崇義陽明書院進行參訪並學習。

周建華教授為大家授課《陽明心學與企業文化》:

陽明先生認為,任何外圍的標準都是人為設定的。凡是從自己的良知出發才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其本質就是人一定要有獨立人格。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了當代企業家身上,你的企業文化就是老闆的文化。有些企業倒閉就是因為沒有獨立人格,企業家沒有獨立人格,就會導致企業創新精神不夠,沒有創新產品,企業會出大問題。

隨後誠瑩老師做主題分享《困境與出路》:

商業的本質是等值交換,即提供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需求是最重要的,我們要以需求來界定客戶,然後就是想方設法滿足他的需求,就是白老師在3.0戰略裡所提到的「為什麼要常常和客戶直接連結交流」。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使命型公司,就是從自我的經營轉向利他的經營。請各位思考,你做這家公司的目的是什麼,你是真的想利益他人嗎?在今天這個時代,利他的商業文明就是新商業文明。

6月13日 破心中賊

上午 慄園圍參訪

清晨,研學團同學們就來到崇義陽明博物館前的廣場上進行戶外早課。面對陽明先生的塑像,同學們讀書讀得特別有力量。

早課過後,研學團乘坐大巴車趕往龍南,同學們在車上進行了感悟分享。

中午,研學團到達龍南慄園圍進行參訪。

慄園圍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時任南京吏部侍郎的李清,受正在南贛巡撫的陽明先生賞識調任到身邊,參加平亂,立有戰功。陽明先生在班師回歸途中,特意到驛道附近的慄園圍屋看望李清,並對正在建設中的圍屋建議:房屋排列走向,按照天幹地支、陰陽八卦排列。因此也被稱為「八卦圍」。慄園圍是中華客家第一大圍屋。

下午 玉石仙巖研學

下午,研學團來到龍南玉石仙巖。玉石仙巖中有個宏大的天然溶洞,人稱「玉虛洞」。洞頂有圓形缺口,如玉鏡高懸。明正德十三年,陽明先生曾到此遊覽,詩興大發,賦詩五首。其後不少文人墨客在此聯袂和韻,鐫刻立志,不少石刻保存至今。

在玉石仙巖,海峰老師為大家授課《平南贛》,同學們對陽明先生的傳奇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體悟。

海峰老師講道:

陽明先生剛接手南贛時,面臨:官員懈怠,不聽指揮;百姓狡黠,見風使舵;官兵無能,善於逃跑;盜賊囂張,攻城略地;山勢險惡,易守難攻,以及無兵卒、無軍費、無糧草,民風彪悍,那陽明先生是如何突破困境?到底怎麼做的呢?……管理不能光講道理,該「砍人」時要「砍人」。企業管理也一樣,既要有企業文化,也要有管理制度。陽明先生給當地的官兵、百姓到底帶來了什麼呢?一個詞:希望。之前的巡撫一來就打敗仗,讓人覺得跟著他「沒混頭」,而陽明先生一來就把山賊平定了。在企業中也是一樣,當大家看得到希望的時候,士氣絕對是高漲的,員工絕對是真心相隨的。所以經營者要努力讓企業走向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海峰老師的分享內容詳實,豐富生動,大家聽完都有很多感悟,現場進行了分享互動。

晚上

晚上同學們在賓館後面的草坪上,聆聽了海峰老師對《大學》的解讀。

海峰老師講道: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大人?什麼是大我?陽明先生說,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為大人。為什麼還有你我之分,因為本來我們是一體的,但私慾將我們分開。品德敗壞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差別在哪裡呢?心中裝有更多人,不單純為自己的欲望而活著。

6月14日 立志敢願

上午 落星亭祭拜

上午趕早,研學團來到陽明先生落星之處——大餘落星亭,神聖莊嚴地祭拜先師陽明先生。

嘉靖七年(1529年),陽明先生五十七歲。二月,平思、田。七月,平八寨、斷藤峽。十一月,班師,乘舟沿贛江北上。先生病情加劇,舟泊南安青龍浦。門人周積來見,先生已彌留。周積問先生遺言,先生曰:「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言?」有傾,瞑目而逝。先生逝世之地即贛州大餘縣青龍鎮赤江村,贛南成了陽明先生生命的最後一站。

同學們在這裡披綬帶,向陽明先生上香、敬獻鮮花,莊嚴誦讀祭文,誦讀《示憲兒》、《睡起偶成》,整場莊嚴肅穆,心懷感恩與敬畏。

祭拜完成後,同學們原地靜立十分鐘,用心連結先生能量。隨後抽取了陽明書籤,這是陽明先生為大家送上一句最好的箴言。

離開落星亭,同學們乘車到達丫山靈巖寺進行參訪。

1528年,當陽明先生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上了丫山的靈巖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裡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陽明先生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陽明先生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几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陽明先生當日返回舟中,病逝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下午 周屋祠堂

最後一站,研學團來到了周屋祠堂。周屋村是理學古村,村民多為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後人,周氏宗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宗祠正門左邊一個彰善榜,右邊有一個糾過,每個季度都會對身邊的好人好事、文明家庭還有不文明行為進行張榜公示,通過這種方式,營造一種人人向先進看齊,並且有錯必改的氛圍。

在周屋祠堂參訪結束後,每位同學都進行了分享,誠瑩老師進行了總結分享:

我們不能被物擁有,而是要擁有物。這是一種智慧。但是人是有習氣的,人在某種習氣下被物所移,人就成了物的奴隸。如果成為物的奴隸,做事業也是一樣的,我們嘴上說著要成就一份利益人心的事業,實際上我們被這份事業困在裡面。所以我們要懂得在任何一個瞬間,都能讓自己的這顆心靜下來。這是一份功夫,讓自己快速回到自己的心境上來。

最後大家共同觀看了本期研學的回顧視頻,本次研學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正式圓滿收官。

部分同學感悟

劉劍

先生平匪擒寧王,為什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舉重若輕,易如反掌?

《中庸》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性精微,先生洞察人心如觀火,以父母之心感化巢賊,使匪眾分崩離析;施行十家牌法分離善惡,使奸偽無所容;祭拜山神,讓百姓心存敬畏,破其心中賊;施行《教約》、《鄉約》,化育人心,導人向善。先生從多層次、多維度全面施行懲惡揚善心法,在天地間形成強大的勢。

在這樣強大的勢面前,百姓不再為匪徒所迫,做出違心的事;朝廷命官不再貪生怕死,而是奮勇殺敵;大量匪徒不再負隅頑抗,而是紛紛放下武器,棄惡從善。因為他們都感受到先生「贊天地之化育」的格局和能量,他們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給我們的啟示:

1、符合天道是最大的勢。良知即道。上下同欲者勝,上下同道更有能量。

2、除菩薩心腸還當有霹靂手段,及時懲惡揚善,引導身邊人。

3、給大家以希望。帶領團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4、知善知惡是良知,以更高層次的心去判斷善惡。

5、修身在於修心,為善去惡就是致良知。

孫傳新

很榮幸也很慶幸能有這樣一次難得的遊學,時間雖短,收穫頗多。

通過遊學真切了解了陽明先生建功立業的履歷:先生不畏艱難獨身到達時事混亂的南贛,心生萬法,平定匪患;治理中採取多種措施,以人為本,最終達成和平、昌盛的局面,得到群眾的擁護。

作為企業管理者,每天都會遇到紛繁複雜的難題,遇到困難並不可怕,靜心研究、認真總結、潛心規劃,困難終會得解。企業管理中更需以人為本,人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人心所向一致、戰略目標統一,才能步伐一致。其次,本次遊學再次領悟了《示憲兒》,深深感到家風的重要性。家風決定一個家族的傳承、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決定一個後人的高度,只有「家風正」,才能「家族旺」。管理一個企業同樣的道理,只有企業文化正,才能培養出有高度的員工,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

朱墨

四天的遊學過程印象深刻,體會有二明二思。

【明己善、知己底】

周建華教授第一天上課時講的「褲衩即底線」的故事簡單易懂,但是直達內心。生活中很多人心底其實是善,只是被外物所蒙蔽。通過學習,我們可以認知自己的底線,從而提高自己的底線,甚至幫助他人提高底線。

【明己俗,皆可聖】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為人師可為聖、為經商可為聖、為「工薪階層」 可為聖,為「農民百姓」 可為聖。每個人要自信可以成為聖賢,自信可以克服各種苦難,最終走向輝煌。

【思陽明先生南贛治理之心】

陽明先生初到南贛唯一的任務就是剿匪,是一項艱巨且極其危險的任務。先生為何可以做到?或許是陽明先生上任第一天就帶兵打仗,或許是陽明先生要求所有指揮官親自上陣,或許是陽明先生給了土匪和百姓一個「希望」。

【思五百年後的我】

研學最後一站,落星亭祭拜先生,思考「五百年後的我是……」我想,五百年後的我是一個一生延續「耕讀家風」的弟子;是一個給子孫作為榜樣的先輩;是一個不一定讓人記得容貌和名字,但是為家族傳承、民族復興做過貢獻的人。

相關焦點

  • 陽明文化研學:龍場悟道、南贛治理、餘姚生紹興葬
    4月23日-26日,苦難即輝煌—2020年首期龍場徒步行陽明文化研學圓滿收官。來自山東、浙江、安徽、廣東等地20餘位從事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同學們一起走進龍場,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感受到了苦難即輝煌的力量,心上也有了很大成長。
  • 研學發展的創新與突破,越秀研學朱軍的研學之道
    研學朱軍導師強調:研學旅行是一種學習,是一種經歷,一名優秀的研學導師,應該善於引導參與的學生去玩中做,做中學,學中思,進而擁抱理想的自己。管理服務的專業化目前,中小學研學旅行依託的組織機構比較多元,其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為確保研學旅行科學健康規範有序發展,必須提高管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一方面是加強管理服務的標準化,另一方面是加強管理服務的規範化。
  • 修文縣舉辦研學旅行資源推介會,兩條陽明文化精品旅遊線路新推出→
    貴陽網訊 8月19日,修文縣在中國陽明文化園舉辦研學旅行資源推介會,向參會的嘉賓、學術界人士、企業家們推介陽明文化精品旅遊一日遊、兩日遊線路。推介會上,主持人向參會人員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與修文的深厚淵源。
  • 2020年運城中學「德孝文化 忠義文化」研學旅行活動紀實
    他還指出,希望同學們在做好防疫措施下,能夠正確處理研學與旅行的關係。研學旅行不是「閒庭信步」的普通旅遊,而是寓學於行、行學相長。我們要重點在「學」字上做文章, 在「研」字上下功夫,「旅行」要為「學」服務,「學」要為「旅行」增加內涵。觸中華歷史,行思行遠傳承中華文化。
  • 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22.1】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第一句話,陽明先生便開宗明義:「聖人之學,心學也」。
  • 苦難即輝煌:貴州龍場徒步行,探尋陽明文化
    陽明文化園合影在9月18日-20日苦難即輝煌—2020年第七期龍場徒步行陽明文化研學中,來自全國各地30餘位共學聖賢文化的同修齊聚貴州龍場,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探尋陽明聖境,追尋良知之學,連結陽明心學能量,體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體證先生的明心淨心功夫,體味戰勝苦難的生命輝煌,成就自己幸福、舒展,充滿希望的家庭和人生!
  • 陽明故裡的文化盛會——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舉辦
    素有「文獻名邦」「東南最名邑」之稱的浙江省餘姚市是王陽明的出生地、成長地和講學之地,陽明文化已成為了餘姚市響亮的「文化符號」。2020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誕辰548周年紀念日,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市隆重開幕。本次活動以「陽明故裡 良知善治」為主題,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作為指導單位,中共寧波市委、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聯)、中共餘姚市委、餘姚市人民政府承辦。從10月30日到11月5日,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將在此地輪番上陣。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王陽明在德育理論體系中倡導「良知之學」,人性本善,但後天由於教育和環境等外部條件的影響,人的良知會被私慾所蒙蔽,這就需要「致良知」,激發人內心的善,達到至善的理想追求。這些不僅對當代民眾提升自我修養,啟發人們道德自覺,將豐富的物質世界與物質生活納入崇高精神的「主宰」之下,不至於迷失自我於物質資料之中,而且對於淨化社會風氣,塑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具有重大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 研學旅行如何發展?2020年首屆良渚文化研學旅行論壇在杭舉辦
    7月8日下午,「2020年首屆良渚文化研學旅行論壇」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文明探索營地報告廳舉行。論壇致力於搭建行業交流平臺,推動研學旅行行業健康發展,希望借良渚遺蹟申遺一周年之際的「杭州良渚日」暨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從探尋良渚文明開始,共同推進研學旅行的蓬勃發展。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祭奠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墓的正前方今天——2020年9月5日,離陽明先生誕辰548周年還有一個多月。來自北京、山東、浙江、江蘇、廣西、貴州等地的陽明文化專家學者,在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王梅林會長的帶領下,到王陽明墓地祭拜陽明先生。
  • 許忠華副市長再次調度陽明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工作
    11月25日,市政府副市長許忠華時隔一周,再次專題調度陽明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工作。上午,許忠華副市長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在市政府聽取了編制單位關於《贛州市通天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0-2035)》匯報。
  • 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開幕!拍陽明故裡,拿視頻大獎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邵巧宏 賀元凱 共享聯盟餘姚站 應紅淵「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諸君念之念之!」金秋送爽,2020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548周年誕辰日,早上,位於餘姚的陽明故居傳出朗朗書聲,餘姚市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禮賢儀典。一代儒學宗師、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生於餘姚,人生也從此起步。作為「姚江學派發祥地」,數百年來,陽明文化潤澤著餘姚的千家萬戶。
  • 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開幕,文化力量助推「重要窗口」建設
    10月31日,王陽明先生548周年誕辰,以「陽明故裡 良知善治」為主題的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寧波餘姚開幕。在當天舉行的「中天閣論道:『陽明心學與良知善治』主題峰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探討了王陽明心學對當下社會治理的啟示與意義,很多觀點與餘姚現在的做法不謀而合。
  • 研學開封 知行中國 開封研學旅行已煥發創新之光
    研學開封,知行中國。隨著教育改革以及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開封研學旅行已煥發創新之光。多維度、寬視野、重體驗、深探究已成為開封研學旅行的一大亮點。  12月23日,記者了解到,為提高研學旅行人才隊伍建設,開封組織多個景區多次前往重慶、成都等地觀摩學習研學旅行工作經驗。今年8月,省文旅廳聯合開封市文廣旅局特意舉辦了河南省研學旅行開封專題培訓班。
  • 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月底開幕
    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活動將於10月30日至11月5日在餘姚舉行,今年文化周內容包括禮賢儀典、主題峰會論壇、先賢遺墨文獻展、「王陽明祖居地」紀念館開館、陽明古鎮開街、「姚江書院」重建研討會等數十項活動,廣大市民可以全程參與。    我市陽明文化建設碩果纍纍    今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548周年誕辰。
  • 12位企業家分享:龍場研學帶給我什麼?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聖人一悟,照耀萬世的陽明心學由此誕生。龍場,是每一個學習陽明心學同學心中的燈塔。2020年11月20日,第一期苦難即輝煌——龍場徒步行陽明文化研學網絡視頻分享會成功召開。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家裡立的志向和在龍場是不一樣的。回來之後,除非有坐飛機等特殊情況,我每天早上五點鐘都會參與讀書,沒有間斷過,而且感覺每天的半小時似乎都不夠用,心裡一直想著,要爭分奪秒地多為行業做貢獻。
  • 沿著陽明先生的足跡
    、傳播地,也是陽明先生最後的歸宿地;是王陽明生活時間最長、王門後學影響最大的地方,更是陽明遺址遺蹟最多、遺存最完整的地方。研學遊的第一站是王陽明紀念館。這裡是陽明先生當年利用挖掘碧霞池的泥土壘起的假山,他曾在這裡佔卜星象、認證天體,是陽明先生重要遺存之一。在這裡,學生感受了一次歷史的「穿越」,穿上復古的書生服,席地盤坐,聆聽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國學講座,分享了陽明先生的很多小故事,還每人手工做了一把摺扇,體驗了古代書院的讀書論道場景。
  • 浙報關注丨深挖陽明文化當代價值 餘姚:「知行合一」打造陽明文化...
    不遺餘力留住文化之根走進王陽明故居主樓瑞雲樓,五間二弄的二層木結構樓房,處處留著歷史的痕跡,靜靜訴說著500年前王陽明的故事。留住文化之根,從保護開始。陽明文化不僅是精神財富,也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餘姚注重以陽明文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
  • 「陽明學在福建」學術研討會在漳召開 論道地域文化融合發展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8月31日消息(記者 莊楊筱)正值「一代大儒」王陽明踏入福建513周年,及《陽明先生集要》(崇禎刻本)在漳刻成發行385周年之際,「陽明學在福建」學術研討會8月29日在福建漳州舉行。
  • 寓教於「遊」 清遠研學旅行按下「快進鍵」
    「學生們在景區內可以觀看耍歌堂、長鼓舞,體驗瑤繡、銀飾製作、長鼓製作等非遺項目,因為既可遊又可學,所以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遊客。」景區相關負責人劉偉介紹說。連南千年瑤寨景區將研學旅行作為發展方向,讓學生們寓教於遊,感受瑤族文化的千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