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14日,管理之道,可學而至——南贛治理陽明文化研學圓滿收官。由特邀指導常海峰老師、特邀導師周建華教授、戰略指導王誠瑩老師親臨指導,來自山東、浙江、江蘇、廣東、湖北等地的十數位企業經營者一起走進江西贛州,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探訪先生南贛聖跡,追尋良知之學,透過「南贛治理與企業管理」系列主題分享,通達企業管理「無為而治」;通過落星亭祭拜先生,莊嚴自己,篤志力行。
6月11日 豐功偉績
6月11日下午,研學團一行抵達江西贛州,首先來到贛州陽明書院進行參訪。
贛州陽明書院是一座研究、挖掘、傳揚陽明心學的專業書院。明正德年間,陽明先生巡撫南贛,平定叛亂之後,在此宣講「致良知」學說,以期教化民眾「破心中賊」。
晚上學習會伊始,在一段悠揚的古琴表演中,贛州陽明書院院長周建華教授,為大家授課:《陽明先生於南贛的豐功偉績》。
周建華教授,贛南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贛南師範大學陽明先生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宣部重點項目「陽明文化走出去」首席專家,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陽明先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贛州陽明書院名譽院長,崇義陽明書院院長。從事陽明學研究30多年,主要著作有《王陽明在江西》等30多本。
周教授講道:
「南贛」的概念包含了當時的八府一州,包括廣東、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共3.94萬平方公裡。面對為害一方的山賊,幾經招降不投,陽明先生殺伐決斷,一舉殲滅;同時先生以百姓心為心,除惡務盡同時,又留有一善,一支筆勝過千軍萬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之以利、呵之以棒,從而感化敵人,紛紛來投!
周教授的分享讓同學們對陽明先生在南贛的功績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後周教授現場為每一位同學提筆籤名,贈送他的著作《王陽明在江西》。
6月12日 致良知
上午 通天巖研學
6月12日上午,研學團一行到達通天巖進行研學。通天巖是一座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宋代的石窟寺,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面向陽明先生雕像,同學們端心正意,向先生行三鞠躬禮。先生曾在通天巖石窟觀心巖居住並結廬講學,還教郡邑子弟歌詩學禮,以此南贛風俗為之一變。
觀心巖是陽明先生在贛州期間的結廬講學之所,陽明先生就在這裡「觀心」,向陳九川、鄒守益等二十三個弟子講授他的「致良知」,講授他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天理」和「良知」學說,因此這個巖洞就被先生起名為觀心巖。
在觀心巖,同學們誦讀原文、聆聽古琴表演之後席地而坐,周建華教授做主題分享《陽明先生通天巖演繹致良知》:
當時贛州天氣很熱,但古代沒有空調,於是陽明先生就來到了通天巖的這裡,後來起名為觀心巖。觀心巖,就是觀照自己的內心。「知行合一」、「心即理」的邏輯起點就是「良知」——天理就在我的心裡,我本來就有,它不在朱熹、孔子的典籍裡。就像是叛亂的寧王朱宸濠,他本來也是有良知的,只是他的心被蒙蔽了。
同學們在此與周教授還進行了互動問答。最後同學們閉上眼睛靜坐十分鐘,用心連結天地、連結先生、連結能量。
下午 崇義陽明博物館參訪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坐落著很多名勝古蹟。下午,研學團的同學們一起參訪了贛州古城牆、八鏡臺、鬱孤臺等。
隨後同學們乘車,到達崇義縣陽明博物館。
△博物館廣場陽明先生雕像前合影
崇義陽明博物館始建於2015年,也正是陽明先生奉請設立崇義縣500周年之際,是一座以展示和傳播陽明先生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它是全國最大、江西唯一的以陽明先生為主題的展館。博物館內通過「知行合一、良知永恆」為主導線索設計,且以時間為主順序,通過一件件事件講述了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通過參訪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體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同學們感到收穫滿滿,離開博物館時意猶未盡。
晚上 導師授課
晚飯,研學服務組為同學們準備了精緻而富有情懷的「陽明宴」,大家一邊品嘗特色菜餚,一邊了解陽明先生的南贛事功。
餐後,研學團進入崇義陽明書院進行參訪並學習。
周建華教授為大家授課《陽明心學與企業文化》:
陽明先生認為,任何外圍的標準都是人為設定的。凡是從自己的良知出發才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其本質就是人一定要有獨立人格。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了當代企業家身上,你的企業文化就是老闆的文化。有些企業倒閉就是因為沒有獨立人格,企業家沒有獨立人格,就會導致企業創新精神不夠,沒有創新產品,企業會出大問題。
隨後誠瑩老師做主題分享《困境與出路》:
商業的本質是等值交換,即提供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需求是最重要的,我們要以需求來界定客戶,然後就是想方設法滿足他的需求,就是白老師在3.0戰略裡所提到的「為什麼要常常和客戶直接連結交流」。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使命型公司,就是從自我的經營轉向利他的經營。請各位思考,你做這家公司的目的是什麼,你是真的想利益他人嗎?在今天這個時代,利他的商業文明就是新商業文明。
6月13日 破心中賊
上午 慄園圍參訪
清晨,研學團同學們就來到崇義陽明博物館前的廣場上進行戶外早課。面對陽明先生的塑像,同學們讀書讀得特別有力量。
早課過後,研學團乘坐大巴車趕往龍南,同學們在車上進行了感悟分享。
中午,研學團到達龍南慄園圍進行參訪。
慄園圍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時任南京吏部侍郎的李清,受正在南贛巡撫的陽明先生賞識調任到身邊,參加平亂,立有戰功。陽明先生在班師回歸途中,特意到驛道附近的慄園圍屋看望李清,並對正在建設中的圍屋建議:房屋排列走向,按照天幹地支、陰陽八卦排列。因此也被稱為「八卦圍」。慄園圍是中華客家第一大圍屋。
下午 玉石仙巖研學
下午,研學團來到龍南玉石仙巖。玉石仙巖中有個宏大的天然溶洞,人稱「玉虛洞」。洞頂有圓形缺口,如玉鏡高懸。明正德十三年,陽明先生曾到此遊覽,詩興大發,賦詩五首。其後不少文人墨客在此聯袂和韻,鐫刻立志,不少石刻保存至今。
在玉石仙巖,海峰老師為大家授課《平南贛》,同學們對陽明先生的傳奇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體悟。
海峰老師講道:
陽明先生剛接手南贛時,面臨:官員懈怠,不聽指揮;百姓狡黠,見風使舵;官兵無能,善於逃跑;盜賊囂張,攻城略地;山勢險惡,易守難攻,以及無兵卒、無軍費、無糧草,民風彪悍,那陽明先生是如何突破困境?到底怎麼做的呢?……管理不能光講道理,該「砍人」時要「砍人」。企業管理也一樣,既要有企業文化,也要有管理制度。陽明先生給當地的官兵、百姓到底帶來了什麼呢?一個詞:希望。之前的巡撫一來就打敗仗,讓人覺得跟著他「沒混頭」,而陽明先生一來就把山賊平定了。在企業中也是一樣,當大家看得到希望的時候,士氣絕對是高漲的,員工絕對是真心相隨的。所以經營者要努力讓企業走向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海峰老師的分享內容詳實,豐富生動,大家聽完都有很多感悟,現場進行了分享互動。
晚上
晚上同學們在賓館後面的草坪上,聆聽了海峰老師對《大學》的解讀。
海峰老師講道: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大人?什麼是大我?陽明先生說,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為大人。為什麼還有你我之分,因為本來我們是一體的,但私慾將我們分開。品德敗壞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差別在哪裡呢?心中裝有更多人,不單純為自己的欲望而活著。
6月14日 立志敢願
上午 落星亭祭拜
上午趕早,研學團來到陽明先生落星之處——大餘落星亭,神聖莊嚴地祭拜先師陽明先生。
嘉靖七年(1529年),陽明先生五十七歲。二月,平思、田。七月,平八寨、斷藤峽。十一月,班師,乘舟沿贛江北上。先生病情加劇,舟泊南安青龍浦。門人周積來見,先生已彌留。周積問先生遺言,先生曰:「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言?」有傾,瞑目而逝。先生逝世之地即贛州大餘縣青龍鎮赤江村,贛南成了陽明先生生命的最後一站。
同學們在這裡披綬帶,向陽明先生上香、敬獻鮮花,莊嚴誦讀祭文,誦讀《示憲兒》、《睡起偶成》,整場莊嚴肅穆,心懷感恩與敬畏。
祭拜完成後,同學們原地靜立十分鐘,用心連結先生能量。隨後抽取了陽明書籤,這是陽明先生為大家送上一句最好的箴言。
離開落星亭,同學們乘車到達丫山靈巖寺進行參訪。
1528年,當陽明先生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上了丫山的靈巖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裡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陽明先生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陽明先生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几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陽明先生當日返回舟中,病逝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下午 周屋祠堂
最後一站,研學團來到了周屋祠堂。周屋村是理學古村,村民多為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後人,周氏宗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宗祠正門左邊一個彰善榜,右邊有一個糾過榜,每個季度都會對身邊的好人好事、文明家庭還有不文明行為進行張榜公示,通過這種方式,營造一種人人向先進看齊,並且有錯必改的氛圍。
在周屋祠堂參訪結束後,每位同學都進行了分享,誠瑩老師進行了總結分享:
我們不能被物擁有,而是要擁有物。這是一種智慧。但是人是有習氣的,人在某種習氣下被物所移,人就成了物的奴隸。如果成為物的奴隸,做事業也是一樣的,我們嘴上說著要成就一份利益人心的事業,實際上我們被這份事業困在裡面。所以我們要懂得在任何一個瞬間,都能讓自己的這顆心靜下來。這是一份功夫,讓自己快速回到自己的心境上來。
最後大家共同觀看了本期研學的回顧視頻,本次研學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正式圓滿收官。
部分同學感悟
劉劍
先生平匪擒寧王,為什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舉重若輕,易如反掌?
《中庸》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性精微,先生洞察人心如觀火,以父母之心感化巢賊,使匪眾分崩離析;施行十家牌法分離善惡,使奸偽無所容;祭拜山神,讓百姓心存敬畏,破其心中賊;施行《教約》、《鄉約》,化育人心,導人向善。先生從多層次、多維度全面施行懲惡揚善心法,在天地間形成強大的勢。
在這樣強大的勢面前,百姓不再為匪徒所迫,做出違心的事;朝廷命官不再貪生怕死,而是奮勇殺敵;大量匪徒不再負隅頑抗,而是紛紛放下武器,棄惡從善。因為他們都感受到先生「贊天地之化育」的格局和能量,他們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給我們的啟示:
1、符合天道是最大的勢。良知即道。上下同欲者勝,上下同道更有能量。
2、除菩薩心腸還當有霹靂手段,及時懲惡揚善,引導身邊人。
3、給大家以希望。帶領團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4、知善知惡是良知,以更高層次的心去判斷善惡。
5、修身在於修心,為善去惡就是致良知。
孫傳新
很榮幸也很慶幸能有這樣一次難得的遊學,時間雖短,收穫頗多。
通過遊學真切了解了陽明先生建功立業的履歷:先生不畏艱難獨身到達時事混亂的南贛,心生萬法,平定匪患;治理中採取多種措施,以人為本,最終達成和平、昌盛的局面,得到群眾的擁護。
作為企業管理者,每天都會遇到紛繁複雜的難題,遇到困難並不可怕,靜心研究、認真總結、潛心規劃,困難終會得解。企業管理中更需以人為本,人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人心所向一致、戰略目標統一,才能步伐一致。其次,本次遊學再次領悟了《示憲兒》,深深感到家風的重要性。家風決定一個家族的傳承、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決定一個後人的高度,只有「家風正」,才能「家族旺」。管理一個企業同樣的道理,只有企業文化正,才能培養出有高度的員工,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
朱墨
四天的遊學過程印象深刻,體會有二明二思。
【明己善、知己底】
周建華教授第一天上課時講的「褲衩即底線」的故事簡單易懂,但是直達內心。生活中很多人心底其實是善,只是被外物所蒙蔽。通過學習,我們可以認知自己的底線,從而提高自己的底線,甚至幫助他人提高底線。
【明己俗,皆可聖】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為人師可為聖、為經商可為聖、為「工薪階層」 可為聖,為「農民百姓」 可為聖。每個人要自信可以成為聖賢,自信可以克服各種苦難,最終走向輝煌。
【思陽明先生南贛治理之心】
陽明先生初到南贛唯一的任務就是剿匪,是一項艱巨且極其危險的任務。先生為何可以做到?或許是陽明先生上任第一天就帶兵打仗,或許是陽明先生要求所有指揮官親自上陣,或許是陽明先生給了土匪和百姓一個「希望」。
【思五百年後的我】
研學最後一站,落星亭祭拜先生,思考「五百年後的我是……」我想,五百年後的我是一個一生延續「耕讀家風」的弟子;是一個給子孫作為榜樣的先輩;是一個不一定讓人記得容貌和名字,但是為家族傳承、民族復興做過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