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涵西街道舊貌換新顏,城市功能和品位得到有效提升。
「黨建+」社區鄰裡中心讓居民聚在一起、學在一起、樂在一起。
涵西街道在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機制保障下,著力推進「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不斷提供更加精準的定製式服務,走出一條服務好群眾的新路子。目前,蒼林、樓下兩個社區的「黨建+」鄰裡中心已被列入全市17個試點之一。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作為黨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如何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前,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出臺了《關於推進「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涵西街道黨工委進一步提升站位、深化認識,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著力推進「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以「紅色引擎」帶動「服務核心」,在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機制保障下,不斷提供更加精準的定製式服務,走出一條服務好群眾的新路子。
黨建引領整合資源
涵西街道位於涵江中心城區。近年來隨著涵江區融入全市發展大局,涵西街道以驚人的速度大建設、大發展,拆除、改造了不少存在房屋破敗、設施老舊、功能缺失、公共管理服務跟不上等問題的老舊小區,科學規劃高效建設,一群群現代挺拔的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道路四通八達,一片片生機盎然的公園遍布其中,城市功能和品位得到有效提升,逐步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點燃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強力引擎。涵西街道黨工委書記林梓雄說:「涵西舊貌換新顏,作為高品質的生活配套,加快服務於『一公裡以內』的『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正是圍繞大局、把握大勢,抓住關鍵、回應關切的創新之舉,切合實情實際,意義十分重大。」
今年,涵西街道為打造社區鄰裡「一刻鐘」生活便利圈,在全街道範圍內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調研摸底,摸清社區現有資源,確定將硬體設施比較完善的蒼林社區為試點,同時以樓下社區居委會搬遷為契機,對樓下社區辦公場所進行重新規劃設計,積極打造較為整體的「黨建+」社區鄰裡中心。目前,蒼林、樓下兩個社區的「黨建+」鄰裡中心已被列入全市17個試點之一,既是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效能的重要抓手,也是便民利民惠民的好事實事。
林梓雄告訴記者,蒼林社區「黨建+」鄰裡中心由蒼林、群英、前街3個社區聯建,覆蓋15個網格、24個住宅、2家駐區單位、3家企業和1個社會組織,有黨員426名,可輻射13025人。樓下社區蘿苜田「黨建+」鄰裡中心則由樓下、延寧、青年、孝義4個社區聯建,有黨員362名,可覆蓋11個網絡、5個住宅小區、3個駐區單位、3個社會組織和1家企業,輻射人口5678人。
推進「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是加強基層黨建、夯實基層基礎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探索。涵西街道通過構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黨建工作鏈,倡導「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理念,建立了下林小區黨支部「一二三四」工作機制,即一個黨支部引領,依託街道城市基層黨群服務中心、「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兩個陣地,通過居委會、民情理事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和五老智囊團、近鄰幫幫團、愛心志願團、同心服務團四支隊伍,不斷加強與居民的密切聯繫,收集社情民意,打通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高效解決居民下水道堵塞、漏水等實際問題28個。
圍繞「辦公場所趨零化、社會服務最大化」的建設目標,涵西街道積極對接相關職能部門,整合現有的12345服務平臺和網格、司法、公安、城管等平臺資源,建立健全多網聯動統一調度工作機制,搭建集數據採集、問題發現、資源調度、問題解決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鄰裡」服務管理平臺,提升多網融合實效。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公益性扶持等方式,實現便民服務集成共享、一體供應。
「黨建+」社區鄰裡中心成為黨服務、凝聚、引領群眾的綜合性社區服務治理平臺。街道幹事創業氛圍越來越濃厚,黨建「紅色引擎」匯聚成為民服務的「紅色動能」。
優化功能便民利民
「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著力構建和諧相處、守望相助的具有「家庭」含義的基層社區鄰裡關係。
設施高顏值,功能接地氣,服務送到家……這是上周末記者來到位於下林小區的蒼林社區「黨建+」社區鄰裡中心走訪時的直觀感受。
涵西街道結合實際,合理布局「1+6+X」功能,將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六有」功能分布在該小區不同樓棟中。
記者走進社區便民服務代辦點看到,250平方米的大空間明亮整潔,來辦事的群眾秩序井然,工作人員熱情接待。社區黨支部書記許清榮說,代辦點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改革,實現「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特別是惠民寶便民服務自助機的啟用,427個項目下沉服務事項,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方便辦理相關業務。
街道以老人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騰出800平方米的新房作為長者之家,配備了20個床位,設有餐廳、活動室、理療室,並引進第三方服務機構,將社區為老服務和機構養老服務植入居家養老服務之中,切實為老人提供專業照料,讓子女放心。「如今,我們老人也有了一個喝茶聊天、下棋寫字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唱唱笑笑,一天很快就過去了,老年生活十分愜意!」下林小區76歲居民林新華高興地說道。
綠色書吧、多功能活動室、青少年科技工作室……該中心在莆陽文化驛站按照「一間公共圖書室、一間文體活動室、一套文體活動器材、一個文體廣場、一個文體專幹」「五個一」標準建設,成為群眾歡樂的文化舞臺。
實事看得見,惠民潤民生,搭建互助橋,鄰裡一家親。「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叩開一扇門、拆除一堵牆,還為群眾提供醫療保障、幼兒教育等生活便民服務,延續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讓居民聚在一起、學在一起、樂在一起。
結對共建協同治理
測血糖,量血壓,講歷史,話文明……上周末,樓下社區蘿苜田「黨建+」鄰裡中心十分熱鬧。來自共建單位的在職黨員及社會志願者進社區,在黨建漫畫廣場開展愛心義診、「一元理髮」、清理環境衛生等為民服務活動,受到群眾歡迎。
今年以來,涵西街道以「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為契機,打造在職黨員聯絡處等「紅色空間」,組建志願服務隊,通過創辦「時間銀行」,引進「服務+積分」方式,設立志願服務英雄榜,鼓勵轄區黨員參與社區治理。黨員根據自身情況認領居民微心願,通過「圓夢」行動,讓群眾心有所想、願有所成。
在職黨員積極響應,亮出黨員身份,到社區報到上崗,並認領政策簡介、普法宣傳、交通勸導、糾紛調解、夕陽關愛、衛生清理等服務崗位,依據崗位職責開展服務活動,實現「亮一人、幫一戶、帶一片」,把黨組織延伸到「神經末梢」,推動基層治理共建共治。
便民代辦在鄰裡,公共服務在鄰裡,社情民意也在鄰裡。作為惠民、為民、暖民的實事工程,涵西街道「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剛走出第一步,明年將因地制宜推進「黨建+」社區鄰裡中心建設,給群眾帶來更多更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湄洲日報記者 蔡玲 通訊員 林亦霞 文/圖)
主辦: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承辦:莆田市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原標題:《一枝一葉總關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