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184年),鉅鹿(秦治今河北平鄉、東漢治今河北寧晉)人。中國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
張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組織群眾,約於靈帝建寧(168年-172年)初傳道。
中平元年(184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不久張角病死,起義軍也很快被漢朝所鎮壓。
歷史上比較知名的農民起義有很多,比如有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甚大的農民起義案例。還是在王莽篡漢時期,綠林赤眉農民起義。而今天,主要給大家說說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當年這場黃巾起義運動,聲勢尤為浩大,幾乎差點推翻東漢。
黃巾軍有三位創始人,分別是張角、張寶、張梁這三兄弟。其中張角是起義軍的權威領導者,他早年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也就是《太平經》,便深受觸動,創下太平道,並利用經書上的宗教觀念和思想,組織起民眾,進行傳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教派規模大,教徒多大幾十萬。
那麼,為何張角的教派發展如此迅速,這麼短的時間就多達幾十萬。這都是因為張角能抓到民心,原來東漢末年,朝廷諸位大臣忙著內鬥,宦官、外戚、文官武將等等,他們之間相互爭鬥奪權,讓朝堂動蕩不安,而漢靈帝忙著享樂,不管國家大事,百姓疾苦。
恰逢那些年,各地發生災害,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簡直苦不堪言,就差一個導火線就可以引爆。
這是張角出現了,他各地傳播教義,給百姓精神支持,他為了讓百姓信奉,常以治病救人的仙師形象出現,百姓感激他治病救人的恩德,紛紛願意加入他的太平道,把他奉為真理。張角以此虜獲人心,獲得大量百姓的支持,所以教徒激增,曾達百萬之眾。
而張角使用就多的治病方法,據傳是用符水咒說療病,又稱吞符,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然後用酒或水一同喝下。
張角除了自己親力親為之外,還讓自己的徒弟去各地傳播太平道,這才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教徒多達幾十萬。張角為了方便管理,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方,以「方」作為單位,進行管理教徒,每一方設立渠帥總領其事。
後來張角見時機差不多,便順勢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黃巾大起義。那些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難民,看到張角起義,便紛紛加入,起義軍很快攻破城池,佔領官府,打殺官吏,張角將一些錢財分給那些難民,得到更多的人心。
當時黃巾起義很快蔓延開來,一個月內,東漢有二十多郡受到牽連,而黃巾軍勢頭真猛,連續佔領諸多州郡,震驚朝野,嚇壞漢靈帝。
漢靈帝見張角太平道如此厲害,急忙讓何進負責鎮壓,讓他當大將軍,率領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在京師周圍布下大量兵力,鎮守京師。
同時又讓各地州郡招募士兵,訓練士兵,加強鎮壓起義軍的力度,所以那時劉備等人趁此機會參軍,建功立業。
後來東漢朝廷為了鎮壓黃巾軍,漢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便下放權力,讓地方長官擁有一定的軍政大權,這樣讓地方官更加有效控制,才能順利有效的鎮壓起義軍。
起初黃巾軍勝場較多,可等到東漢朝廷緩過勁來,便漸漸控制住了局面。在185年8月,皇甫嵩大敗黃巾軍幾千人,就在這段時間,張角病死了。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張角,東漢時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家世不可考,生年也不詳。
他最初出現在農民大眾面前,是一個「善道教化」的「大賢良師」。約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171年),張角開始其布道傳教活動。他通過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廣泛地在社會上活動,大收徒眾,發展力量,擴大影響。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發展成為遍布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張角傳道的方式,在史書中有較多的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又《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信道。」從這些記載看出,張角的傳道活動,主要是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同時還廣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張角對道徒所宣傳的教義中,融合了《太平經》和黃老道的思想。
張角信奉《太平經》,他把自己創立的道教組織命名為「太平道」,就是直接來源於《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義,因為「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亦來源於《太平經》。卷九十:「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卷九十八:「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張角把自己稱之為「大賢良師」,實際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賢,目的就是要行大順之道,以教救世賑民,實現天下太平。張角傳道的主要法術,是教人「叩頭思過」,以符水治病。這「叩頭思過」,也來源於《太平經》。在張角看來,「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人之過,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過」,跪拜首過的方法是「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頭於地。……解子過於天地也。後有過者,皆像子也」。天是看得見人間行為,聽得懂人間語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請求天神地祇寬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過與痛苦,「所以當於曠野者,當於鮮明地;所以四達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達者,當付於四時。天之使氣也,且為子上通於天也。四時者,仁而生成,且解子過於天地也」。
張角傳道的另一重要法術,就是用符水咒說療病。符水療病亦稱吞符、吞精。《太平經》說得很清楚:「請問重複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精者吞之,謂之神也。……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己飲,隨思其字,終古以為事身。……或見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所謂「重複之字」即「復文」,亦即最早道教的「神符」。「吞精」即吞符。「以丹為字」即以硃筆書寫的神符,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
所謂「符水療病」,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飲下,即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於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出,神力發出,百病被驅散,人就會恢復健康狀態,精神飽滿,所以《太平經》說:「今日吞吾字,後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應,其為道,須臾之間,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間,精神隨而行治病。」這就是張角的「符水療病」。咒,亦作「祝」,即神的言辭,它法力無邊,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稱咒語為「神祝」:「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神祝』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位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又說:「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傳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癒病也。」《後漢書·襄楷傳》注引《太平經》這段話說:「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眾得之謂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為除災疾,用之所向無不愈也。」張角的「咒語療病」,就是對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讖書」,它是神言要語,具有無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張角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九節杖,即權杖之義,傳道之具,也來源於《太平經》。《太平經》卷四十二說:「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所謂「九人」,即「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聖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穀;奴婢職在理財貨」。《太平經》卷七十一說:「道有九度。……一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遊出去而還反,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
「一事者各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就是說,九節杖就是類似於權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職可理九人九氣之事,可以統攝天地萬物;可以度人得道。
張角事奉黃老道,在傳道的過程中,他以黃老「善道」教化天下。黃老道成了張角宣傳民眾、組織道徒的工具。其時,東漢朝野多有信黃老道者,許多統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善道教民」,以至「青、符、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經過十餘年的傳教,張角的教徒發展到幾十萬人。
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為黃老,也尊奉「中黃太乙」。「太乙」又作「太一」。《史記·天官書》說太一居紫微宮北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張守節《正義》說:「泰一,天帝之別名也。」秦漢時期,「太一」被認為是紫微宮北極天帝或天帝大皇,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記·封禪書》說:「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兩漢時期,「太一」又被視為比北鬥神黃帝更高明的神仙。《漢書·王莽傳》引《紫閣圖》文:「太一、黃帝皆仙上天。」緯書《春秋合誠圖》又有「黃帝問太乙長生之道」之說。在《太平經》中也出現「太一」信仰,並有「太一」位於中央的觀念。《太平經》說:「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於中極,受符而行,周流洞達六方八遠,無窮時也。」太平道在「太一」之前冠以「中黃」二字,當與「五德終始說」有關。東漢光武帝得赤符稱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說是以「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太平道以「土」為吉,信仰「中黃太一」,崇尚黃色,隱含著主運土德的張角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黃天太平」社會的願望。張角自稱「黃天」,頭裹「黃巾」,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奉「中黃太一」為尊神,原因就在這裡。
張角除了在家鄉冀州傳道以外,還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傳道。短短的十餘年間,全國十二個州當中就有八個州的百姓參加太平道,道徒達幾十萬人之多。為了便於組織和管理,張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道徒編為以「方」為單位的教區組織,全國共設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設渠帥總領其事。
這樣,張角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終於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太平道。
那麼問題來了,張角因病去世後,其黃巾軍後來結局如何?說了你可別不信
原來皇甫嵩又繼續進攻張角所在的老巢廣宗,但沒攻破,後來在第二日,皇甫嵩就地安營紮寨,他還派人去觀察起義軍動靜,趁著在夜間敵軍鬆懈,皇甫嵩率領大軍偷偷前往敵軍營地,並在凌晨時分發動進攻。
這一戰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逃走到河堤時溺死的也有五萬多人,又將張角屍首挖出,割下其首級運回京師。又在11月,皇甫嵩打下曲陽,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至此,黃巾軍之亂基本平息。
亂事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但漢靈帝沒有改革,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形叛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如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張燕的黑山賊。188年,黃巾軍再次發生起義,黃巾餘部紛紛起事。2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4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10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11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室十分頭痛。為了鎮壓平亂,於188年3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亂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義日期上,張角的確這為黃巾軍起了帶頭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導,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到處搶劫。加上當友方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漢軍就用此一個一個擊破。雖然黃巾起義,令天下震動,但因這些原因,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影響,由於儘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借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並為了三國分立種下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