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起義導致東漢「窒息」,卻興起三國鼎立60年!

2021-02-13 魚羊密史

(圖)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黃巾之禍,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

歷史猶如一條浩瀚的江水,滾滾東逝!其中那些封建王朝的更迭轉換,正如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代表勞苦大眾的心願勇往直前。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歲月中,曾陡現一段只有六十年甲子數的三國歷史,雖說短暫,卻是那麼威武雄壯、那麼豐富多彩。以致於發生在三國時期的許多名人故事經過後期文人演繹,受到千年以下乃至今天人們的熱烈喜愛。這段歷史時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今天讓我們穿越歷史,重新走進東漢末年,去遊歷一回真實的三國歲月,領略英雄的風姿!

話說東漢到了和帝以後,朝綱混亂。因種種緣由,皇帝都是幼年即位,這樣就造成了外戚與宦官把持朝政,官府賣官鬻爵、貪腐成風;老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亡,社會危機日漸加重。從東漢安帝到靈帝期間,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多達近百次,最終釀成了火燒燎原遍及全國的黃巾大起義。

當時在巨鹿,即今天河北平鄉縣,有個名叫張角的人。他思想活絡,雄心壯志,眼見百姓疾苦,便與兩個弟弟張寶、張梁創立 「太平道」組織,他們通過替人治病,聯絡文人志士發展教徒,籌備秘密起義。那張角首先派遣手下八個重要弟子云遊四方傳教,經過十幾年時間,竟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發展了信徒十萬餘人。

於是,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把全國信徒分成三十六方,大方為上萬人,小方為六七千人,並設立大、小首領,統一歸張角領導,準備起義計劃。為了擴大影響,他們提出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同時約定在公元184(甲子)年秘密造反。接著,太平道信徒們還在京都及各地州郡的府署衙門上分別用白土題寫「甲子」字樣,擴大聲勢。同時,他們還聯絡朝廷內宮的一些宦官、侍衛,以便求得內應。

萬事俱備,甲子年姍姍而來,當起義軍準備工作全面就緒時,有個名叫馬元義的太平道大方首領開始奉命調撥荊州、揚州數萬信徒向鄴城(今天河北省臨漳西南)集中,並與朝廷洛陽宮中的宦官封諝、徐奉約好,在三月五日這一天,內外接應,即時起義!

(圖)黃巾起義

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此時起義軍中竟然出現了一個叛徒。此人名叫唐周,他向朝廷告了密,講述了起義隊伍的全盤計劃。隨後,馬元義被捕,慘遭「五牛車裂」之刑,宮中接應宦官也被告發,遭到殺戮,一時間京城內外信奉「太平道」的宮人、士兵與百姓被殺者多達千餘人。與此同時,朝廷還即刻下令冀州官員速速逮捕張角,以絕後患。

張角聞訊後,大吃一驚。他見形勢陡變,就立即通知各地義軍提前發動起義。這一年二月,「太平道」信徒們都以黃巾纏頭作為標誌,在全國七州二十八郡廣大地區同時起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與張梁分別自稱「地公將軍」、「人公將軍」,他們親率幾十萬大軍攻城拔寨、焚燒官署、開倉放糧,沒過半個月,全國各地勢如星火燎原一般紛紛響應,一時間中原大地恍若山谷激蕩,震醒了沉睡中的東漢劉家王朝!

漢靈帝一方面急急命令大將軍何進率領羽林軍防守洛陽京都,另一方面委任皇甫嵩、朱儁、盧植等大臣調集全國各路軍馬,形成合力態勢向黃巾軍進行瘋狂反撲。同時,各地的地主豪強勢利為了自身利益也紛紛組織人馬,配合官軍血腥鎮壓農民起義隊伍。

此時,張角率領的冀州黃巾軍雖然攻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並大敗中郎將盧植,然而黃巾軍畢竟是匆忙起義,嚴重缺少戰鬥經驗,作戰時隊伍之間彼此不能有效配合,不久便開始陷於被動局面。後來張角發病猝死,群龍無首,起義漸漸挨到十月間,皇甫嵩率軍偷襲廣宗,張梁陣亡,其手下三萬多黃巾戰士慘遭殺戮,還有五萬多人壯烈投河赴死。官軍挖掘張角墓穴後,剖棺戮屍。張寶這時也兵敗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在戰場上不幸陣亡,其手下十多萬戰士被殺害!

轟轟烈烈的黃巾主體起義就這樣在短時期內被鎮壓了,然而散落在各地的黃巾餘部恍若火種一般繼續在燃燒。其各處首領帶著勞苦大眾的農民隊伍仍然堅持戰鬥達二十多年。腐朽沒落的東漢王朝經此一戰,迅速走向名存實亡。

(圖)張角(?-184年),鉅鹿(治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人。中國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太平道的創始人。

「天公將軍」張角曾在凌霄山(今河北邢臺)險要處建立大營,俗稱「中央寨」,寨內設有點將臺,點將臺後山石壁上刻有「大賢良師坐中巖」七個大字,至今古蹟尚存。另外,在今天河北定州市城西南的七級村,還有保存尚好的張角墓,墓丘長87米,寬70米,高3米。村中張姓人口很多,是村中大族,相傳就是張角兄弟的後裔。

縱觀黃巾大起義,歷時雖然短暫,然而卻狠狠的動搖了東漢朝廷的根基。更重要的是,起義過後,那些覬覦朝廷寶座的官僚與豪強紛紛開始稱霸一方諸侯,再經幾十年戰火的洗禮後,中原王朝終於重新大洗牌,最後漸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未完待續)

*作者:李廣,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廣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歷史鉤沉:三國鼎立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曹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及格局分析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 【歷史解密】漢朝為什麼分西漢和東漢?揭秘西漢和東漢的關係
    西漢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劉邦於秦末率起義軍攻下鹹陽,受項羽封為「漢王」後,又與項羽開展了長達四年多的「楚漢戰爭」。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戰時取得了對項羽的決定性勝利後即帝位,創立了漢朝,史稱西漢。
  • 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念之差改變歷史,否則三國鼎立不會出現
    ▲三國鼎立形勢圖在中國歷史上,文明制度的升級是大勢,非人力可以逆轉。然而促進歷史發展的「天命」落到誰身上,卻是可以人定,即誰有能力肩負歷史責任,就可以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大人物。在這種人力可以操作的「小勢」中,人的作用會被無限放大,一些小人物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徐州陳登,幫助曹操扭轉戰局擊敗呂布,重新奪回兗州根據地;東吳將領馬忠,設伏抓獲關羽,蜀漢失去荊州;這兩人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前,鮮為人知,但他們聲名顯露時,直接影響三國歷史的走向。今天子淵要向大家介紹的刺客劉平,就差點兒使三國歷史發生重大轉折,如果他狠心一點,或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
  • 揭秘東漢滅亡,並非僅因黃巾兵起義,你所不知道的真實原因
    在人們關注三國歷史時,是否有真正地考慮過在英雄年代時所遭冷落或掩蓋卻值得思考的歷史問題?劉秀建立了巍峨一時的東漢帝國為何逐步走向滅亡?如果只是空談東漢末年的戰爭故事,而忽視了東漢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其實對於這段真實歷史而言也只是略知一二,如同隔靴搔癢。第1 東漢末年災難頻繁,內憂外患之下國庫清空夏,大旱。
  • 《全面戰爭:競技場》全新版本 「大丈夫 立不世之功」上線
    三國初立「桃園結義」  談起劉備世人第一印象就是「兄弟情深」,作為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劉關張三兄弟的結義將故事推到了高潮,在日後的歲月中兄弟情永遠是他們斬不斷的羈絆。  遊戲中劉備獨特的技能「桃園結義」可強化己方和離自己最近的盟友,提升附近最近一個友軍單位的防禦力並使其免疫沉默效果,同時提升自己單位的攻擊力。率領大軍長驅直入,  三國鼎立,天下「仁君」  三國鼎立時期,蜀國君主劉備以仁德治理天下,將體恤民情做到首位。
  • 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什麼在三國舞臺上籍籍無名?
    他們是東漢政權的最後一批捍衛者,將搖搖欲墜的東漢朝廷重新扶正。然大廈將傾,非人力所為。能力真的很牛,功勞真的很大(東漢盧植)東漢末年,或者說漢靈帝晚年和漢獻帝初年,東漢朝廷的兩大心病便是「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讀三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是中國大黑暗時後漢末期黃巾起義軍所使用的口號,這是統治者對老百姓的壓迫已經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範圍之內的最後吶喊。中國的農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馴良奴隸,如果不是完全沒有活路,是斷不敢冒著被誅滅滿門的危險去造武裝到牙齒的利益集團的反,他們之所以鋌而走險實在是被逼上了絕路,所以黃巾起義是中國專制社會裡典型的官逼民反。
  • 三國鼎立
    曹魏政權正式建立於公元220年,265年滅亡,存在了46年。但實際上,曹魏政權在東漢獻帝建安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因此講曹魏的政治,要從建安時期講起。曹操後來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立下戰功。袁紹、何進誅殺宦官的時候,曹操是典軍校尉。他對袁紹的主張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解決宦官問題,只要派一名獄吏去把幾個為首的宦官抓起來殺掉就行了,一定要把宦官統統殺光,必將失敗。所以他沒有參與這場鬥爭,只是坐觀勢態的發展。
  •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為什麼都統一不了中國?
    東漢末年,戰爭頻仍,人口劇降,經濟凋敝,國力衰微,即便發展到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還沒有擁有這樣的"綜合實力"來完成統一霸業。主要原因如下:(至公元236年,三國時期魏、蜀、吳綜合實力對比表)一、魏蜀吳"綜合實力"比較。
  • 東漢滅亡後明明有四個政權,為何稱魏蜀吳三國,還有一個在哪是誰
    ,接下來進入三國鼎立的時期,曹丕稱帝一年後,劉備在益州成都以延續漢朝為名稱帝,建國號為「漢」,歷史上一般稱為蜀漢。曹丕稱帝9年後,孫權在當時的武昌今天的湖北鄂州稱帝,建國號為「吳」,歷史上一般稱為東吳,但這個時候,曹丕已經去世三年了,曹魏皇帝已經是曹丕的兒子曹睿了,從公元229年開始,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期,這三國就曹魏、蜀漢、東吳。
  • 此戰過後,三國鼎立格局浮出水面
    東漢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外戚爭鬥不斷、邊疆戰事不止,國勢日趨疲弱,貪腐盛行、自然災害不斷,百姓水深火熱、走投無路。 官逼民反,漢靈帝七年(公元184年),河北爆發了黃巾軍起義,迅速向周圍蔓延、席捲全國。朝廷驚恐萬狀,急忙下令各地武裝力量鎮壓。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另一個國家是哪?
    許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鼎立的魏蜀吳。但三國爭雄天下時,仍有一國,即東漢末,四國鼎立。遼東的第四個國家是燕國,這個被忽視的政權。漢末四國鼎立,為什麼羅貫中只寫魏蜀吳,燕國就不值得稱道了?漢末,燕國首先割據一方。公元190年,公孫度建立了燕國,比其它三個國家都要早;公元220年是魏國,221年是蜀國,229年是吳國。
  • 西漢和東漢區別很大,西漢為農民起義扮豬吃老虎,東漢為皇族光復
    西漢和東漢區別很大,西漢為農民起義扮豬吃老虎,東漢為皇族光復在時間先後上,西漢在前,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歷12帝,享國210年,又稱前漢;東漢在後,公元25年劉秀創立,共14帝,享國195年,又稱後漢。
  • 東漢到底強不強?
    評價一個朝代強不強,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以人口、經濟、軍事力量、政治統一性來權衡的從人口和經濟上來看,史料記載和後世學者推論,兩漢人口巔峰閾值為6000萬,年代更迭至東漢末年,人口不足1900萬,連年徵戰導致人口不斷銳減。每年以25%的速度下降。
  • 東漢末年黃巾軍中有人功成名就了嗎?有一個人最終封侯拜將了
    這是東漢末年張角忽悠農民跟隨他一起起義時喊出的口號。不得不說張角著實是個人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句口號著實能夠擁有莫大的號召力。隨後天下各地的起義軍紛紛帶起了黃頭巾,響應了張角的號召。隨後黃巾起義持續了十分的久,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因為黃巾起義,朝廷沒有足夠的兵力,於是允許各地的豪族組建私軍。這也就導致了後面的諸侯群雄割據,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黃巾軍的規模非常浩大,但是黃巾軍出身的人,能功成名就的極少。
  • 再讀黃巾起義:張角本來已經為東漢延續壽命,卻被漢靈帝一手攪合
    比如前幾年很火的《明朝那些事》,讓很多的人了解到了明朝時期發生的歷史故事。三國時期的歷史也是如此,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使得大家對三國的歷史十分熟悉。而聊到三國歷史,就得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了。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可惜的是,自元帝時,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興起,到章帝晚年及和帝時,外戚和宦官輪番作亂,從此外戚和宦官成了漢朝之亂的恆久主題,最終把東漢送上了斷頭臺。外戚當政,「娘家政權」興起,皇帝大多短命。所謂外戚,就是皇帝後宮的皇后和嬪妃的「娘家人」,也就是皇帝家的親戚。
  • 五胡亂華:三國鼎立之後一個由胡人建立的王朝,為何少有人提及?
    《三國演義》結尾說到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曹魏集團司馬家族司馬懿和兩個兒子篡權奪位,最終由司馬炎先後擊敗了蜀、吳兩國,建立一個統一的晉王朝。但大晉王朝並沒有持續多久,一場比三國時期更加混亂的時代即將來臨。01中原爭霸 胡人乘虛而入東漢時期戰亂不斷,先是十八路諸侯聯合攻打董卓,後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集團各自雄踞一方戰亂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