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曹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蜀漢(221—263年),三國之一,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二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歷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敗後國力受損,後經諸葛亮治理之後開始富強,並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竊取了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政權所滅。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為孫權所建立,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公元222年孫權稱王,229年正式稱帝)。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帝,共五十二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五十九年)。
孫吳勢力發跡於孫堅、孫策時期。孫堅為孫權之父,參與了討伐黃巾軍、平定西北邊亂及討伐董卓等戰役,最起初是一名縣吏,後因軍功被漢廷任為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其長子孫策逐漸向江東發展,奠定基礎,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任孫吳政權。吳開始建都於吳郡(江蘇蘇州),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江蘇南京)。
222年(魏黃初三年)孫權為吳王,吳國始立,名義上依附於曹魏,實際已脫離曹魏控制。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國號為大吳,改元黃龍,吳國正式建國。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亡於西晉。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獨播頻道:CCTV-10
首播時間:每天11:42
重播時間:當日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