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三國鼎立

2021-02-13 央視百家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曹魏
(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蜀漢
(221—263年),三國之一,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二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歷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敗後國力受損,後經諸葛亮治理之後開始富強,並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竊取了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政權所滅。


吳國
(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為孫權所建立,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公元222年孫權稱王,229年正式稱帝)。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帝,共五十二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五十九年)。

孫吳勢力發跡於孫堅、孫策時期。孫堅為孫權之父,參與了討伐黃巾軍、平定西北邊亂及討伐董卓等戰役,最起初是一名縣吏,後因軍功被漢廷任為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其長子孫策逐漸向江東發展,奠定基礎,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任孫吳政權。吳開始建都於吳郡(江蘇蘇州),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江蘇南京)。

222年(魏黃初三年)孫權為吳王,吳國始立,名義上依附於曹魏,實際已脫離曹魏控制。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國號為大吳,改元黃龍,吳國正式建國。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亡於西晉。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獨播頻道:CCTV-10

首播時間:每天11:42

重播時間:當日23:27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知識點記憶口訣之三國鼎立
    中國歷史知識點記憶口訣之三國鼎立     (一)     200年時戰官渡,曹、袁力量有懸殊,     曹操用了許攸計,統一北方定根據。     (三)     赤壁之戰定大局, 魏蜀吳國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 定都洛陽打魏旗,     次年劉備亦稱帝, 定都成都漢業繼,     二二二年孫稱王, 定都建業吳旗舉。
  • 我國歷史上有多次三國鼎立,但魏蜀吳並不是最常見的模式
    三國鼎立,在我國歷史上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魏、蜀、吳。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於中原(洛陽)。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巴蜀(成都)。魏蜀吳三國鼎立因此,在這個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國時期,是中原、江南、巴蜀的三足鼎立,但這並非我國歷史上最常見的三足鼎立模式,因為江南和巴蜀之地均無法單獨與中原抗衡,只有二者聯合才能與中原並立
  • 三國鼎立《徵三國》再戰江湖
    三國鼎立的江湖爭鬥永遠是歷史上廣為傳唱的史詩,在如今遊戲市場如火如荼的爭鬥當中,由【星凝互娛】獨家代理的《徵三國》在玩家心裡早已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考究的歷史建築,精細還原的歷史故事,在當今端遊的快餐市場當中,可謂是精益求精。
  •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及格局分析
    曹孫兩家合作,共同擊敗關羽,吳方奪了原蜀漢方控制的荊州地域,劉備伐吳,夷陵戰敗,於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後來比較穩定的鼎立局面。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結束,三國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為結束,孫吳以陸遜火燒連營為結束,蜀漢以白帝城託孤為結束。
  • 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念之差改變歷史,否則三國鼎立不會出現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不難發現歷史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再強大的人物最多也只能影響發展的進程。正因如此,人們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才會覺得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即部落聯盟進化為奴隸社會,私人財產不斷積累,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而邁入封建社會,然後政府財富積累引發兼併戰爭,中央集權制度成型。
  • 【史海鉤沉】李姓帝王知多少
    中國歷史上的李姓皇帝一共有58位(一家之談):  1.新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憲於更始元年自稱淮南王
  •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為什麼都統一不了中國?
    東漢末年,戰爭頻仍,人口劇降,經濟凋敝,國力衰微,即便發展到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還沒有擁有這樣的"綜合實力"來完成統一霸業。主要原因如下:(至公元236年,三國時期魏、蜀、吳綜合實力對比表)一、魏蜀吳"綜合實力"比較。
  • 司馬家雖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卻差點讓整個漢族滅亡,功不抵過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傳承的過程中經歷了太多太多,有無比的輝煌,同時又有沉重的苦難,自從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力掃平六國,徹底的統一了華夏族群開始,中國就進入了長達200多年的封建專制國家,這兩千多年來,雖然分分合合,但是所有華夏人都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們都是華夏子孫,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誰要是敢分裂國家,最終都會被人抹殺於歷史的長河中
  • 假如三國鼎立中,劉備一統天下,會封諸葛亮關張趙為王嗎?
    假如三國鼎立中,劉備一統天下,會封諸葛亮關張趙為王嗎?小編查閱了不少的資料,表明不會封自己的親信為王。其原因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備死後會形成,強臣弱主的局面,擔心自己的一手建立的江山會拱手讓人。歷史上的確有很多權臣篡位幼主的事情,但是這些大多數都是在三國之後,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南北朝。一個是五代十國,都是在三國之後,宋朝之前,三國之前臣篡君的例子不算太多。置於說皇帝要剷除權臣,好像就有劉邦把。
  • 假如諸葛亮加入曹操的陣營,可能不會有蜀國,也不會有三國鼎立?
    他袁家天下仲姓,他弟弟是天下出名的冢中枯骨,都還需要曹劉呂孫堪稱全三國最頂陣容圍剿。他袁本初更是號稱天下楷模,你曹操創個聯盟都還需要請本初兄來當盟主,在本初兄面前你曹操算什麼東西。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分析,那袁紹應該跟著董卓混。其次,我們需要給諸葛亮一個定位,看看他在曹操陣營裡面到底算個什麼?這樣我們才能推演他能幹點什麼?再看下一下賈詡。
  • 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三國鼎立」時期的內容甚至完全...
    有島內歷史教師向臺媒反映,由於新課綱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臺灣初中二年級學生拿到的新歷史課本中,中國古代史被大量刪減,「三國鼎立」時期的內容甚至完全消失。臺媒查證後發現,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歷史被刪到僅剩4頁,2000多年歷史僅用1600字就講完了,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延伸閱讀臺灣小學課本宣揚「加入聯合國」?
  • 三國鼎立梟雄崛起,自古山西多名將,盤點三國五大著名山西籍將領
    三國鼎立梟雄崛起,自古山西多名將,盤點三國五大著名山西籍將領提到山西這個地方,自古便是英雄雲集,人才輩出。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山西湧現的名將有廉頗、衛青、霍去病、尉遲恭、薛仁貴、狄青、楊博等等,三國時期,不少當世名將也都是山西人,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整個三國期間,最著名的山西籍名將應當屬於以下五位,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兩次三國鼎立——前三國和後三國時代
    三國,在我國古代特指東漢滅亡之後——曹魏、蜀漢、孫吳的三足鼎立;同時我國也有後三國,這便是魏晉南北朝的尾聲——北周、北齊、南朝的三足鼎立。也就是說,我國古代最漫長的亂世魏晉南北朝以前三國開始,以後三國結束。事實證明,三角形不僅在數學上是最穩定的結構,在國際格局中同樣如此。
  • 為何憑藉這一場戰爭,就能奠定三國鼎立?
    前言在風起雲湧的三國時期,是個戰亂的年代。在這一時期裡發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這些戰爭無一不是為了爭奪地盤和糧食。我們今天不說那個時候的慘亂,說一說在那個年代發生了的著名戰爭。"赤壁之戰"就是在三國時期的一場著名的,典型的聯合戰爭;也是因為這場戰爭奠定了後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我們先來說一說這赤壁戰爭的主要背景。雄踞在北方的曹操是後來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陣營,在黃河以北基本上都是曹操所在的地盤。而曹操也是這赤壁戰爭中的獨立陣營,一個強大的軍團面對的是劉備和孫權的組合陣營。
  • 三國鼎立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進化之路(下)
    三國爭霸焦點在打造完整生態閉環,實現基本交易規模的基礎上,交易所獲得穩定發展。三國鼎立局面由此穩定,然而隨著數字貨幣行業發展,交易所除了面臨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外,還要面對更多不穩定因素。不穩定因素很多都有可能成為交易所未來發展的真正關鍵,因此,交易所目前的爭霸表面看是生態構建以及產品設計,項目發展等,但是實際上決定生死的是不穩定因素的存在。
  • 宋文帝出軌以後…… 歷史鉤沉
    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個南北朝,南北朝分為南朝和北朝,也就是說當時的祖國尚未統一,雙方各佔一半領土。
  • 袁在平、龔新華伉儷《三峽史海鉤沉錄》名家點評
    是書鉤沉,禮匯評曰:內容廣博,衡文論史。談說古今,不離研究。見識超卓,立言有據。所謂居廟宇之高,眼觀四海八荒。傾一生一世之心靈,必有正果修真! 餘讀鉤沉,見地理不忘九位大仙;見兵家不忘三國智慧;見宗教不忘道佛六家;見郢都不忘屈原楚辭;見碑廊不忘摩崖壁畫;論經濟不忘草靴釘耙;作者尊敬文獻,寧存疑惑而不是隨口哇哇。
  • 三國鼎立梟雄崛起,董卓殘暴人人共知,為何袁紹還讓董卓進京呢?
    三國鼎立梟雄崛起,董卓殘暴人人共知,為何袁紹還讓董卓進京呢?董卓進京後,可謂是壞事做盡,不僅縱容手下士兵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挖人家祖墳,更是將皇帝給罷黜了,三國志中評價董卓暴虐不仁,像狼一樣暴戾,像賊人一樣殘忍,從人類記載文字開始,都沒有出現過像董卓這樣殘暴的人。
  • 這場起義導致東漢「窒息」,卻興起三國鼎立60年!
    (圖)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黃巾之禍,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
  • 三國時代只有一個?錯!中國歷史上至少存在八個三國時代
    在很多人心中,三國時代只有一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不僅有漢末三國時代,還存在著其他七個三國時代。 第一個:曹魏、蜀漢、東吳(公元220年——公元2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