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個人只屬於一個時代,一個人有自己的一座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偶像,一個人在一個時代只有一種命運。
你出生的時代,你生活的城市,會在你身上打上深深的印記,無處可逃,大概率會決定你的命運。
(1976年香港街景;張學友時年15歲。)
1976年,時年28歲許冠傑的經典粵語大碟《半斤八兩》,銷量達35萬張,在東南亞賣到要搶,標誌著香港粵語流行歌市場的正式形成,被媒體冠以香港第一代「歌神」
(許冠傑和李小龍)
17年之後,22歲的張學友接過了這個稱號,成為香港第二代歌神。
(學友身高1.76米,作為北方人不算太高。)
張學友是如何成為香港第二代歌神的呢?
張學友,1961年7月10日出生於香港,其父張作琪祖籍天津塘沽。
塘沽區東部的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貿易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張家是一個海員世家,張家後遷移到上海,四十年代末期,再次遷居到香港。
(電影《太平輪》劇照,碼頭上擠滿離開要離開上海的人。)
漫長的海上航行是無聊的,張作琪喜歡用跳舞打發無聊,舞跳得極好,被周圍好友譽為」舞王「,這或許是學友小時候受的最早的文藝薰陶吧。
(1962年的香港尖沙咀天星碼頭。)
學友出生後,張家一家三代居住在香港鯛魚湧的狹窄房子裡,生活較清苦。
學友三兄妹,哥哥內向和妹妹文靜,唯有學友調皮搗蛋。
學友臉上的疤痕就是小時候跟堂兄弟打鬧時被小刀劃破,沒處理好而留下的。
(張學友電影劇照)
父親長年」跑海「在外,照顧和教育孩子們的責任就落在學友媽媽身上,學友因調皮搗蛋常被媽媽打。
好在學友在香港北角官立小學讀書時,迷上了唱歌,而且那時候北角官立小學是半日制的,學友有大把的時間跟著唱片練習唱歌。
在香港崇文英文書院(中學)讀書時,曾嘗試組織樂隊,高中畢業前,學友參加學校舉辦的歌唱比賽,獲得了第二名。
讀的高中既非名校,學友興趣又在唱歌,家裡條件也不是很好,沒有上大學的17歲的學友,便開始了工作。
(1978年的香港)
17歲的學友便進入香港貿易發展局做職員,1981年轉入國泰航空公司成為一位普通機務。
八十年代開始,香港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越來越繁榮,香港娛樂業也是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由此娛樂公司每年都舉辦業餘歌手比賽,以期發現人才。
(1984年的香港老照片。)
其時學友邊工作,邊繼續自己的業餘愛好——唱歌,其間也參加過比賽,但以失敗出局。
1984年,再次參加業餘歌手大賽的張學友,憑藉歌曲《大地恩情》獲得首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同年,與寶麗金唱片公司籤約,從而正式進入歌壇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學友當時已經23歲,籤約初期,並沒有辭去工作,這是因為當時香港娛樂公司對於剛出道的新人,無底薪看業績分紅利,學友擔心辭掉工作又掙不到錢,家庭經濟收入會難以維持。
(1986年處女作《霹靂大喇叭》)
但出乎張學友的意外,自學成才的他開始發展得很好。
1985年4月18日,發行的個人首張粵語專輯《Smile》,香港地區銷量達20萬張。
同年,獲得第8屆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獎 ;此外,他還與呂方在香港紅館共同舉辦了「雙星演唱會」 。
1987年8月1日至8月6日,張學友在香港紅館舉辦個人演唱會,連唱六場。
已闖蕩香港娛樂圈三年的學友已頗具影響力,陳百強、張國榮、成龍、鍾鎮濤、呂方、梅豔芳,鄺美雲等人前來助陣。
張學友開始爆紅,但一夜成名後,年青氣盛的張學友開始迷失方向,直接導致的主觀上的自我放棄和被放棄,事業也陷入低谷。
1988年三月,發行的粵語專輯《昨夜夢魂中》在香港的銷量只有幾千張。同年香港幾大音樂頒獎禮上也一無所獲。
於是,著名的香港蘭桂坊酒吧,就有了張學友酗酒的身影,甚至在電影拍攝片場也可以看到他醉洶洶的樣子。
幸好年已27歲,又有六年普通人經歷的張學友煥然悔悟,9月,開始戒酒 ,重新振作,並很快重返香港樂壇一線歌手的行列 。
其時又恰逢1988年至1990年間,譚詠麟、張國榮先後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張學友抓住機會成為寶麗金唱片公司的主打歌手之一 ,香港歌壇的張學友時代即將開始。
1992年,44歲的第一代歌神」許冠傑「推出樂壇。
1993年張學友成功的舉辦了他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並以《吻別》等唱片在多個地區大賣並轟動一時,因此成為香港樂壇領班人,獲得「歌神」的稱號。
香港樂壇僅有兩位歌手大多數媒體和歌迷承認」歌神「稱號,那就是張學友和許冠傑。
(有些男人越老越有味道。
20世紀90年代在華人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有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張學友先生的音樂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