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作為宜興紫砂的代表性產品,是宜興對外宣傳的一張特色城市名片。
而這張名片背後,是無數能工巧匠共同努力的身影,盧寧剛便是其中一位頗有建樹的匠師。
01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宜興陶校
1992年,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當時就讀於南京農村初中的盧寧剛老師,奮發圖強,以南京市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順利考入宜興陶校,為當時困難的家裡減少了一份負擔。
在大人眼裡責任無非家庭事業,在孩子眼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感恩。
小小年紀的盧寧剛,第一次學會了擔當。
陶校四年,寒來暑往,攻於陶藝。
02
扎傳統之根,開創新之葉
談及創新,盧寧剛表示:「古人說得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紫砂壺既有傳統也有創新,傳統是根,創新是枝葉,只有你傳統的功力深了以後,你的作品才能更加的富有生命力,枝葉變得更加地茂盛。」
四年的勤學苦練,加之學校的全面培訓,他不僅學會了制壺、陶刻、書畫,還養成了記筆記的好習慣。
時至今日,盧寧剛老師仍然延續著這些習慣,擬草稿,畫圖紙,寫心得,從未落下。
他表示:「我每天都會進行書法、繪畫的練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因為我們做壺很需要心靜,這樣會提升我們對做壺的理解,精心地做好一把壺,把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的藝術融入到我們的紫砂作品中,讓更多人喜歡。」
03
心中之情以形現於壺藝
他的獨到之處在於,創作上能夠將其所想以形表現在壺藝上,用刻繪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真正做到在一把紫砂壺上體現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思路。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像竹子那樣向上奮進的精神,團結在一起。」
盧寧剛的壺藝作品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注重整體搭配,線條流暢,氣韻生動,裝飾上以陶刻為主,刀法多變、俊朗,注重書畫韻味,作品融書法、繪畫、雕刻、詩詞、金石、陶藝等多種藝術於一體,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與濃鬱的中華氣息,又將壺藝、品茶以及文人高雅的情趣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了紫砂藝術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正是因為有無數像盧寧剛一樣兼顧傳承與創新的陶藝家,宜興紫砂才能如此璀璨奪目,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