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雪這個典故人物原型是戰國時的鄒衍。
燕昭王請齊國的鄒衍來幫助治理國家,燕國部分人嫌才忌能,對鄒衍不滿。
有強盜劫去金牌,官兵追捕甚急,強盜故意把金牌拋入鄒衍家中,官兵搜得金牌,即逮捕鄒衍,並屈打成招,臨刑之日,農曆六月大暑,卻天降大雪。
六月飛雪是自然界中一種罕見的自然現象,燕昭王意識到鄒衍是冤屈的,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有人說「昭雪」一詞,就是燕昭王的「昭」,「雪」就是六月飛雪。
後來六月雪又成了戲曲《竇娥冤》的經典橋段:
竇娥自幼喪母,父親竇天章為還高利債將竇娥送與蔡婆婆家做兒媳,但不久丈夫病故,婆媳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貧苦。
張驢兒垂涎竇娥美色就前來逼婚,竇娥不肯,蔡婆婆也不肯。
張驢兒就想毒死蔡婆婆,結果卻把自己的親爹毒死。張驢兒反咬一口,說是蔡婆婆下的毒,還買通縣令對蔡婆婆嚴刑拷打。
竇娥不忍心自己的婆婆遭受此罪,只得含冤扛下了所有,被判處斬。
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而後逐一應驗。
父親竇天章最後科場高中,身居高官,回鄉省親時聽聞此事,查辦貪官,處斬張驢兒,終為竇娥平反昭雪,洗去冤屈。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竇父,還問道:我們都知道竇娥是冤枉的,可敢怒不敢言。但我們又沒加害竇娥,為什麼要我們受三年乾旱之苦呢?
竇父回答:你們有一些人明知道竇娥是冤枉的,卻不敢出來說句公道話,是謂不義;還有一些人居然相信貪官的話,認為竇娥真的有罪,而誣衊忠良,是謂不仁。老天有眼,沒有無妄之災,天災人禍就是在懲治不仁不義之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