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與青島:留給一座城市的回憶

2021-02-07 青島出版集團

老舍是我國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作家,新中國成立後,他是唯一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1934年8月,老舍來到青島,擔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老舍在青島

老舍喜歡青島,也喜歡山東大學,他寫過一篇《青島與山大》,文中寫道:

北中國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風與黃河的水得到色彩與情調:荒、燥、寒、曠、灰黃。在這以塵沙為霧、以風暴為潮的北國裡,青島是顆綠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黃色的地圖的邊兒上。在海邊的微風裡,看高遠深碧的天上飛著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讚美青島吧!

老舍初來青島住在萊蕪一路(今登州路),不久搬到了金口二路(今金口三路2號乙)。

臧克家回憶說:「記得老舍住在離大學路不遠的金口二路,走完大學路,過了東方市場就到了,小門東向。一進門小院極幽靜,草坪碧綠。一進樓門,右壁上掛滿了刀矛棍棒,老舍那時為了鍛鍊身體,天天練武。晚飯之後,黃昏之前,我同老舍二人,沿著海邊的太平路漫步西行。這時,碧海藍天,遼闊無際,遠處的小青島也用青眼迎人。我倆迎著西天的紅霞,一綹一綹,像紅綢紗遙看著一片綠色。老舍喜愛武術,也喜愛京劇,他工老旦,學的是龔雲甫,一有機會,他就會唱一段,有時在家裡,有時在酒館裡,有時在學校裡。」

 

 

住在金口路時,老舍在講課之餘寫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包括著名的中篇《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斷魂槍》《上任》《黑白李》等,分別被收入《蛤藻集》和《櫻海集》兩本小說集裡。

石揮主演電影《我這一輩子》海報(左)

斯琴高娃主演話劇《月牙兒》劇照(右)

 

在《蛤藻集》的《序》中他說:「收入此集的六個短篇和一個中篇,都是在青島寫成的,取名原意無非見景生情。」

在《櫻海集》的《序》中則寫道:「開開屋門,正看到鄰家院裡的一樹櫻花。再一探頭,由兩所房子中間的間隙看見一小塊兒綠海。這是五月的青島,紅櫻綠海都在新從南方來的小風裡。」

實際上,老舍雖住在青島,但與「櫻」與「海」無緣,老舍夫人胡絜青說,青島中山公園的櫻花是很有名的,老舍卻一次也沒去看過,他說學校校園裡就有櫻花,看看就行了。海水浴場距家很近,老舍說,身上瘦得像「排骨」,不必到浴場「展覽」,孩子們鬧著去,總是胡絜青帶了去,而老舍不去。胡絜青說:「老舍太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上課、應酬朋友,都把時間用在寫作上。」

 

 

金口路的房子本來不錯,可是房東家老亂,擾得老捨不得安寧。於是又一次搬家,搬到了黃縣路6號(今12號),樓上原來住著以後成為著名藝術家的黃氏三兄妹(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和他們的父母。黃氏剛搬走,老舍來了,住在樓下,一共四間。當時,周圍就這一座樓,再就是樹林,老舍早晨在樹林裡練武。樓下東面一間是老舍的書齋。

生於青島的老舍長子舒乙為青島圖書館題的詞

 

老舍很幽默地寫了他在金口路的業餘生活:

這是第一次在青島過夏。咱算開了眼,可是只能算是開眼,沒有別的好處。就拿海水浴說吧,咱在海邊上親眼看見了洋光眼子,可是咱自家不敢露一手兒。(「光眼子」是裸體,這裡自然是老舍的誇張。)

晚上自然得上舞廳,白舞女,黃舞女,黑舞女,都光著腳,腳指甲上透得通紅晶亮。咱又沒這個造化,第一,晚上一過九點就想睡,到舞場花錢買票睡覺大可不必。第二,可以敷衍著跳一氣,不過人家不踩咱的腳趾,而咱只踩人家的。打個小牌,大概可以不招災惹禍,可是我沒有忍心,坐下就八圈,我受不了。

對,有一件事,我做還合適,而且很時興,娶個姨太太,我先別和太太商量。

在家中找些樂事……唱戲,「文武帶打」好不過癮,唱到第三天,房東來了,很客氣地請我搬家。如不唱呢,那就不必移動了。安無線電機(收音機)是青島時興的玩意兒。我剛要買,鄰居鄭家已經安好。聽說花了八百多塊。他們轉動那個玩意兒,最初像火車掛鈎,嘎——譁啦,譁啦,我吃了一丸定神丸……

王小姐唱《毛毛雨》第一聲很粗壯,第二聲好像被風颳了走,第三聲又改了火車掛鈎,然後是颳風,下雨,打雷,空軍襲擊城市,海嘯……我堵上了耳朵。早晨如是,下午如是,夜間如是,這回該我找房東了,我搬了家。

 

老舍的好客是大家公認的,家中客人不斷,胡絜青說:「最使他難忘的,還是在山東認識的那許多終生不渝的知己好友。他和洪深、王統照、臧克家、吳伯簫、趙少侯、孟超、趙太侔、丁山、遊國恩、王亞平、楊振聲、蕭滌非等諸位先生的友誼,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此外,一些拳師、藝人、人力車夫、小商小販也都是座上客,互相之間無話不談。」

每年夏天,許多外地朋友來他家,也使他苦惱,突接電報,「某日接站」,來了之後要「遊炮臺、逛湛山、下小館」,有時候「半夜三更,敲門如雷,開門一看,來了一連」。來「一連」是老舍的幽默,但外地人夏天到青島,許多青島人感到苦惱,不獨老舍如此,對他來說,時間寶貴,感覺就更突出了。

老舍一家

1936年夏天,老舍辭去教職,從事專業創作,開始寫長篇小說《駱駝祥子》。這時他離開北京已10年,主要在青島搜集材料。

胡絜青說,老舍好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來家做客的就有人力車夫。無論老舍住金口三路,還是住黃縣路,乘人力車都在東方市場前,他認識了幾名人力車夫,有的請到家中做客。當時青島人力車夫分三種:一種在宅中當家庭車夫,一種自己有車上街拉車,一種自己沒車在車廠租車。這些集中在祥子身上作為三個時期。

老舍寫完《駱駝祥子》,又寫了另一部中篇小說《文博士》。同時,完成了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他提到「活的文學,以生命為根,真實作幹,開著愛美之花」。他還抽空兒為各地報紙、雜誌寫些小品文、散文。新中國成立前,老舍的主要創作是在青島完成的,所以說「成果豐碩」是不為過的。

 

老舍離開青島的時候全面抗戰爆發,他在濟南住了不久,胡絜青帶孩子回了北京,老舍隻身去了後方,輾轉到了重慶。抗戰勝利後,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趙太侔重任校長,他聘老舍為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但這時老舍在美國講學、考察,回國時,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了,終未能再來青島。

老舍一生著作豐盛,但卻極少寫抒情散文,在青島期間卻寫了一篇《五月的青島》,其中寫道:

因為青島的節氣晚,所以櫻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開。櫻花一開,青島的風霧也擋不住草木的生長了。海棠、丁香、桃、梨、蘋果、藤蘿、杜鵑,都爭著開放,牆腳路旁也都有了嫩綠的葉兒。

五月的島上,到處花香,一清早便聽見賣花聲。公園裡自然無須說了,小蝴蝶花與桂竹香們都在綠草地上用它們的嬌豔色結成十字,或繡成幾團;那短短的綠樹籬上也開著一層白花,似綠枝上掛了一層春雪。

就是路上兩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圍牆既短,藤蘿往往順著牆把花穗兒懸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氣:那雙櫻、丁香,都能在牆外看到,雙櫻的明豔與丁香的素麗,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綠色,嫩綠,所以把松柏比得發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滿了綠色,而且頗有些野花,有一種似紫荊而色兒略略發藍的,折來很好插瓶。

青島的人怎麼能忘記下海呢。不過,說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別地綠,特別地可愛;也許是因為人們心裡痛快吧?

看一眼路旁的綠葉,再看一看海,真的,這才明白了什麼叫作「春深似海」。綠、鮮綠、淺綠、深綠、黃綠、灰綠,各種的綠色,連接著,交錯著,變化著,波動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漁帆的外邊去。

……

 

內容選自《魯海說青島·作家與青島》

青島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圖說青島——論一座高富帥城市的養成
    此次走近青島,這樣一座美麗而又滄桑,文藝又血性方剛的城市令小編感慨頗多。小編希望通過我的鏡頭,帶大家透過青島,感受現代中國城市跳躍不息的脈搏。這裡有各色美景,有各類美食,有滄桑歷史,有情懷故事。可以當攻略收藏,亦可多多欣賞圖片故事。歡迎去過沒去過青島的各位指正哦!
  • 那些年,老舍眼中的濟南
    流年碎筆 □ 魏 新  濟南人尤其應該感謝老舍,這座城市被今人嚮往,多是從《濟南的冬天》開始的。從1930年初抵濟南,開始任教,再到1934年赴青島,最終於1937年從濟南離開,先生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揚名文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一  濟南的夏天很熱,1930年也如此。那年7月,濟南火車站的人群中,擠出來一位年輕人,提著沉重的行李箱,汗流如漿,他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擦著汗感嘆:「若有一點小傷風也擠好了。」
  • 濟南的這條狹窄胡同內,竟藏著一座四合院,原來是老舍先生的故居
    老舍先生曾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一直喜歡看老舍的作品,來到濟南,今走近老舍故居,感受文學巨匠留給濟南的文化瑰寶,尋覓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南新街58號老舍故居,1931年夏,老舍返回北平與胡絜青完婚,隨後夫婦二人回到濟南,在南新街58號租住,其間生下了大女兒,取名舒濟。在這裡,也度過了他們一生最為幸福的美好時光。此處老舍故居是濟南少有的保存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現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這個意義,不僅僅在於對老捨生平的了解,更是一種對濟南傳統文化的積澱和傳承。
  • 青島,一定能好起來
    01 有靈氣的青島,是最閒適的海濱城市青島,作為一座城市,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在海水裡泡大的青島,卻生就一副其他城市沒有的,灑脫、進取的海洋性格。如果你去北方看海,青島是不能繞過的一站。圖/蕁麻草但對青島人影響最深的,要數老舍先生。1934年,老舍先生,曾經在青島生活了3年。黃縣路12號,是老舍先生居住在青島的三個地方之一。他在這裡,寫下了那篇《駱駝祥子》。
  • 【人文青島】顏值最高的女校長終生未嫁,聖功女子中學是哪所學校的前身
    這件事發生在1933年秋,正是周銘洗剛剛從國立山大轉到聖功當校長之時,那年,老舍還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周銘洗因事赴濟南,人生地不熟,姐夫許地山託老舍代為照顧。許地山與老舍是摯友,早在英國留學時兩人便有密切來往,老舍走上寫作的道路,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好友的影響。
  • 一代文豪老舍先生,居然是位拳不離手的練家!
    很少有人知道小說的原型,是老舍先生的武術老師——馬永奎,民國時期濟南著名武師。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老舍先生任教濟南齊魯大學,因伏案時間過久,引起背腰疼疼。經好友陶子謙推薦,他正式拜師馬永奎學武。老舍自敘:「初習太極,以活腰腳,繼以練步,重義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藉廣趣味,兼及槍劍與對擊,多外間鮮見之技。一歲終已得二十餘套。每日晨起自習半時許,體熱汗下,食慾漸增,精神亦旺。」一年下來,居然學了二十多套,原來老舍在十年前就學過劍術和太極拳,有一定基礎!
  • 五十年後,老舍留給世界的審判依舊震撼人心丨鳳凰評論
    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身太平湖,沒有留下遺言,但在此前與巴金碰面時,老舍對巴金講了一句話,「請告訴朋友們,我沒有問題」。今天是老舍逝世五十周年。老舍有沒有問題,歷史早已給出答案。毋庸諱言,老舍之所以比他同時代的作家更具影響力,更為廣泛地被懷念,更多地被討論,是與他的離世方式有關的。
  • 8·24紀念 老舍的一輩子
    1966年8月24日清晨,老舍先勸夫人胡絜青去上班,然後和自己3歲的小孫女告別:「和爺爺說再——見——」最後走出了家門,走向城市西北角的太平湖,
  • 人民藝術家老舍
    豐富胡同就在燈市口西街路北,胡同很窄,把口的一座小院,便是老舍的家。1949年底老舍從美國歸來後,買下了這座院子,在此居住了17年。他一生顛沛流離,晚年歸鄉,這裡是他除出生地外,住得最久的一處。40多年前的這個日子,老舍離開了自己的家,再也沒有回來。
  • 老舍回國邀請函實考
    在世界現代史大事件中掃描「布拉格」這個特定的城市,可將時間拉到1949年4月20日。這一天,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開幕。此次會議源於「二戰」後冷戰興起,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繼續威脅著世界和平。一些國際組織和著名人士因而發起召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反對侵略和戰爭。
  • 讀道FM | 老舍為什麼不做斜槓青年?
    老舍不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理想和生存之間的距離他看得很清楚,所以從上海考察完之後老舍人生繞了一大圈,他又回到青島。1934年,35歲的老舍接受山東大學的聘書,繼續一邊當老師一邊寫作的生活。老舍還是不喜歡這樣的狀態。在山大工作兩年之後,學校鬧風潮,這一次,1936年,他沒有再去上海考察,也沒有跟家人商量,直接辭去了山東大學的教職,專心從事《駱駝祥子》的寫作。
  • 承載一座城市的足球回憶,不僅是那支球隊,還有我們戰鬥過的主場
    如果你向稍微上點年紀的廣州球迷問一個問題,他心中最難忘的主場是哪一座球場,恐怕很多人都不會選擇如今廣州恆大的主場天河體育場。那麼在老一輩廣州球迷心中,最讓他們魂牽夢縈的球場是哪裡呢?答案恐怕多數會選擇越秀山或者東較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究其原因,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就是陪伴!
  • 青島旅遊景點
    2.老舍故居 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文學著作命名的博物館,裡面主要陳列了老舍的著作駱駝祥子。 以及他的創作經歷。
  • 打工者眼裡青島和濟南的區別:一座更受「斜槓青年」們青睞的城市
    打工者眼裡青島和濟南的區別:一座更受「斜槓青年」們青睞的城市!一種觀點認為,山東人都很實在,不過青島不太能夠包容外來人員生活下來,相比較而言,濟南的包容性更強一些……,就比較具體化了,要看個人對城市的滿意程度,而每個人都有這方面自己的看法。
  • 青島旅遊必去的地方!你了解了嗎?
    青島,作為一座山東的海濱城市,早已聞名全國,如果想要在國內旅遊,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已經替你做好了,吃喝玩樂、食購住行一樣不落。老城文藝咖老城區的異國建築風格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觀光,這裡可欣賞到青島山海城一體的城市風貌,八大關,棧橋,劈柴院,五四廣場都在這裡。
  • 最近來青島拍影視劇的很多,為什麼這裡是創作的靈感之都?看完文章...
    老舍先生的這部作品,與青島有緣,後來改編成了電影。此刻,才真正意識到,青島與電影的緣分,不僅僅是因為這座城市是天然的攝影棚,還是電影創作的源泉。老舍文學作品的偉大,不止一次提及。青島對於他67歲的人生來說,只佔據了區區三年的時間。
  • 臺靜農在青島
    據學生回憶,他曾經把一大摞《太平廣記》帶到課堂,以便在講解中舉例;他在講《世說新語》時,還特別考證了《漢書》。山東大學雖在青島,教師中卻幾乎沒有山東人,更沒有青島人,學生們習慣了在課堂上聽天南海北不同口音的講課,相比之下,臺靜農的一口洪亮的皖北口音頗受學生歡迎。平時學生們對他的印象是質樸、溫和、平易、大度,生活崇尚簡單,不事奢華。
  • 再訪徐國衛(3):能為老舍先生做點事情,是莫大的榮幸
    作為中國老舍研究會的理事,徐國衛說,老舍對濟南感情太深了,他視濟南為第二故鄉,在濟南寫下了好多名篇,能為老舍先生做點事情,是莫大的榮幸。 老舍的兩個方凳 徐國衛讓我看展館裡的兩個方凳。他說,這是老舍先生在濟南生活時用的家具。收藏這兩個方凳還有段故事呢。 老舍寫過短篇小說《斷魂槍》,創作素材正是來自他在濟南的學武經歷。1992年,為撰寫《老舍與濟南》一書,濟南文化學者周長風和李耀曦遍尋老舍資料,他們注意到老舍夫人胡絜青1981年寫的《重訪老舍在山東的舊居》中的一句話:「他在齊大的時候,就跟著武術老師學過拳棒。」這位武術老師究竟是誰?
  • 走進《我的理想生活》 品味老舍筆下的大千世界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中國網12月29日訊(記者 馬曠) 今日,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閉幕劇目《我的理想生活》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演出以老舍先生創作於1936年的散文《我的理想家庭》為開場,帶領觀眾進入老舍作品中的大千世界,在舊時今日的穿梭間感悟「何為理想生活」。
  • 微笑青島,世界你好!2019微笑青島大型城市公益活動啟幕!
    伴隨著建國70周年的春風,我們在山與海相連,海與天相伴的美麗青島,共同見證祖國70年砥礪發展帶給青島的煥然一新,見證這座美麗城市,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青島,她正以真誠的微笑向全世界傳遞著青島溫度,講述著城市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