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皇家馬德裡在和馬德裡競技隊的西甲比賽中0:4大敗,隨後皇家馬德裡的球員按時舉辦了自己的生日派對。網上對此事一片「大噴」
貝克漢姆退役後,C羅代言了足球世界裡最高等級的球技和顏值,人帥,球好,星光大道。我身邊經常有女球迷這樣嘖嘖:C羅真帥,不知道他的大哥A羅,二哥B羅是不是一樣帥?
女球迷的確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我的回答是:沒有A羅、B羅,這個世界,只有一個C羅。
是的,只有一個C羅。C羅三獲金球獎,C羅拿遍英超西甲冠軍頭銜,C羅的「生活十五條」成為效仿的標杆和楷模,C羅成了大學的研究課程,C羅的踩單車和電梯球成了孩子們爭相模仿的動作。
感謝C羅給我們帶來的激情,歡樂和滿滿的正能量。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溝溝坎坎,那是前段時間的一樁風波,慘敗之後的生日宴。
就事件本身來講,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目前網上流傳的這些C羅狂歡照,都是其他與會者發布的,C羅無論是個人推特還是Facebook,都從未發布這些照片,他本人已經在輸球後保持了低調。
另外一點,輸球也是足球的一部分。而且,C羅在場下自由奔放,但一到訓練場和比賽場上,就非常的自律和專注,為球隊肯奉獻一切。他的經紀人門德斯讚許,這種自律的精神,C羅40歲時依然可以保證足夠優秀。
大多數人是在呵護他,也持以上這些觀點,但也有不少數量值的評家,紛紛表示指責。看了一些網帖就會發現,其中有些球迷,沒籤證也能出國,把自己想像成是在當面質問C羅:「輸成這樣,你咋不知道愁呢?你怎麼不上火呢?你還有心思開party?」
還是熟悉的句式,還是熟悉的味道。
每個中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一路伴隨考試,我也如此。只可惜我從來都不是學霸,成績經常慘不忍睹,所以經常遭到老師的文攻武鬥,但我沒有一次是往心裡去的。不過有一種苦口婆心,是讓我過了腦子的,這句話我至今言猶在耳,那便是:XX,你咋不知道愁呢?
我當然不敢在嘴上頂撞(現在好後悔)。但是當時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心裡馬上就有了答案:我憑啥愁啊,不就是個考試嗎?我才不愁呢,我愁出病來怎麼辦,我愁死了你負責啊?
想必C羅也是這樣的回答:我為什麼不能輸球呢?不就是一場球嗎?我為什麼不能開心,我為什麼不能在輸球後玩耍一下?
所以他照常開了party,照常接受安慰和安慰別人,照常顧及了40個孩子,照常吼一吼嗓子,拼一拼歌星。
於是也照常是網上,跑出一些人,開始指責C羅。
這便是了。有些人活一生,是在活自己,有些人活一生,時刻盯著別人。這些人很「偉大」,總會忘記自己,總想替你考慮,替你做主。他們總會對你的言行舉止看不順眼,然後指責你,要你按照他的想法去生活。包括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甚者還要幹預你的財產支配權。——君不見但凡或名人或非名人的帖子上,不管消費了什麼,支出了什麼,底下往往一行行未乾的墨跡:這錢捐給希望工程不行嗎?
言下之意,你不能這麼花錢,你不能這麼說話,你不能這麼生活。在這些人眼裡,你必須看見感動的畫面就跟著流淚,你必須在地震時捐款,你必須嘲笑富人,你必須抵制奢侈品,你必須在輸球後,反思,總結,甚至絕食三天。
當然,你會反駁,我的人生我做主,你憑什麼幹預。可是他們早準備好了,他們立刻奉上那句經典的墓誌:「我不贊同你說話的內容,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看吧,伏爾泰可說了,我有說話的權利,並且伏爾泰規定了,你要誓死捍衛。於是他們有了引申的結論:既然我有說話的權利,那麼不管我說什麼都是可以的。再然後,他們還給出了得寸進尺的邏輯:我說什麼都是可以的,那你就必須按照我說的做,你只能按照我的意旨去活著,你不按我的想法去做,去活,你就不是人,你就要挨噴,噴你各種網絡流行語。
這是現今充斥網絡的一種邏輯,很多這樣的人,操持著這樣的邏輯,每分每秒在尋找著他們眼中的對象,在施展著時刻要求別人的神功。而中心思想無一例外,那就是:你為什麼不按照我的想法生活?
對這種邏輯的回應,兩字:呵呵。弎字:憑什麼?!
「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本應該是相互平衡,也相互制衡的兩句話,既不贊同內容,又允許你說話。但現今,畸形追求變種的自由,已經讓這句話走了樣,很多人只重視後面: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而前一句,不贊同你說話內容則變成了大逆不道。他們主觀的想駕馭你的靈魂,發現你不受他們隔空的控制就暴跳如雷。
請別忘了伏爾泰原話前面還有半句,我可以不贊同你說話的內容!你的確有表達的權利,但是你不能一廂情願的要求別人這麼做。你表達完了,別人聽不聽是別人的權利,別人贊不贊同也是別人的權利。甚至我覺得,別人有權利耳根清淨,對你的話連聽都不聽,也是權利。
你有說話的權利,我會捍衛,但我也捍衛我不贊同你言論內容的權利!——不能因為你有說話的權利,你就什麼都能說。你的觀點,最好先表達給自己。同時考慮一下,是否合適說給別人。
所以說回C羅這場莫名的風波,C羅選擇了捍衛這種權利:你無權幹涉我的生活,你無權對我的言行指責。你有權利說話,但我更有權利,不聽你們對我的任何評論。我有權利在球場以外,選擇我想要的生活。
至於說來說去,這些人究竟是哪些人?這些人若隱若現,我們看不見,摸不到。不過其實這些人,也好總結,那便是一群「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人。要求別人如何去做,但從來不會這樣要求自己。他們往往是:批評中國足球的青少年發展不好,但他們絕不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踢球。總是指責中國人有劣根性,卻忘了自己也是13億分之一。總是指責球星影星們的私生活,然後在屏幕前對著各位模特想入非非。他們看不起暴發戶,卻總是遺憾自己為什麼沒成為暴發戶。他們以人民群眾自居,其實骨子裡最看不起基層,一心想成為人上人,只是沒當成,所以只好被迫暫時留在民間。
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不預設任何立場,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