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小篆石鼓文書法欣賞

2021-02-19 濟南三一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 ,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

小篆《石鼓文》


       唐代著名的古文學家韓愈也寫了一首《石鼓歌》:"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搜於岐陽騁雄俊,萬裡禽獸皆遮羅。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嗟予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憶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稱元和。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貼平不頗。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婀。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辨口如懸河。石鼓之歌止於此,鳴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

經修葺填金後的石鼓文

古文字學者、書畫家熊國英於2009年,以其寬闊的眼界、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精準地造型能力、對《石鼓文》(古帖)上殘泐不全的文字進行了精心修補。修復殘字100餘個、補齊了缺失的空字113個、使見到的古拓本的完整字數由272字升至近500字。並用首創的"墨彩書"技法逐字填金、終於再現了石鼓文久違的皇家氣象、使讀者終能一睹《石鼓文》宋時的輝煌。其深遠的歷史意義遠遠超出了書法藝術的範疇!

相關焦點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大篆小篆石刻欣賞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 篆書知識:分清楚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點上方書法公課,進書法群,免費獲高清書法字帖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 篆書會這就夠了: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繆篆、疊篆
    ■ 篆書是一個較為寬泛的名稱,它涵蓋了甲骨、金文、石鼓文系列為之大篆,再進一步簡化、統一後形成了適用與欣賞與一體的小篆。
  • 大篆與小篆的區別
    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石鼓文二、何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 【書法課1】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是什麼?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 包俊宜|大篆書法漫議暨書法作品欣賞
    在書法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當今顯得既充滿信心又備感艱辛。在各種藝術形式中,書法既是藝術中的獨行僧,也是最難把握的一種藝術。在憧憬我們的創作時,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卻很清楚,當今的書法道路越走越窄,超越前人似乎已經不大可能了。然而,在各種書體的創作中,大篆書體留下的創作空間卻要廣闊得多。從源統上講,甲骨文之後的金文,直到清末、民國初年才得以大量出土問世,絢麗斑斕的色彩為當代人欣賞。
  • 每日經典欣賞——《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篆書知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與碑帖臨摹
    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 石鼓文
    石鼓文就是刻於石鼓上的文字。在唐代普遍認為石鼓文出於周代。至宋代,歐陽修認為石鼓文為周宣王時期史籀所作。近代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將石鼓文的歷史縮短到了戰國秦,認為是秦文公時期出現的。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在近四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根據現在能見到的材料,它曾出現過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 八種各具特點的形體。大篆是針對小篆而言。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在內。這裡所說的大篆,專指籀文——即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通用的一種字體。大篆是秦國 早期應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以石鼓文為代表。石鼓文是唐朝初年在現在陝西寶雞市發現的十塊鼓形石上面所刻的文字。
  • 小篆字體的起源發展和其寫法特點
    起源: 小篆是古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政策時頒布的標準字體。關於小篆字體的由來,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宇·敘》中說: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文字,在製作時 「皆取史摘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一個「皆」字告訴我們,小篆完全出自史糟大篆,只是對其繁之字加以省簡、改造,以便書寫罷了。
  • 石鼓文釋文
    ,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橫平豎直,嚴謹而工整,善用中鋒,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
  • 小篆之前的文字
    中國漢字歷經的演變歷史,可簡略總結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春秋戰國)--小篆(秦)--隸書(漢
  • 石刻之祖:書家第一法則《石鼓文》高清拓片
    2021-01-01 22:33:59 來源: 書法巴巴 舉報
  • 大篆、古籀、金文……篆書那些事,總算搞懂了!
    從書法角度講,籀文和金文又合稱「大篆」,籀文又以「石鼓文」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比金文更加規範,字體更加成熟,其結體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布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風貌。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大篆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漢字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二是規範化。
  •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 先秦|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明代大收藏家安國的十種石鼓文拓本,自稱十鼓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軍兵三陣命名為《先鋒》、《中權》、《後勁》秘藏之。
  • 石鼓文 拓本及其釋文
    《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漢字形體之三:大篆
    西周后期,漢字形體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這個名稱是相對於後來的小篆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