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那麼,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是什麼呢?
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碣石頌》
小篆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小篆以秦刻石為代表。
始皇東巡刻石多已殘毀佚亡,今所存者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雖已殘毀,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均為後人翻刻,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泰山刻石》也稱《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頌辭144字,二世詔78字,共計222字。李斯手書。碑石四面環刻,書體為小篆。今存10字,字形結構長形整齊一致,運筆流暢飛動,轉折處柔和圓勻,風格優美,生動有力。
《琅玡臺刻石》
《琅玡臺刻石》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下泰山南登琅玡山所刻,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四周環刻,剝蝕嚴重,僅存兩面13行86字。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平碑記》評小篆價道: 嬴秦之跡,唯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 以上諸碑皆為丞相李斯書寫的小篆,充滿雄強渾厚之氣。筆畫停勻,提筆疾過,圓渾而遒健,筆法若玉箸,所以後人又稱其為 玉箸篆.它結體平穩,上密下疏,沉著舒展。這類風格的篆書非常適合於莊重嚴肅的場合。
秦刻石上的小篆比《石鼓文》、《秦公簋》上的籀文簡化,並且結束了戰國時六國文字混亂的現象,統一了全國的書體。
除刻石之外,秦代小篆還銘刻在秦虎符上。如《陽陵虎符》,銘文是極精美的小篆,筆道圓勻,筆力雄健,對稱均衡,結法謹密,更兼字畫錯金為之,燦燦金光,眩人眼目。《新郪虎符》也是筆道圓融,結體嚴密,字體風格屬於秦系文字,精美異常。
百墨出品 必然精品
歡迎您關注【百墨藝術】
官方微信號:dmys0539
郵箱:dmys0539@126.com
讓我們一起分享——書畫之美!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