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1】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是什麼?

2021-02-19 百墨藝術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那麼,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是什麼呢?

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碣石頌》

小篆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篆以秦刻石為代表。

始皇東巡刻石多已殘毀佚亡,今所存者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雖已殘毀,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均為後人翻刻,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泰山刻石》也稱《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頌辭144字,二世詔78字,共計222字。李斯手書。碑石四面環刻,書體為小篆。今存10字,字形結構長形整齊一致,運筆流暢飛動,轉折處柔和圓勻,風格優美,生動有力。

《琅玡臺刻石》

《琅玡臺刻石》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下泰山南登琅玡山所刻,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四周環刻,剝蝕嚴重,僅存兩面13行86字。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平碑記》評小篆價道: 嬴秦之跡,唯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 以上諸碑皆為丞相李斯書寫的小篆,充滿雄強渾厚之氣。筆畫停勻,提筆疾過,圓渾而遒健,筆法若玉箸,所以後人又稱其為 玉箸篆.它結體平穩,上密下疏,沉著舒展。這類風格的篆書非常適合於莊重嚴肅的場合。
秦刻石上的小篆比《石鼓文》、《秦公簋》上的籀文簡化,並且結束了戰國時六國文字混亂的現象,統一了全國的書體。
除刻石之外,秦代小篆還銘刻在秦虎符上。如《陽陵虎符》,銘文是極精美的小篆,筆道圓勻,筆力雄健,對稱均衡,結法謹密,更兼字畫錯金為之,燦燦金光,眩人眼目。《新郪虎符》也是筆道圓融,結體嚴密,字體風格屬於秦系文字,精美異常。

百墨出品 必然精品

歡迎您關注【百墨藝術】

官方微信號:dmys0539

郵箱:dmys0539@126.com

讓我們一起分享——書畫之美!

微信掃一掃

相關焦點

  • 篆書知識:分清楚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點上方書法公課,進書法群,免費獲高清書法字帖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大篆小篆石刻欣賞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 篆書知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與碑帖臨摹
    ——趙師秀《約客》<大篆>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指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字體分為晉、楚、齊、燕、四大種類,簡稱古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樸茂,結體絢熳多姿。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
  • 大篆與小篆的區別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石鼓文二、何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 大篆小篆石鼓文書法欣賞
    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 ,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 篆書會這就夠了: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繆篆、疊篆
    歷史延綿數千年,篆書以它獨有的特徵 和美的表現貫穿於整個書法史中。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命脈,更是書法學習中的根本。這麼多篆書,其實會這6種就夠了………篆書會這就夠了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繆篆、疊篆整理編緝 |《書法當代》文章來源 | 網絡★★★★★篆書是一個較為寬泛的名稱,它涵蓋了甲骨、金文、石鼓文系列為之大篆
  • 包俊宜|大篆書法漫議暨書法作品欣賞
    也正是由於出土較晚的原因,唐、宋、元、明時期沒有產生書寫大篆的成就卓越的書家。我以為,這正是當今研習大篆書法者被上天賜予的極難得的福分。如果大篆也有類似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大書家書寫過,那麼這種絕唱就使得今人再無機緣去探秘這一藝術形式了。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中,繼承傳統無疑是必經之路,吃透傳統是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門,開拓創新是終極追求,學習大篆無疑也是如此。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形體的 歷史演變,主要包括字形構造、筆畫繁簡和筆勢方圓曲直等方面的變化。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和社會的需求有關,也和書寫的工具材料的變化有關。漢字在近四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根據現在能見到的材料,它曾出現過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 八種各具特點的形體。
  • 小篆字體的起源發展和其寫法特點
    起源: 小篆是古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政策時頒布的標準字體。關於小篆字體的由來,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宇·敘》中說: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文字,在製作時 「皆取史摘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一個「皆」字告訴我們,小篆完全出自史糟大篆,只是對其繁之字加以省簡、改造,以便書寫罷了。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字體」和「書體」有何區別和聯繫?
    學習書法不僅僅在「練上」下功夫,還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書法基礎理論知識對每個學書愛好者都是必修功課。比如有些人練了多年書法,但對「字體」和「書體」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其實兩者有聯繫但又有區別。就中國漢字而言,以「六書」為原則而形成的字體,如甲骨、大篆、小篆等,書史上都屬於古文;自隸書以後,漢字就成為單純的文字符號,如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稱之為今文。可見,字體是專指文字發展變化中出現的各種特定的體式。
  • 小篆之前的文字
    中國漢字歷經的演變歷史,可簡略總結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春秋戰國)--小篆(秦)--隸書(漢
  • 小篆學習簡約指南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前222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 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讓小篆之美初始見
    《會稽刻石》拓本「小篆」是相對於「大篆」而言的。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使得利用行政權力規範文字成為可能。所以,較之於大篆,小篆更加整齊、規範,原來大篆中還比較明顯的象形因素逐漸消失,文字作為符號的功能更加突出,更加易於辨認與使用。小篆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字形為長方形,改變了大篆以方為主、錯落不一的構字形態。二是線條粗細均勻,橫平豎直,改變了大篆筆畫粗細不均、變化多端的特點。三是上緊下松。
  • 篆書入門,小篆的第一課:「末字六法」
    (篆刻與書法的關係鏈)簡言之:要學篆刻,需要從學習書法入手,要學習書法,需要從學習篆書入手,要學好篆書,最好又從小篆入手。今天是我們篆書入門的小篆第一課(其實,前面還有引導課,就是「中鋒」的理解),我們一起來說說「末字六法」。
  • 大篆、古籀、金文……篆書那些事,總算搞懂了!
    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字形凝練,結構上生動鮮明。從書法角度講,籀文和金文又合稱「大篆」,籀文又以「石鼓文」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比金文更加規範,字體更加成熟,其結體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布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風貌。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大篆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漢字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二是規範化。
  • 秦書八體,威風凜凜,帶你了解真正的秦代書法
    秦代是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的體現,其統一了貨幣、文化、文字等諸多方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重大舉措,書法方面,其在大篆的基礎之上把繁複的文字以簡化,使得當時各國的文字統一,就是我們熟悉的小篆(秦篆)。
  • 2500常用字小篆,火速收藏下載!!!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
  • 中國書法的字體分類
    中國書法的字體2草書微信搜索:xizhizhuan關注更精彩中國書法的字體分類:1、隸書  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為了糾正草書漫無標準,和減省漢隸的波折而成的。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模,故名。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相傳三國鍾繇是對楷書的加工整理有巨大功績的人。4、行書  篆書隸化以後,在隸書成熟定形過程中出現了草化和楷化,在草化和楷化的同時出現了一種中間書體,即行書體。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